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26 07:01:39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一、读书开阔胸襟,提升教材的解读能力

  通过阅读《初中物理教师专业能力必修》一书,我切身体会到:如何揣摩教材的用意,是教师进行物理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对于提升物理教学的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对话课程标准。读教材并非教师一厢情愿地随着自我的意志进行,更非随心所欲地任意剖析,《初中物理教师专业能力必修》告诉读者解读物理教材首要之处在于教材内容与《物理课程标准》中理念与要求的链接。与《物理课程标准》的对照,有助于教师从更高的层面、更新的体系、更准的方向中认知教材的意旨与目的,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对话教材编者。教材编者对话是正确解读文本的重要方面,是洞察编者悉心编排教材良苦用心的重要途径。教材的编排从内容的择取到顺序的安排直到最后内容呈现的方式都在某一个层面彰显了教材特质。而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几乎都是就一课论一课,目光总是局限在某一章节的某一方面内容,这样只能局限在固有的层面中不能自拔,只见“树木”的一斑,而无法洞察“森林”的全貌,从而严重制约了物理教学效益的提升。

  二、读书广寻策略,转变备课的常规模式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处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物理课程标准》中,师生双方的角色的界定非常清晰,但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备课中只设计教师如何教学,关注的都是教师的行为,而对学生实际学情的掌握与考量、分析与运用,则丝毫没有任何的体现。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得教师在课堂中不管如何尽心尽职,其物理教学的效益都必将事倍功半。

  如在阅读《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一书之后,我对《物理课程标准》中师生的角色的界定与职责分工有了更加清晰的概念,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了更为通透的理解。在《初中物理有效教学》一书理论的支撑下,我大胆尝试,将传统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教案”改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学案”实施教学,物理教学的成绩非但没有任何的退步,而且学生也在这种“学案”的浸润下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感受到自我能力的存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激情与动力。

  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一课时,我力求避免教师如何呈现教材中的知识点,而将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所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一一列举出来,在备课过程中我试图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与探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能够解决问题。所以,我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筷子会在水中弯折、硬币会在水中上浮,引发学生的好奇意识与质疑思维;紧接着让学生在观察光进入水中的情况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遵循的规律,然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的两次实验的让光从不同的角度射入水面得出相应的数据,从而在分析中得到结论。

  这样一则案例,几乎没有教师的存在,学生成为探究原理和规律的主体,凸显了学生的动手、实验、探究的意识,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探究知识过程中的思维轨迹和意识过程。

  三、读书拓展视野,展示物理自然之美

  毋庸置疑,物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总结与探寻自然界自然规律的科学。笔者一直也是这么认为。但在阅读了《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之后,我更新了我的认知。物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美学,是呈现自然之美的学科。所以,现在执教物理课,我力求将严谨的物理课上成极具美感的艺术美,展现物理之美。

  这样,学生就能在物理内容的简单美中感受物理世界的纯净与圣洁,在物理世界的匀称美中感受物理物质存在、构成和运用的之间的协调匀称美,在物理事物内部的和谐美中感受宇宙万物的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必然关系。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一书则在更高层面上阐述了需要在展现物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物理之美。由于学科本质属性的限制,物质之美并非是听觉和视觉所能察觉的,而是需要学生运用心智的力量才能真正感知的。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老话题,很多人都曾有过精辟的观点,但是很少有人提及农村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笔者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农村初中的学生在阅读上与城镇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可同日而语。这就造成了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质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听、说、读、写”是它必不可少的四个环节,而其中的“读”更是其他几个环节的基础。对学生而言,书既是益友,更是良师,可以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可想而知。

  那么,实际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农村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又是怎样的呢?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忽视了阅读的主体:大家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把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的方向,或强调阅读的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领学生阅读的方式造成了主体的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老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至于丧失了阅读的渴望。

  课堂模式的单调僵化:有的'教师孜孜于从结构到内容主题的指导。但是我们指导阅读主体应该是能透过文字表象,触摸到一定的深层内涵,然后才可能研究其表达手段,来领悟其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阅读主题个人所见不同,其未为作者涵盖的就是个性创见,是个体在自己知识、情感、经历、智能系统上的新的意义构建,同时也将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但是很可惜,语文课堂上,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他们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做一个被动的接收者,他们的权利只有做笔记。

  2、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现状:

  阅读书籍的极度匮乏:农村学校由于交通不便,信息堵塞,教学设施比较简陋,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

  应试教育仍然影响着一切: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仍然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与应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阅读教学工作是举步维艰。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面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做了长期的探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首先,发动人多力量大的优势,让学生每人每学期带一本图书到教室,建立班级图书角,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读书优胜者,并给以奖励,这样在老师硬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的量。

  其次,加强背诵记忆。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的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范。”中国古代素来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民间有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世界上伟大的作家无不是以占有丰富的词汇量为创作的前提的。

  第三、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

  老师先范读,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让读书声重回课堂。如果语文教师在加强诵读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要,那么改变语文少慢差费的现象也就可以指日而待了。

  第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情感效应,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创造一种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虽然学生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抓住学生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吃饱”。然后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差的阅读思考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吃好”,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同学进行阅读理解或分析时敢于突发奇想。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整体的阅读教学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问题没能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发展受到了影响。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对策的研究必须具体分析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形成的规律,必须学习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兴趣理论、阅读理论等,明确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应渠道多样、师生互动、选择延伸、循序渐进等。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研究中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阅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进行特征分析和教育对策的研究。

  首先,立足学生,广开阅读门路。教师要开动脑筋,创造条件,解决阅读材料来源问题。许多教师会采取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的做法,由班级或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书籍,使学生想阅读的时候都能拿到阅读的书籍。我们对这种做法进行完善,“开辟多渠道,寻求好书源”。

  第一,开展互借互阅,即学生可以将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放入“图书角”,限定每位学生在每个学期提供图书的最低限度;或者提供一些好的文章线索或书评,实现阅读材料的资源共享。这其中教师要安排学生对提供书籍和文章线索的同学进行记录统计和管理,并以此来确定每位同学的阅读权限。然后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以强化同学的参与兴趣。

  第二,发动学生办理市图书馆和徐州师范大学的对外借书卡和在线阅读卡,定期从中借阅一定数量的图书,确保学生有丰富、健康的书源。

  第三,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把课文内容作为一个点,把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为拓展的面。这样由点及面,点面结合,由课内到课外不断拓展,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逐步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第四,设计“套餐”方案,多渠道跨学科阅读。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跨学科阅读对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鼓励学生阅读各类有益书籍,并引导学生感受时代气息。这样,学生阅读面广,知识越来越丰富,并在博览群书中逐步提高了语文能力。

  其次,学法指导扎实、具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循序渐进的技能引领,否则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凸现其盲目性。我们以配套读物的方法指导为例:一般可指导学生分四步进行阅读:一为初读,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理解字词;二为细读,圈圈好词,划划佳句,标标不懂的地方;三为重点读,着眼于读读背背精彩片断;四为回顾读,想想读懂了哪些内容,谈谈阅读收获。这些措施强化了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对配套课外读物也起到了触类旁通的作用。又如,课外读物的推荐也是有法可循的,主要是指导完成填充式的文摘卡,引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将课外阅读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及时摘录。开展阅读竞赛,奖励阅读量大、阅读时间多、阅读能力有进步的学生。学生学会了阅读方法,就会乐于读更多的书,兴趣的形成和强化就水到渠成了。还有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外”与“课内”、“活动”与“学习”、“休息”与“学习”的关系。通过班内学生榜样教育、伟人故事激励等途径,他们正确地认识课外阅读是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合理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从而摆正课外阅读的位置,以杜绝在课堂上或活动时看课外书的现象。

  此外,赢得家长支持,改善家庭阅读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萌发,既受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的`调查材料表明,兴趣的形成和迁移并不是偶然的、不可知的,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朋友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有较多的影响。汉森(Hansen,1969)曾经对家庭阅读环境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测量,即:家庭中所拥有的阅读材料的数量;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的次数;父母进行阅读指导和鼓励的次数;父母作为榜样并参加到阅读中去的程度。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和家长进行沟通,努力转变家长们认为看课外书是浪费学生学习时间的片面认识,使家长认同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对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其尽一切可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并多抽时间与自己的孩子一起阅读。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与感染,我们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喜欢阅读,乐于阅读。另外,在家长会等场合将学生中这方面的成功典型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同时推选优秀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优秀经验,借助优秀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巨大收获的榜样作用,让实实在在的学习经验打动家长,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对课外阅读有足够的重视,让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从行动上配合教师督促孩子多读好书。

  最后,以活动为支点,把课外阅读推向高潮。教师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才能激励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应善于在活动中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中主动地发展,从而让阅读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在实际的教学中,阅读课教学形式的单一至今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教师从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借了一摞书,不进行筛选取舍地“丢”给学生,下课了收上来。试问,这样的阅读课对学生阅读兴趣、方法和能力的提升方面能有多大帮助!?用巧“阅读课”,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比赛”、“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比赛”、“朗诵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并使其将课外知识内化、积累,扩大信息储蓄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尝试在班级和年级中“成立读书合作小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进一步扩大信息交流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有,可以凭借阅读积分卡、文摘卡、手抄报等第一手材料,评选课外阅读先进并计入学生成长档案袋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阅读积分卡由家长监督填写,根据所读字数进行打分,要求学生天天读,天天记。文摘卡由教师亲自检查,数量多、质量高的为优秀。手抄报由学生动手编,稿件内容自己搜集,编好的手抄报全班同学互看互评,内容健康、书写端正、设计美观的为最佳小报。因为小报的内容大多来自于课外书籍,它必定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4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理想方式;实施策略

  新课标实施以来,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可谓经历着一种颠覆式的革命。而要革命就会有阵痛,甚至还会流血牺牲。表现在当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至今很难说教师们进行的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方式还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占了较大比率。虽然教师们也希望抛弃传统方式,但因种种原因不得如愿。为了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向新课标教学方式转变,下面,笔者特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理想方式进行探讨分析。

  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要分析探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理想方式,有必要先了解下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1、新课标要求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相信学生,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

  我们每一位老师要把机会交给学生,要俯下身子看学生,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建构,意味着一种情境和精神氛围。每一位老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新课标要求每一位老师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畅游于书的海洋,搜索于信息世界

  语文的学习,每一位老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学习,而应是“大语文”的学习,课内与课外并重,不可偏废一方。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更要有一个课外阅读的理想氛围,让学生要读书,有书读,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享受语文课外阅读的浸润、提升。每一位老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指导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开学初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引导学生组成课外阅读兴趣小组,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过程引导,定期交流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成果。

  3、新课标要求每一位老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活动的过程,每一位老师不能一味地灌输、包办;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追求形式,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合作者;综合性学习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探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于综合性学习,师生要足够的重视,进行充分的准备,农村初中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要多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广阔世界。

  4、新课标要求每一位老师要理顺语文学习与考试的关系

  现实的语文学习不能没有考试,没有了考试,就缺少了一定的衡量标准,缺少了一定的动力。但每一位老师又不能太过功利,使学习成了考试的附属。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每一位老师更要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而不能过分强调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从而给灵动的语文学习,扣上了沉重的金砖。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理想方式及实施策略

  基于以上所述,我们说,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理想方式也就是能完美体现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的。下面,笔者从语文基本能力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怎样才算是会听呢?首先,要求学生有语音辨识的能力。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讲,就是要辨识每个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其次,要求学生有语言及有关信息的记忆力。再次,要求学生能听懂所听的内容,即结合具体的语境,选取话语中有用的、主要的句子,并能理解这此句子的句法含义,把握话语的内在逻辑。最后,要求学生会听,既能听出基本意思,又能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应通过课堂教学,科学有序地培养学生社会交际、待人接物、临场应变等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准每次训练的重点、难点,进而合理选择训练方法,科学安排训练步骤。讨论时,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发言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听人发言要听懂主要内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好总结,集思广益,明确达成共识,以得出结论性意见。还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自由演讲话动,或组织演讲赛、辩论赛、主题班会、联欢会、热点采访及座谈会等话动,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新课标对“读”的要求是:能根据文章的体裁、风格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读的方式很多,如吟读、诵读、默读、速读等。哪类文章适合哪种阅读方式,需因情况而定。比如,古诗词、现代诗的朗读,教师要指导学生体味诗的音乐美,注意停顿,读好重音,把握好速度,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悦耳动听,以达到美读的效果。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初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1-30

初中教师读书活动总结10-31

初中教师个人读书心得体会10-22

初中教师心得体会02-04

初中教师实习心得体会08-12

骨干初中教师心得体会06-06

初中教师家访心得体会06-20

初中教师教学心得体会06-20

初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