- 相关推荐
毛泽东传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毛泽东传读后感1
哈佛大学的教授美国人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该书文笔流畅,读后给人以史诗般的震撼。
在人生开始阶段默默无闻的毛泽东,却有着特殊的性格和坚强的信念,上下求索找到拯救国家的道路。许多年以后,他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统治者,还领导着地球上人数最大的政党,他的一句话,一道命令,思想上的一次变动,都会在这个国家内掀起惊涛骇浪。
和大多数那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不同,毛泽东的出生并不高贵,是位普通的.农民的儿子。他也不像蒋介石、周恩来和邓小平那般出国留过学。这使他的世界观更贴近古代儒家的世界观;同时也奇妙地证明了一点:传统的中国固然要现代化、西化,然而达成目标的手段却依旧是传统的——依靠占中国总人口近90%的农民。这是西化的先进者想不出的,也是麻木的守旧者没本事做的,能够完成这一目标的只有他——这位诞生于韶山冲东方之子。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奇特的人,他的思想和哲学观变化万千,让人琢磨不透。他既接受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又受到俄国革命的启发,骨子里还浸着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再加上他强悍的意志力,使之成为一名当之无愧的领袖。就像古代帝王可以终结乱世,一统天下,毛泽东也有能力将处于现代化夹缝中苦苦挣扎的,贫穷而落后的中国解救出来,他融合了各方的资源,创设新的秩序,带来新的希望,建立新的中国。
一个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一场特殊的革命,一场特殊的革命产生了一位特殊的领袖。毛泽东是一位“哲学王”,或是“圣王”。在柏拉图的口中,这位“哲学王”负有教化大众,带领民众走向至善境界的职责;而在古代儒家眼里,“圣王”则是体察天地之道的人物。
这位圣人在完成了革命事业后,开始着手将人民带入他理想中的乌托邦。是人类自身有所局限吗?不符合常理的希望,对奇迹的向往,总是会孕育出某些歪曲,最终蜕变为绝望。事实证明,把国家交给一位“圣王”统治十分危险。历史上对乌托邦的追求,几乎全是以完全相反的结局收尾:法国大革命追求的是纯净的民主,最后“民主”却变成了一只多头怪兽,需要每日用鲜血去祭祀;俄国革命追求没有剥削的平等,可最后为了革命需要而存在的高度集权的政党体制,异化为斯大林式的极权。
悲剧总是一次次反复,这个曾将几万万中国人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人,也可以因为自己的奇思异想或是维持权力让几千万人饿死,让几百万人互相争斗,让几万人的人生失去价值,或是让几百人从权力的最高处重重跌落……
或许毛泽东天生适合当一位革命领袖,而不是一位温和的治国者。在革命年代他的思想是为了应对当时的需要,然而在执政党时期还对革命纯洁性念念不忘就显得有些怪异。此外,这些错误源流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思想,列宁创立的政党以及斯大林在外交上的政策……邓小平曾经说过,坏的政治制度能让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也犯错。
读罢《毛泽东传》,让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史为鉴,我们明白治理国家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几位伟人,而是应当凭借良好的普遍参与的政治制度,完善的保护自由的法律,以及理性、有思想的公民。
毛泽东传读后感2
《毛泽东传》读了将近一半了,与之前读过的传记相比,部分内容略显艰涩,主要是在某些地方加入了对政治、时局及人物的心理和动机的思考与推测。目前针对此书前半部分,简要讲下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求知若渴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的求知若渴,关于毛泽东读书的情况,摘要如下:
通过他母亲家的关系,泽东到湘潭一个失业的法律专业学生家独立地学习了6个月。虽然迫于他父亲的压力,也许还因为在湘潭遇到经济困难,他又回到家里,但这6个月的读书、听课和辩论,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从此他不再是父亲已成年的“宝石”。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含义是宽泛的,实际上知识改变的是思想,然后在思想的推动下,才改变命运。毛泽东年少时读书的经历,即使经济困难时,也没有放弃读书,或许没有最初的书籍、遍历带来的思想冲击,便不会有他后面波澜壮阔的人生了。
二、对目标的执着与狂热
毛泽东青年时期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未来的形式以及如何拯救中国,即使有时身无分文,有时身处险境,也一直坚定不移地向着目标前进。要想取得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对目标有着激情,为之不懈努力、持续耕耘。
三、关于理论与实践
中共发展初期,多数人都认为应该照搬苏联的方法,推动工人阶级运动,走向社会主义,超过90%的人认为从农村发展共产主义是可笑的,因为他们不相信,落后的山沟里,能有先进的共产主义诞生。但毛泽东并未笃信此方法,而是通过深入地实践调查,通过一系列农村运动,发展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发展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对此他还写过一篇文章,抨击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士,名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任何事情,都没有一个永久不变的解决套路。对于复杂的问题,影响结果的因素有成千上万种,事情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只会纸上谈兵是不可取的。
四、毛泽东思考问题的眼光的长远性
毛泽东的民族主义没有退潮。在中共领袖中,几乎只有他一个人在农民集会上讲反对帝国主义。他警告说,国民党干的最坏的事情之一,是和外国人结成同盟,并敞开大门让外国人来统治中国。1932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对日宣战。这在当时让人(中华苏维埃之外听到这话的少数人)听了发笑,但是十年以后,这看上去就像是天才的一笔,虽然他们在几年之内没见到一个日本人,虽然他们只控制很小比例的'中国人口(他们只能管辖不到900万人)。但是毛泽东是有眼光的。他的目标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方案,不是俄国革命的重复,并不是“另一个十月”就可以概括在江西山区里流汗流血的目的。他关于世界革命的梦想并不清晰。中国是底线。如果中国处于危险之中,那就没有什么比挽救中国更重要。中国没有了,那么一切关于革命的谈论就只是没有根的知识分子的空谈。
毛泽东的眼光及其长远,已经站在了一个制高点去俯视整个斗争过程了,对于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极强。
【毛泽东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毛泽东选集》的读后感01-17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4-29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5-16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05-18
拿破仑传读后感04-08
《林徽因传》经典读后感06-09
岳飞传读后感12-13
牛顿传读后感08-07
《杜甫传》读后感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