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时间:2024-09-18 20:38: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绝杀慕尼黑》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1

  《绝杀慕尼黑》也是俄罗斯本土公认的近年来的现象级话题电影之一,上映之后该片展现了极强的票房号召力,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奇迹,并将纪录保持至今,甚至连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公开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绝杀慕尼黑》讲的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男篮绝杀,苏联51:50击败在奥运会上从来没有败过的美国队,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绝杀慕尼黑》高度还原了那场热血沸腾的比赛,电影节奏也十分紧凑,同时也反应了“不抛弃、不放弃、拼到最后三秒钟”的顽强精神。

  在电影《绝杀慕尼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苏联队员,在教练带领下,从毫无章法到不断学习、借鉴、训练,同时演练战术的过程。而最后的奥运会决赛,这部电影更是几乎还原现场的进程,重现了比赛现场。而在镜头上,电影巧妙的运用了激烈和快速运动中的定格和慢镜,在关键时刻带来时间停止般的紧张感,带动观众屏住呼吸的.等待,然后突然一个节奏还原,给观众带来极具视觉和情绪冲击力的精彩时刻。

  《绝杀慕尼黑》电影的整体视觉效果出色,很有“战斗民族”的风范,同时显得含情脉脉,这让这部电影有了更丰富的元素。片中有纠结的家庭与工作的矛盾,有那个时代的羞羞答答的爱情,苏联队员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更是充满了特别的趣味。

  看这部电影就要去体会其中苏联队员与外部世界交互的幽默时刻,去感受其中亲情爱情的温情表现,而影片最后40分钟的“高保真”时刻,更是会带给我们体育电影的燃情冲击,一起去体会那体育史上最具戏剧性的绝杀时刻,去感受这部俄罗斯影史本土票房冠军的魅力!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2

  电影《绝杀慕尼黑》是一部俄罗斯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2019年6月13日在中国上映。虽然口碑非常好,猫眼9.7分,豆瓣8.3分,其他平台分数也非常高,但是排片率比较低,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观众的热情。

  《绝杀慕尼黑》里,战斗民族俄罗斯带观众重温了了47年前苏联的荣耀。最后三秒钟,绝杀反击。故事讲述的是,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那年的慕尼黑奥运会篮球锦标赛决赛,在比赛结束的前三秒,美国队仍然以一分的优势领先,而他们也早就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结果已成定局。

  然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候,一位苏联的篮球教练率领苏联国家队令比赛结果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这也让整个篮球史发生了改变。从未在篮球比赛中输给任何一个国家的美国,却在这场比赛中吃了败仗。正因为场上苏联队员和教练拥有同样的.信念,他们才能坚持到最后一刻;正因为他们懂得团队协作,才能在最后一刻漂亮的绝地反击。

  俄罗斯影片在体育类型上的强势发力,并非昙花一现。此前的《花滑女王》《战火中的芭蕾》《最后一球》,都为俄罗斯在体育电影这一小众类型上的延续,做着持续不断的努力。

  旧苏联时代的历史荣光已在褪色,但体育运动所代表的的拼搏力量,仍然让人热血沸腾。《绝杀慕尼黑》带观众回溯1972年的奥运会,苏联篮球队直面36年连续不败的美国队,并在最后时刻完成绝杀。

  这一设计符合体育电影的剧本创作规律:以影片主角获得事业成功为叙事方式。体育本身拥有“更快更高更强”与“挑战自我”的精神,而反衬到荧幕上,就是反败为胜的竞技场景和逆境生存的生活境遇。这使得体育电影与现实生活中的运动员一样,都天生具有励志和传奇的品牌效应。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3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

  在影片中,苏联队先是换了一个新的教练加兰任,然后在第一次训练时在原队员中留下了让他认可的队员,组成了一个新的球队开始了他的训练方式。一开始队员们都看不惯这个新教练,但是在逐渐的接触中,教练对他们十分关心照顾,对球队也非常注重,队员们被感动了,开始接受遵守教练的训练方式。在一次和大学的篮球队比赛中,队员萨沙骤发了心脏病,因为当时是在美国比赛,医疗费十分昂贵,且苏联国家体育部并不看好他们能战胜美国,所以不打算给他们经费,从而没有足够的钱来给萨沙治病。这时,教练为了救下萨沙把自己本来将准备给自己儿子治腿的钱去给萨沙治疗,暂时保住了萨沙的生命。

  就是在这样几乎没有人看好苏联队的情况下,因为队员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斗志以及教练的辛勤付出和临场的战术规划,他们走进了决赛。当比赛进行到最后三秒的时候,美国队以一分的优势领先苏联队,此时美国队已经开始欢呼了,但就在这最后三秒,苏联队一个超远距离的传球到篮下,随后扣篮得分,就是这关键的`三秒让苏联队的比分从49:50板回到了51:50,成功拿下了慕尼黑奥运会篮球决赛的冠军。

  其次,还有一点令我回味,无论对手如何,最重要的守住本心。在决赛时,美国队频频使出下三滥的手段,利用了规则的漏洞,况且裁判对此也持着包容之心,可以说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苏联对面对这样的手段,并没有选择使用,而是让众人所能接受的手段,这源于他们对篮球这项绅士运动的尊重。

  最后,教练加兰任的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没有永远屹立不倒的王者。是啊,只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就能战胜王者,获得成功。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4

  《绝杀慕尼黑》是一部由安东·梅格迪契夫指导,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约翰·沙维奇、马拉特·巴沙罗夫、谢尔盖·加尔迈什和伊万·科列斯尼科夫主演的传记类剧情片。

  电影根据体育历史中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发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篮球锦标赛的决赛中,苏联篮球队打败了保持了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队。20xx年12月28日,该片在俄罗斯上映,并以30亿卢布创下俄罗斯影史本土电影票房纪录;20xx年6月中旬,该片在中国上映。

  《绝杀慕尼黑》改编自争议很大的慕尼黑奥运会男篮决赛,恰处于冷战时期,前苏联VS保持36年全胜纪录的美国,在体育之上,自然还有更深层次的角力,对于前苏联教练和普通的球员来讲,压力更是如此。教练需要筹钱给孩子出国治病、而球员大多也有各自的问题,有身患心脏绝症的、有背负叛徒罪名的、有深度近视看不清队友的,除此之外,国家荣誉之战,来自苏联官员的压力和监视,亦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本身便极具看点的真实素材,再加上极具曲折性的比赛结果,故事在剧情上并不平淡,而俄罗斯电影人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他们对于这次事件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极具火候。黑色幽默和紧张氛围之间的调度平衡、对前苏联官员的自黑也颇有力度,最为厉害的还是节奏的把控。

  影片开始就放了一个大招,一开始是最后40分钟大决战,几乎现场直播般的.事无巨细还原。以流畅的运镜和多角度的特写结合剪辑,在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感与临场感的同时,又增添了些许娱乐效果。俄式大片不输好莱坞,这相信会是每位观众的最明显感受。比起之前好莱坞热血体育电影的优势,比如还原拳击赛场的拳拳到肉,本片中充当“反派”的美国队频频恶意犯规完成了这一任务。让观众体会到了篮球比赛激烈对抗的魅力。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5

  电影《绝杀慕尼黑》讲述了,面对30多年不败的世界第一篮球强国美国队,而且人人都认为不可能战胜它,一位来自苏联的不知名篮球教练在率领着一支艰难、困苦、贫穷中的苏联篮球国家队时口出狂言,声称要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击败从未在大赛上尝过败绩的美国篮球队,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不仅如此,在队员之间也有无法逾越的障碍……

  《绝杀慕尼黑》讲的是体育精神,但里面也确实掺杂了浓浓的'民族情结,而且电影中交织着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当下人们离不开的情感纽带,虽然1972年的球队,是苏联球队,但是俄罗斯民族那种坚毅的、不愿服输的精神气质依然力透银幕。体育竞技中所展现的那些拼搏奋斗精神也都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和符号。

  在决赛结束前的三秒钟,美国队以一分优势领先。当时的美国队已经开始提前庆祝比赛的胜利了,因为他们相信比赛结果已成定局。然而,后来的比赛结果却发生逆转,而整个篮球界的历史也发生了改变。

  运动类型电影和音乐类型电影不太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很多关于这两种类型的电影在海外口碑很好,票房成绩很不错,但是一引进,成绩就很不理想。运动电影的真谛,是能让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电影中汲取到的力量的来源。

  全片的高潮并不是最后三秒的绝杀,而是绝杀后,人们的疯狂庆祝后,体现出的更衣室内的平静。其中所有队员的眼神交流,他们决定为国而战,他们选择回报一直在默默付出的教练。这种精神点燃的并不是人们的肾上腺素,而是人们内心中最脆弱,最普遍的情感。

  《绝杀慕尼黑》明白自己希望带给观众的是什么,这或许是他大获成功的原因吧。

【《绝杀慕尼黑》观后感】相关文章:

《弱点》观后感-观后感02-19

观后感:观后感:《地雷战》观后感如何写08-21

惊涛骇浪观后感观后感06-23

《奔跑的青春》个人观后感 观后感03-04

罗马假日观后感最新 观后感03-05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观后感03-04

[实用观后感]海豚湾观后感12-16

安全事故案例观后感-观后感07-06

《夺冠》观后感心得多篇-观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