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孔子有感10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孔子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孔子有感1
大家知道吗?孔子是我国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不管贵富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的思想足以震撼世界。孔子着有的《论语》至今还在市面上广泛发行。我们都很敬佩他。这不,1月11日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到中国木偶剧院看《少年孔子》。下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中国木偶剧院。
下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中国木偶剧院。《少年孔子》讲的是孔子少年时期的故事。孔子名叫孔丘子仲尼。他从小就懂的要仁爱、诚实、团结。故事讲的是孔子和一个叫牛轰的'孩子选诗童的事。开始牛轰不想学习,整天无所事事,仗着他家有钱天天和别人较劲。可后来一场大火把牛轰家全烧光了,同伴们也笑话牛轰。只有孔子一直安慰牛轰。可见孔子的心胸是多么的宽阔啊。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有一次,孔子在弹琴,牛轰的爸爸也让牛轰弹,牛轰说没琴台怎么弹呀?
然后他的爸爸趴下指着后背说:“这儿,这就是琴台。”其实牛轰在他爸爸的背上都是乱弹,这时他们听见了孔子在弹一首曲子,一会先生来了,先生问孔丘:“你这篇曲子已经弹了二十天了,学点新的曲子吧!”孔丘说:“我还不知道这个这个作者写这首曲子的意义。”先生继续问孔丘:你会几首曲子了?”孔丘说:“我会一首。”牛轰和他的爸爸都笑了,牛轰的爸爸问牛轰会几首曲子?牛轰说:“我都会五首曲子了。”先生一听说:“孔丘你说说这个曲子的含义。”孔子说:“我觉得这首曲子的作者肯定是一个能管理国家的名人。”先生说:“确实是,这时候曲子是亲王越王写的曲子”孔子,中国人的骄傲。我也要向孔子学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争取将来做个小孔子。
观孔子有感2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饮水思源,而我们文化的源头,非孔子莫属。
孔子出生的年代是一个轴心年代,这个时代古希腊哲学有苏格拉底,佛教有释迦摩尼,中国儒家有孔子,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但孔子出生的时代又是一个乱世,一个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的乱世。
孔子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为尊者死去需要陪葬品,从牲畜到活人都有,上层贵族肯为“仁”放生野雉,却不肯放过将要陪葬的小男孩,唯有孔子提出“为仁杀人,非仁也”一席话语让其哑口无言。
此后齐鲁会盟,以农车胜战车,被提拔为戴国公,一时风光无两,前途似锦,但也因触及贵族利益,被赠玉玦离鲁,孔子的政治生涯,起于仁义礼乐,终于仁义礼乐,“道不同,不相为谋”,上层贵族自不必说,看似支持他的国君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的'仁义礼乐贵族国君眼中就是疯言疯语,无用之时便弃如敝屣,孔子的痛苦可想而知,这对孔子来说无疑是灾难,灾难本身没有价值,位于灾难中的思考和斗争才弥足珍贵,孔子做到了,他在思考与斗争中创造了巨大的文化财富,但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不知道夫子的痛苦,也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乱世之中,又有几人能用心倾听孔子的礼乐仁义?
既然身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又哪能如国君所说那般学着做一个愚人?所谓“承礼启仁”,就是礼乐无数束,以仁约束,这是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张,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做法,是孔子时代责任和个人抱负的具体体现。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能在灾难中不断思考斗争,创造精神文化财富,孔子在被迫离开鲁国的数十载中,专心学术,形成自己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礼乐和秩序,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源头,涓涓不息流淌数千年。
乱世之中的礼乐仁义之声,是孔子倾尽一生的呕心沥血之音,哪怕你离鲁国再远,回家再难,但国家在这,亲人在这,百姓在这,孔子无论如何都会回来,纵使一头乌发变为满头霜白——“千军万马,吾将归来。”
观孔子有感3
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孔子就是儒家的创始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成为了彪炳史册、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孔子所宣扬的“仁”的君子之道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而备受推崇了。如此种种,电影《孔子》就应运而生了。
电影由孔子51岁时仕官于鲁国开始,把孔子在鲁国的坎坷仕途、周游列国时种种的不幸遭遇,以及他晚年返乡祖国,直至与世长辞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这部电影就像一阕悠远的古筝曲,把孔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是孔子身上那熠熠生辉的人性光芒——他渴望鲁国强大,怀有一腔报国热血;他机智勇敢,在夹谷会盟中不战而胜;他关怀弟子,有一颗善良之心……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便率领众弟子背井离乡,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征途漫漫,道路坎坷,荆棘丛生。乱世之中,困难重重。
起初,孔子应邀来到卫国,卫灵公答应给他六万粟的俸禄。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却发出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并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在宋国,孔子与弟子们正在一片小树林里休憩闲谈。这时突然涌来一群宋国百姓,他们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斧子,个个气势汹汹,一言未发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疯狂砍树。孔子与弟子们惊皇失措,但他们知道宋人是在驱赶他们,于是只好慌忙离开。
他们继续前行,途中,孔子的弟子向几个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问路。其中一个农民认出了正正襟危坐在车上看书的孔子,便大声讥笑他枉为“圣人”。孔子面不改色,但也只好忿忿离去。
在郑国,北风呼啸,大雪漫漫,天寒地冻之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被困在了山上的茅庐里。在这荒无人烟的地带,他们饥寒交迫地苦苦煎熬了好几日。
就这样,孔子与他的弟子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艰难地奔走了十四年之久。他们传播“仁”的君子之道,四处游说诸侯实行仁政,赢得民心。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跋山涉水时的`足迹,留下了他们侃侃而谈时的声音。可孔子终究是生不逢时,尽管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那么久,但是诸侯争霸的时代完全不容其主张。
到了晚年,孔子在十四年的风尘苦旅之后,终于又回到了久违的鲁国。但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自己的理想仍不言放弃。他归而不隐,广受弟子,仍不屑于教育弟子众人“仁”的君子之道,力求让每个人都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但最后,孔子还是在失意中逝世了。
尽管孔子的人生处处不如意,但他那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拼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于心的。
理想,是我们人生的航向;理想,是我们人生的旗帜。生活因理想而波澜壮阔,生活因实现理想的恒心而精彩美丽。但实现理想的道路总是不易的。“彩虹,要经过雷电的激战才出现。理想,要经过困难的考验才能实现。”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有重重阻挠,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经过挫折的磨砺。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无论前方有多少荆棘,有多少悬岩,我们都要去穿过,去履践;无论会经历多少黑夜,走过多少彷徨,我们都不能害怕,不能仓惶。我们要始终怀着心中的理想,想信花儿总会开放。在千锤百炼之后,在有了钢铁般的意志之后,我们才会迎来黎明破晓时的曙光,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迎来胜利的掌声!
观孔子有感4
《孔子》在深圳各大影城首映。海岸影城继阿凡达上映期间一票难求的火爆状况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票房热潮。那几天,海岸影城1号厅排期基本为《孔子》,上座率达90,据海岸影城工作人员透露:有很多老人前来观影,也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可见,孔子在中国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号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因为语文老师上课时也经常给我们讲述孔子其人其事,自己也翻看了一些有关孔子的简单易懂的书籍,要想表达出这样一个人物我认为不可能,于是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导演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多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导演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观孔子有感5
《孔子》看完了,我的真实感受是:脑袋一片空白。
据说,是近年的“国学热”催生了电影《孔子》。胡玫拍《孔子》是想说什么呢?是讲圣人伟大的一生呢,还是宣扬他的儒学思想?我发觉,看完了非常困惑,因为电影讲了一个文武双全、心地善良、喜欢周游列国但又有点狼狈不堪的孔子,他是个好人,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跟着他,为什么会被称为“万世师表”或者思想家。这让我迷惑不已:这是谁啊?
其实,孔子挺可怜的。在世时,无人识君。人走了,被当做神像,供奉着。可笑的是,需要时抬得很高,不需要时,一脚踩在地上。都说是“独尊儒术”,其实,统治者只是将之作为幌子,骨子里还是法家那套东西:功利、实用。
我倒觉得,孔子应当是个和蔼、睿智,喜欢笑眯眯谈天说地的好老师,不在意物质的匮乏,整天乐呵呵过着日子。如果电影从这个角度去讲述,也许更能接近真实。但是,这肯定不是部商业电影了,有谁去看呀,没情节、没高潮、没焦点。
所以嘛,本来就别拍《孔子》了,中国人实际上哪信这些玩意儿。儒学那套东西历朝历代都是用来标榜的`,真正相信并身体力行的,往往被视为怪物,比如海瑞海青天。在这个信仰虚无的时代,主题虚无的《孔子》成为当下人们思想最真实的写照。
观孔子有感6
“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影片中卫国君夫人南子对孔子如是说。的确,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他乡,虽是游说各国,却无时不挂念自己的家乡。在这样困苦的经历中,他依然宣扬自己的学说,坚持自己的信念,依然仁爱待人,坚守着君子的礼仪与修养……这便是他超于凡人的境界。
王国维曾说过:“境由心生。”孔子,只因心中有“仁爱”,眼中就有百姓。为了“仁”,他可以忍让宽容;因着“仁”,他可以为一逃奴据理力争,宁可得罪权贵也绝不退让;也正是因着“仁”,他想让百姓安居乐业,提出“隳三都”;还是为了“仁”,他游说各国,著书立说,向往着人人都君子的社会……他可以谦恭地为君王分析国事,为百姓默默奉献;他也可以指挥军队英勇作战,而且屡出奇招,策略干脆利落,以弱敌强,以少胜多——虽然他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不忍,不忍百姓因战争受苦,于战场牺牲。依然清楚的记得,当他敲完战鼓时无奈而悲伤的背影,痛苦而自责的表情,这是真正出于对百姓的爱,出于内心的仁。君子的行为居无定法,但必须遵守的'共同法则便是“仁爱”,这样才是品德的高境,思想的高地。
孔子令人敬佩,不仅因为他的人品,还因着他的治国之道,求学之法,为人之则。他主张为政以德,礼让治国;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学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这些观点无不影响着后人,教育着后人,而且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
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这是一种境界。但“乐民”更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孔子做到了。泥沙掩埋不了真知灼见,历史抹不去真理之声。他坚持于乱世,流芳于后世,他的思想、精神正以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存在着。这是一种心生之境,无我之界,一种彪炳千秋,光耀万代的境界!
观孔子有感7
夜来幽梦,与你邂逅,穿越两千年的红尘,只为倾听你的声音。 ——题记
时光流转,两千多年只是弹指一瞬。我心的穿越,飞过那沧海桑田,来到那齐鲁大地,去谒见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悠悠两千载,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悠悠两千载,逝者如斯,生生不息;悠悠两千载,几经分合,山河表里。中原大地,群雄逐鹿,谁人问鼎?塞外胡天,长河落日,几回无圆? 陇西蜀道,难于上青天!梦幻江南,画船听雨眠!
在中华大地上,多少英雄叱咤风云,多少帝王君临天下。奇人异士被封建埋没,多少人登高望远;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却独不见那离人的泪眼;天下苍生被战伐蹂躏,千村寥落,哀鸿遍野……
是谁在左右历史?是谁推动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又是谁给人民以明礼之善行,给帝王以仁爱之慈心?勿庸置疑,只有你能做得到。你的思想被后人奉为圭臬,你的声名远驰海外。纷乱的人世,除了你,一切繁华都是背景!你也在不经意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穿越两 千年的红尘,只为倾听,你的声音……
孔丘,我轻声念着你的'名字……
你生活在那个时代,奴隶制社会容不下你先进的思想,愚昧的君王又怎能明白你的苦衷?在鲁国,本想大展鸿图,以礼治国,却遭到了三桓贵族的排挤。于是,你开始周游列国,流浪、漂泊,为了一个信念,你从未放弃过!百姓愚昧、君王亦愚昧,有谁能堪透你的心?你若是俞伯牙,又有谁能做你的钟子期?高山流水,只为觅一知己,天涯海角,万水千山的寻觅。你不慕名利,一切只为那颗兼济天下的执着之心!
孔丘,我轻声念着你的名字……
你的精神与天地争辉,你的思想更是炉火纯青。一部《论语》,又怎能说完你的传奇?你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三千弟子在你的教导下明礼知信。七十二贤,更是你的精心调教,良苦用心。
孔丘,我轻声念着你的名字……
你总是说“仁者爱人”,你信奉“以礼治国”,可是,又有谁能明白你的苦楚?你终究没有被重用,你的思想也只能在后世流传,你注定要奔波一生。这一切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当初与世逐流,将你的思想放下,也许你会飞潢腾达,权倾朝野。但是,我明白,那不是你的初衷!正如后人放不下你,你也放不下“仁爱”的思想结晶。于是,你甘愿受尽苦难,遭人误会。哪怕付出自己的一生,你也无怨无悔!济世为怀,更加彰显你高贵的精神品质。你从未放弃,只为一颗执着的心。
江水依旧奔流不息,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胜绝,愁亦绝,我心的穿越,唯见你两鬓如雪。
“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我闭上眼睛,仿佛看见你在凛冽的秋风中,独自凭栏,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孔丘,我再轻声念一遍你的名字,你已深深印在我心。梦醒了,我的穿越也随之结束,你已成为永恒。
合上史书,泪如泉涌……
观孔子有感8
“教育最大的成功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
当我看到孔子将颜回抱在怀里,老泪纵横,一个关于美的话题终于以一方的沉默收了场。在颜回懵懂的年岁里,孔子用他的理想使颜回看到光明;在孔子失意的时光中,颜回用他的执著使孔子鼓起勇气。也许曾经他们是几块腊肉维系的师生,但这时,已相见恨晚,既为知音。
学生单向地崇拜老师,其结果是造就一批精神的奴隶。当一个人变成偶像时,也就只能画在墙上了。这对学生是伤害——没有回应的思想传播犹如没有静脉回流的血液,教育生命又能坚持多久呢?
老师单向地崇拜学生,其结果是造就一个人的不思进取与另一些人的麻木不仁。老师会枉然自嗟(也许实际情况并非那样坏,毕竟师长阅历丰厚),自嗟过后就是自我价值的漠视,有以下的典型表现“某某是个天才,不教都能学好;学得不好的,教也没用。”“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辈休矣,且看后来人吧。”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是假,不过不能后浪还没推,自己先趴下,那样反而会绊倒后浪,长江从此平静无波了,而其余的所谓“教不好”的学生则会陷入宿命论的误区,以为自己学不好得该!甚至反以为荣道“没有我等的逊色,怎么会显出你的光辉呢?”“我就不是学习的料!”
因而师生须“彼此崇拜”并且要有“合作”,甚至“合作”是比“彼此崇拜”更高一重境界。在合作中,学生领略到老师的.理性与深度,从而变得成熟;在合作中,老师体会到学生的热情与执著,从而变得敏锐。学生在老师的不动声色中探知了梦想积淀的轨迹,沉积的灰烬仍保留着燃烧时不已的热烈,他们学会了坦然,学会了面对;老师在学生的豪言壮语中复苏了昔日青春的痕迹,只言片语仍存有豪言壮语的余音,他们学会了坚韧。而两代人间惊人的相似,心路历程也经历了曲折的蜕变,双方都在对方身上看到另一个时空的自己,在时空交错的幻觉中,以另一个自己达成默契,那是一种多么欣喜,多么兴奋的感觉!中国人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知音。
太过完美的事物,上苍都会妒忌。于是知音难觅,即使觅得,也是高山流水,一曲之缘,忽焉消逝。所以,觅得知音,心有戚戚是理想境界;知音离散,天各一方是艺术境界。因为,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缺憾的美,破碎更是一种悲剧的美,美得惊心动魄,美得令人伤感。
观孔子有感9
今天,抢先在首影前观看了《孔子》,不能说闷,也没有十分激动,总体上还有点失望,所以要写观后感,真的让我久久不能下笔,电影孔子观后感。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电影《孔子》选择了最为严肃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像一般的电影那样,用名人拍出一幕激情四射的通俗剧,它几乎没有娱乐片的特质,可以称得上是“严肃的商业片”,大段的半文对白,繁琐礼法的悉数呈现,春秋五霸的权势关系,都需要观众做好“备课”的准备。我虽然在此前已恶补了一下,但还是有不少话语听不明白;而且很多剧情很快地一下带过,对历史没有相当了解的人,是会完全看慒的。感觉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是比较文艺化了,考验观众的智慧啊!
故事从孔夫子五十多岁,得以实现梦想,踏上仕途开始,感觉开场有点突然,接下来就是孔子运用计谋,抗衡齐国、三桓,然后平步清云,连升几级,做到代相国之职,剧情很紧凑,观后感《电影孔子观后感》。精彩的辩论,让人精神一振,不过不失的特效,也带来了一点视觉刺激。不过,总觉得有那么点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头上冒出的问号越来越多:作为三桓之首的季孙氏,为何让孔丘当代相国?孔丘推行堕三都的时候,季孙氏又让旁边的人推动此举,任由孔丘拆他的城墙?这此似乎都是他的.计谋,但看不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了对他有什么好处,电影对此没有交待清楚。接下来与公山狃一战,也挺振奋人心的,不过其中的万剪齐发,而孔子“无懈可击”,然后又出现“诸葛连弩”,真的有点说不过去。 中段的“子见南子”也让人印象深刻,美色与权势摆于前,孔夫子还是选择了仁义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圣人也! 不过那一幕想要表现南子的美艳,我却感觉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画皮里的小唯真是差远了。
再到后面,让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颜回落水,来回多次在冰水里抢救竹简一幕,虽然他的行为很伟大,我也有那么一点感动,但转念再一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迂腐呢?不管怎样,他是为这些孔子最爱的书简献身了,导演让他死得很唯美。
最后,孔子与弟子们得以回鲁国,一众人喜极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门前跪拜,老泪纵横,那时候我也哭了,不过不是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员的入戏所带动。
总的来说,“就这样吧”!
观孔子有感10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孔子》。东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常常为了争霸而互相争战,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费吹灰之力帮鲁王收回汶上三城;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人品,他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这个惨绝人寰的社会发起犀利的攻击。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却屡屡失措。他怀才不遇,代理国相仅仅百余天;他被人误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差点饿死,只能以琴乐代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许孔子的时代真的还没有到来!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在白雪茫茫中,当孔子与弟子行经冰河时,冰裂开了,颜回与满车的竹简陷入冰窟。颜回为了打捞竹简,不顾冰寒,一次次的潜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得其乐的文弱书生的形象顿时显得无比鲜明,我的眼睛湿润了。颜回死后,孔子抱着他的尸体久久不肯放手,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为护幼君,血战众敌,惨死乱军刀下,他死前说:“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钟爱的两个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愿的以生命扞卫了“礼”的尊严!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他的学生们紧紧追随。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子?或许正如电影中南子所说:“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
或许孔子已经预料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春秋》;后人误解我,也因为《春秋》。我想这与大家对国学热的态度一样吧。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兴起,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国学的节目也陆续开播,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甚至奥运会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学热的兴起,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是一种智慧的发酵和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细细品味,或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许就是对国学的最好诠释吧!
真热爱,源于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国学,传承文化血脉,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电影《孔子》观后感电影孔子观后感观孔子有感
【观孔子有感】相关文章:
观《孔子》有感03-17
孔子观后感05-28
《孔子》观后感07-19
电影《孔子》观后感12-11
电影孔子观后感11-06
孔子观后感(精选31篇)09-07
孔子观后感(精选18篇)08-05
《孔子》观后感15篇02-15
《孔子》观后感(15篇)01-15
《孔子》观后感(精选41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