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

时间:2024-09-06 19:45:0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编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编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2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就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3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百家讲坛观后感4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钢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刚。这让我想起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据说当时张三丰正在树林中练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乌龟正在恶斗,便静静的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蛇的动作迅速而凌厉,乌龟的动作缓慢而精准,神奇的化解了蛇的进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头,赢得了这场恶斗,伫立在一旁观看的张三丰被这出奇制胜,以柔克刚的`招式给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克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太极拳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老子曾问他的弟子们,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们答,是水。老子又问,那天下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弟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老子悠然答曰,水能灭火,水滴石穿,则天下至柔即为天下至钢,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我不禁愕然,这高深莫测的语言中包含着人世间最真挚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时候,退让并不是懦弱,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5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6

  所谓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这是《三字经》中的说法,“才”一字既写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又表达了人类对于自身能力的期望。这句话贯彻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学习,也坚定不移地相信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她对于论语的解读中说到要讲究天人合一,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的确,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我们就通过不断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学习,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打火机的发明,从仓颉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荣发达……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们人类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总结,改进的`成果吗?

  我们今天的学生就好比站在中华民族这个五千岁的巨人肩上,我们更应该循着先人的足迹,不断前进。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孔子说人要“恕”,但是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却完全没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独尊。当然我身上也有诸如此类的各种毛病,所以我们更应向天地学习那种包容万物的浩然之气。所谓有容乃大,就是这种境界。

  天地人之道,说白了就是为人处事之道,人与自然之道,作为新生代的人,完美的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在这个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百家讲坛观后感7

  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百家讲坛观后感8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9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这次主要讲了关于饮食方面的礼节。

  在饮食方面,不能挑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总会不停地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从来不吃一口。这样不仅不会营养均衡,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我们平时总是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别人对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们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不要暴食暴饮。在饮酒方面,我们不能饮酒,而有些家长却十分喜欢饮酒,我们要经常提醒家长。

  钱文忠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叫郑浣,已经当了官,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远方孙子要看他,这个孙子是农间种地的,并没有见过面,也不懂礼节,衣服很破。郑浣没有嘲笑他,问他想做什么?孙子说他想当县尉。郑浣便想去找相关的人说一说,并在晚上让他和他一块儿吃饭。那天吃的是蒸饼,他发现孙子只掏里边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试想,如果给我们一个蒸饼,相信我们也会吃只瓤,对外面的饼皮视而不见。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细节,使本来对孙子印象很好的郑浣,对孙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极点。

  看完这期节目,我发现在饮食这么一个小的细节中,我还有很多礼节没有做到。

百家讲坛观后感10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少信仰,但是,在这个星期六,阿宋给我们全班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信仰。

  有一个人,其貌不扬却改变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有一本书,是这个人的语录却被称为治国之道。这个人是孔子,这本书是《论语》。于丹教授在理解《论语》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给我们看的'就是《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盘古开天辟地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盘古就在中间,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样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纳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于自己胸中,使自己成为天地间最为强大的存在。孔子是凭借什么感染其他人的,正是凭这浩然之气。

  孔子有一个“仁”的思想,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么是“仁”吗?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过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又答:“知人。”多么玄奥的两个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来“仁就是爱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有位弟子问孔子:“老师,我们向你学了这么久,是想以后能当大官,你说有什么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孔子的话依旧简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学生不甘心,问:“去掉一条的话,您去哪一条。”“去兵。”孔子认为没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条。”孔子很严肃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难免一死,可怕的是国家因为没有人民信仰而崩溃。信仰的力量是那样伟大。

  最后,我感动于孔子的一个字:“恕”。对自己宽容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就是“恕”。有了这个字,我们就可以过好一辈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动。

百家讲坛观后感11

  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中央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

  对于这一个节目,我以前就有耳闻,前几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于丹老师讲论语,讲的很好,很为人津津乐道,也成了一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因为上学,所以看电视少。趁放假的时候这才有机会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开始看的是赵玉平老师讲的《刘备的谋略》,才听了一会我就入迷了。赵老师的语言很风趣,而且很接地气,时不时地以古论今,让人听了不乏味,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是一丁点也不觉得的.累。

  我听了一集又一集,很感兴趣,一直到饭点了,爸妈叫我吃饭的时候,还有点恋恋不舍的按了暂停。

  吃饭期间,我和爸妈聊起来刚刚听到的新知识,把其中评论刘备,吕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们自身还有周边人联系起来。看得出来,爸妈听的也很开心,也许,他们也觉得这个栏目对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窥一斑而知全貌,虽然我才看了一个老师所讲的,但我真觉得《百家讲坛》是个特别好特别好的节目。以前学历史,就觉得是老师一行行地对着课本念,留一些知识点,感觉很枯燥,而通过这个栏目,这些老师如此精彩的讲解,一下子发现历史真的是太有趣了,听那些伟大的古人的事迹发现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真实的普通人,却是比我们更勤奋努力,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这个栏目让我更深地明白了这些字里行间的意义。

  大爱《百家讲坛》,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百家讲坛观后感12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百家讲坛观后感13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真正的圣贤也是平易近人的。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部儒家经典对为人处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有利的地势,得人心和上下团结。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地人的和谐。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说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自然之间立足,也就必须与自然融合,吸取天之灵气,地之精华,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智慧无限扩大,发挥到极致。只有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会变得十分强大。苍天在上,高于一切,大地在下,厚重于一切。而人,则处于天和地之间,目睹着天地间的`风云万变。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断成长,而“神于天,圣于地”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境界。一个好的人格,应当有理想主义的天空,有一双能飞翔的翅膀,绝不妥协于任何障碍或困难,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在大地上进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没有能力去实际行动起来,就是理想主义。而天和地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样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天地人为三才,人的意义与天地的意义是一样的,天地之美在于庄严与敦厚。人之美在于能够与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断完善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了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自然也会回馈我们更多能量。

  作为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当学会锻炼和提取与自然、生物和谐快乐共处的力量,那样,我们便可获得比海更宽,比天更广的心胸!

百家讲坛观后感14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15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到达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务必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百家讲坛观后感】相关文章:

百家讲坛观后感12篇12-28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范文09-21

百家讲坛观后感(通用15篇)06-23

百家讲坛观后感集合15篇12-17

百家讲坛观后感合集15篇12-14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编15篇)10-09

《百家讲坛》观后感优选15篇07-11

《百家讲坛》观后感(常用15篇)08-29

初一看电视百家讲坛观后感02-18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编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家讲坛观后感(汇编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我们一定要热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2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就应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飞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3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百家讲坛观后感4

  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连孔子也曾向他请教。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钢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点,弱一点,低调一点,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刚。这让我想起了张三丰的太极拳,据说当时张三丰正在树林中练功,看到一只蛇和一只乌龟正在恶斗,便静静的站在一旁仔细的观察起来。蛇的动作迅速而凌厉,乌龟的动作缓慢而精准,神奇的化解了蛇的进攻,最后居然一口咬住蛇头,赢得了这场恶斗,伫立在一旁观看的张三丰被这出奇制胜,以柔克刚的`招式给震撼了,之后由此悟出了“太极”的概念,以柔克刚,独步天下,傲视群雄。这和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太极拳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精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老子曾问他的弟子们,天下最弱的是什么?弟子们答,是水。老子又问,那天下最战无不胜的是什么?弟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此时,老子悠然答曰,水能灭火,水滴石穿,则天下至柔即为天下至钢,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无为则无不为。

  我不禁愕然,这高深莫测的语言中包含着人世间最真挚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时候,退让并不是懦弱,这恰恰是一种人生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5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6

  所谓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这是《三字经》中的说法,“才”一字既写出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敬畏,又表达了人类对于自身能力的期望。这句话贯彻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学习,也坚定不移地相信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她对于论语的解读中说到要讲究天人合一,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的确,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我们就通过不断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学习,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打火机的发明,从仓颉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荣发达……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们人类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索,总结,改进的`成果吗?

  我们今天的学生就好比站在中华民族这个五千岁的巨人肩上,我们更应该循着先人的足迹,不断前进。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孔子说人要“恕”,但是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却完全没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独尊。当然我身上也有诸如此类的各种毛病,所以我们更应向天地学习那种包容万物的浩然之气。所谓有容乃大,就是这种境界。

  天地人之道,说白了就是为人处事之道,人与自然之道,作为新生代的人,完美的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在这个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百家讲坛观后感7

  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百家讲坛观后感8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9

  今天中午,我继续收看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这次主要讲了关于饮食方面的礼节。

  在饮食方面,不能挑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时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总会不停地吃,对不喜欢吃的食物从来不吃一口。这样不仅不会营养均衡,在和别人吃饭的时候,也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我们平时总是只吃自己喜欢吃的,别人对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们看见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不要暴食暴饮。在饮酒方面,我们不能饮酒,而有些家长却十分喜欢饮酒,我们要经常提醒家长。

  钱文忠教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叫郑浣,已经当了官,他是一个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远方孙子要看他,这个孙子是农间种地的,并没有见过面,也不懂礼节,衣服很破。郑浣没有嘲笑他,问他想做什么?孙子说他想当县尉。郑浣便想去找相关的人说一说,并在晚上让他和他一块儿吃饭。那天吃的是蒸饼,他发现孙子只掏里边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试想,如果给我们一个蒸饼,相信我们也会吃只瓤,对外面的饼皮视而不见。就是因为这么一个小细节,使本来对孙子印象很好的郑浣,对孙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极点。

  看完这期节目,我发现在饮食这么一个小的细节中,我还有很多礼节没有做到。

百家讲坛观后感10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少信仰,但是,在这个星期六,阿宋给我们全班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信仰。

  有一个人,其貌不扬却改变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有一本书,是这个人的语录却被称为治国之道。这个人是孔子,这本书是《论语》。于丹教授在理解《论语》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给我们看的'就是《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盘古开天辟地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盘古就在中间,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样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纳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于自己胸中,使自己成为天地间最为强大的存在。孔子是凭借什么感染其他人的,正是凭这浩然之气。

  孔子有一个“仁”的思想,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么是“仁”吗?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过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又答:“知人。”多么玄奥的两个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来“仁就是爱人,智就是知人。”

  孔子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有位弟子问孔子:“老师,我们向你学了这么久,是想以后能当大官,你说有什么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孔子的话依旧简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学生不甘心,问:“去掉一条的话,您去哪一条。”“去兵。”孔子认为没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条。”孔子很严肃地回答:“去食。”人在世上,难免一死,可怕的是国家因为没有人民信仰而崩溃。信仰的力量是那样伟大。

  最后,我感动于孔子的一个字:“恕”。对自己宽容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就是“恕”。有了这个字,我们就可以过好一辈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动。

百家讲坛观后感11

  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中央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

  对于这一个节目,我以前就有耳闻,前几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于丹老师讲论语,讲的很好,很为人津津乐道,也成了一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因为上学,所以看电视少。趁放假的时候这才有机会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开始看的是赵玉平老师讲的《刘备的谋略》,才听了一会我就入迷了。赵老师的语言很风趣,而且很接地气,时不时地以古论今,让人听了不乏味,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是一丁点也不觉得的.累。

  我听了一集又一集,很感兴趣,一直到饭点了,爸妈叫我吃饭的时候,还有点恋恋不舍的按了暂停。

  吃饭期间,我和爸妈聊起来刚刚听到的新知识,把其中评论刘备,吕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们自身还有周边人联系起来。看得出来,爸妈听的也很开心,也许,他们也觉得这个栏目对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窥一斑而知全貌,虽然我才看了一个老师所讲的,但我真觉得《百家讲坛》是个特别好特别好的节目。以前学历史,就觉得是老师一行行地对着课本念,留一些知识点,感觉很枯燥,而通过这个栏目,这些老师如此精彩的讲解,一下子发现历史真的是太有趣了,听那些伟大的古人的事迹发现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真实的普通人,却是比我们更勤奋努力,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这个栏目让我更深地明白了这些字里行间的意义。

  大爱《百家讲坛》,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百家讲坛观后感12

  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讲人们在讲坛上绘声绘色、挥洒自如地讲述着,时常让我沉醉其中。

  在商传先生的《永乐大帝》中,我看见了一代明君的成长、发家,在靖难中夺得皇位,君临天下,治国安邦,御驾亲征,直至踏上最后的征途,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我又在《汉代风云人物》中认识了忍辱负重,熟读兵书的伟大军事家、战略家韩信,为他的命运扼腕;了解了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善于听人劝告,总是问“为之奈何”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见识了勇猛过人,力能扛鼎,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最后因为政治糊涂,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

  在蒙曼的《武则天》中,我见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宫、出宫,及再次入宫,由天真的少女蜕变成叱咤风云的女王,励精图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钱文忠娓娓道来,在一个个小故事中,《三字经》、《弟子规》也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周思源正说三国人物,揭示了许多历史真相——刘备并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鞭打督邮居然是出自于刘备之手,周瑜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他反而是一个豁达、心胸宽广的人,也没有总在诸葛亮之下。相反,诸葛亮在历史上只是一个无名小辈,他几乎成为《三国演义》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为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在娱乐中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百家讲坛观后感13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真正的圣贤也是平易近人的。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这部儒家经典对为人处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有利的地势,得人心和上下团结。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地人的和谐。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都说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自然之间立足,也就必须与自然融合,吸取天之灵气,地之精华,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智慧无限扩大,发挥到极致。只有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会变得十分强大。苍天在上,高于一切,大地在下,厚重于一切。而人,则处于天和地之间,目睹着天地间的`风云万变。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断成长,而“神于天,圣于地”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境界。一个好的人格,应当有理想主义的天空,有一双能飞翔的翅膀,绝不妥协于任何障碍或困难,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在大地上进行其理想的拓展。倘若没有能力去实际行动起来,就是理想主义。而天和地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样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天地人为三才,人的意义与天地的意义是一样的,天地之美在于庄严与敦厚。人之美在于能够与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断完善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了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自然也会回馈我们更多能量。

  作为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当学会锻炼和提取与自然、生物和谐快乐共处的力量,那样,我们便可获得比海更宽,比天更广的心胸!

百家讲坛观后感14

  我对宋史很不了解,一次,我在电脑上搜关于历史的百家讲坛视频,看到了袁腾老师做客百家讲坛讲述专题《两宋风云》之《康王赵构》,听着袁老师精彩的讲述,这段历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从中受益匪浅。

  《两宋风云》这个专题给我们展现了从北宋靖康之变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禅位这40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在此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之幕不断上演。若将中华5000年的历史比作深蓝色的天空,那么这4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广阔天空中的一颗闪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讲述,不仅让我对宋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使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40多年来,宋金两国虽有几次议和,但仍处于战争状态。一场场著名的.战事令人拍案叫绝,一次次错误的决定让人嗟叹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了解他们后,更使人顿生敬佩之情。老师说,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虽然诸位人物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我们更应懂得汲取其中的精华之处。正如《论语》所讲:“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朴素节俭,秦桧的富有心计,岳的忠心、勇敢,韦贤妃的冰雪聪明,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体会和学习的。

  两宋风云只是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仿佛划破夜空的一颗明亮的彗星,让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壮,让人惋惜它的匆促。它虽然是历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百家讲坛观后感15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到达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务必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