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2-06-07 04:10:54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启功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启功电影观后感_电影观后感】

启功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

  影片像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命题作文,完成度较高。选角非常值得称道,扮演老年启功的马恩然戴着那顶小帽,与先生的形象惊人相似。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员形象连贯性极佳,完全能脱离演员本身的话题和形象。

  剧情完整展现了启功先生的生平,几乎所有剧情均有出处,就连很多细节,比如唤妻子姐姐,向妻子磕头,与妻子打赌等等都出自先生亲笔。

  启功先生与陈垣先生的师生情谊十分动人,也是片子浓墨重彩渲染的。青年相知提携,暮年拜寿,晚年以陈垣先生书斋命名奖学金,足见师道传承,也颇为契合教师节的主题。

  可能是为了更多的展现先生的生平细节,参与创作者也多为先生的学生,影片几乎没有演绎的成分,叙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账。纯粹为致敬是足够了,但作为传记电影,稍欠火候。

  启功先生常说,书法绘画都是副业,教师才是自己的主业,他用一生践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三星给中规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启功电影观后感_电影观后感】

  昨天在网站上翻到一部叫《启功》的电影,看完了,还不错。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启功先生逝于二零零五年,十年过去了,应该可以当作“历史人物”去评点,鉴于书法鉴赏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谈启功的书法成就意义并不大,况且启功先生生前自言自己是个老师,书法绘画只是副业。我欣赏先生的豁达,事实上近几年启功的书法拍卖价格都在百万级别以上,已经证明其书名之盛,遑论如今我们身处于网络时代,传统书法陷入几千年未曾有的尴尬处境,我断言启功或许会是最后一个合格的书法家。

  仅仅简单的几个启功书体的文字就很具备美感了

  每想起这些让人沮丧。

  导演应该是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没有把书法当做核心内容去加以讨论,而是把启功定位在学生和老师两个角色里,重点突出师道传承,不但契合启功先生的遗志,并且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很深,启功为陈垣庆寿,两人对面而泣的那一幕让人不禁潸然泪落,对近代史有了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电影中的刻画其无耻程度不及现实的百分之一,真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影视作品能直面这一段历史,扯掉这一块令人作呕的遮羞布。

  电影里的一个镜头,苍下面的口写坏了

  仅就还原历史这一点来看,这部电影是基本合格的,情节拖沓一点,结构松散一点都在意料之内,毕竟只是一部写人的伪纪录片。这里不得不说马老饰演的老年启功,真是神形兼似,几以乱真;叮当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唯独张绍刚饰演的中年启功,老是皱着八字眉,实在让人出戏,找不到工作那一段情节更是讽刺,换做现实的张绍刚肯定是急头白脸了,还好是在拍电影。

  关于电影就说这么多,也没啥可发掘的了,整体比较平庸的一部作品。

  斗胆谈两句启功先生的书法。现在网上一些人谈近代书法必提启功、太祖、郭沫若。结论往往是启功书法是馆阁体,呆板没有气节之类的。而太祖书法大开大阖,有枭雄气。谈郭沫若又要扯到人品上去做文章。我觉得没啥意思,书法应该是建立在美学的基础上,再结合个人特点加以分析,不能本末倒置。跳过审美的分析,直接谈论书法的内在气势,根本就是扯淡。

  启功是近代书法家,这一点毋庸置疑,其历史地位,远的不说,肯定在吴昌硕,于右任等人之下,但他对书法的影响也许要高于这两位,真正做到了雅俗皆赏,殊为难得。个人浅见,启功书法不仅不呆板,反而有些“匠气”,细节一丝不苟,少了一点疏狂烂漫,算是白璧微瑕。

  斯人已去,过多评点已是索然无味,回首启功一生,由其亲手所题的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当为其一生之写照。

  我辈只能高山仰止。

【启功电影观后感-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观后感11-21

优秀电影观后感03-17

1942电影的观后感03-17

八佰电影观后感06-16

电影《归来》观后感07-01

电影《孔子》观后感12-11

电影孔子观后感11-06

励志电影观后感11-06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11-05

电影《八佰》观后感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