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读后感

时间:2023-12-23 08:27:2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潮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潮读后感

春潮读后感1

  纪明兰对外甥女的照料比起对待女儿有着对以往沿袭,但很明显,纪明兰和外甥女之间的温情无法被替代。她在外甥女身上进行着一种对遗憾的弥补,所以她疼爱外甥女,整日陪着她,甚至抢占女儿陪伴外甥女的时间。这种弥补式的陪伴可以看作是一种忏悔和填补。她与女儿一定程度上不可修复的隔阂感让她毫无反思吗?未必。

  于是,彼此无言的纠缠、对抗、懊恼、爱与恨,此消彼长,强烈而漫长。

  而对一个家庭的'建构就是在这样漫长持久的情感对抗中逐渐丰满起来。这是一个有角色缺失的家庭,但缺失部分恰给出让人沉思的矛盾。值得一提的是,《春潮》的极佳之处在于完全脱离男性的视角来讨论女性的自由与权利,而非通过贬低或是对比。

  比如婚姻观,即便纪明兰婚姻失败,她依然认为婚姻是幸福稳定的生活的保障,所以她强迫女儿相亲。而女儿不愿随意走入一段婚姻,于她而言幸福无关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又比如选择生育的权利,女儿郭建波曾动过打胎的念头,而纪明兰却以谋杀冠以女儿的想法,等等。对于这些矛盾的讨论,只关乎于两代女性的自我建构。

  但即便建立了冲突,角色依然有着丰富饱满的可爱面,除了真实的生活化表达,纪明兰和女儿郭建波之间的观念落差也昭示着两个时代的交替和碰撞。

春潮读后感2

  一个是海明威初期的练笔之作,一个是其后期巅峰大气之作,两个中篇集在一起,也是有点意思。《春潮》有点更不正苗不红的成分,模仿嘲讽算是提携赏识他的前辈安德森。就算刨去这一点,那种野性、意识流、美式幽默、对现代化的略丧的混合体,着实不太懂得欣赏,一如欣赏不来《第二十二条军规》。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选集的阅读收官,再合适不过,少了此前的英武、激进、迷茫,多了份从容,更加地深沉,按照时不时引用圣经的典故背景,象征意义就是与自己斗,直面自己,而大海、猎物、鲨鱼、伤口、饥饿、疲惫、绝望、希望而复绝望,都只是和自己斗争的外在表现形式。八十四天的捕不到鱼,其面对的经济生活压力,渔港同行们异样的眼光认为是“倒了血霉”,能够扛过来已经是直面生活的斗士了,要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八十四天失业,而是每天面对不确定的大海付出艰辛的劳动,长时间的坚忍等待,以及每天清早出门时的期望变成夜间归途中的失望与潦倒,这样的一天要连续过八十四遍。更别说三天三夜吃尽苦头终于到手的一大票猎物在归途中尽入鲨鱼之腹,空手出发空手而回而中途却经历了动荡波折的精彩,是一幕建基于佛家空灵之上的.古希腊悲剧。

  至于画面感,尽管我强烈地不去刻意联系影视作品,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一幕幕场景却不请自来。被生活简单粗暴痛击的老人,拖着极其虚弱的身体蜷缩在床上,却还是梦见代表朝气和精力的狮子,或许这才是打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那些个多半同样是老人的委员们。

春潮读后感3

  嵊州有个安宅村,村口有一大片油菜花田。原来是一片荒芜,现在可美了!

  油菜花田在村口。有泥,有沙,有河,有溪,有花,有草,有鸟,有蛙。

  油菜花田平时没有花朵,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日间,真是花团锦簇,姿态万千,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星期六我去看花。走进村口,踏在水泥地上,看花的人数不胜数,多极了!向田里望去,隔着茂盛的绿叶,只见一片黄毯望不到边际。这时候,紫藤啊,粉樱啊,雪松啊,兰花啊,都挽不住赏花人。大家一口气跑到油菜花田的中央,淹没在油菜花田的黄海里。每朵花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青年时代,显示着自己的喜悦。有风,花在轻轻地摇摆点头;无风,花也如潮水一般向我们涌来。在灿烂的阳光之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细小摇摆的阴影,就如多少波涛在海面上翻腾。你就越感到这一片春潮正在向你涌来,好像有一种强盛的"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见“哗哗”的潮水声。也许是人们的说话声,也许是蜜蜂与蝴蝶拍打翅膀的'声音,也许什么地方有孩子们的歌声、笑声……

  大家都是来看花的。许多人都在花丛中走来走去。每一朵花似乎都一样,但其实又都是不一样的。有人是很大方的,只是在花丛中细细地观赏;有人十分的贪心,不但伸手去摇摇花、摘花,而且不停地翘起鼻子去一嗅、再嗅。

  老爷爷看书,一面看一面脑子里想着什么,还不停地说着什么。老奶奶看花,颤颤巍巍地走着,笑容随着一丝丝皱纹流了出来。小孩子们呢,手牵手的叫喊呀,蹦跳呀,被这片一望无垠的美景迷住了。

  在回家的路上,人们纷纷地议论着。我的心被快乐填满了!

春潮读后感4

  影片在开始不久,姥姥带着合唱团在家里排练,郭建波在厨房抽烟,被姥姥呵斥熄灭时,她把烟掐灭在姥姥晒的饺子皮上,以示一种无声的对抗。

  在影片中段,姥姥送孙女郭婉婷去学校时,姥姥在外面一直催促,郭婉婷被催急了,直接把姥姥放在桌上拱神的水果砸烂,以示反抗。

  郭建波和郭婉婷这样的举动,是这对母女的性格的一次对照,同时也侧面反映三位女性有趣的互动和联结。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影片快结束时,郭建波那段长长的独白,有一种孤芳自赏的骄傲和犀利,你可以觉得一个人对着窗外喃喃自语很尬,但也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整部影片最高光的时刻。郝蕾在见面会时就说,当初看剧本,正是因为这一段长长的`台词,才决定出演这部电影的。

  这一段台词,是郭建波多年来内心对母亲,对自己,对世界的一次宣泄。

  影片结尾处,有不断涌出的潮水,呼之欲出。

  同样是水,在影片开头,水是被用来赶走合唱团滋生矛盾的工具,而结尾处,水则被赋予了沟通之意。

  结尾流动的水如春潮涌进画面,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女人,女人是水。水涌进影片中所有不该有水的地方,春潮之水作为一种冬季结束的符号,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同时也暗示着影片中母女的一种和解。

  小女孩郭婉婷最后顺着小溪追寻水源,小溪似乎象征着每个人来到世间的母亲产道,而郭婉婷最后跳入湖中嬉戏,更像是回到了母体子宫,子女和母亲的关系,一切回归最初形态。

  纵观影片不管在角色关系,或是意境表达上,呈现出来的画面关系都精准到位,光影之间也朴素自然,但从不缺失电影感,这也难怪《春潮》能拿到上影节最佳摄影。

【春潮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活法读后感06-07

读后感 将心比心读后感06-07

读后感面人的读后感06-07

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06-07

读后感集结号 读后感06-07

读后感触摸春天 读后感06-07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读后感06-07

《简爱》读后感_《简爱》读后感范文06-07

童年读后感600字读后感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