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观后感

时间:2024-05-17 13:22: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鲁迅》观后感

  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迅》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观后感

《鲁迅》观后感1

  昨天,我们跟随爸爸开车来到了浙江绍兴市,你们知道绍兴最有名的名胜古迹是什么吗?那就是鲁迅故里。

  早上吃完自助餐后,爸爸开着车把我们送到了鲁迅故里,我们跨进大门,看见了鲁迅爷爷那庞大的石雕矗立在大门口,走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先来了到了第一景点:鲁迅祖居,我们怀着着急的心情走了进去,听旁边的导游小姐介绍道:“鲁迅的祖父是个做官的,所以鲁迅的家境在当代还算是比较好,怪不得看上去他们的餐桌,家具都用的是上好的木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我们又跟随导游小姐去了鲁迅的故居我们参观了书屋,卧室和他们家的德寿堂和思仁堂,······

  它们家有一个后院,名叫“百草园”,那里是鲁迅幼童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地方,听妈妈说,儿时的鲁迅在这里留下了快乐的时光。在“百草园”的中央,有一口井,据说鲁迅小时候非常调皮,常在井口上跳上跳下。

  不远就是鲁迅的纪念馆,首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鲁迅爷爷的雕像,下面标着1881—1936年,屈指算来,鲁迅爷爷的寿命才五十五岁。通过纪念馆的资料,图画显示,我得知鲁迅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其中有一段话,每天鲁迅在学习中要做到三到,这三到分别是:心到,口到,眼到。这就是他给自己订的学习方法。在纪念馆里,展示了鲁迅爷爷生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有很多我都读不懂。我稍微能理解的是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在广阔的天地里》:“我生在都市的大家庭,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看到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和许多农民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了。”我读完这段话后,隐约的'感觉到,当年的鲁迅虽然出生富裕的家庭,但思想上没有一丝瞧不起穷苦农民,并富有同情和怜悯之心。

  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后,我们来到了鲁迅幼时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听导游说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裂在四面,,我看到鲁迅的那一张书桌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的。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已经到了中午12点,通过了参观鲁迅故里,我今天认识到鲁迅爷爷是一位多么伟大了不起的人,甚至在世界上都闻名远扬。我敬佩你—来自绍兴的鲁迅爷爷。

《鲁迅》观后感2

  今天我观看了《百年巨匠:鲁迅》上的一个视频。

  这里主要讲了鲁迅的事情,第一个讲了鲁迅的自我介绍,鲁迅为笔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可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职授课。1926年8月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的上海,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安葬时,上海民众代表敬献了一面白底黑字旗帜覆棺上,上写着“民族魂”。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等约一千万字,对“五四”的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第二个是讲的鲁迅小时候的往事。这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鲁迅小时候,他出生的周家是一个大家族,他就是少爷。祖父就是周家的一个顶天柱。有一年,鲁迅的祖父,被打入大牢里,因此,周家就站不稳了。第二年,鲁迅的父亲因病去世了。鲁迅到处给父亲买药,去过无数的店铺与药店。在采药的过程中,他已经明白自己已经走向社会了。在孩子们应该快快乐乐的过着自己的童年时,鲁迅确过着挫折与悲伤的童年。我喜欢这个视频,是因为鲁迅非常的坚持,在周家落后时,他仍然可以有一个好的人生。我觉得鲁迅很了不起。

《鲁迅》观后感3

  今天妈妈带我去鲁迅故里,那里是鲁迅小时候生活、学习的地方,是绍兴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一走进鲁迅故里,我们首先看到一面墙,墙上雕刻着鲁迅先生一边抽烟一边思考的样子。鲁迅先生一看就很有学问,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在墙下拍照。

  沿着百草园的泥墙根,走进那个普通的农家菜园的时侯,我发现百草园不仅仅是当年鲁迅小时侯的乐园,也是我所企盼的.乐园。那里的泥土散发清香,那里的野草梅很酸甜,那里的黄蜂肥胖,那里的蟋蟀会弹琴,那里的美女蛇,更令人神往。

  从百草园出来我们来到了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墙上有一幅画,画上画着一棵高大的树,树下躺着一只梅花鹿。画的下面是老师的书桌,桌上右边放着一把戒尺,老师桌子的四周整齐地摆放着八名同学的桌子。鲁迅的桌子在房间右边的一个角落里,在桌子的右上角还能看到鲁迅小时候刻的“早”字。

  鲁迅是伟大的,是我们的“民族魂”。

《鲁迅》观后感4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受尽旧社会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通穷苦妇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后,祥林嫂为了避免婆婆把她卖掉,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岐视和虐待。

  但是她还是被抢走,强迫嫁给贺老六。好在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他们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然而,好景不长,贺老六受地主的 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彻底垮了,丧魂落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后在除夕爆竹声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节上做出了一些再创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着切年糕的刀冲到寺庙里看门槛的戏,〝什么菩萨??〞这句不是由鲁迅先生写出的台词实乃惊人之语。一语道破封建礼教迷信神权的害人天机,也对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虽然有所改编,但影片的风格却和原著的`文字风格惊人一致,剧情的结构清晰,影像灰暗,配合着凝重。悲凉的背景音乐,充分体现了了鲁迅原著中的冷峻。沉重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

  同时,电影也有很多自己的风格。例如贺老六弥留之际突然拿起枪朝向王师爷这段戏就是运用人物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刻画人物。

  其次,在造型和形象上非常简洁地凸显出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王师爷等。

《鲁迅》观后感5

  回忆就像一块块拼图,需要一个人去复原,自己可以体会到他或她或我的心情,体会出它的味道,开心。悲伤和失落。有时长大的我们回忆童年,就会觉得当初的自己有点幼稚和可笑,这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回忆就像一场场小雨,最后合在一起,形成一副别有洞天的漫画。回忆就像是照片,眼睛把看到的拍了下来,永远存留在心底。

  《朝花夕拾》记录下了鲁迅小时候的游乐园,带给他无限乐趣,在里面与小草。小花。小虫子作伴,一起玩耍。这让我回忆起以小时候,在S楼里,和一些朋友玩。 《朝花夕拾》有很多事,和我的童年相似,比如,鲁迅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小院子里,爬山树去摘梅花,我在上一二年级时,学校里,两幢教学楼之间有二棵大树,我抓起地上的枯树枝打树叶,叶子纷纷落下来,仿佛正在下着一场奇特的小雨。又比如小时候遇到了一个个十分要好的朋友,他的名字,我现在还知道,他叫董文博,是我姐的朋友的弟弟。

  书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面找到别一个自己;书就像是自己的老家,里面充满了温馨。

  我的回忆就是一盆雨水,倾盆而下。

《鲁迅》观后感6

  鲁迅笔下的绍兴一次次呈现出它的古朴、厚重以及挥之不去的人文气息。现在的绍兴怎么样了?还找得到往日的神韵吗?那我们现在就跟着鲁迅的足迹去感受感受吧。

  与鲁迅关联最紧密的当然是鲁迅路一带了。在解放路、鲁迅路的交叉口就是鲁迅广场,有先生的雕像,暗黑的铜色,眉眼间的坚毅是人们熟悉的神情。广场临着水和桥,对面就是绍兴的古玩市场───古色古香的石牌坊,里面长长的石板街,依着水,一家家玲珑的小店,可以看到古朴精致的古玩、有些年月的字画,后来还有了邮、币、卡交易市场。更有味道的是还保留了当年花鸟市场的部分,全是活泼泼的小东西,弥散着小城市特有的热闹和一点世俗的艳丽。

  顺着鲁迅路走就是鲁迅纪念馆。纪念馆是淡白色的建筑,中国风味的飞檐。里面的收藏品丰富得有点出人意料。文字照片书籍图纸自不必说,更吸引人的是实物:有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有孩提时的玩具,还有闰土送给他的贝壳……

  鲁迅故居在纪念馆一侧,出了馆步行不过3、4分钟。是当年的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一座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大宅院。这座台门共有六进。现在供参观的是西首的房子,典型的江南大户人家的格局,堂厅、厢房、灶间、杂屋,仍可见当年的气韵。

  百草园是周家的后园,各个房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秋后还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大草深而显得有些荒凉。园分大小,大园在南,西边有一垛长达44米,高约1米的泥墙。泥墙南端有块界碑,这就是被鲁迅称作“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

  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藤蔓和飞鸟爬虫。你一定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即使现在已难寻旧踪,但文中浓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带给你丰富的想像。百草园易主朱家后,小园中的平地上垒起了假山,并构筑了鱼池和花厅。

  三味书屋也只一箭之隔。它坐东朝西,北傍小河,有近35平方米。书房正中上方悬挂“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书。蓝底洒金屏门的正中挂有一幅“松鹿图”,图下摆设长条案桌,书屋中间是老师的八仙桌和木椅,学生都坐在窗前壁下。东北角的一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鲁迅用过的,桌面右上角那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先生当年亲手刻下的。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有砖砌的小花坛,种有腊梅、天竹、桂花等。三味书屋从周围环境、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

  如有兴趣,还可以去探探不远处的绍兴民俗博物馆,看看最土最俗的绍兴器具、房屋、摆设、婚丧礼仪等。

  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数多次出现在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上海都已开了两家分号。但要寻根问底,还是要到绍兴的鲁迅路上。“咸亨”二字源出于《易经·坤卦》:“品物咸亨”。“咸”,意为全、都;“亨”,即亨通,可见这命名的大吉大利。

  在“无处不酒家”的绍兴,这里算得上是最富有代表性的:黑瓦白墙,店外临街的墙上书有斗大的“酒”字,店内有一个紧靠街面并与之平行的曲尺形柜台,上置木栅,内中摆着下酒菜肴──“过酒坯”。与街面垂直的柜台主要用来做买卖,也可供“短衣帮”站着喝酒。柜台靠店堂里面的一端竖有青龙牌,书“太白遗风”四字。柜台内备有热水,可随时温酒。柜台前堂里是黑漆的木桌椅。店堂内挂有一幅国画,题款曰:“鱼米之乡绍兴游,文豪笔下咸亨酒。胜似春光今日里,赏菊沽酒茴香豆。”堂口的一幅对联是作家李准撰写的.:“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店门外的空地上有真人大小的孔乙己塑像,长衫褴褛,瘦骨嶙峋,一碗水酒一碟茴香豆,惟妙惟肖。到这里来品尝绍兴地方菜,酒足饭饱之后别忘了与他合张影。

  今天的咸亨酒店和鲁迅时代已经大有不同──在这间小小的、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咸亨酒店四周,呼啦冒出了许多以“咸亨、孔乙己、鲁迅、树人”等命名的酒店、商务中心等,霉干菜、茴香豆、绍兴酒、乌毡帽应有尽有。来这里做生意的三轮车夫不少都穿着布衫、戴着乌毡帽,真是时光倒流,商机无限。

  与鲁迅路垂直交叉的是南北向的解放路。解放路与府横街的交叉口就是鲁迅在《药》中描写的“丁字街”。这里原有一阁,横匾上题字“古轩亭口”。屡建屡废,现已无存,只剩地名。轩亭口也是巾帼英雄秋瑾就义的地方。1931年11月,就在路正中立起了秋瑾纪念碑。碑高7米,近似四方柱,正面刻有“秋瑾烈士纪念碑”7个金色大字,另几面是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的碑文。1998年,这里又拓出一块小小的秋瑾广场,立起了秋瑾的汉白玉塑像:眉目清秀,神情淡定、衣袂飘飘,风采如旧。

  绍兴市政府位于另一主干道胜利路上,而与它紧邻的更新更漂亮的建筑群则是绍兴一中。当年鲁迅在这里执教时,还叫“绍兴府中学堂”。先生办公、休憩的那幢旧楼仍保留着,辟为了鲁迅纪念室。楼前面是一条石板走廊,廊下是一个狭长的天井,种了各色花草。先生在《秋夜》中提到的两棵枣树,就栽在这儿。进门就是先生的一尊半身塑像,楼下靠东的第二间是鲁迅办公与就寝的地方。用木板隔开的前半间是办公室,朝南开着一扇五尺高、四尺阔的格子窗。紧靠窗门是一张淡黄色的五斗写字台,东墙下放着一张茶几和两把椅子。靠北壁是一张荸荠色的八仙桌。后半间是卧室,一张棕色的油漆木床,一张黑漆的二斗长方形桌子,简朴至极。

  离新台门鲁迅故居不到一里的西北面,有一间小小的土谷祠──这也就是阿Q 的栖身之所。土谷祠的门口,除了大门,还有一道木栅门,涂成赭红色。门口上面有宽宽的翻檐,下面是不高的石门槛。进内一个很小的天井,两边有二条石凳,还有两条通向庙堂的窄窄的走廊。过了天井便是庙堂,供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泥像。平时挺冷清,每到土地生日(农历四月十四),便有人来烧香、拜佛,冬至则来点蜡烛,才比较热闹。绍兴真是个底蕴深厚的古城,许多收获就在边走边看中不经意得到的棗不过,还是要感谢鲁迅的生花妙笔哦。

《鲁迅》观后感7

  看到鲁迅在文字间所流露的爱国心,让人感到震撼。他热爱祖国,他愿为祖国付出一切。他想为祖国添上繁荣的一笔,他也在为此奋斗着!努力着!他自豪地成为一名中国人,“祖国”二字在鲁迅的心中已经烙上了深刻的印记,他站在黄河的浪头,长城的巅峰!他时时刻刻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祖国也将永远记住他!是的,他是一位勇士,勇敢地将自己的爱国情怀暴露在阳光下;他是一名智者,用自己的智慧装点着祖国的江山;他是一位行动之人,他将自己的爱国情怀付诸在行动上,让自己的理想在努力中实现,让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

  鲁迅爱中国,我们也爱中国,鲁迅将自己的爱铭记在心中,并且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爱,而我们是不是也该把爱国情怀铭记在心间,然后让自己的'爱出现在行动里?我们现在该做的不是高喊口号,而是像鲁迅当初在仙台一样努力学习,真正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科技日益发达。上天入海无所不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升天与返航,这是我国航天进一步的标志;“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7000米探索,第四次成功突破,再创新纪录;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造福人类,推动经济科学发展。

  如今,提倡“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倡“美丽中国”、“幸福中国”,面对资源的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我们都应树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让我们将爱国情怀铭记心间,让我们将爱国情怀付诸在行动上把中国推向世界之巅!

《鲁迅》观后感8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那时候鲁迅的父亲患了水肿,已经很长时光了,都无法康复。鲁迅的家人用重金请来两位“神医”给鲁迅的爸爸看病。第一位“神医”开了不少的药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

  但是这些药对鲁迅父亲的水肿没有一点儿效果,结果鲁迅的父亲还是去世了。而且治死人的庸医却还在那儿坐着轿子洋洋得意呢,并且生活和健康都很好,谁听了都会怒发冲冠。他们明明明白了病人无药可治了还给将死之人开下看似灵丹妙药,其实那只是滥竽充数,以此来骗取钱财。

  那位“名医”用了超多无效的药物来医治鲁迅的父亲,当他被鲁迅的家人看出破绽来的时候,却立马改口,说自我的知识已经用尽,将医治鲁迅父亲的任务推到另外一个“名医”身上。第一位“名医”为了名誉而不管病人的死活,而且事情过去了之后,他们就一如既往地过着生活,完全不用为自我治死人的后果负责。

  另一位医治鲁迅父亲的“名医”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的脑子里装的不是知识,而是借口,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借口是“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再看看他用的药: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对蟋蟀、旧鼓皮制成的败鼓皮丸。看到这,我都十分气愤,这些要不是没用的就是找不到的,更别说是救人了。

  当时的旧社会就像这两个庸医一样无能,剥夺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官兵打劫老百姓的贵重物品,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欺负中国人等事情随处可见,但是当时的政府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可见,当时的旧社会就像鲁迅爸爸病的一样重。

  鲁迅是一个大文豪,他巧妙地用他的文章和他的小说来反映当时的旧社会的腐败无能。他用他的文章来提醒后人,要像打倒庸医一样推翻无能的旧政府,医治患了重病的旧社会,振兴中华。

《鲁迅》观后感9

  4月18号晚上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课上我们观看了电影《鲁迅》。整部影片表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勇气、坚毅的品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担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对战友的离去,他虽感苦闷,但依然奋起,用笔端来叹息劳苦大众的命运。面对深爱的恋人,他感到自己的所惜与被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鲁迅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洞悉了生活的本义。就在这对世界的感悟,对人生的反思中,一个民族魂在灵柩中安息了??

  影片的一开头让人觉得有点恐怖,头发蓬乱凄苦的祥林嫂,嚷着要革命的阿Q??这些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杂沓纷来,在鲁迅先生眼前晃动,正当我们的思想还在小说里那一情一景中徜徉时,影片回到了现实之中。

  《鲁迅》撷取鲁迅一生中最后三年作为背景,展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民族的赤胆忠诚,讴歌了鲁迅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里以笔代刀、顽强战斗的崇高品格。 当鲁迅身边的革命志士〈丁玲,潘梓年,杨杏佛〉一个个被抓,一个个被杀,他根本不因民党政府的'残暴而感到丝毫畏惧,反而说出了“民党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政府,你说它坏是为它好,是为促其进步,然而它却会还你一颗带毒的子弹”的话,可见他面对死亡的威胁依然是正气凛然,毫不退缩。

  鲁迅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人,片中通过对一个良师、丈夫和父亲的形象塑造,表现了鲁迅的爱,因为有了爱,鲁迅才会有战斗的精神和力量,还有鲁迅与瞿秋白交往、担忧杨杏佛安危、帮助萧红、萧军等几个片断,都表现了愤怒激昂之中的鲁迅不仅是一个无畏的战斗者,还是一个与常人一样会感到生命脆弱的有呼吸的凡人。而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令我感动和赞叹的是他们所展现出的忘年交的深情,鲁迅与瞿秋白秉烛夜谈,聊到鲁迅的诗《雪》,说话间,在鲁迅的卧室里竟然下起了飘飘洒洒的大雪。这些富有诗意的处理给人印象颇深。影片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顽强风格、战斗品质和博大情怀,反映了他对战友的热忱关爱、对青年一代的无私奉献、对亲人的赤诚之心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深情,也让观众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位伟人,让这位伟人更贴近观众的心。 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在无情的病魔吞噬着鲁迅的生命时,他拒绝出国疗养,也许鲁迅如果出国疗养,就不会死去。 在他病情很严重的时候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最多活半年,鲁迅看玩笑说五年以前就有人这么说过,泰然处之。在病魔缠身时,他依然坚持为革命而奋斗,为青年做领路人。

  最终,鲁迅还是死了,他没有被反动派击倒,而是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对于我们这没有经历过风雨硝烟的一代人来说,为自由为革命而奋斗是想象中的事,无法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以一回到现实社会就容易迷失自己,迷失在商品经济的潮流中。看了《鲁迅》这部电影,让我深深觉得当前中国的美好状况是来之不易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实现它而流血牺牲,我们要肩负起这个时代的责任,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的责任,这样才对得起先人的努力,不辜负长辈的期望。

  鲁迅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启发,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刚强坚毅的人,教会我们如何担当起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任,教会我们如何用笔杆子与敌人斗争到底。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将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鲁迅》观后感10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祝福》的女主人公,她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在封建统治的势力之下,祥林嫂,受着封建的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四大绳索的紧紧的束缚。夫权要她守节,族权不让她守节,神权又要惩罚她的〝不守节〞。她就在这严密的罗网中挣扎着,偶尔闪烁出几丝反抗的火花,然而几经挫折,成了一个木刻似的〝活物〞,终于在痛苦的挣扎中怀着对地狱的恐惧和战栗,走向了死亡。有人说,祥林嫂太软弱了,她只知逆来顺受,不敢与命运抗争,才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是软弱的性格杀害了她。

  祥林嫂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吗?难道她没有抗争过吗?当初她无法忍受婆婆的虐打,带着对旧生活的痛恨,对新生活的向往,毅然冲出。当她被婆婆硬逼着嫁给贺老六时,她〝一路上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已经全哑了〞,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她,年轻的.祥林嫂,甚至曾经用生命抗争过,可是到死的时候还是处于那种由封建社会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那个毒茧束缚着她,侵蚀着她,使她本已很微弱的力量磨损殆尽,她又怎么可能再继续抗争?又怎么可能冲出重围?等待她的不是死亡,而是比死亡更可怕的无尽的折磨与痛苦。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不是她的性格,而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礼教,这不是性格悲剧,而恰恰是社会悲剧,一个沉重的社会悲剧! 通过祥林嫂,我可以真正地感悟到,当时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妇女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下,心灵受到怎样的侵蚀。回想现在,残酷的封建统治已成为过去,。祥林嫂的悲剧还能发生吗?

《鲁迅》观后感11

  ①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

  ②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③遥想汉人多少阂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④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⑤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⑥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褥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阂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⑦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注]似的向西洋主人历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

  注: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指出第⑤节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6分)

  18.本文题为“看镜有感”,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有哪些方面的“感”?(6分)

  答案:

  16①首先从古镜的文饰引出论述的话题;②然后分别论述汉、唐、宋对待外来事物的态度;③最后点明主旨,指出要“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每点2分)

  17、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分)壮健者比喻积极、主动、自信的文化心态,(1分)衰病者比喻消极、保守、自卑的文化心态。(1分)二者对比,形象鲜明地批判了当时畏惧、抵制外来文化的现象。(2分)

  18①对汉、唐、宋等朝代对待外来事物不同气量及其不同命运的感叹;②对当时社会排斥、抵制新文化现象的感慨;③对社会文化进步,要尽量吸收新文化的感想;④对社会文化与国家政治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感悟。(每点2

  分,答出三点即可)

《鲁迅》观后感12

  第一,从祥林嫂初到鲁镇,就已经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她当时已经嫁人并且丧偶,是受不了婆婆的严格管制才逃出来做工的更不幸的是雇主——鲁四老爷夫妇是一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卫道士,初到鲁镇的时候,鲁四老爷就因为嫌弃她是一个寡妇而不喜欢她,以至于后来别人都休息了,她都在通宵地做着男人才会做的重活,但她面对这样的剥削和压迫居然没有反抗,而是逆来顺受。只是为了能摆脱婆婆的管制而已,后来还是逃不过,被迫再次嫁人,然而好景不长。两年之后她的丈夫儿女相继死去,她不得不再一次回到鲁镇做工,然而这次别人对她的眼光都变了,都认为她是残花败柳而处处排挤她,从禁止她参加常人的祭祀活动就看得出来,最终,她被这种精神折磨给活活逼死。然而,造成这种悲剧她自己要负最大的责任,因为她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干净,所以才会有将一年的薪水拿去捐门槛的举动,如果她敢于反抗,及时离开鲁镇的话,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第二,鲁四老爷这样的衣冠禽兽是直接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因为他们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宗法这三把刀捅向了她的胸膛。首先,婚姻应该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祥林嫂的婆婆不顾其的想法,强行将其再嫁给他人。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当她再回鲁镇之时,鲁镇的人面对她的遭遇不但不同情她,反而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判断她是一个不干不净的人,并且剥夺了她参加祭祀活动这样的做人的基本权利,然而,最后一击却是在柳妈身上,她以封建思想认为祥林嫂不该活着,更认为她死后会受到惩罚,这一番话击垮了她最后一点做人的希望与权利,因此,鲁镇的所有人都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刽子手

  第三,这是封建思想下的必然产物,祥林嫂只是千千万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中的`一个缩影罢了。有更多不知名的妇女也经受着像她一样的苦难,因此作为一个穷苦妇女的她自然也无法摆脱厄运。所谓的穷死的,实际上就是被封建思想剥夺了生存的权利,走投无路而死。祥林嫂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吗?难道她没有抗争过吗?当初她无法忍受婆婆的虐打,带着对旧生活的痛恨,对新生活的向往,毅然冲出。当她被婆婆硬逼着嫁给贺老六时,她〝一路上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喉咙已经全哑了〞,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她,年轻的祥林嫂,甚至曾经用生命抗争过,可是到死的时候还是处于那种由封建社会层层包裹的毒茧之中,那个毒茧束缚着她,侵蚀着她,使她本已很微弱的力量磨损殆尽,她又怎么可能再继续抗争?又怎么可能冲出重围?等待她的不是死亡,而是比死亡更可怕的无尽的折磨与痛苦。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不是她的性格,而是杀人不眨眼的魔鬼——封建礼教,这不是性格悲剧,而恰恰是社会悲剧,一个沉重的社会悲剧!通过祥林嫂,我可以真正地感悟到,当时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妇女是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下,心灵受到怎样的侵蚀。回想现在,残酷的封建统治已成为过去。祥林嫂的悲剧还能发生吗?

《鲁迅》观后感13

  前些日子在西单书店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精品文集,包括小说,散文和杂文,唯独没有诗歌之作,随笔 鲁迅文集观后感。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广大读者接触的更多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想诗的影响力恐怕还不会很大。这不是说他的诗作不好,而是广为流传的就少许了。我们且不谈诗,先来说说他的小说吧。鲁迅先生的小说我看完不是特懂,重点不是那几个晦涩的词语,而是文章的来龙去脉,故事情节有些复杂,难以让读者把握。尤其是长篇说的.事情太多,看真有些繁琐。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或许是我不太理解他的小说吧。

  再说说散文,这散文读上去倒能理解,只是感觉写得像小说,而且是短篇小说。好像人物,环境等具备的要素都在里面体现了,观后感《随笔 鲁迅文集观后感》。

  杂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文体了,当然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我们自上学期间学的那些关于他的文章大部分都属杂文了。他的杂文并不杂,而是深刻,每件事情每一句话都让人发觉深醒。可以说不读他的杂文,就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要读的,尤其是杂文。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学;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人。作文先做人,在他的名字中就体现了。这就好像李白的诗是有名的,苏轼的词是有味的,而鲁迅先生的文章则是有名有味的。

《鲁迅》观后感14

  小雨微飘的江南水乡—乌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随意和幽静,初来这里,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鲁迅笔下的旧屋,陌生的又是一种清新的欣然,鲁迅故居观后感。走进小镇,迎面扑来的是满眼的古朴,没有华丽的颜色,没有故作的娇情,有的只是白白的粉墙,黛色的瓦,翘翘的飞檐,雕镂的廊。弯弯的小河从镇中穿过,赋予小镇以生命的`流动,又象是一幅笼罩在烟雨蒙蒙下淡雅的水墨画,让人驻足难移。

  缓步走在青石铺就的小街上,两边都是木结构的古式老屋,有着镂空的门窗,雕着精美、细腻的人物和花草。不时又会有一家仿古的作坊呈现在你的眼前,有制作狼毫的笔店,有蓝印花布染坊,又有公生糟坊和它飘出的阵阵酒香。象在细细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和辉煌。

  不知不觉间走到鲁迅纪念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都昌坊口,建成于1953年1月,三味书屋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组成。

  鲁迅故居是鲁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室内陈设按当年原样摆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百草园是周家原已荒芜的菜园,是童年鲁迅休憩和玩耍的乐园,占地20xx平方米,现基本保持原样。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处私塾,鲁迅12~17岁在此读书。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通过大量实物、照片、手稿、书信、图表等展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和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发展历程。

  从鲁迅故居参观出来,漫步在街道上,心中不尽感慨,看到街两旁的古老民宅,看见在空中飞来飞去的燕子,燕子已在屋檐下安顿好了家,老燕子正哺育着一群羽翼渐丰的小燕,并带领它们熟悉周围的环境,好在来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重回旧地,观后感《鲁迅故居观后感》。让思乡的情结慢慢地延续着。

  小船在河中轻轻地滑行,摇撸在船公的手中缓缓摆动,击起层层涟漪,向两岸悠悠地荡漾开去。拱形的小桥横卧河上,三三两两的游客流于小桥两端,不时回头远眺或停步细端,也许想在这白墙黑瓦、小桥流水间寻回记忆深处曾有的点点依恋。

  忽然间想起马致远的一支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幽幽地勾起一丝莫名伤憾,不禁黯然……

  --------------------

  今天天气不错,参观了一下鲁迅故居,随便发了几张照片,也是作为观后感吧。。

  开始说过了绍兴很棒,有很多特产啊,古迹,名人与地道的文化,那么绍兴的文化让我觉得最有代表的肯定是鲁迅了,我还时常说,干脆叫鲁迅市算了,鲁迅,我从小崇拜的文学偶像,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一直指引着我做人,处事。也好,今天刚好有机会,作为一名游客就去了一次,与我同行的还有我姨父,和弟弟。开始的情况我就不说了,都是些什么人多啊,今天天气好啊等等。那都是些我小学时会写的什么作文的片段,目的就是为了文字达到多少字来带一下老师的笼子。。。还是说一点正题吧,鲁迅故居如鲁迅笔下描绘的一样,什么阿Q,孔已己,三味书屋,回香豆,,,现在都成了一种品牌,至于鲁迅,他当年那张刻了’早‘字的课桌现在也成了文物了,他旗下的祖屋,也是一种文化了,当然游玩的不只这么点,至于详细的我就不列明了,反正这种意境只有体会的人知道,鲁迅,俨然是当代的一中品牌了,是绍兴的一种旅游标志了,但是关于鲁迅又有多少人知道了,反正我是不知道,也只要那一代的人才有那感觉,我们90后怎么体会的到了。只有作为一种旁观者了。

《鲁迅》观后感15

  今天7月8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阜成门的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是基于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扩建而成的,位于阜成门东大街的一条小胡同里。胡同非常普通,和北京其他的胡同没有什么区别,以至于我们路过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竟然走过了,要不是有同学以前来过提醒我们到了,我们决不会意识到在这样普通的一条胡同里竟然曾经住着一位让亿万中国人民铭记的“脊梁”。

  纪念馆的风格给人一种老北京四合院的感觉,中式,又很平民化。一进门就看见了一小片草坪中有一尊鲁迅半身像,用的是白色的大理石,雕的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一个形象:一寸长的头发根根树立着,小撮胡子,和略现疲惫但非常坚定的'眼神。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必做的便是找景观照相,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这次当我站在雕塑前面对镜头摆出笑容的时候却心虚不已。不难想象:站在这样一个灵魂面前,背后有如此的目光审视着自己,感觉就像把手放进了真理之口一样,让你不得不反思自己过往的一切。

  再向前便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了。一座庄重的中式建筑,踏进大门,迎面的是两面浮雕,雕的是鲁迅小说里的情景,有百草园,有三味书屋,还有一面是一组镏金的行书。纪念馆分两层一层地上一层地下。馆藏依时间顺序排列着各件藏品,有鲁迅的手稿、三味书屋的桌椅板凳,鲁迅收集的古董,鲁迅的写字台、摇椅,还有他用过的日历,这些物件被复原了原貌,看起来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细细品味的是鲁迅的故居:一座别致的小四合院。青砖绿瓦,带门槛的木质大门上的油漆已经剥落,门里有两棵白丁香树开的正是时候,小院里飘着丁香的淡淡香味,很清雅。正北房和西厢房是锁着的,但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老旧的家具,上面落着淡淡的浮尘。正当我看着北房里的家具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回头一看,是一个中年女人蹲在南房门里,在脸盆里洗着抹布,“东厢房没锁你进去看看吧!”她说的那么自然让我觉得她就住在这个小院里一样。其实她是一名工作人员,在他的故居里,工作员也完全没有其他馆里的循规蹈矩。

  出了四合院,这次参观结束了,我们又走回了那条胡同里。

【《鲁迅》观后感】相关文章:

鲁迅《祝福》教案07-27

鲁迅经典语录03-24

鲁迅《雪》教学反思04-03

鲁迅雪教学反思04-03

鲁迅的作文300字08-23

鲁迅故里导游词06-02

鲁迅《故乡》读书笔记06-05

鲁迅座右铭大全(精选80句)09-20

鲁迅名人座右铭30句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