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黄金时代》有感

时间:2022-11-04 09:05:5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黄金时代》有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黄金时代》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黄金时代》有感1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里面让我最上心的电影因素有两点:配乐和色调。

  一、配乐

  一部节奏如此慢的电影,竟然演了好一会儿了还不见配乐,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想整部电影都不用配乐,幸好后来证明是我猜错了。

  第一次出现配乐大概是在萧红和萧军相遇那一段,是一段比较浪漫的慢节奏音乐,因为一直在注意这个东西,所以当时实在让我激动了一把;第二次出现是发洪水、萧红要从旅馆逃生的时候,配乐是很轻快的,预示着萧红的命运开始转折了(在这部电影里),从这点来说的话,这段音乐用的还是很成功的。

  根据我的记忆,电影中正儿八经的配乐总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让我印象比较深的,后面两次记不太清楚了。除了正式的配乐之外,电影里还出现过例如“有人在弹钢琴”之类的音乐,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电影的单调(不过形成这部电影的独特风格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单调”),但是导演更进一步的意图我是猜不到了。

  二、色调

  这部电影色调基本是偏冷的,这跟电影中多是冬天有关,但是我猜想,导演大概也是在暗示主人公们所面对的严峻的生存环境吧。在我的印象中,电影的色调有一个分界点,大概就是在发洪水的那时候起(大片的黄色,暖色调)电影的色调不再是单纯的白色,而是加入了很多暖色调进,就算是在大雪里,也要有黄色的墙出现,或者是黄色的太阳光,这时候正是二萧热恋的时候,这种色调跟前面的单调的纯白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我觉得是用的比较成功的'。

  到后面,色调基本上也是一直在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毕竟没有前面明显和令人印象深刻了。

  除了这两点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导演的另一个尝试——像采访一样的拍摄,这点是更大胆的一个尝试,因为它很容易把观众从”戏“里面打出来,而不是带进,这当然跟它是一部传记片有关系,但是毕竟这样一来观众是不容易”入戏“的,不过我觉得自己还是看进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点也是比较成功的。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拍出了导演自己的风格,而且将萧红的一生基本上讲清楚了,电影中用了很多打乱时间顺序的手法,可能对萧红不了解的观众看起来会有些吃力,但是没什么大问题。

  最后,其实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一部——《南海十三郎》,也是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我觉得可能在风格上这部《黄金时代》更加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好看”上说的话,这部可能还比不上那一部。

观《黄金时代》有感2

  今天在李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观看了《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看后令我感慨万千。

  该部影片围绕我们熟知的一部名著——《呼兰河传》的作者来展开,描述了作者萧红仅仅31岁的短暂悲惨人生。萧红原名张延莹,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华民国动荡时期,那也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无数的'文人志士有着自已的梦想与追求,他们渴望光明、渴望自由,不断向梦想发起抗战,企盼家园的平安。

  萧红就是这样一位女子,一位特立独行的女子,她决绝与坚强,作为一名女性,她私奔、追求自由、被抛弃,却仍有一份无可奈何的乐观去面对生活。在哈尔滨由于受当时先进思想的影响,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时期,依然没有放弃写作,与萧军联合创作的《跋涉》在东北引起轰动,由于作品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遭到反动派的怀疑,为躲避迫害,二萧不得不南下逃亡,先后到了青岛和上海,极其幸运的是在上海结识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茅盾、胡风等著名文人,鲁迅先生在创作上对萧红进行指点,这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再次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萧红一生十分坎坷,历经三次爱情,却都不幸福,但是作者依然坚持自已的梦想,坚持写作,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不朽的作品。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她也一直在用自已的笔,把自已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透露在稿纸下,透露在自已的文章中,处处抒发着自已的无奈与凄凉。

  萧红不仅是一位作家,她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她以文字为语言,书写出自已对世界的感叹,以及对美好家园的渴望。影片用萧红极其短暂的一生,描绘了萧红创作时期的黄金时代。

观《黄金时代》有感3

  看完盛女的黄金时代,无数次的落泪,伤心,刺痛,感动,祝福,感恩,无数种情感交集于心,无声的哭,激动的哭,感动的哭,幸福的哭……。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却是生活!

  在我看来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与经济基础,综合素质也要相对优秀,这样即便已经错过可以随意选择的年龄,仍然可以学会轻松和智慧的对待感情。自信、大方、真诚、爽朗、又够朋友,生活中如果有如此这般女子,我想大家一定都会很喜欢。

  对待感情真诚又不乏理智,拿得起,放得下,分析事情思路清晰头脑冷静,对待心仪对象举止得体,极有分寸。至于外表就更不用说了,漂亮到耀目!生活又很朴实,公立医院吃着大锅饭,住着七十平米的公寓,连钟点工都没请一个,想开私家诊所都要找老爹谈判签合约。我喜欢这种努力踏实自食其力平淡真实的李医生。

  看到盛女黄金时代中梁爽与李好的爱情,梁爽对李好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女朋友可以再找,而父母只有一个,我们不能,不是因为不爱你,是因为太爱你,而不能让你为难,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承担责任的做法。庆幸最后父母终于明白了,她是用牺牲爱情而为他们唯一的儿子选择了这份责任,而这样的善待这份爱!这胜于一切,成全幸福!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已的孩子,爱是没有对与错的.,只是如果可以那么美好,请给孩子们一份真正可以选择爱的权利与自由吧,因为你们都是希望他们幸福,那么请不要因为除了爱以外的其它因素让他们在责任与爱情中作出选择,没有人能割舍其中任何一种,但是理解可以让问题变得有法可解,有心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我相信没有比看着他们幸福更能让父母放心开心的!那么请成全真爱,成全幸福!

  幸福的结局,美好而让人感动,带着无数祝福看完,伴着左边右边的音乐,也带着无数期待回到我的现实生活中!

观《黄金时代》有感4

  提起萧红,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她和祖父在花园内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流浪。

  萧红一生都未曾得志过,正如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里所描述的,萧红没有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文章,因此不是很受欢迎。更别提正值抗日时期,许多作家忙着写抗战小说时,她却在写《呼兰河传》,得不到时代的认可,自然未能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萧红的性格极为坚韧,哪怕她一次又一次被别人抛弃,被命运玩弄,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辗转生活,可她在哭过之后,总会坚强起来去继续战斗,“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些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这便是萧红活着的理由,也是女性在乱世之中难得拥有的一些可贵品质。从整体上来讲,我不太欣赏和佩服萧红。她一直在寻找着爱她的人,自始至终她都相信这着爱情,相信有一天她会和爱她的人能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一起,只是可惜,所有她爱过的男人都未能如其所愿。不是将其抛弃,就是自己参军,或好或坏,上天一直在和她开玩笑。可是,她为什么不尝试着一个人独立生活下去呢?既然找寻不到自己的爱情,她大可以交一大堆朋友,谈天说地,交流写作,这也是一种动乱中的安稳。可她没有这么做。我想,她还是没有从封建的'圈子中彻彻底底地跳出来。也不止是她,乃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认为,女子必须早早出嫁,相夫教子,萧红怕也是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时代,一方面又可以找到感情上的寄托。但孩子也算是一种感情寄托啊,她却弃之不顾,我至今也不解其是何用意。萧红临死时倒也不算孤独,端木就陪在她的身边。尽管如此,萧红的一生都未曾圆满过,甚至可以说,想得到的从未得到过。

  时代背景决定了多数人的命运,国难当头,谁都不会有安稳日子可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观《黄金时代》有感5

  中午没睡觉把朋友介绍给我看的《我的黄金时代》看完了,是一部中国大学校园的dv剧,很现实,很接近我们的生活。

  以前从没关注过这样的电影,基本都是看些比较远离我们生活的片子,现在才发现,原来在现实中发现美好是多么的美妙!

  前不久他介绍给我看的《我的太阳》和《十七岁的单车》也是这样的主题,也许这些影片中的色调有些“土气”,可是绝对掩盖不了它耀眼的`光芒:《我的黄金时代》的结尾黄鹤的第三个愿望就是,“我希望你能够幸福的活着。”生活终究是生活,我们谁都逃离不开……蔡楠最后感概道,“我清楚的明白,我将和这个城市里大部分男人一样,结婚,生子,买房子,赚票子,按照王小波同志的说法,生活在不可避免的走向庸俗,这么说显得我层次不高,但是对于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大学毕业后对人生的迷茫,可能是每一位毕业生都不可避免的……影片的结尾重播了一段刚开始的镜头,寓意:曾经的我们擦肩而过,曾将又有多少爱恨情仇,最后又有谁会记得?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故事中黄鹤和蔡楠的爱情其实是很美好,这段美好也许应该更长一点,只是傻傻的蔡楠刚开始一心要追求李若瑄,却没有发现一直默默地在他身边的黄鹤,现实中就是这样,有很多人在苦苦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却忽略了身边已经拥有的,有不少人为此错过了,失去了,后悔了,但一切已经是过去……黄鹤最后还是去了美国,之后在美国有了自己的家庭,这与《我的太阳》的结局有点不一样,馨儿最后是没有去香港,留下和阿博在一起,但是现实中会有多少这样的呢?这两个爱情故事的主角都有相同的一点,就是女的家庭背景比男的好,所以他们的爱情在父母看来就不一样了,他们会面对很大压力,这就是现实!

观《黄金时代》有感6

  "对于萧红的生平经历,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老师在黑板上一个一个的罗列了许多的名字:萧红,萧军,端木髸良,似乎还有骆宾基。那时候对萧红其人,只觉得是个才女,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我不知道《黄金时代》里对萧红的描述是否属实。电影是以倒叙和差叙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与萧红有关的人之口,将萧红的一声娓娓道来。

  电影中的萧红看似柔弱,却从骨子里透着倔强,她不要父亲安排的婚姻毅然离家,忍受着贫穷与孤独。却也为了不再孤独向未婚夫低头。当未婚夫撇下大腹便便的`萧红悄然离去后,她却能安然的待在阁楼中静音创作。我想她就是这样一个如月亮般的女子,清冷,孤寂。

  萧军应该是她的太阳,他能带给她火热和陪伴。所以她义无反顾的追随着他,甚至他的冷漠,他的不忠。可太阳和月亮注定是不能同在的,他有他的壮志雄心,她却只想要她的淡泊安逸。于是那怕是爱情,哪怕的骨肉,也阻止不了倔强的心。

  萧军走了,她便又陷入无边的孤独。萧军曾嘱咐丁玲“不要让她一个人孤孤单单。”萧红害怕孤独,非常。我想,端木髸良的存在也不过是她太过害怕孤独的结果。记得老师讲过端木髸良是个汉奸,人品不太好,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如电影中那般懦弱。庆幸的是在萧红重病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弃萧红于不顾。

  最让我猜不透的是萧红对于孩子的态度。说她不爱孩子,那不可能,那样温婉细腻的女子怎么会不爱自己的骨肉。但她把第刚出生的孩子转手就送人,接着便投入到同萧军的爱情中。同样第二个孩子刚出生三天就病死了,她同样看不出悲伤,看不出绝望。

  看过了电影,我对萧红的疑问反而更多了,我想要解答这些,就得去萧红的文章中找了。

观《黄金时代》有感7

  看了汤唯出演的《黄金时代》,心情低沉了许多。三个小时,把萧红的一生创作之路讲完,从逃婚到抛弃,从甜蜜到分开,从苦痛到病逝,我不知道用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的她。也许沉默是最好的形容了。她遇见的那些文学创作者,萧军,鲁迅,胡风,端木等等。他们每一位都影响了萧红的一生。,甚至苦难。他们活生生的存在在那个年代里。

  难道这些没有灵魂吗?是的,他们都有。那个年代里的文学派,每一步走的都是艰难的。

  原本以为三个小时的内容会转眼即逝,可我却忘记了自己是文学爱好者,可我低估了自己的灵魂。在同三个小时的分分秒秒流逝的光阴里,我已经身入其中。他们的一言一语,他们的.神态表情,都已经藏进骨髓里。我本想遗忘这样的苦难之剧,最后还是想要在鲁迅先生和萧红的书里,探个究竟。

  早年间,没时间读书,如今有了时间,却不知从谁读起,鲁迅还是朱自清?萧红还是莫言?史铁生还是周国平?瞬间没了头绪,文学体现的从古至今的精神,文学探透的是人的内在。无论那一样,那个时期,他们出现的刚刚好。拯救了世界,拯救了黑暗与贫穷。

  历史的长河,我们已到达不了,也无法到达。有些东西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像萧红。有些东西还能留下来,像创作。

  你问我走到那里了,我会轻描淡写的回上一句,信仰的周围。怀信仰的人,早已被撕扯的已无模样,或血肉模糊。我又该去哪里寻他们呢?人间,天堂,还是地狱。认真找了三个小时,文豪们依旧没能出来。也许是真的找不到了,那就停下脚步吧。不,好像还不能停下,听说鲁迅还在故里等着呢!

观《黄金时代》有感8

  如果说,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那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日子便全都是自己的选择。

  电影《黄金时代》曾选取过《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和《她认出了风暴》这两个片名。最后导演许鞍华还是用了萧红写给萧军信中的一句话:“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将电影更名为《黄金时代》。从片名的几度更改中,不难看出导演许鞍华在和在影片的创作中投入的大量心血。导演40年的执着,最终成就了《黄金时代》这样一部兼具文艺感与世界观的记传电影。影片很好的还原了主人公萧红所生活的年代,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香烟火柴。这一切都归功于全组工作人员对影片的每一个细节的尽力还原,使我们能透过屏幕去到那个动荡的民国时代。编剧李樯在剧本创作阶段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读遍了民国左派作家们的所有作品、传记、回忆录等文字资料,才有了最后观众所看到的这个剧本。

  影片作为传记电影以萧红奔波的一生为主线,中间插叙的几个镜头暗示着人物的未来走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第一遍观影时的错乱感从而降低了观影体验感。采用人物旁白式的叙述手法,使观众从故事中抽离,客观地看待他人对萧红的评价,进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萧红。光线的明暗对比所产生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能够更好的理解萧红的复杂内心。比如在战地结识丁玲的那一段,会给人一种曝光过度的感觉,但这也反映出与丁玲的相识让萧红打开了心扉,从寂寞中短暂地抽离。第一遍观影会让观众对萧红的逃亡生活以及感情经历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影片的很多细节往往会被忽视。初看时不明白萧红在投奔未婚夫的那场戏里,看见未婚夫被哥哥打却仍旧自顾自地大口吃着饭,权当与自己无关。但看完全片再回过头细细回想,她就是萧红那个永远不会被世俗所禁锢选择了一生为自由而活的萧红。虽是主要讲述了女作家萧红的一生,但影片中所出现的其他角色几乎构成了当时的文人圈。展现了民国时代文人生活的真实面貌以及他们的交际活动,看似普通的.生活场景给人极强的代入感让观众沉浸其中。演员的演技对电影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力求完美。演员们甘愿拿着极低的片酬,投入全部的热情。

  最后回归影片主题,在今天看来萧红的一生就如电影开头她的黑白自述一般普通、平凡。几段感情经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使得对萧红的评价褒贬不一。一篇《生死场》让萧红逐步走上当时的文坛,人们逐渐地发现了萧红的写作天分。从她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她在这个战乱年代同时也是于她而言最好的时代,做出向往自由的选择。她选择安安静静地写作,选择做最纯粹的自己,哪怕不被他人理解,哪怕孤独寂寞。导演也正是借此片表达了:“我不能选择怎么生,但我能选择怎么爱生活,这就是我的黄金时代。”

【观《黄金时代》有感】相关文章:

黄金时代观后感01-04

读《珍惜黄金时代》有感06-09

《黄金时代》读后感02-26

观《战马》有感09-29

观岳飞有感12-22

观《霍元甲》有感06-22

观漫画有感02-03

观《星空》有感01-11

观《八佰》有感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