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时间:2022-06-07 08:40:3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1

  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到肉夹馍那一段儿,我几乎要跳起来跟老公说,我吃过这个,可好吃了。他很疑惑,说你没去过西安,怎么会吃过这个。我回他:当年大学的楼下有个摊儿,我们都称老板为肉夹馍王子。那个陕西男子长得浓眉大眼,他的媳妇儿也有着红扑扑的脸蛋。一个肉夹馍代替了我在大学里所有的消夜记忆,也赐予了我圆润到如今的身材。如今再和大学舍友聊起那个肉夹馍王子,那种味道,已经再也找不回来了。那不是湖南的味道,那却是青春的味道。那种味道让你的舌尖上也长出一颗心,凭着这样的味道,你笑,你也哭,你爱,你也痛。

  所以,当长沙的无名粉店,爆出用下粉的锅子洗拖把的巨大丑闻时,整个星城都愤怒了。我们管早上吃饭,叫嗦粉,嗦这个字,形容着吃粉时那个吸溜和爽利的场面。一碗米粉一个清晨,一个清晨一个好天,这是长沙人对于生活的最初记忆。当谁毁了这一碗粉,也是给那份记忆上浇了一瓢脏水。

  当我们知道超市里那个肉粽可能是隔年芯,一条假冒的金华火腿可能是病猪肉时,我们从来不会怨恨这些食物,我们只憎恨人,是那样的无知,毁了对食物本该有的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绝对不是一颗烟幕弹,相反,我觉得它是一颗照明弹,让我们清清楚楚看到食物,原本纯粹而珍贵。不纯粹不珍贵的,是那些被钱迷了心智的人而已。我们会更加热爱食物,更加痛恨这些人。

  所以,我能想象每个异乡的湖北人看到挖藕人的那集会不会泪流满面,进而想到家里的熬锅里那块儿淡粉色的湖藕,配着母亲的手不断搅动。每个漂泊的湖南人看到烟熏肉的.时候会不会喉头哽咽,想起那样炭黑的一块儿,被父亲的手提着烧洗刷熬过后,会变成你这辈子都忘不了的肥白瘦红的浓郁香味。每个上海人心里都有糖醋的味道,每个草原人心头都深藏着一抹奶香。当我们懂得了那些食物,才会懂得那些人,才会懂得乡愁。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2

  舌尖上的中国味,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更是人情的味道。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也空前的受欢迎,我想这应是与其本身独特的定位有关吧。与其说它是在介绍中国美食,更不如说是在介绍中国的文化,把文化通过味蕾传给大脑。

  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只是看菜品,更能看到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每一道菜,与其说是菜,倒不如说是一本书,它讲述着中国人文的.演变,也是一部电影,它演绎着一个家庭或是一个人的一生。或许菜品的口味是不同的,但它传达的精神却是所有人的。

  一方人成一方魂,就像是每集的标题名,不论菜品还是文化,它承袭自然的馈赠,讲自己的故事,在转换中收集灵感,在味蕾中品生活。《舌尖上的中国》它所讲的并不是某个菜系或某些极其“高大上”的菜品,而是每个人心中最熟悉的味道,最平凡的生活。五岁的宁宁与外婆一起做年糕,艾草被一遍遍揉搓取汁,老人,孩童——最温馨又最落寞的风景;历经四代人的百年兴虾铺,76岁的郭绍芬看着老伴的遗照,回忆50年里做虾酱的日子,“爱的不是它的味道,而是与你的过往。”

  当然,《舌尖上的中国》在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与感动的同事,又反应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长大后的宁宁,是否记得年糕的做法?做虾酱的酱缸又是怎样的命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若我们不去传承,它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3

  一双筷子,一个碗,成就了我们人类的食物,塑造了我们老祖先所传承的东西,厨师不是将多少种调料加入食物中去搅拌,而是发挥食物本身的味道,让我们品尝它那最真实的味道。

  这回观赏的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三餐,对于我们来说,三餐是极为重要的部分,人每天忙绿的奔波就是为了可以吃饱,完之后再为下一顿而努力着,讲述了青海玉树巴塘草原上的生活,在草原都是以放牧为主,丈夫和孩子去放牧,女人都是在家里做着酥油茶和糌粑,虽然都是比较简单的食物,但味道都是极为的鲜美,他们需要进食许多高脂肪的'食物来保持自己体内的温度,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还有许多美味的食物。

  中国人吃早餐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都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进食方式,看着这上面所讲的美食,我都有一种想要马上飞过去,来品尝那里的美食,我边看边擦着我不争气的嘴,也不知怎么了,就感觉吃了酸梅一样,一直的往下流东西,有可能是我的嘴太不争气了,但我觉得还是里面的食物太美味了,让我欲罢不能。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忙碌的奔波,三餐可以给我们提供本身原有的味道,让我们可以在想念家乡的是后就可以体会的回到家里的感觉,每次我从外面回来,妈妈给我做的就是饺子,在我的印象里,吃到饺子也就表示着回到了家里,不管自己的家是好是坏,那是都是你成长的地方,也是你一辈子要守护好的地方。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4

  当我们因为不理解然后不尊重北方人的一个馒头的时候,一个异乡人也会认为湖南人的肉汤窝蛋是狗吃的东西。一个地域的食物总会与那个地方的人紧密地联系起来,嗜辣如命的湖南人搞不懂上海人又放盐又放糖是个什么滋味;上海人同样不明白湖南与四川的这些乡巴佬把自己麻辣到眼泪鼻涕乱成一糟还喊爽是个什么心态。

  我们不知道是厌恶一个地方的食物才厌恶那里的人,还是因为厌恶别家的人而连人家吃的东西也要一并厌弃。我在广州漂泊的时候,恨死了那种细不溜秋像方便面的“细蓉”,觉得是放了塑料,不然怎么会咬起来那么脆响,死活也不肯吃。后来才知道那是南国有名的竹升面,那样的爽脆来源于用人力对面的不断碾压,才有那样的好劲道。一碗云吞面的背后,是劳动者的汗水。而我,因为讨厌那个快节奏与工业化的城市,才会偏见到觉得人家的面里头都放了塑料。

  这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到无法形容,也养育了个性截然不同的子孙。

  当漂泊过后,尘埃落定,才懂得一块儿面皮里包一坨肉那种叫饺子的东西为什么让北方人魂牵梦萦。南方人不太吃这个东西,当然也少有七大姑八大姨围坐在家里包饺子的情景。对于北方人而言,一个素饺子也是一个家,正如于湘西人而言,一块黑不溜秋的'烟熏肉才是家。我们开始品尝另一个地方的食物,才开始懂得另外一个地方的情分。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幸运,曾经在漂泊的时候,尝到过本地房东送给你的一碗面或是一碗饭或是一个馒头,才让你这个从来不爱吃面或者不吃米饭或者不吃馒头的人第一次懂得了那个地方的味道。你的胃、舌尖,开始接受这个地方,你的心,才慢慢开始变大,接纳这个地方的人。正因为有一日,阿婆给饥肠辘辘的我煮了一碗竹升面,我才知道什么是无与伦比的竹升面。如今回想起广州,那位阿婆,不知道是否还在。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5

  今天才开始看舌尖上的中国,真觉得以前没看真是损失不小,完全就是一百科全书啊,信息量真大,眼睛眨一下都会错过很多精彩,感觉中国的历史真是悠久,中国人的祖先真是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果然精华,中国的饭真好看又好吃。

  但是片中也时时在暗示,村里人都去城市打工挣钱了,好多技艺面临失传,让人痛心,机器代替人力,人类得到了闲暇,不用负重劳作,却也失去了最纯朴真实的美味,如陕西老汉所言,还是石磨磨出的香啊。我辈九零后谁还会愿意去学这门技艺呢?以后还能吃到纯正的什么呢?猪肉?大米?还是蔬菜。上帝是多么的公平,人类只有失去重要的东西才会得到想要的东西。

  查干湖的捕鱼者每次都只会用大网去捕两公斤以上的鱼,故意漏掉小鱼,这已经成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约定,真是令人感动,仿佛与自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人类只取自己所需,不去伤害大鱼,不去打破生态平衡,而大自然供养他们的祖祖辈辈,每年同样的厚爱和馈赠。从来不会食言和背叛,比人的关系都可靠,可如今人类更像是小人得志了,贪婪的欲望让他们目光短浅,能捕到的.鱼每年都在减少,不止是鱼,树木,河流,冰川都在慢慢变化,不在乎大自然的人,有一天,大自然也不会管他的死活。

  节约这个概念以前真不在我心里,只要是免费的,姐们我恨不得多用点,后来身边好多长辈的言传身教让我真是改变了,那么多次的教诲,特别是她们自己那么的节俭,她们可不会区分是不是免费的,我这心里就算是块石头也化了,可是没吃过苦,受过穷的人,真是没法处处都记得啊,今天看了挖藕的人,一天工作下来,腰酸背痛的还要忍受各种折磨,真是让人心疼,菜场的藕只有两块五一斤,可没想到背后的辛苦确是给我250块我都不愿做的,所有的辛劳都应该被尊重,所以我现在都很少在大街上乱丢垃圾,也是考虑环卫工的不容易啊。

  所以我是多么感谢我生在这个年代,这个国家,这个地方,我可以吃到那么多好吃的,去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大自然还留有原来一半的风貌,我还能看到雨看到雪,早上出门散步的时候我心里就默念,感谢爹妈,感谢阳光,感谢空气,感谢每一个身边走过的路人,能这样走着,真好。小时候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妈妈的草地,是温暖的摇篮,请不把草地损坏,让妈妈心酸,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热爱妈妈吧,请不要给妈妈增添麻烦,热爱这一切吧,也许下一秒,他就是别的样子了。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6

  北风呼呼的吹,雪花飘飘洒洒。村头的二踢脚响起,临近春节了,街头巷尾家家户户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妈妈的石磨又启用了。经过泡制的黄豆再加上两勺水灌进石磨顶端的小孔里,蒙起眼睛的小毛驴绕着石磨慢悠悠的拉磨转圈,一会功夫,白花花的生豆浆沿着石磨下边沿流了出来,一盆、两盆,满满当当,这便是水磨豆腐的食材。

  大火呼呼的吞噬着锅底,开水在锅里翻滚,一双布满裂纹的手在使劲的挤压着装满生豆浆的纱布袋,豆汁沿着木板流进开水锅里,沸腾着,翻滚着,等挤压完全部的豆腐食材,锅里的火候也差不多了,妈妈最拿手的就是拿出一种叫卤水的添加剂,慢慢的点入翻腾的豆浆锅里,奇迹就在这里,大锅里的豆浆开始分离,一会功夫,豆花开始成形。屋内屋外弥漫着浓厚的豆腐味,我们孩子们自然很馋,口水已经在喉咙里下咽多次,这时候妈妈便会先盛出两勺加上佐料让我们解解馋。接下来,妈妈会用大漏勺把大锅里分离好的豆花装入一个大竹筛子,上面加一块洗干净的木板,木板上面放置一块大石头进行挤压,卤水从筛子的`空隙里流淌下来,小狗小鸡们也都闻出原汁原味的豆腐味儿了,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哄抢豆腐渣儿解馋。个把小时后,筛子里的卤水已经被挤压干净,掀开木板,这原味豆腐算是完工了,妈妈会小心翼翼的把筛子里的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块存起,以便春节享用。

  农村人过年,最实诚的就是每家每户都自己宰杀一头大肥猪,猪血便是这时候收集的。

  入秋,天高气爽,在陇东北部山区,荞麦花开遍漫山遍野,充足的吸收了大自然的阳光、水分,辛苦的农民在秋后便储存好这冬天用来享用的荞麦面。荞麦面加上新鲜的猪血,经过精心的揉搓,精洗之后,像山东人摊煎饼一样,一张一张,妈妈在节前马不停蹄的赶制,

  摊好猪血荞麦面以后。白里透红的荞面在案板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大的食材算是准备好了

  干净清亮的胡麻油在锅底 旋转,陇东特有的干菜加入锅底沙沙作响,妈妈利索的向锅里添加各种佐料,自然少不了猪血荞面,少不了香气四溢的豆腐,葱是刚从地窖里挖出来的,嫩绿色的葱花撒在猪血豆腐的碗里,看着都让人垂涎三尺,口水直流。

  在陇东,把日子过好了叫“殷实”,谁家殷实不殷实,就看那一碗猪血豆腐了!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7

  作为一个正宗的南方人、湘西的土家女,小时候我对面这种东西几乎是到了厌恶的地步。当然,一个人厌恶一个地方的食物,莫名其妙地也会厌恶那个地方的人。

  读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有一个北方女生,每天早上去食堂买五个馒头,一粒米饭都不吃,中午晚上都打菜,然后就着两个冷馒头啃得津津有味,还要感叹“一点儿没我姥姥蒸的好吃”。惹得我们三个地地道道的湖南人背后总要嘀咕,说那样的.一个面疙瘩,干巴巴,无滋无味,有什么好吃不好吃的。后来居然还排斥到觉得吃面的人又粗又莽又蠢,可北方美女也丝毫不跟我们一般见识,照样啃着她的馒头,腰圆体壮,就像那个馒头一样。当然,这个干粮渐渐成为我们半夜饿肚子时的佳肴,谁饿了,一定能在她的饭盒里找到个冷馒头,来点儿湖南风味的老干妈辣椒酱,津津有味地啃一顿。到了毕业的时候,我们三个湖南妹抱着这个“馒头女”哭得一塌糊涂,还相约以后一定要到她家里去吃她姥姥蒸的馒头。

  十二姐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说肉汤可融化一颗心。说吵架后男人莫名其妙回了家,看见肉汤里还放着一个黄澄澄的荷包蛋,立刻心下柔软。有人回复说:“真有人往肉汤里放荷包蛋?×,还不如给狗吃。”然后借此抨击整篇文章,说是傻女人做的事情。一向淡定的十二姐暴跳如雷,骂道:“尼玛真是连狗的情趣都不如。”其实嘛,那篇文章讲的就是我,我就是那个往肉汤里放荷包蛋的傻女人。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相关文章:

观舌尖上的中国心得04-17

观舌尖上中国的有感03-12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11-11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精选34篇)02-14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7篇02-02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6-04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5-22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6-13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06-13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