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

时间:2024-08-24 06:59:16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

《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1

  学校开展幸福工程也已很多年,老师们在工作中享受着运动、读书等带来的幸福。从每学期末图书馆的统计中发现,我们生活老师的阅读量是最大的,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了。这学期因为图书馆改造,老师们无法借阅书籍,生活部就为大家购买了一些教育书籍,不定期的交换阅读。这次我们工会分发到的书籍是《无条件养育》,老师们看了这本书后,在对照目前自己对自己孩子的养育,感叹的确做得不够到位。下面是每位老师的读后感言,我进行了一些归纳。

  李z老师:在日常的管理中,一些孩子总是听不得批评,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不是因为一直以来孩子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比别人更有价值,所以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有价值。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有真正独特的价值,孩子所有表现都有价值的,没有做到父母要求的期望同样有价值,因为孩子在朝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走,这是一种享受。

  我们需要的是还孩子自主感,不是被贴画所控制的喜怒哀乐,当孩子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时,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需要什么,我们就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即使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也让孩子更好地看待自己。

  张z老师:看完《无条件养育》,之前认为惩罚孩子是万万不行的,属于居高临下的判罚,其实表扬孩子同样属于居高临下的施予,是属于硬币的两面。虽然一个听起来残忍,一个听起来是赞赏,但都属于强者对弱者的一种评判。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不管是之前的传统教育里的惩罚包括体罚,还是现在所倾向的不打赏识教育,本质上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我们做到宠辱不惊,不因为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好的表现就怎么样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心理上首先保持一个平常心。特别是优秀的孩子,不需要有压力地成长,他们需要自我感觉好,对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都认同自己。因为优秀的孩子就是老师口头表扬的对象,尤其要摆正心态。经常受批评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无条件认同。所以中等的孩子更容易保持平常心。

  我们的教育模式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无条件接纳她。一下子心理就没有负担了,真正拥有了健康的心灵..

  黄z老师:看着书中的内容,多处好像都是平时经历过的,对照着书中所说的一些内容,自感是在父母的有条件养育中长大的。书中这样写道:试图培养内化和自律性,意味着试图遥控指挥孩子的行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顺从”。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似乎现在的我就是这样在做的。

  由强迫设立规则而让孩子形成的自律,与孩子发自内心,通过自我判断,自我认知形成的“自律”是完全不一样的。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电视,如果没有限制,我可以看半天,看到我这么喜欢看电视,爸爸开始限制我,只能作业做好看一会,慢慢地我也养成了习惯,作业做好后去看一下电视,而后就去做其他事情。现在细想来,看了书中的内容后,我有些质疑这样形成的“自律”,难道不是书中所说的“听话”吗?规则的不断重复,让我最终内化到心里,当能够做到“自律”,爸爸的高兴是不是一种条件呢?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很多,我现在管理的是四年级男孩子,接管这批孩子,从几次的集会中发现这些孩子不懂得倾听,只要我一说话,他们就开始讲,无论什么话题都要插嘴,我就拿出了措施,只要他们一说话,我就停止讲话,保持沉默,看他们能说多久,刚开始几次,孩子没什么反应,几次后有几个孩子会察觉停止讲话,慢慢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到现在开始学会有事举手讲或者等我把事情说完最后讲。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慢慢形成的“自律”。

  再说价值观,人生观。也许我们是不可能要求孩子与我们有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放手给孩子自己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如何做到,我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要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实现。

  吴z老师:看了这本书后,有一章让我印象很深,逼向成功,其实是另一种控制方式,看似是由于社会存在“竞争”而产生的,实则是因为家长自己“对失败的恐惧”产生的。学业成绩或运动排名,都是这样的模式。这种逼向成功,让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消失殆尽。身为家长的我,孩子妈妈的我实感惭愧。

  又想到自己,就完全是这种模式下的牺牲品。小的时候,父母也要求成绩。但实则,即便成绩优异也不能让我开心多久,因为后面还有无数次的考试。为了考试而学的东西,完全不是兴趣,所以当毕业以后,所有学过的东西“烟消云散”,一点都不记得了。

  “无条件的自我评价”对预测人生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关键问题或许在于他拥有多少自我评价,即使“自我评价”接近于“无条件的人”,仍然会在成功时感到高兴,失败时感到失望,但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会因为这些而有所起伏,因此他们取得成功时不会自我膨胀,觉得高人一等,失败时也不会感到绝望抑郁,一文不值。

  王zz老师:当孩子不肯把玩具和小朋友分享时,你可以认为他是自私,也可以假设这也许是他刚拿到的新玩具自己也没有玩够;当孩子之间发生争吵打闹时,你可以认为他很野蛮,也可以假设他真的受了委屈和不公正对待一时不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当孩子大哭大闹时,你可以认为他很讨厌,也可以假设他今天心情不好或者没有睡好身体不舒服;当孩子晚上迟迟不肯睡觉时,你可以觉得他故意烦人,也可以假设他是真的睡不着或者想和妈妈再多呆一会儿……

  我们并不是说要纵容孩子的行为,只是你会发现,即使最终我们都要修正或者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当你用不同的角度去揣测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不同的想法,会让你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当你认为孩子就是无理自私野蛮时,你会批判性地制止他的行为,而且难免态度简单粗暴;当你认为这就是一个好孩子在情绪不佳时的`反应时,你会有更宽容的心态更耐心也更平和。

  林z老师:曾经我也是多么坚定的认为“将规则内化,让孩子做到自律”是纪律教育的一个目的,我同样认为,做父母的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并传递给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是这句话却说“这只不过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顺从”。虽然,当上完生命的课程,我一直在思考规则的建立和执行是不是应该有着“变通”和弹性,但却仍然认为“自律”还是教育的一个目的,并不曾怀疑。再说价值观,人生观,也许我们是不可能要求孩子与我们有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放手给孩子自己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如何做到,我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王z老师: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当然,每个当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正直的,健康的,有责任心的,积极向上的,充满爱心的,自信的……那么我们每个孩子都会如父母所愿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天下没有生来就“听话”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独一无二的人格,都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挑战,尤其是挑战我们的耐心。面对现在生活和社会的压大,于是我们对孩子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无形地把自己的压力强加给孩子,所以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教育不能以“听话”为目标,强迫孩子听话,或者是要求孩子成为你所希望的人都是有条件的爱。这样的教育有失短视,着眼于立竿见影,让孩子乖乖就犯,受我们的控制,但这样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问题。而无条件的爱则目光长远,着眼于长期效应,赋予孩子安全感,力图让孩子充满爱心地成长为自信、独立、品行端正、负责任、有担当的人。

  杨z老师:当我看完《无条件养育》这本书时,我不由得想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因为孩子本身而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接受和爱他们吗,这种想法是否现实?

  我是一位母亲,当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育模式,当孩子出生后,我在思考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时我的反应,我想天下所有父母都会和我这样去思考。我们能确保宝宝在不停地哭闹,再将刚换好的寮步弄脏,甚至不好好睡觉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吗?有些人会很快变成不可共患难的家长,变得只会在孩子好带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心,可偏偏无条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我想大多家长会和我一样没有做到在孩子最难带时给予无条件的爱。

  因此,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压力,而是支持,温和的指导,鼓励,信任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必要时给予帮助。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而应给他们提供享受学习乐趣的机会,用不需要战胜他人的方式去学习。我们需要鼓励更多,评价更少,永远无条件地爱着孩子。

  陈z老师:《无条件养育》这本书着眼于这样一个区别: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爱;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是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不过在此之前,作者还对无条件的爱进行了坚实的铺垫,让我们深思自己的养育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并提前“警告”大家:我们越执着于远的养育目标,事情就会变得越复杂。

  凡是养育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天下没有生来“听话”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独一无二的人格,都会给父母带来无尽的挑战,尤其是挑战我们的耐心。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基本需求,即做我们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经历自主感很重要,一种我们是自己行为“创始人”的感觉。事实上,我们做了什么选择往往没有选择这个行为本身更有意义。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雷z老师:一直以为乖巧、懂事,不让家长操心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因为这些年在外工作,除了放假,我很少回家与女儿相处,没有感受到孩子成长的变化,不知不觉中,我家女儿初长成,她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会问候妈妈的身体如何,要在外开心工作,这些问候捎来了无限温暖,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们约定一起朝着目标,相互学习。

  每当书中有好的经典语句,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并读给孩子们听,因为我了解孩子们生活太幸福了,在生活中受不了一点委屈,书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在不同环境成长的孩子相比之下,被某些人奚落嘲弄的无条件自我评价,变成了人生中应该被争取的最佳目标,一般来说,不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成绩之上的人,会更倾向于将失败看做是短暂的挫折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不太容易陷入焦虑或绝望,所以我会告诉孩子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不骄不躁,懂得感恩,珍惜美好时光,生命的意义在于你奉献了多少,给予了多少,而不是得到了多少,因为我们都是在得到中失去着,在付出中收获着。但要过得充实,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才是成功的一半。

  金z老师:拿到工会发的书时,一眼就被书的题目吸引了,翻看书中的内容后,知道了什么是无条件养育。想起平时在教育儿子的时候,都是附带一些条件的。原来有条件养育是关注孩子的行为,而不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而无条件养育不是放纵孩子为所欲为。对于同一个问题,有条件养育与无条件养育是从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看待,同样包括看待人性。就动机而言,无条件养育会更多的从“内在”而非“外在”去动机,无条件养育认为,孩子的行为只不过是其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达,简言之“重要的是实施行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为”。

  有条件养育的后果:作为这种爱的接受方,孩子会唾弃自己不受珍视的那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思考、感觉)时才是有价值的。结果是(得到的)支持越有条件,自我价值感的认知就会越低。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被附加条件的,那么他们在接受自己时也会附带条件。

  赵z老师:我们面对孩子犯错时,往往想到的是如何给他个教训,语言批评、令其反省、赔礼道歉、将功补过等等都是教育方法,我们唯一忽视的是孩子的眼神,读懂孩子的眼神就读懂了他的心。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心里会怎样?”如果能深入到心理,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当孩子眼神中流露出愤怒、委屈、害怕、甚至祈求时,我们心里会怎样呢?是熟视无睹还是心生怜悯,是默默地说“罪有应得”,心中窃喜,还是反省孩子其实很天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

  站在孩子立场想问题有助于我们想明白我们教导他们什么。孩子不好好吃饭,如果我们只是威胁他“不吃掉要扣分”然后命令他必须吃掉。这时,老师的威信在孩子心中很有可能降低,因为其中的原因没有了解。这时,通过孩子的眼神完全可以读懂一切,有可能生病了;有可能不喜欢吃,看了就不舒服;也有可能食物被别人不小心弄脏等等。如果此时站在学生立场上想一想,问一问,关心一下,鼓励一下,就算食物依然剩下,我们老师却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和威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会察言观色,教育事半功倍。

《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2

  在《无条件养育》第七十二页里,艾尔菲。科恩提到关于孩子入学年龄的问题。里面谈到在作者小的时候家长倾向于让孩子早一年上幼儿园,因为可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现在会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晚一年上学,因为孩子可能会因为比同学年龄大而更加老练。他认为,这种养育行为上的180度大转变滑稽而可笑,但是二者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决定是否是真正建立在孩子的需要之上。

  这也让我反思,几年前我就决定让锐宝晚一年上学,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行为。

  不得不承认,我也有觉得让锐宝比同学年龄大显得有些沾光的想法,因为孩子越小,差几个月接收和理解能力都会有不同,我的确有这样可以增加锐宝自信心的认识。但又不完全是,这是因为国内教育现状以及锐宝的'年龄相联系的。

  锐宝出生在九月,如果去年入学,他才不到六岁,在班级里会是最小的孩子。可能在识字量和数学上不会比别的同学差,但是他在力量和身体发育上,手指肌肉发育能不能跟上一年级作业多的情况,都是我要考虑到的。如果早一年上学,可能会让锐宝会因为作业过多而失去对学习探索本身的兴趣,这才是我担心的。并且,因为在班级里会是年龄最小的,就有可能在作业上不如别人写的快,而拉整个班级的后腿,老师有可能会经常有批评,批评有时会伤害到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与其这样,还是让锐宝晚一年好点。对于低年龄的孩子,老师和来自外界的批评,有可能会引起孩子对学习兴趣减弱,我不想去冒这个险。

  而晚一年上学,锐宝和一起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入学,可以多玩一年,在身体发育上,接收理解上更加好一些。如果学校作业少,当然更好,他可以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就可以去打打乒乓球或者报名参加他喜欢的小牛顿实验班。如果作业多,他的手指肌肉发育强劲一些,写作业的时候,伤害有可能就少点。如果他作作业快,当然好,可以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做作业慢,也不会引起他太多的反感。即便是晚上一年学,锐宝还是有曾经因为作业多而泪眼汪汪让人心疼的时刻。即使是现在,他还会说不喜欢周末,因为作业布置的会比平时要多!

  我改变不了学校教育的现状,尽管当时为锐宝挑选这个学校,在我们当地还是作业最少的,可是因为年级组长是一个以作业多为好的教育理念。这些方方面面的情况我都要去考虑到!怎么样做,可以保护好锐宝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我还是觉得,我让锐宝上学早一年还是晚一年,都是为了保护他探索、学习的兴趣来选择的!很庆幸,目前来说,晚一年上学的决定,还算好!

  就在刚才锐宝睡觉前,我还和他聊天,问他,现在是复习了,他会喜欢吗?(因为我担心复习会不会有些让他枯燥)锐宝说,他喜欢,“因为复习也会有些有意思,有趣的知识”。我想,关于入学年龄早晚这件事情,就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对他来讲,兴趣,会是他最好的动力!

《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3

  我有时会沾沾自喜地想:身为家长,无论我曾经犯过多少错(而且将来还会继续犯),孩子们都会成长得很好,仅仅因为我真的很爱他们。毕竟,爱可以治愈所有伤口,有了爱就足够了,爱意味着无须道歉,即使你今天早晨曾在厨房对孩子发火。

  这种确定感基于认定世界上存在一种名为“父母爱”的麻醉品,你给予孩子的“父母爱”可多可少。(当然,越多越好。)但如果这种假设实际上过于简单盲目呢?

  爱孩子的方式有千种万种,并不是所有方式都可取。精神分析学家爱丽丝·米勒通过观察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爱可能会“热情似火,但并非孩子需要的那种爱”。如果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关键问题就不是我们是否、甚至有多爱我们的孩子,而在于我们该如何爱他们。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前者是有条件的爱,意味着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后者则是无条件的爱:这种爱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地给予他们爱。

  重要的并不是我们认为在无条件地爱他们,而是他们感觉我们在无条件地爱他们。

《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4

  昨天《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到了,尽管已经读了不少与之相似的书,但还是想了解多点关于《无条件养育》方面的东西。

  上周和锐宝同学的妈妈讨论关于孩子的兴趣的时候,有妈妈说,为了让孩子长大了有个兴趣,就得培养孩子弹钢琴,尽管孩子已经明显表示他不喜欢,没兴趣。难道我们比孩子自己更加清楚他的兴趣是什么吗?还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个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没有能力的人?!这让我想起武志红先生在他的书里写的一位妈妈始终不给孩子买她喜欢吃的.冰淇淋的故事。

  小姑娘一直想吃这种口味的,而妈妈一直坚持自己的女儿不会喜欢这种口味,而是会喜欢妈妈给她挑选的口味。

  一个连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没有选择权的孩子,怎么可能做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无条件养育》里面谈到我们有的时候,会选择孩子做对了什么,我们才认可孩子,这就是有条件养育。

  记得当年曾经在锐宝一岁左右的时候,看到一篇网络文章上有位妈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她的孩子两三岁左右,喜欢拨家里花盆的花草,她妈妈采取的行为就是:当孩子拨花草的时候,就不抱孩子,当孩子不拨花草,妈妈就抱孩子。当年觉得似乎这个方法很好,但是随着学习育儿和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病那就是:你做的对了,你才值得妈妈抱(爱),你做的不对,你就不值得妈妈抱(爱)。

  看了一些小巫的书孙瑞雪的书,慢慢开始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爱和尊重。我只是陪伴孩子,在他需要我出现的时候,在他主动要求我帮忙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绝不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去全力包办。

  从这点来说,其实我也很喜欢蒙台梭利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相信孩子才是他生命的主人,我们当家长的只是陪伴他她们成长。

《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5

  读书真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先是碰巧遇到了三本理念相同的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对我内心世界的影响。再是看到了这本颠覆传统父母教育理念的书。然后是放假回家的路上,被公司美女安利了韩剧《天空之城》,居然是讲教育的,于是断断续续,两者穿插着看,终于在假期结束前都看完了。

  先来说说这本书,书如其名《无条件养育》,全书几百页也全在论证这个观点点。“无条件养育”字面意思很好理解,父母们,包括我老公,也会说“我不就是在无条件养育我的孩子么?”,“我这个不叫无条件的爱叫什么?”

  对,说他颠覆传统教育理念,就是因为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无意识中对给孩子的爱添加了太多附加条件,“你乖乖听话我就爱你”,“你考试考得好我就更爱你”......也许你没有说过一模一样的话,可是想想,你给孩子传达的不就是这个意思么?

  首先,我们所说的爱,是指孩子接受到的爱,而不是我们认为我们给予了的爱。我们打着为你好,我爱你的旗号,到处对他们说不,逼着他们学习,阻止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这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爱。

  然后无条件养育,不光要做到拒绝惩罚,还要做到避免表扬。因为你在表扬他做得好时,会让她觉得,我只有做得好了妈妈才会高兴,才会爱我。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是,不管你怎么样,我们都一如既往的爱你,你做那些事情的理由是你应该做,而不是为了取悦我们而做。

  这本书还解答了我之前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放任下长大的孩子反而更不容易叛逆和学坏?记得窦靖童说过,她其实很乖,没怎么叛逆过。她只是纹身、弃学,让人看到会以为她肯定是个坏孩子,可她确实没做什么过分的事,相反还是一个善良、勤奋、努力、会照顾人的孩子。

  然而传统观念,譬如我老公的说法,你们这样是把孩子惯坏了。就像吃年夜饭时,宝宝用手抓菜,洒得到处都是,我爸也说了句,你小时候要是这样我早一巴掌呼过去了。

  请把孩子当朋友来看待,多点理解,少点控制。多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我怎样可以满足他的需求?”少思考“我怎样能让孩子听我的话?”

  这本书是一大碗浓鸡汤,不停的'在给我洗脑,喝的时候,总觉得等下我要做个好妈妈,我要拿出百般的耐心温柔的对待宝宝,全心全意陪他玩,无条件爱他。可真正陪他了,不到两个小时我就受不了了,实在忍无可忍被打回原形,或者向我妈求救。

  要完全做到无条件养育将是条很漫长的路,不光自己要改变想法,还得要其他抚养对象也接受这个观念,并且不受周围环境影响。只能说,我尽量吧。

  最后,推荐对这本书感兴趣的父母看看《天空之城》,也许我们普通人对应试教育没有他们那么疯狂,可还是值得反思的,我们是否理解孩子的想法,是否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活得很辛苦?为什么现在跳楼的孩子那么多?人生的意义,并不只是考个好大学而已。

《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6

  刚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书名引起了我的好奇和困惑,以现在的生活条件来说,生活优越,物质富足,家家户户都有条件去养育孩子呀!到底什么是无条件养育?什么是有条件养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便深入阅读起来,心中的疑问也迎刃而解。

  书中对于养育的两种概念是这样解释的:

  有条件的爱:孩子只有在做到家长期望的事或者是达到了家长所规定的某些的标准之后才可以得到。

  无条件的爱: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需要任何意义上的回报,这种爱于孩子做了什么毫无关联,无论他们成功与否,无论他们是否乖巧,无论如何,都毫无保留的给予他们爱。

  一边阅读一边感悟一边反思自己,我不管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还是作为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给予学生的,给予孩子的`不正是有条件的爱吗!学生考试成绩好我便奖励喜报、小卡片、小果子,上课认真表现就给颗糖吃,平时表现调皮闯祸成绩差便尖叫狂吼,处罚修正,奖惩措施成了一种控制孩子的手段,孩子乖乖就范,效果立竿见影,但这会给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很多问题,时间一长最终会把孩子培养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从,受他人左右,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

  无条件养育也并不是让家长为所欲为毫无原则的溺爱孩子,而是遇到问题时和孩子并肩协作,帮助他们辨别是非,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以最好的可能看待孩子的动机。我的孩子哆哆两岁三个月,平时发脾气的时候喜欢往地上扔玩具,我冲他大声吼让他捡起来,他从来都不会捡的,但是如果我告诉他把玩具捡起来去给玩具洗洗澡,他就会很乐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只要换一种说法就会让孩子有这样的改变,这就是无条件教育。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始终记得:告知胜于怒吼,解释胜于告知,讨论胜于解释。

  本书建议父母以正向均衡的方法取代赏罚教育,这样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我们必须要放弃这种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的情感勒索教养法。让我们都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吧!

【《无条件养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植物养育心得07-09

《养育男孩》读后感07-05

感恩父母的养育感谢信05-10

读书日读书的心得04-06

读书的心得02-12

读书的心得05-08

的读书心得11-28

读书心得12-20

阅读书籍读书心得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