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
《死亡诗社》说的是沉闷严谨的威尔顿预备学院来了一位特别的基廷老师。他与众不同,他鼓励学生撕书,不要受教条的控制,抛弃别人的理论,追随内心的感觉;他告诉学生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鼓励他们站在象征老师权力的讲台去看周围的东西;他用一起走路的方式告诉他们不要被同化,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达它,做自己想做的事。与其说基廷先生是一位老师,不如引用影片的话说,他是孩子们的船长。在孩子们思想和自由被束缚的时代,他出现了。他是伟大的船长,带领迷茫的灵魂穿过层层迷雾,走出那片叫青春的黑暗森林,使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并无所畏惧去表达自己。
何为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从来就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是雕琢心灵的米开朗基罗,一刀一刀用爱雕刻完美的`大卫。
江湖时代,高手苦练,只为达到最高境界。依我之见,从学生爱老师的角度来说,老师亦有三重境界。
在第一重境界的老师就是个教书的。他踏着铃声而进,例行公事上课,不管你学到了什么或你什么也没学到,在他看来,老师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与爱无关,你的分数只是他的工作绩效。对于他,你不爱也不恨,他对于你也不痛不痒。你是学生,他是老师,仅此而已。
第二重境界的老师是有爱的。只是他爱你的方式太严格了。他怕你学不好,于是给你定了无数的“宫规”,例如要提早十分钟上早读,写错格式作文就没有分等等,你还是学生,没办法,你只好屈服在他的“淫威”下。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见到老师如老鼠见到天敌一样。当你深夜还在赶作业时,我想你不会爱他。这类老师是负责任的,或许多年以后你不会再抱怨他的严格,甚至有点感激他的严格。但是,当你还在他的手下混时,知识对于你,只是被接受,或许你学的很好,但你并没有强烈的渴望去探索这个世界。当他令你有了主动去探索的欲望,那么他就是第三境界的老师了。
第三重境界的老师,如基廷先生一样,有着无尽的魅力令你为之折服。他循循诱导,在黑暗中牵着你的手,鼓励你前进。因他,你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学会了很很多多的东西,彷佛一下子睁开了看世界的眼睛;因他,你爱上了一个学科,有了强烈的欲望想要知道更多,而这一切不是为了分数。他是老师,更是益友。在青春是遇上这么一位老师,是难得可贵的,说不定给了你一生的影响,而你深深的记住他,他也因你的记住感到幸福。
片中的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遇上了基廷先生。在那个沉闷的学校中,使青春有了颜色,让青春回归了它疯狂的定义。虽然结局有点伤感,但我知道孩子们一定是感激基廷先生的,要不怯于表达的托德也不会主动站在课桌上为他送别。我看见,片尾的基廷先生眼含泪花。
为人师者,应当修炼到第三重境界也。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2
看完《死亡诗社》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当看完结局时眼泪已从眼框中流出来。心里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场。为尼尔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龙的死到底是谁的错,是基廷老师,是他父亲还是谁呢?
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社会,学校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里面讲述了尼尔本来是一个热爱演戏的孩子,由于家里的关联,他父亲只想他成为医生和律师,因此在学校的一倾活动也不能参加,明显他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我们能够去责怪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只是想他的梦理在他的儿子能够实现,而且认为那才是对他最好的,进入这所学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牺牲才进去的,他只期望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然后上大学,对于儿子的兴趣,却一无所知,每一次尼尔想知诉父亲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当看到父亲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又吐下去,正因他自己讲了也白不讲,他还是演绎他的孝顺儿子,正如这样,才导致后面的杯具的发生。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并且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其他们健康的'成长。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反思,不然下一个尼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重视家庭教育,呵护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让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发展。这样他才会活得快乐,活得有好处。
另一方面,基廷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及时行乐”是他的教学,他的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教学方法与众不一样,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仅简单而且学到很多的东西。让学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种环境下,也许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正因社会是这样,是无法解决的,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基廷先生的错,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创新者,只是有时有些事也是很无奈的,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想自己的学生能有与众不一样的想法,但却想不到他的观点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让人活在一个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点自由也没有,也许尼尔的自杀让他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
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上也都存在着,我们为了孩子的将来,根本就没思考到孩子的爱好,从小让他们学习钢琴,画画,星期天都不放过,让他们从小就成为小大人,他们没了童年,没了乐趣,只会成为生活的奴隶。而他们并不开心,而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来作为理由,其实他们是在以爱的名义来伤害着他们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对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比整天学习还重要。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3
《死亡诗社》的背景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的一所优质教会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这是一所以“传统、荣誉、纪律、卓越”为信念的优质学校。
开始场景:“再复习一次,你的蜡烛点燃后……”这个每年都会在开学典礼上重复的程序,那位老教师还是被再一次的提醒,显示了这个学校办事非常严谨、传统、细致的特点。管风琴的配音:知识之光……点燃蜡烛……让人对开学典礼心怀敬畏。学校创始时只有5名学生,今年毕业51人中有75%的学生升入常春藤名校”,校长自豪地说“这是积极力行本校所教授的信念的结果。是全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
特写镜头:一对夫妇同时转脸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是满脸的自豪感。然而,在华丽高贵的外表下,这个优质学校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它就跟咱中国的应试教育下的学校一样,统一课程,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以升学率为目标,繁重的作业、重复单调的拉丁文课、严格的作业要求,压抑着学生的本性、欲望和自由的思想。
新学期开学了,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老生之间亲热地聊起了暑假话题,新生,插班生以及他们的父母既兴奋又期待地与老师们进行交流。这一年,应该延续以往的传统,每位毕业生心无旁骛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令人艳羡的名校名专业,继续演绎名校辉煌。但是本学期新来了一位教师——约翰·基丁,却使得这个学校差点走向崩溃的边缘。这是怎么回事呢?
基丁是一位教学方法很特殊的老师,他一反传统的教学方式,用独特的做法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让其释放压抑的心灵,渴望神秘的事物、自由的思想、浪漫的爱情,开始认识自己。但他的这种教学理念与方法却与学校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方式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并不被认可,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让人唏嘘不已,又陷入沉思。
整部影片中可供挖掘的元素非常之多: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冲突,亲子沟通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学校育人理念的坚守与突破,小组合作学习、暑期实践活动、贵族精神本质探讨、戏剧课程开发……甚至是山洞、时钟、飞鸟、大雪的隐喻,人物性格分析等等,都值得分析与玩味。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我的同行——约翰·基丁老师的教育方法走向失败的必然性以及带给我的启示。
基丁老师有着超越常人的素养与眼界,但他的个性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格格不入”!
首先是长相的格格不入。罗宾·威廉姆斯天生的喜剧演员的长相让他与严肃、严谨、宁静、优雅的校园氛围、学究气息浓郁的年老同事形成鲜明对比。无论是在开学典礼的`庄严时刻,还是他对学生教学时的夸张表情,或是他在启发学生时的微小动作(竖大姆指、挑眉毛、挤眼睛),都富有喜剧、闹剧色彩。
基丁的教学方式也是与传统格格不入。出场令人咋舌:吹着口哨(老柴的1812序曲,我想应该是代表自由和解放),教室里慢慢荡了一圈,在学生惊异的眼光中,又晃出了教室。接着主角又发挥了喜剧演员的天分,在门口一探头,甩了一句:“Well,come on!”搞得学生们一头晕菜,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个胆大一点的犹豫不安地站起身,其余的人也只有亦步亦趋地跟着走到了校史陈列室。他第一句是“哦,船长,我的船长!。以后可以这样叫我。”于是通过幽默的讲解和夸张的动作让学生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并且牢牢记住了这个单词“CARPE DIEM”抓紧时间(采撷你的花蕾)。
如果说出场还算引人注目的话,撕书就显得离经叛道了。我联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的情结,代表了晴雯性格中的某种桀骜不驯和反抗的意思。这里的场景同样也反映出基丁的教育哲学是对权威敢于挑战。“这是一次战斗!战役!学会自己思考,学会语言和文字。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为了好玩,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基丁兴奋地咆哮着,周围的孩子们跟着一起疯狂。之后他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的诗句,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周围的一切;鼓励并默认他们成立死亡诗社,违反门禁,在山洞里聚会念诗、表达隐秘想法……上述的种.种做法必然会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追棒:孩子们终于兴奋地发现,他们有一位与他们一样有点叛逆、有点颓废、充满激情,不乏幻想的理想主义老师。他自由地散发着对于独立、浪漫生活的渴求。于是开始崇拜他,亲近他。“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基丁随口拈来的诗句又是多么令人兴奋与神往。浪漫总是吸引人的。这也正是导致他自己与学生们的悲剧所在。谷歌公司的企业文化中有一句名言:不要相信河马的话!鼓励员工独立思考,发挥创造性。之所以被各大企业模仿与推崇,那是因为它是在当代这个自由宽松的崇尚自由的环境当中。但放在影片中的那个时代却是万万不应该,然而基丁这样做了。让人为他担心。
影片中尼尔的成长与抗争的发展主线恰似基丁的自由哲学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抗争。尼尔,一个聪明、富有活力、领导力、学习优秀的学生。出于对基丁老师的好奇,从校友纪念册中查找到基丁曾是死亡诗社的成员,于是兴奋地鼓励同学加入死亡诗社并恢复它的秘密活动。顺便说下,我认为《死亡诗社》的题目,就预示着诗社被打压、出卖与解体的结局。惩罚的板子不仅仅是打在了纽旺达身上,更是开始打向了死亡诗社及其每一个成员。尼尔的戏剧表演,受到父亲的强势打压:不好好读书,去演什么戏?苦情记:我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才让你到这儿来读书。于是基丁鼓励尼尔回家跟父亲再谈一次,尼尔照做了,但这次的谈话显然是没有成功,所以尼尔惶惑不安地向基丁表示已经跟.父.亲.谈.了.,.想.来.父.亲.会.同.意.的,.只.不.过.是.要.出.差.四.天.。.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明显在撒谎。他们肯定大吵了一架,父亲是不同意的。所以在儿子演出之后,即使是那么成功,父亲也提出必须让儿子转学。没有对话,没有沟通与交流,也没有欣赏。只有强权与服从。上军校——再考上哈佛——当医生……生命容不得出一点差错……遗憾的是,基丁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看不出尼尔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所以在演出结束后他抢到尼尔面前说的话被他父亲抢白,搞得很失落。最终尼尔的自杀让人陷入沉思,这本来是个可以圆满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因为基丁的理念没有错,尼尔的兴趣值得保护和鼓励,但恰恰与事实格格不入,所以必须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学会走自己的路,有独立的思想,批判的精神,不断成长。影片有两次表达了对教育目的的思辨:场景一:好心同事的友情提醒:“你鼓励他们成为艺术家是很冒险的。他们不再满脑子胡思乱想,我也就放心了”。基丁反驳:“不是成为艺术家,而是成为自由思想者。只有在梦想中,人类才是自由的”,这次的思想交锋,基丁打了个小小的胜仗;场景二:校长批评基丁的做法,他仅回了一句:“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就被不耐烦地打断“是教给他们传统、纪律。送他们上大学,其余的就不用管了!”这次是基丁的力量过于渺小,反衬出传统势力的顽固。所以悲剧就发生了。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动听》,《放牛班的春天》中的结局一样,这些优秀的富有教育眼光的老师还是被学校开除了。但正是他们存在过,所以导致了教育的不断进步。
分析完基丁的失败的必然性后,我们需要思考为师之道。我们需要向基丁的教育中吸取什么教训?基丁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比如他过于激进,他的观点“及时行乐”有一定的负面性,他单方面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却没有告诉他们如何“正确理解生命中的各种冲突,并理性地作出抉择”。他自身也没有意识到尼尔父母及校方的“合理性”并在复杂的情境中寻找更好的发展可能,这也许就是基丁浪漫情结、激进思想导致了他的教育最终受挫。他必然没有考虑到与传统教育单打独斗之后,他自身难保,他劝尼尔跟父亲再交谈一次之前没有了解清楚尼尔的家庭情况以及尼尔的个性特征就盲目地加以鼓励……
基丁所持的对教育的目的认识目前看来还是正确的,甚至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一些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但尼尔的死却不是必然。所以基丁的思维方式有其局限性,亟需改进。生活并不只是充满激情与感性的,不能过于诗化。
除此之外,生活还是数学的、科学的、理性的。虽然诗意生活不可缺少,但在教育中教师一定不能有单科独大的观念,必须尽可能地对其他学科减少影响。对生活充满激情没有错,但激情需要引导,需要感性与理性结合。 “尽可能地避免引导学生到一种过度疯狂的激情中——这种过度的激情只有在偶尔的联欢、诗会上才可能,但人生不能长久处于那种状态,否则……就会陷入和纳粹式的狂热中。这样,生命中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处于了一种激烈的对抗状态中”(干国祥)。电影《浪潮》就是涉及此种持续不断的激情最终导致了狂热和混乱。
著名的教育家顾泠沅先生提出过:寻找教育的中间地带,就是很好的观点。教育改革需要中间地带。过于激进,走得太快,来不及思考。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平衡。找到两个极端的例子,比如杜郎口教学模式和“以教为本”的单调授课模式。然后,通过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调整,走向自己的平衡。“教育永远是平衡的艺术,在不确定的河流上寻找最佳航线。前面有平衡,尽头有平衡,中间不断地来回摆渡。”(魏智渊)。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基丁的义无反顾的教育实验,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伟大之处,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影片最后有最动人的一幕:学生们站到桌子上,呼唤他:“船长,我的船长”。为什么不是所有学生都站到桌子上?因为这样的结局才是完美。尽管你有激情和勇气去做,去实验与探索,但还是会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妥协(或者是暂时的妥协)。这就是基丁教育理念的成功之处——每个人都具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与想法,哪怕现在是不成熟的。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4
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非常困难,但《死亡诗社》这部影片却能近乎完美地解答这个问题。
基廷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是给予思维生命而非束缚它,限制它。他带领全班学生与“虚假教育”抗争,撕去《五百年诗集》刻板的导言、带大家踱步、站上讲台……他的每节课都生动有趣。而班中几名富有个性的男同学无意间发现了基廷老师的档案中有一条匪夷所思的“死亡诗社成员”,便心生好奇,经过一番询问,他们成立了“新死亡诗社”。
这个不落窠臼的社团相约每夜在一个小山洞中聚会,其内容则是朗诵、撰写诗歌以及一些消遣活动,但这些事情是不被墨守成规、古板专权的学院管理者们所认可的,他们觉察到了这个社团的存在,决定消灭它,同时辞退基廷老师这个“异类教育者”。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们找到了一个有力的把柄。
尼尔是“死亡诗社”的一名成员,是基廷老师班上的学生,他热爱表演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生命,基廷老师则是一直鼓励他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尼尔的父亲只想让他做一个医生,限制他的一切,甚至阻挠他去表演,最终,当尼尔的父亲强迫他转学之际,尼尔选择了无声的抗议——自我了断。
校长诺兰以“死亡诗社”和基廷老师鼓动尼尔导致其自杀的名义,毁掉了原本平静安好的一切。当基廷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在上课时分回到原来与学生们度过许多美好时光的教室取回私人物品,将走出门口与所有人永别时,是死亡诗社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站在了课桌上,向曾经基廷老师做的那样,任台上的校长如何阻挠,都无法动摇他们的信念,他们喊道:“O captain,my captain!”
真正的育人者能做到的有什么?
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温暖与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
正如“人生”这艘大船的船长一般,引领船员走向光明。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5
《死亡诗社》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一个富有魅力的英语老师约翰·基廷的故事,探讨了教育与个人自由的关系。这部电影激励着观众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激情和追求。这部电影以20世纪50年代的一所保守的男子学校为背景,展现了传统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固定模式和对个性的限制。约翰·基廷以其非传统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观念改变了学生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他鼓励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发掘自己的独特之处。影片中的约翰·基廷给予学生们无尽的鼓舞和自信。他鼓励学生们超越自我,挑战传统的权威观念,并追求他们真正热爱的事物。他的教导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更是引领学生们走向生活的指南。约翰·基廷的个人魅力和激情不仅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们,也影响了观众。他的存在为整个学校带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改变。《死亡诗社》中的主题之一是自由与个人选择的重要性。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教育并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发现自己兴趣和追求的能力。约翰·基廷用他的行动向学生们展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即启发学生们去追逐他们内心真实的激情和梦想。影片最后,我们看到学生们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并追求他们真正热爱的事物。这种勇气和坚持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借鉴的。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己内心的联系,并勇敢地追求我们真正的激情和理想。总结来说,《死亡诗社》这部电影通过表现一个非传统教师和他的学生们的故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超越传统的束缚,鼓励学生们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和热爱。这部电影向观众传达了一种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发现和追求自己独特的声音和存在意义。
《教育的力量》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了一位教师基廷对一群中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学生们勇敢地抗争着那些压抑和束缚他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电影的结局是基廷先生被学校开除,但所有的学生都站在课桌上,用基廷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向他告别。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不禁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因为这一刻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们能够坚定站起来。
故事发生在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这所学校在美国有着辉煌的历史,80%的学生能考入世界名牌大学,基廷先生就是一个毕业于该校又刚刚回到该校任教的新教师。在基廷先生进班上课前,另外两位教师已经上了两节课,一位通过单调的、重复的、一遍遍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农夫”这个词语;另一位通过布置20道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并且恐吓学生如果完不成作业就要受到惩罚。
这是学校常规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惩罚和机械训练。然而,一位名叫基廷的老师改变了这种方式。他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带领他们到一个陈列着已故校友照片的大厅,通过观看这些发黄的照片,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短暂。基廷老师告诉他们:“照片上的人们也曾怀揣着梦想,但他们都化为了尘土。早晚,我们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都会像他们一样,停止呼吸,手脚冰凉地离开。”在基廷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意识到生命是短暂的,并开始思考。他们明白,要使生命有意义,只有“抓住今天”。于是,“抓住今天”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信念,成为许多学生的座右铭。
课堂上,基廷先生大胆尝试革新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了枯燥的讲课方式,鼓励学生们主动去除无关紧要的课本前言,同时激励他们:“放手吧,你们要学会自主思考,充分品味和领会文学的深意……”
基廷老师就是这样,他的每次出现都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意想不到的挑战,无论是他带领学生感受时光短暂的方式,还是让学生撕掉课本上没用的前言。
在另一堂课上,基廷老师突然爬上讲台桌,站在那里高高地对学生们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站在这里吗?我要提醒自己,要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世界……读诗时也是如此,我们不能只考虑作者的想法,而是要思考自己的想法,要发现属于自己的声音。不要盲从大部分人的意见,要挑战自我,要突破自我……”他不仅自己这样做了,还鼓励学生们一个个爬上讲桌,站在那里,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世界。
这就是张老师,这就是张老师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他引导学生寻找真我,洞察内心,勇敢面对自我,带领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成为不平凡的自己。在张老师的引领下,这群热血澎湃的年轻人自发地组成了一个名为“创意社”的团体,在一个偏僻的山洞中朗诵诗歌,使诗歌如蜂蜜般流淌在舌尖上,让生命在此刻得以释放。
在金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变化。托德也不再是以前胆小怕事、遇到朗诵都会出现障碍的孩子了,他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父母连续两年送他的相同生日礼物;纳克斯鼓励自己要“抓住今天”,大胆向心仪的女孩克丽丝表达了自己的爱意;查理改名为努旺达,并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呼吁学校接纳女生入学;尼尔发现自己的梦想是演出,并克服了一切阻力,参加了演出……所有这些变化都源于金老师对学生的启发和激励。在金老师的引导下,这群学生受到了感染,他们摆脱了束缚和压抑,重新找回了飞翔的勇气和对飞翔的渴望,他们的天性、梦想、勇气和爱情焕发出新的光芒……然而,尽管孩子们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金老师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每当他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时,校长总是说“我们已经有非常好的教学大纲了”;当他试图培养学生们成为独立思考者时,同事们则表示:“让十六七岁的孩子独立思考,那根本不现实!”;当尼尔对表演产生了兴趣后,他的父亲面带怒容地警告金老师:“离我儿子远一点!”
基廷老师很孤独,他启迪了学生心中的梦想,但他却因尼尔的自杀而被迫离开了他喜欢的讲台。当他最后来到教室向学生告别的时候,让人激动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不顾正在上课的诺伦校长连连发出的“开除”的警告,一个个站在课桌上,发自内心地向基廷告别:“船长,我的船长”。
孩子们站了起来,面对学校领导的压力,他们勇敢地站在了一起,即使可能被开除,但他们自觉、自愿、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这一举动显示出他们已经解放了自己,懂得辨别是非,知道什么值得尊重,什么应该抛弃。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们不再盲从;面对校长的威胁,他们不再屈服。他们勇敢地抓住了当下,当基廷老师走出教室门口的那一刻,孩子们站在课桌上,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基廷老师的热爱。
基廷老师被解雇是一种遗憾,但是基廷老师却感到幸福。因为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他培育在孩子们心中的自信个性终于绽放出来了。
教育,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让他们以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我们需要解放那些仍然屈身学习的学生。我们不再要求他们牺牲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也不再压抑他们的个性。我们不再仅仅按照规定让他们机械地学习、背诵和训练。相反,我们要让这些学生站起来,让他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审视自己,明白自己的需求和特长。我们要让他们抓住今天的机会,从今天开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内心的需求努力奋斗。
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站起来!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6
参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骨干教师培训,虽然以我的资历来说,是远远不及骨干教师,在教师方面我还是属于新手,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都让我感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渴求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固虽然很辛苦,每天都会准时参加培训。在培训中,我接触了许多有名的学科专家,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资深教师。我从黄院长的以科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讲座中知道我们社会的发展之迅猛,我们不能总是拿过时的知识来捆绑住学生的思维;从朱晓燕教授教师新理念的讲座中,倡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搭脚手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能有所铺垫,还教我们如何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应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从不同的教学案例中汲取精华之处;从陈霄博士那里我学到了教师语言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从詹教授那里我学到很多的语音语调的知识,还有一些学习语音语调的小技巧,以后可以运用到教学中;何安平教授和梁红梅博士让我们接触了语料库这项新技术,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掌握新的科技方法,不然将会被社会淘汰;专家老师张凝让我感受到一位老师对于教师事业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生活中;何广铿教授让我教育科研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有韩教授是以世界咖啡的形式开发了我们每个人的能动性,讨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法完善小组合作的课题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组员带来他们学校的一些教学模式,都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孩子们前进的指路人,时代再发展,我们需不停的学习充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如果我们停滞不前,那孩子们怎么办?我们需要更完善的学习,目前我们有一些理论知识,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和跟岗培训,是我们理论知识的实践,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在这一阶段的学习都能过收获自己的心得,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7
昨天我通宵看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应该来好好欣赏一下《死亡诗社》这部电影。拍的相当不错,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而多样,它另我们在欣赏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它让我更加明显地意识到:不受压抑,崇尚自由,张扬个性!才是我们真正应奉行的教育体制!CARPEDIEM及时享乐。花开堪折直需折,时光易逝。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明日必将凋零!
“花开堪折直需折”,于此同义的拉丁文就是及时行乐,他们的英文老师,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基廷在开学第一次见面带领大家上第一堂课时就教大家: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人生超越凡俗!也许有些人持异议,呵呵,那些人也都是些凡夫俗子罢啦,我觉得这样来引导学生们建立他们的人生观是有道理的,正如基廷先生说的我们都是凡人。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一直很喜欢和钦佩基廷先生,真的。钦佩他的敢于突破,喜欢他的浪漫主义,喜欢它轻松有趣,富于创造力而且个性十足的课堂。
记得在课上,他为引导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力而这样引导大家:“我们读诗写诗并非为技巧,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激情!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而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尼尔的死是个悲剧,令人心痛之余不免要深思和反省她父亲对他专制而过于苛刻的教育方式-------没有自我,残酷压制,苛刻要求,过高期望。(概括下来无外乎这四点了!我想这也是导致尼尔因无法忍受而选择来自杀的原因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于父亲缺少沟通和交流,不敢于反抗父亲意志而委屈自己屈服,任意听命父亲的决定。从小,我最反对的也是这一点了,谁说得对听谁的,不能因为是长辈就不论对错,而强迫孩子一切都按自己的意志来办事。这样一点空间都不给孩子,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孩子从小就缺乏主见,没有自我,没有创意,缺乏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这就是这个世界,可怕,虚假,而充满欺诈。在故事进行到一半时我就能很准确的预料到他(基廷老师)的命运了,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传统的课堂向他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是不会被真正接受的,不过令我欣慰的是,故事的结尾很令人振奋,每个人都真正作到了,最让我钦佩的是以前最胆小的安德森,他勇敢的说出真相,为被冤枉的基廷老师辩解为大家揭开真相……这部电影于我而言,让我又一次地看清了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而且唤醒了我对诗歌的热爱。很久了,因为种种原因把我爱的诗歌不知抛在了哪里,终于又回归拉,哈哈!每一个爱诗的人都有难以遣散的怀念和忧伤…….真的是这样的么?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8
现在回想本学期的第一堂课,悄然走进我们视野的就是这部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安静地看完,可是看完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对基廷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深感兴趣。他让学生们撕下教科书的一页,这一举动让我感到惊奇。此外,看到基廷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教室外以不同的方式学习,我感到非常兴奋。更令我激动的是,在课堂上,基廷老师对安德森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指导。他要求安德森闭上眼睛,然后追问一连串问题,使安德森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到学生们重新组建“死亡诗社”,我也深感向往。然而,当尼尔去世时,我感到非常遗憾。
当我坐在安静的教室里,三节课的时间,一直看到了影片的结尾,忽然觉得眼眶发热,有一种想要流泪却又不是悲伤地感觉,脑海中回荡的是基廷老师的话,是最后学生们站上桌子,用认真地充满思想光华的眼神看着即将离开的基廷老师所说的那句“Captain!my captain!”
从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认同和坚持。它展示了精神虔诚的一面,也展示了基廷老师教育的成果。他成功地培养出一些拥有独立思考和观点的学生,他们个性鲜明,追求卓越,并且始终坚持正直和执着。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光芒。
我对教育有了一些思考,我认为这部电影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教育是传递思想的过程,充满创新和热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每个学生拥有独立的个性和思维,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并坚持不懈、始终保持正直。教育还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灵魂的追求。我非常喜欢基廷老师,在电影中看到他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以及与学生们交流时营造出的氛围,让我深感敬佩。
在深深的敬仰基廷老师的同时,我非常渴望自己也能遇见一位这样的老师,因为当看到安德森对发言的畏惧时,我想到了自己,自己也是从前就不能大方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来慢慢发展,觉得面对问题自己似乎已经没有了想法,大脑和心灵同时呆滞了,我觉得这样很可怕,很悲哀。找不到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我——一个有生命的实体,也变得千篇一律了,这样的生命真的得不够灿烂和有意义。想到,如果也有这样一位老师,引导我找到自信,找到不顾一切表达自己的思想的那种感觉,那该有多好啊,尤其记忆深刻的就是基廷老师对安德森说的“记住你现在的感觉”。
我也明白了那样的感觉,是勇敢的自信的感觉。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9
我们的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呢?-----独立思考,解放思想,追求心中的理想,是我看这部电影得出的感悟。
“CREP DIM,抓住今天,因为我们都会死去。”影片的开头,基廷就对他的学生说这样的话。
我们被太多的期望和压力在约束着,因此我们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样抓住今天,只是一直在追求未来,实现别人的期待。
生命中,我们很多人都在妥协着。因为梦想太沉重了。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独立思考的含义,基廷站在了讲台了。因为他要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换个思维,去想问题。
影片中,基廷让内向的安德森到台上朗读他的诗。安德森由于内心的'恐惧,不愿意上台。基廷便让他在台上表演怎么哭喊,还用接近逼迫的方法,让安德森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情景很让人抓狂,却也让人释然。
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团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观点和信仰,他让三个学生在院子里行操,以此来揭示:每个人都在妥协中与别人趋同,虽然我们是以自己的步伐在前进。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接纳的需要,但我们必须要保持自己的信仰独立,即使在别人看来是如何的糟糕。
电影中的尼尔,一个生性外向,有自己追求的人,却无法得到家人的认可。他无法逆父亲为他未来做得计划,于是,他选择了自杀。对自由的向往值得我们用生命的换取。他是一个在期望下悲剧的缩影。
安德森与尼尔同宿舍,可他俩的性格完全相反,有一点比较像的是,他们都生活在父母的期望下,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基廷的课上,安德森终于突破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不自信,否定自己)。影片末,安德森在全班面前和校长面前,公然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及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对基廷说:“哦,船长,我的船长。”
现在我们的教育和,很大程度上,在扼杀我们的个性,让我们全服于权威和标准。独立的思考变成是一件艰难和珍贵的事情。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0
早上知道了罗宾威廉姆斯去世的消息,第一感觉是震撼,很多年没看过他的电影了,甚至平时都想不起来这个给了我一个愉快童年的长者。听闻他自杀的消息,才突然想起了他那似乎总是带着几分忧郁的微笑。
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他的笑容第一感觉会是有些伤心。他努力的带给别人欢乐,却不知他自己过得是否同样快乐。
晚上回到住处,打开电脑再次观赏了一遍死亡诗社这部他给我印象最深的电影,果然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看起来感觉又不同了。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那时应该我还太小,或许是初中的时候吧,理解不了理想啊现实啊这些复杂的话题,但是我记住了一句话,CARPE DIEM,及时行乐。我不敢自诩为一个活得很诗意的人,但是我真的经常被一些文章或电影所影响,所以这是改变我人生观的电影之一,而那时我就记住了这一句话,所以我从那时就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是让自己高兴的事。所以我初中那三年玩得很开心,我享受任何一件事带给我的乐趣。
再次看死亡诗社的时候,已经接近高中毕业了,我在那时终于感觉到了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时候,给人的压力有多么可怕。我理解了为什么尼尔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正在经历的'一些故事。他的死其实不能算是任何人的错,只是因为他习惯了扮演一个好儿子。最后的一句台词,I was good!I was good!既是再说他对自己舞台上演技的肯定,也是表明他对自己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肯定。可那终究不是他自己,他已经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是他懦弱吗?并不是,只是当你习惯了戴着面具生活的时候,真的会没法释放出真实的自己。当时对这个角色的感触之所以深刻,是因为我一直也在虚伪地活着,扮演者一个我现在已经忘记的角色,总之那不是我,而我当初才是真的懦弱,被父母送进了他们认为对我最好的大学,去走他们给我定好的道路。不过最终我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在就读三月之后以彻底的爆发换来了重新再考一次大学选择我自己想上的学校的权利这恐怕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真的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现在,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不知不觉间居然就抑制不住大哭一场的冲动。我以为我活着,其实早已死去,我以为我选择了理想,其实一直都是在向现实妥协。我终究不能只做自己,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考虑。需要考虑吗?其实都跟我没关系,只不过生活让你如此而已。我怨恨为何没有我的船长出现,领着我走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深知即使我的船长站在面前,我也不会有跟他同行的勇气。生活,总是如此而已。
Becuase believe or not, each one of us in this room is one day going to stop breathing, turn cold and die. 他曾经的台词,现在看起来才觉得如此真实,恐怕我此生也不会活在我真正的理想之中,可是至少我还有机会去实现CARPE DIEM。愿天堂因为你的到来而增添更多的欢乐,愿死亡终结你不曾讲述的忧伤。Oh,captain,my captain!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1
这其实是一部诗意的电影,却有着一个如此阴冷的名字。只有激情、叛逆、个性、奋发并进,才能使生命更加充实,更加绚烂。可以说尼尔的死是雄壮的,如果他按照父亲指好的道路,好好得学习然后考取一颗道学然后成为一名医生,他会生活无忧,成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丰禄的中产阶级。所不同的是他将生活得平静而绝望,但是他却用死亡来祭奠自己的理想。
在现实和理想的挣扎中,理想总是无奈中成为祭品。在严酷的现实世界里,一切以现世利益为准则来判断是非对错的社会中,理想显得那么无力而惨白。虽然尼尔的死士对现实的一种无力的抗争,但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痛快燃烧!谁说这样的牺牲不够雄壮?尼尔之死是对梦想追逐的最高形式。记得基丁老师曾说过: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隶。生活是高尚的方式,是在因为,现实虽然可以打倒我们的身体,但你永远无法打倒我们的灵魂。
人生中最难是选择,在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碰撞的`时刻,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是屈从现实,还是任理想生长?生命如朝露般短暂,根本等不及我们为别的东西羁绊,容不得为别人而活。现实和理想永远有差距。但又如何?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诸如此类只是维生的必须条件,这只是为生存所需。但是诗,爱,浪漫,美这些才是我们生存之原因,这些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称之为生活,是生活得新的阶段和层次。
生命是什么?在电影里,生命是诗,生命是戏剧,生命是一场演出里最为充满华彩的那个篇章。在现实中生活是一架钢琴,需要我们自己为之弹起最美的旋律!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2
很多人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和《蒙娜丽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类似。因为他们总是会在影片中产生一对矛盾体,即解放的思想与保守的冲突、对立,并且,结局总是,前者占据了心灵上的重要地位。
那里不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这个片子虽然看过,但是却很惭愧,忘记得差不多了。就说《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个人觉得,就影片而言,后者要明显好看一些。因为后者的叙事较为集中,再加之音乐的美,使得整个影片久久韵味回荡。其实《死亡诗社》也不差,影片诗情画意的部分构图精美,尽管音乐不够精良。但是影片刻画了好几个人物形象,又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是罗嗦没有重点;但即使是编剧认识到了这一点,影片还是存在着必须程度上的缺憾。我就觉得那个名字有点怪的男生能够删去,因为自始自终没看见他有什么成长、变化,对影片的进程有什么影响。有时候我觉得这是东西方思维的问题,尤其是在看《蒙娜丽莎的微笑》、《死亡诗社》这样的影片的时候,对于电影中传达的很多很西的东西并不是理解的够透彻。所以有距离感。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一向主张较为集中的叙事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从这三部影片来看,结局部分总是保守势力的胜利。比如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教师离开,《死亡诗社》里面也是。尽管我们说在心灵上,解放的思想冲击了人们的灵魂,成为一种向往,然而他也只能是向往,因为前进者的躯体离开了,他失败了。孩子们站在课桌椅上向老师致敬,确实很感人,但是不也只能感人一下么孩子们给老师折纸飞机,用一种无言的情感去传递内心的激动,但连头也没敢伸出来一下。最后呢,最后是什么呢最后是,大部分的孩子还是要生活在那个囚笼般的世界里,正如我们一样,整个影片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精神慰藉,甚至连精神慰藉都是虚幻的,电影里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性的结局,生活中的结局。走出电影院的人们会感叹生活中没有那样的老师,不能带领我们解放思想,但这也只能是感叹。不是吗
所以,其实对于这种传统思想的冲击和突破,这些片子还没有《泰坦尼克号》做得好。因为在这部电影中,至少我们看到了生命垂危之时的真谛无悔的选取,看到了对旧的`腐朽的一切的冲击的力量。尽管导演聪明地将它毁灭在一场世纪的天灾之中,但这却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回忆和美丽,而不是《死亡诗社》给我们的遗憾的美。
《死亡诗社》里面,导演对想演戏的那个男孩子死时的刻画,那是一个壮烈。仰视、光影,不记得音乐是什么样了汗,看的哪门子电影哟,呵呵,反正就是一个突出,突出这种死是一种无言的抵抗,用最为珍贵的生命去挑起反抗的大梁。包括在死后,这一帮以前很欢乐的男孩子们,再一次群众出现背影的全景时,影片是无声的。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3
《死亡诗社》是一部好电影,非常非常合我的胃口。
Keating老师的教育方法我很赞同,而且也是我从我的中学学到的东西。
但是如果结局是20__年后Keating老师的学生一个一个都成了才,那这部片子就降低了一个档次。
是的,最后的结局是悲伤的',大家都很同情Keating老师。
当看到Todd站上桌子,大喊:“Oh, Captain, My Captain(噢,船长,我的船长)”的时候,我也感动的几乎要哭出来。
但是我必须要问一句:Neil的死到底是谁造成的?如果Keating老师不来,Neil是不会死的,为什么Keating老师来了以后,他会自杀?
Keating一点也没有错么?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独立思考。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挑战书本权威。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Seize the day(Carpe diem)。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用感性生活。
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be e_traordinary。
在我看来,再正确不过了!我想鼓掌!
但是,Keating有教过如何去做么?
有教过Neil如何说服父母么?
有教过如果父母不同意如何维持情绪么?
有教过如果遇到困难,如何重新出发直到达到愿望么?
有教过如果一切顺利,如何保持谦逊不自满?
在我看来,只要秉承be e_traordinary的思想,Neil一定有一天能达成所愿,但是在那之前他却因为一时失意而选择自尽,这是Keating教学方法中的缺陷造成的,他只强调结果和目标,没有强调方法。
但是就是这样的不完美,把Keating塑造成了凡人,他也只是一个普通教师,他也会有过错,他也要Learning by doing,也使这部电影摆脱了俗气的结尾,更加有深度。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4
下了班我迎着冷风顶着雨一路骑车到了家门口,又一头冲进了牛肉汤馆,在冷冷的路上就想没有比喝一碗牛肉汤加一个香脆的烧饼更美味的晚餐了。照例,打开手机电影,打发吃饭时间,顺便防止自己一个人处在人群中感到令人羞耻的焦虑。最近偏好励志题材,也许跟目前的心境有关,总想着从任何可能的地方找到一丝支撑的力量和慰藉。整个“励志”专辑推荐的影片基本都快刷完了,剩了一个,《死亡诗社》。这个片子之前几次都想点开但最终又换了其他的来看,原因是看到这个名字总让我感觉不舒服,打开播放了几分钟,就觉笼着幽幽的阴郁,周围很吵,我被辣椒呛了一口,耳朵嗡嗡响。
总之,对这个片子没有任何好感。
捱到中间部分,我松了小口气,一切被青春向上和激情充满,猜测dead poetsociety并非是阴郁的主题,也许只是死亡诗人mr. keating 及对诗歌怀抱热情的同伴们于自己的社团一种不落俗套的称呼吧!就像他启发hopkins时一样。一群大长腿鲜肉们正处在建立自己三观及搭建梦想的时期,很幸运的给了他们一个如此迥异、浪漫、天马行空、怀抱激情的文学老师。他们撕掉像数学公式一样的前言,他们站在桌子上尝试看不同角度的世界,他们逃脱门禁高举灯火在山洞重组神秘的死亡诗社,他们在院子里找到自我独特的脚步,他们写并读了自己人生第一首诗,尽管简单拙劣但完全出自心底的诉求,他们寻找自我的意义,寻找真挚的爱情,寻找愿意倾其一生为之奋斗的`梦想。他们无比愉悦,内心是跳动的,观影的人也是跳动的。
neil 的父亲是“你必须听我的,我是为你好”派的典型代表。他像一座山,不过可惜neil本不在他的怀抱里,而是高高的竖立在儿子的面前,他高大的阴影完全笼住了neil小小的身子成为不可逾越的屏障,甚至连征服的勇气都不敢有。尽管在neil自杀前曾有过那么一次反抗,梦想给的勇气,一瞬即逝。
我想neil的死足以让父亲稍微怀疑一次自己的强势并最终妥协,这也是更多的影片中常见的情节。而结局并非如此,neil的父母追究学校的责任,浪漫的死亡诗社成员中也有了向现实妥协的份子,我称之为“灵魂启蒙老师”的mr. keating被指为始作俑者。
到这里,我大约明白开始的阴郁之感从何而来,有些力量是如此渺小,即便死亡、即便踩着先驱也翻不过那座大山。通往自由的路上布满了尸体,但至少从没有停止追寻。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15
春风化雨是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比喻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这部片子的内容差不多播了一分钟左右,我就猜透了,大致就是一个很严格的学校,来了一个与这个学校风格格格不入的老师,然后他通过自己的方式深得同学们的喜爱,可后来因为他的与众不同而离开了这个学校。
剧中给基廷老师的教学的铺垫很多,其中就包括了“传统,荣誉,纪律,卓越”这四大可悲的支柱,在基廷老师出场前的几个老师十分严格死板,以至于学生在基廷老师出现时一直是一幅正襟危坐的样子。
基廷老师吹着口哨进入班级,却只是从前门进,又从后门出,并没有留下任何话语,同学们也摸不清头脑,但此时他们已经按耐不住心的欢乐,在基廷老师一句“都不出来吗”下,爆发出来。这是第一阵春风,小苗们破土而出。
基廷老师的课,确实不同于别的老师。在我的眼中,他的课脱离不了自由与真情实感,他的课是亲身的实践,并不是纸上谈兵,单单沉浸在书中。很少看到这样的老师,也很少在一堂主科的课上能够有这样有趣的记忆,只是还记得小学时,在英语补习班中有这样的时光。边玩边学,唱唱跳跳,那时的我还很羞涩,同学们也没有很积极,只有讲台上的老师跳得很欢乐,沉浸在我看来十分幼稚的歌曲中。可是现在想来,这样的课已经很少了,令我怀念。基廷的.课堂正如一场春雨,使小苗们茁壮成长。
让我心里波澜起伏的是死亡诗社的同学们在基廷老师离开学校前,一个接一个,站在桌子上,任凭校长如何叫喊都不肯下来,一起对基廷老师说:“啊,船长,我的船长”的画面,那一刻是这部影片最让我心里受到深深震撼的画面,虽然这个结局我早已料到,但还是给了我极大的感触,在一个个死亡诗社的成员站上讲台桌的那一刻,我对这个学校的失望,对被规则束缚学生的担心,瞬间消失了,取代而之的是燃烧的希望。
这一个个站起的学生,他们心中是对船长的喜爱与敬佩,是敢于挑战权威的象征,也意味着船长离开了,但是死亡诗社还可以一直走下去,一直传下去。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见,这些学生将会一个又一个的去追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梦想,有个性,有追求,活成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一昧地接受别人的理想,将自己的理想从王座中挤下。
这是小苗长成大树的最后一阵狂风暴雨,是航行中给水手们最大的风雨,这是他们内心最大的考验,但水手们坚定地抵抗住了,就在乌云散开的彩虹之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船长对同学们的教导与关爱正是这样,他更在乎的是同学最真实,最快的内心世界。我们身边的老师们也正是如此,他们在自己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从循规蹈矩的心灵中挣脱,活出五彩斑斓的人生。
最后一幕时,托德曾经犹豫着是否站起身去向船长表达感恩。他站起来了,打破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做到了“及时行乐,把握当下”。我想这就是小苗长成大树,轮船到了终点的场景吧!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相关文章: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12-30
死亡诗社观后感07-27
死亡诗社观后感08-30
《死亡诗社》观后感08-31
《死亡诗社》观后感07-20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10-31
死亡诗社观后感作文01-16
观死亡诗社有感11-04
观死亡诗社有感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