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观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通用28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
《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正式开始了,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榄枝。
此次,中国航天员们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摩根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
中国航天员们的太空授课,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们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3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月20日到最新年6月17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十二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七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经验丰富;王亚平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6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4
朱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天宫课堂的视频,使我对奥妙无穷的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一开始,我们的授课宇航员——王亚平老师先带我们简单领略了航天员们的工作环境及休息环境,接着向我们介绍了有趣的太空跑步机和太空自行车的用法,然后介绍了太空中时无法和地面上一样行走和转身的,原因在于太空中处于“失重”环境,所以宇航员们只可在舱内飘来飘去,借助舱壁舱底的把手进行活动。向我们展现了太空中水的奇妙现象,最后讲述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事情:航天员们一天可看到十六次日出,因为空间站每天绕地球十六次,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情啊!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太空中的水了。
亚平老师先利用一个塑料圆环在水袋中浸满水,形成水膜。我顺着水膜向后看,啊!后面的物品全部倒立了!亚平老师接着解释,在太空中水几乎没有浮力,水的张力就使水膜形成类似凸透镜的.形状,王老师的助手叶老师将水膜中的气泡吸去后,王老师又将水袋里的水注入在水膜中,使水膜不断变圆,形成水球,接着叶老师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小气泡,使我们看到物体有一正一反两个陈像,神奇极了,叶老师将气泡吸去后,亚平老师将一颗泡糖片放入水球中,一串串淘气的小气泡出现在水球中,他们像珊瑚礁一样,一簇簇拥在一起,神秘极了!通过这次亚平老师的直播,我感受到了科学的奥秘无穷,还有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祖国的快速发展,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东方国家,我为它而自豪。
亚平老师在讲课时说:“我们是新时代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你们将是新时代的接班人。”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带着王亚平老师的鼓舞,把祖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努力奋斗!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5
伟大征途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呕心沥血、艰苦卓绝的奋斗所铸成的不朽奇迹,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所铺就的“通天之路”。作为年轻干部,虽已无法“摘星揽月上九天”,却要读懂航天精神的“特别”之处,不断涵养自己的品格、素养和意志。近地轨道的200多公里,中国航天人走了近60年;伟大复兴的漫漫长路,值得我们用一生践行。
“特别能吃苦”,顽强品格锤炼钢筋铁骨。
航天员的选拔极其严苛,从众多战斗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后,依旧要经历八个大类、一百多个项目、数千个单元的魔鬼式训练才具备进入太空的资格。但唯有如此才成承受八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应对外太空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年轻干部同样是通过层层选拔、考核,才走上了现在的工作岗位。然而实际工作中的情形是千变万化的,要认识到“苦难”是年轻干部的“炼金石”,去“娇气”,接“地气”。要永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品格,不怕难、不怕苦、不怕累,练就独当一面的强大本领。在具体工作中,更是要迈开步子,不畏畏缩缩;要扛起担子,不推推搡搡;要动起脑子,不犹犹豫豫,在“自讨苦吃”中培养自己敢于担当的精神品格。
“特别能战斗”,冲锋态度激励不甘人后。
载人航天工程是目前中国航天领域技术难度和风险挑战的“天花板”,可即便如此,依旧有许许多多“特别”的航天人在“特别”的攻坚时刻挺身而出、前赴后继,才能渡过一次次危机难关,跨过一个个技术鸿沟。现如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疫情防控依旧吃紧,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途中,时刻都会面临新的斗争,处处也都会成为战场。年轻干部应当将风险挑战视作自己的政治历练课,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在攻关前沿、基层一线燃烧自己的.青春斗志。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也要有善为人先的智慧,更要有争为人先的担当,有勇有谋,冲锋在前,开拓进取。
“特别能攻关”,创新思维启迪举一反三。
中国的载人航天走的是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我们具备后发优势,更是锚准世界一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由此才掌握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科学理论体系。年轻干部是活力,是朝气,某种意义上就是创新的代表,在岗位上更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具体实际,形成独有工作方法。“思想张力”是年轻干部的天然优势,应大胆解放,突破陈旧方式方法,摆脱长期路径的依赖。与此同时,也要戒骄戒躁,把牢“思想定力”,要畅想,不要空想;要高谈,不要空谈;要实干,不要空干。一切干事创业的基础一定是结合实际,而结合实际的基础一定是调查研究。年轻干部应深刻理解其中内涵,擎高思维创新之帆,筑牢肯干实干之船,才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特别能奉献”,为民宗旨引领孜孜不倦。
每一次太空任务前,航天员们都会立下“生死状”,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前,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神话传说中,“上九天揽月”多少透着些玄幻色彩;而在中国航天事业里,“天问”“嫦娥”“神舟”却都是航天员们用生命绘就出的壮丽篇章。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刻上无私奉献的烙印。要不忘本,牢记自己的使命。少伏在“案头”,多去“田间地头”,走近百姓身边,走进群众家里,用“铁脚板”走出人民幸福路、国家复兴路。更要不为己,恪守一心为公,要在一言一行中守住底线,在一点一滴中奉献为民。唯有如此,方能渲染“不忘本,不为己,尽忠职”的干部底色,成就精彩人生。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6
据说,能称得上是“航空航天”大学的,全中国就仅有两所,一所在北京,另一所就在我们南京,并且正在为中国的航空、航天和民航事业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领先人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已经成为我以后高考的目标。
春节里,我和爸爸妈妈一齐去参观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下车,我们远远就看到了壮观的学校大门。走进大门,又看到了高大的教学楼,明亮的图书馆,宽阔的大操场和温馨的学生宿舍,还有实验室、食堂、医院和体育馆,哇!还真是名牌大学呀,完全就跟我们小学不一样啊!
我在一座教学楼前看到了直升机、客机、战斗机、歼击机、靶机、微型飞行器和高原无人驾驶直升机。这些都是南航的教师和同学们共同研制的,他们真是了不起啊!
我登上了一架歼击机,感受到了空军战士飞上蓝天时的感觉。走进了驾驶舱,看到了有许多像水表模样的仪表装置,它们正在显示着飞机的飞行高度、飞行速度、飞行方向,还看到了两个飞行控制器,我坐在飞行员的座位上,模仿着飞行员的样貌来操控飞机起飞。哇!飞机好像真的飞起来了,我看到了白色纱巾般的.云朵,红气球一样的太阳和一只只可爱的小鸟。
参观完南航后,我更坚定了我10年后的目标:从此刻起就要好好学习,10年后的高考时,争取成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主人!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必须能实现我的这个完美的梦想!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7
每当看见宇宙飞船载着一位又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遨游太空,我便对祖国的未来又多了一份遐想,对美丽的太空又多了一份向往。
在2040年,中国已经造出了很多的载人飞船,全国的`人民都能够在太空中遨游,探索。然而,我作为此项发明的发明人,有幸带着一批人民在太空中探索。飞船起飞了,经过多次蜕变,冲出了大气层。在外太空,我看见了披着蓝白银纱的地球,她是多么美丽啊!随着轨迹,我们来到了全身红色的火星。火星上到处都是陨石坑和火山,并且经常有沙尘暴发生,它和地球很相像,它也有水,是人类最佳的第二居住点。紧之后,我们又来到了太阳系最大的星球—木星。木星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外面被一个光环环绕着,我们在木星的两极看见了那神圣又美丽的极光。然后,我们又来到了神秘的天王星。它的特征是外部有大概七个环围绕着它,每一个环上都有一个卫星,姿势永远都是倾斜的。此后,我们还看了很多太阳系中的行星。在返程的途中,我感慨道:“这么多年了,我最终达成了自我的梦想,遨游了太空。”我笑了。“你傻笑什么呢,快起床。”妈妈的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了,唉,原先是个梦。
虽然这只是个梦,但我相信,在祖国放展我的成长下,我必须会好好学习,长大后亲手实现这个梦。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8
—月—日下午3:40分,我们在学校观看了“天宫课堂”,看之前,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看过之后,我内心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刚开始,我们还觉得有些枯燥乏味,可随着镜头切换到太空视角,同学们的目光被太空深深吸引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双重人像”。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形成了水球这一神奇现象,在一个圆环支架上先做一面水膜,往水膜里灌入更多的水,随着水的增加,薄薄的水膜渐渐成了圆润的水球。再往里注入一个气泡,王亚平老师在水球的后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正王亚平老师”和一个“倒王亚平老师”,看起来有趣极了。
还有一个,让我感到特别惊艳,是泡腾片的实验。在原先的水球中放入一个泡腾片,因为水表面的巨大张力,水和泡腾片不会散开,后来腾片开始起作用,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泡。从外面看,像极了海底深处一株美不胜收的珊瑚。
乒乓球浮力实验更让我感到出乎意料。几位年龄与我相仿的学生,无论怎样把乒乓球摁在水里,只要一松手,乒乓球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顶”上来。在太空中,可就不一般了,我本以为它也会和在地球上一样顶上来,可我低估了太空的奥秘,乒乓球像石头一般沉入了杯中。为此,王亚平老师做出了解释:“这和地面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浮力是随重力产生的,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球上一样浮起来。”听完后,同学们直呼:“涨知识了!”
在外太空向外望,不是蓝,而是深邃的黑。天宫课堂里还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比如有叶光富用手臂画圈转身,在太空中,手臂展开转得慢,手臂收回转得快,如花滑运动员一样,是运用了物理学普遍定律之一:角动量守恒。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的无人,再到“神舟五号”的搭载一人,然后到现在的“神舟十三号”,中国都经历了对飞船的一次又一次修改,对人员的一次又一次更换,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耀眼的成绩。现在我完全可以自信的对其他国家的人说:"Im from China. Im a Chinese. ",因为我骄傲,骄傲我是中国人,骄傲我生于中国。
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努力爬过“学习”的山,游过“困难”的海,不辜负祖国的期望。正如翟志刚老师所说:“未来是属于你们的!”是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9
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飞入宇宙,飞上月球,看嫦娥,观五兔,赏月桂。
有时候,我在睡梦中发现我当上了宇航员,穿着宇航服,慢悠悠地走进火箭,看着那些令常人眼花缭乱的按键,和众人一齐倒计时,五四三二一。火箭底部喷出火苗,火箭像箭离弦一样,飞快地冲上天去。我坐在驾驶位上,熟练地操纵着火箭,冲出大气层,飞向月球,上头并没有嫦娥,玉兔和月桂,死气沉沉的,一片荒凉。但我还是很喜欢这,四处研究,观察。之后,便回到地球,做研究,成了万众瞩目的人,那里,我十分欢乐,十分自豪。
从小到大,我一向很崇拜杨利伟,我崇拜他的勇敢,他的英雄气概,他穿上了宇航服,自从神舟七号飞入太空那一刻起,我就有一个愿望,去瞧一瞧杨利伟的.宇航服,更期望自我能穿上这件宇航服。
妈妈明白后,说我白日做梦,别人明白后,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心里必须与我妈妈同感。但我却不那么认为,我认为,一个人,不管天分有多高,只要肯为自我的梦想努力拼搏,就必须能够成功。
我有一个完美的航天梦,我会为这个梦想努力拼搏,争取有一天,我能飞上太空,参观月球。此刻科技发达了,这必须能成功!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0
昨天,我通过央视频线上直播收看了一堂生动精彩的“云课堂”,全程见证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并跟着太空讲师王亚平老师参观了我们的中国太空空间站,向我们揭开了神秘面纱。
“天宫课堂”第一课,我最感到神奇的是泡腾片的实验。王亚平老师先拿出了一个水袋子,演示了他们在“天宫”喝水的过程,让我不禁感慨太有意思了,喝水就像玩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一样,张嘴把飘着的水珠含进嘴里咽下。接着开始实验展示了:拿出了一个小圆环,往里面挤了点水在圆环中,一下子水珠变成了一张膜像胶带一样粘在了小圆环上并将其填满。王老师继续注水居然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接着,将小泡泡从里面水球里吸出来,开始注入蓝色液体,瞬间从晶莹剔透的水球变成了一个深蓝色的“地球”,最后往蓝色的“地球”里放入了半片泡腾片。泡腾片在“地球”中爆炸,不断的产生许多小泡泡,像欢乐的`小精灵在里面跳舞。越想越神奇!看似这个“地球”的水球怎么没有被小泡泡们冲破呢?
这堂课让我们感知了宇宙的奥秘,体验了探索的乐趣,激发了我对宇宙科学的好奇,让我暗暗发誓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争取成为一名宇航员,亲身到我们中国太空站去体验、去探索里面更多的奥秘。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1
3月23日下午15时40分,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学习“天宫课堂”第二课。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将三尺讲台放置在了无垠的太空中。与以往在教室课堂学习不同,应疫情防控要求,孩子们居家防疫,“停课不停学”,“教不停、学不停、爱不停”,开启了一场特殊的“天宫课堂”科技探索之旅。下面是初二的小苹果们对活动的感悟与收获。
登陆太空,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我们实现了。“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航天员在轨演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介绍与展示空间科学设施,重在传播普及空间科学知识,还有航天专家科普火箭运行原理。太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上。每一次跨越都经历了航天人无数次的计算和检测,以确保万无一失,中国航天技术师借鉴前人的技术,而且自主创新,中国的太空站将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航天现有八大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监控通讯系统,着落机系统,空间实验系统以神舟七号,天宫一号为起点的中国空间站建设,中国的科技研究带来了更大的'舞台。今天,航天员在太空授课,听着他的讲解,我感到有多少科学知识是我们不知道的?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液体球,液体球结晶外观像“冰球”实为热球;液桥实验是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在空间站,水和油并没有自然分层……探索、揭露太空的奥秘,人类一定会在此方面更进一步。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2
“太空授课”开辟了科技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的新方式,这是一次崭新的教育改革,这个改革必然激发出更多社会领域与学生面对的授课方式。比如文学家与学生面对授课,比如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等等。做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所有领域的责任。这个责任我们都懂,但是都做的远远不够,今天,太空授课迈出了伟大的一步,我坚信,这伟大的一步,必然引领处更多领域的社会授课之步,必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崭新内容,社会教育的`神圣职责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实、
“太空授课”以一人主讲两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圆满的教学。这是一个创举,这是对课堂一人授课传统的打破,笔者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应该在地面试验推广,一方面,我们的班级人数很多,一人授课,老师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讲课,更加生动,立体,多元,必然给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充实的学习氛围。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创举。
“太空授课”以身临其境的感悟教学别具一格,教师与知识融为一体,与环境融为一体,教师身临其境的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真正创造了教师,课堂,知识的形象合成的。作为地面授课的课堂,我们应该好好借鉴,要根据现场的环境,现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个性融为一体,创造的课堂。只有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
“太空授课”是高科技的结晶,是教育现代化的硕果,必然对我们教育中国梦有无数的启迪,必然引领教育中国梦更加精彩纷呈。
我期盼我们的教育中国梦里有更多这样的太空授课,有种类丰富的工厂授课,商场授课,军舰授课,飞机授课,等等,教育的中国梦,是教育的立体化,社会化,现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具体落实之梦。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3
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会,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从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国共成功发射了12座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阔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杨利伟一人一日游,到神舟十二号的三人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中国人民的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证明中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也将飞上太空,三名航天员将乘坐飞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务,他们分别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是神舟7号的航天员,第一个把中国的国旗插上太空的人,经验丰富;王亚平是神舟十号的太空老师,是中国人第一个站在世界讲台的老师;叶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质都非常过硬。他们三人将在太空居住6个月,要完成五大飞行任务。
一是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二是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做准备;
三是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四是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这次王亚平还要完成出舱任务,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员在太空平平安安,圆满完成飞天任务。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4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已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未来圆满顺利进行;关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5
今天,我们在教室参与了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首次太空授课,“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物理课。
首先,王亚平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天和核心舱的主要结构,先后带我们参观了居住区、卫生区和太空厨房。随后,老师还介绍了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企鹅服”等运动装置的用法,并解释了太空中锻炼的重要性:空间站几乎没有重力,微重力的环境会使人血液上涌、骨骼疏松、肌肉萎缩,需要坚持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叶光富老师还为我们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转身,从而让我们对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接着,就是最激动人心的太空实验环节了。三位老师演示了太空细胞学实验、浮力实验、泡腾片实验等,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制成一个水膜,再向水膜中缓缓注水。由于微重力环境下表面张力较强,水膜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老师又向水中注入一个气泡,将脸靠近水球时,水球里竟然呈现了一正一反两个像。老师解释道,这是由于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两部分,使其分别成像。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天宫课堂”结束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太空授课是物理课堂上最生动的实践案例”这一说法。
正如王亚平老师在课程最后给我们青少年的寄语,“我们是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们的梦想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绽放”,我们当今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航天事业、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6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因为天宫课堂第二课就在今天上课了!
本次的课程,还是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配合进行授课,在3点40分的时候,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播了!
因为这一次的课程还是天上和地上配合着上课,所以开始前,地面上的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知识,终于可以见到航天员老师们了。
本次的实验有四个,分别为: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和太空抛物实验。这里面都隐藏着无数的物理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这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教学的方式来上课非常的有趣,让我难以忘怀。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试验了,在太空中可以让液体迅速结冰确实很有趣,以前我有见过饱和液体,但是不知道这种液体还有那么大的乐趣,直接航天员们把饱和液体装在袋子里,再一点一点的挤出来,由于在失重环境下,饱和液体挤出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球,一挤出来的时候,饱和液体就迅速结冰,变成了一个冰球,没想到一瓶液体就可以玩那么多的花样。
还有太空抛物实验,连在前几个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场了,平常我们在地面上扔东西时就会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环境下不会,扔冰墩墩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过去,这个动作让我印象深刻,原来,在太空中还那么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体验一下失重的感觉!
这次的课程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发了我对航天的学习兴趣,真希望在未来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员的感觉!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7
今天下午,我们在学校观看了天宫一号的直播视频。以前在新闻中看到过航天员们在太空中短暂的片段讲解,今天亲眼目睹这当时的情景,真的很激动。
视频中让我最感兴趣的是航天员们做的小实验。其中有乒乓球实验,先准备一杯水和一个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里,球自然就会浮起来,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里,再用木棍压一下这个球,他就会沉到水底。还有一个水膜实验,首先用一个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的时候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只水管插进水球里,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开。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却毫发未伤,真的很奇迹。但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它让我们了解到失重的环境里,物体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理。
通过这一次的'观看视频,激发了我对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这个神秘诡异的太空,想去研究这个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兴趣,让我充满了对太空的幻想。所以作为初中生的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勤奋努力的去学习,丰富自己,强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许我们还会在那里代代繁衍下去,开启不一样的生活。太空生活让我充满了无线憧憬,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实验空间站让我们去探索。
也是通过这堂课,我了解到我国的航天技术,我为之而感到骄傲。也要向航天员们的不怕吃苦,做事认真、扎实,永不放弃的精神学习,让自己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为祖国做一份贡献!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8
宇宙海瀚无穷。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秘的暗黑”,“星星不会眨眼睛了,而是散发着耀目的光辉”……一切的一切洗革着我的认识,让我的心里也装满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动呢?宇航员在天上如何转身呢?他们怎样休息?有怎样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诱导着我看完了他们的介绍。那是属于中国的'空间站,是祖国的天和核心舱,是泱泱华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从神舟一号返回舱诞生,中国的科技发展之路就在滚滚向前。
舱内宇航员为对抗失重效应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由此诞生,企鹅服用来对抗肌肉委缩。所以他们做了细胞生长发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细胞一跳一缩,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无引力环境下水的浮力会消失,水的表面张力大到可以制作一个水球,在水球内注入一个气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产生的气泡也只在水球内产生。太空上既无法像地面一样行走,也无法像地面一样转身……多么神奇啊!这是从未听闻的宝藏,蕴含着无限的探索。当听到他们90分钟绕地球一周,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时,我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无一为不之惊叹,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着惊天骇浪的意义。
核心舱的成功发射离不开背后无数航天技术人员的奋斗;他们能够登上太空离不开背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苦训练的汗水;一项项实验的结论突破离不开三位航天员背后半年的辛苦研究。你问我,为什么连接前技术员那么胸有成竹?你看见背后的满腔热血了吗?成功绝不是偶然。
始于青春年华,满腔热血;醉于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长在清风中,与光同在。国之栋梁唯少年,青春你我正当时!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19
2021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托举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时隔1个月,天和核心舱又迎来新“太空出差三人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在太空出差半年。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天宫课堂”第一课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职业自信。航天员王亚平曾写给我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陆元九院士的信件:“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了今天我们在太空的底气!”航天之路虽然遍布荆棘与泪水,航天人的梦想与信念却一直坚定如初,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坚守和付出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天宫课堂”背后是航天强国的科技自信。从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到实现我国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多项核心技术“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几十年来,我国航天人同舟共济、团结协作,艰苦创业,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伟大飞跃,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天宫课堂”背后是大国的担当自信。一切离不开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离不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14亿中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中国人来到太空的背后,是一个国家数十年的付出与坚持,更是一个民族跨越千年的苦尽甘来、厚积薄发。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0
古有嫦娥奔月,现有火箭冲天。冲出地球是人类的梦想。正如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说的:“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他们一开始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然后便开始征服整个太阳系。”
在天宫课堂中主持人给我们介绍了中国航空发展史。从1992年确立“三步走”计划到2022年,整整30年间我国冲破了重重困难,在太空中建起了空间站。我不禁为祖国的迅速发展而感到惊讶。可能我们起跑慢,但我们决不可能落后。
课堂上由三名宇航员给我们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展示了科技产品。原来在太空中有些物质的变化是不一样。在陆上我们用一个瓶子里面放上水和油,油会一直漂浮在水面,不管我们怎么去晃动,油始终都在水上面。但在太空中油能和水混合,当我们利用圆周运动这个方法时,水就会和油分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当悬浮实验台出现时,我的眼睛不由的睁大了。它很神奇。在柜子中它可以进行实验,在柜子外它也可以进行实验。它有两层组成外层有由喷气控制,而内层则是采用磁悬浮,喷气加磁悬浮就能重量抵消。别看这个和家用烤箱一样大的东西,但它让科研人员呕心沥血研究了十年。
天宫课堂快结束时,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问题充满了我们对太空的好奇,对未来的期望。有位同学问航天员们他有没有机会成为一名在太空做实验的航天员呢?航天员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建设航天空间站的.目的是让许多实验人员登上这里做实验,而作为学生的你们应该好好学习,锻炼好身体,要勇敢追梦,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是啊!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追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为共同建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而不懈奋斗!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1
的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体验,出生在新世纪的我,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健儿矫健的身姿,为祖国感到骄傲;我看到“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成功,掩饰不住对祖国科技发展的自豪和喜悦;我还看到互联网已经触及千家万户,鼠标一点,指尖一触,便无处不达……
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里,回首过去,又展望着未来。如何在这大时代的浪潮里求得发展,是我,更是未来的你,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抓准时代脉搏,根据时代需求来完善自我,才不会落于时代。世界的发展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也不为过,这个时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讲究高效,正在从注重简单的实用性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发展着。身处科技人文发展不断登上新台阶的你我,唯有不断学习本领,掌握高精尖知识,才不会淹没在时代大潮中。
与时代同行的路上,我们需要一颗强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实难,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面对着生活中的风浪,又何尝不应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昂扬姿态去面对呢?
然而,与时代同行并不是做一颗随波逐流的海草,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我们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待到你们18岁的时候,也希望你们在斑驳陆离的社会里能够明辨是非,守住底线的同时,更要担起引领时代风向的大旗。
“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无论时代如何变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追寻,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当我们都明确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当我们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达到统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时代浪潮中奔涌向前了。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2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是“太空教师”王亚平8年前太空授课的寄语。8年前,聆听授课的学子中,有不少已经追逐着航天梦成为了一名航天人。8年前的我虽未曾聆听王老师的授课,但依然会对着科技馆里火箭模型向往着星河宇宙。
“感觉良好”组,在我们的天合空间站里,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工作空间。看见王老师的睡眠舱里贴着她和家人的合影、挂着她喜欢的玩偶,仿佛置身在大学寝室中,如此鲜活、真实。这个16米的空间站,内部空间一望到底,可是每一个细节、每一颗螺丝都凝聚着航天人们的智慧。度身定制的“运动处方“守护着宇航员的健康;贴心的小冰箱,让宇航员能吃到新鲜的苹果;再生水系统提供了充足的饮用水。宇航员在空间站里的生活如此”惬意“,背后是强大智慧的中国航天人。中国人的.航天梦做了几千年,从神话故事中的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到实际行动的万户飞天、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从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神舟飞船升空,至今已有13艘神舟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启航。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活步向前。从神舟5号航天员一人一日游,到神舟十二号的“出差三人组“三个月游,从翟志刚把五星红旗插在太空开始,无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航天实力。
太空转身、太空细胞、浮力消失、水膜张力、水球光学和泡腾片实验,看得我目不转睛,大呼神奇!今天过后,相信已经有许许多多航天梦的种子悄悄埋进了我们的心间。“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让我们一起追逐梦想吧!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3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史上有着不可度量的成就。在古代,我们的祖先也许从未想过来到天上,来到月球,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后代竟有如此厉害的科技。如今,世界上唯一拥有自己空间站的中国,迎来了一次生动有趣的“天宫课堂”。
一直对太空感兴趣的我,这次课堂,怎么会少的.了我?步入太空,许多不同的实验让我目瞪口呆!太空细胞学实验,在与地球条件相差极远的时候,依然可以养活种种生命。太空转身,当你扭动身体时会扭在一起。像这样有趣的事要有很多很多,都是人们一步一步踏出来的,就像鲁迅说的一样:其实地上本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看着浩瀚无际的宇宙,是什么让我们能学到如此知识呢?是那些勇于为国家做奉献的宇航员。古往今来,中国人的“飞天梦”从未断绝。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于2016年6月25日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成功发射,这也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次发射任务。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艰难,都离不开祖国背后的强大支持,我深刻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五星红旗下的幸福与骄傲。何其有幸生于华夏,见证百年,见证梦想成真!
我的祖国!繁荣昌盛!我的中国,地大物博!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4
啊!宇宙可真是太奇妙了,在太空船里,既可以看到宇航员的自由娱乐,也可以看到在显微镜下一个个好似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又好似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萤火虫闪烁着朦朦的微光在飞行。晚上舒舒服服的睡在睡袋里面,可以看到一颗颗在空中明亮宝石似的星星,也可以看到深黑色的天空里镶着他们日夜想念的星球——故乡地球。
在太空船里,他们还给我们展示了一下他们的运动、娱乐,因为在太空中,重力向上,所以人们没法促成血液循环,而正是因为这个太空中水也有变化,水不会倒出来,会形成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球,在空中飘来飘去,他们还会把一个乒乓球放的水瓶里,在水面上的那个乒乓球好像一个收到命令的士兵一样,特别服从命令,沉入水底;还有更加厉害的是:
宇航员拿出一个似放大镜的`东西,在中间注上水,变成了一片薄薄的水膜,放入纸做的花朵,花立刻就变成了一朵盛开的樱花!我把它叫作“奇花盛开”但是这只是小小的把戏,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呢,只见宇航员不断的在给小水膜加水,水膜渐渐变大,哇,小水膜竟变成了一颗好似水晶球的大水球!在对面看,他们都倒过来了,再往中间充水泡,中间看过再去又正了,真是太神奇了,他们对水球中的水泡染成了蓝色,又放入半片泡腾片,哇,水球像煮开的水一样,沸腾起来,但神奇的是这水球好似有一层透明的外层,水竟穿不破它,这时,水里的泡泡越来越多,从蓝色变成绿色,哇,这里好似一片片鱼鳞,一片叠在另一片上面,美丽极了,等泡泡散去,水还没合二为一,好似一片蓝蓝的大海中透着一丝翠绿色,也好像我们那美丽的家园——地球
啊!大自然的,哦不,不仅仅是大自然,也是我们那让人着迷的,美丽的天空都值得我们去一一探索。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5
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我国空间站正式开讲。时隔半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我校40名学生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现场参与了“天宫课堂第二课”西藏分会场活动。
活动开始前物理老师杨志成为全体学生开展了地面课堂的活动,为同学们介绍、普及了有关宇宙知识、失重实验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看、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实验中,认真完成了各项实验。
15时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始,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太空教师”采取天地对话的方式,在轨介绍演示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等授课环节,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不同于平日里的“三尺讲台”,孩子们对于天外“最高”讲台的好奇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同学们目光紧盯着屏幕,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天宫课堂”直播。
最激动人心的是“天地互动环节”,我校初二五班旦增曲珍同学与初二六班洛桑念扎同学通过天地连线,实现了与宇航员直接对话。宇航员老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耐心地向同学们解答了有关“太空上的月亮与地球上的月亮有什么不同”、“拉萨市海拔较高热水不能烧到100℃,宇航员们在太空可以喝到开水吗?”等问题,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获益匪浅,并立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保持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不断创造自己的人生辉煌。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6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持续约40分钟。这一天地互动过程是在我国中继卫星的支持下实现的,它的亮相同时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测控网基本建成。
“地面上网课,最难的是网络通畅,在天上这个问题更难保证。”杨宇光说,如何确保高码数率、高保真视频流的通信链路完全畅通,是太空授课过程中挑战最大、难度最高、不确定因素最多的环节。
杨宇光进一步解释道,太空授课的.高清视频传输,我国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天链中继卫星进行支持,以地面测控站、海面远望号测量船作为备份,但是地面测控支持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天宫一号、空间站多数时间不在我国本土上空。
无线电通信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传输的数据码速率越高,那么传输的能量消耗及对传输设备的灵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课对音视频的码数率要求较高。”杨宇光解释道,为此天链中继卫星使用高增益天线,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证能量集中,顺利传输高码数率的视频数据。另一端我国空间站上设置有蝶形天线,指向中继卫星进行配合。这样一来,理论上任何时候都有一颗中继卫星能够“看”到我国空间站,确保授课过程通信畅通。“太空授课的时延仅约0.3秒。”他说。
不仅如此,太空授课及授课前的全要素演练,均涉及广泛的天地协同工作。
“2013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时,教育部负责组织学生,中国科协负责设计准备课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负责航天员和通信系统。”庞之浩说。
“测控通信系统进行中继星的切换也是重要的天地协同。此外,王亚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实验,地面老师也在做相同的实验,天地对比实验几乎同步呈现在视频画面中。”杨宇光表示。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7
美丽的星空曾带给我们很多很多遐想,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渴望了解那神奇的宇宙,想去神秘的宇宙探索一番。
如今人类的一些梦想已变成了现实,宇宙之谜一点点的解开,可每一次发现又会带来更多令人神往的谜团,所以茫茫宇宙中,人类永远是牙牙学语的孩子。
最近我被《载人航天》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告诉我们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给了探索宇宙这个梦想最丰富的滋养。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和“牛郎织女”就是人类对宇宙最初的想象和渴望,飞天梦几千年后的新中国,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从196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直到2003年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次把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送上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多人多天在太空飞行,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英雄翟志刚叔叔出舱漫步太空,第一次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这些伟大的成就表明我国已经从航天大国迈向了航天强国。
我为伟大祖国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为祖国有这么多伟大的英雄而感动,我知道这些伟大的成就凝聚了我们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无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和年华,奉献了热血和智慧,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想到这些,我深受鼓舞并以此激励自己。
我懂得了:宇宙是无限的,太空的奥秘是无尽的,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也永无止境。我们少年队员一定要千百倍的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前辈的事业,为人类梦想的追求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实现到太空去旅游,开发和利用太空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28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梦想,我也不例外。我的梦想是驾驶自我设计的飞船去遨游太空,到月球上漫步,到火星上和火星人踢足球……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送我一架遥控飞机,我开心极了。飞机机身是银灰色的,有一对宽宽的机翼,很酷。白天,我把它拿到操场上玩,看着小飞机忽上忽下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我想要是我能坐在飞机上驾驶着飞机,那该多好啊!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我长大了,正在一艘宇宙飞船的驾驶座舱内。我仔细检查着每一个仪表,一切正常。当我坐在驾驶座的时候,听到广播传来塔台同意起飞的命令。我按下启动键,拉起操纵杆,眼睛不停地盯着各种仪表,飞船腾空而起,直上云霄。地球上的景物变得越来越小了,渐渐地有点看不清楚了。突然眼前闪着一道红光,不一会儿,飞船就冲出了大气层,来到了茫茫的'太空,眼前的景象变得太让人着迷了。深蓝色的背景下,有无数闪着蓝光的星球。我选择自动导航驾驶,开始运行飞船的各种设备,这时,飞船外舱盖缓缓打开,露出了一大片电视墙,开始播放关于地球的各种信息,用各种语言,经过不一样的声波向外星的生命问好。
正当我在忙着操作设备,导航屏幕提示,飞船已经接近火星了。忽然,透过舷窗,我看到有一架外星球的飞船飞来,里面坐的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火星人,我用各种方式和他们打招呼,他们好象都听不懂,但表情很友善。之后,一阵急促的警铃响起,电脑屏幕闪着一排红色的大字:能量不足,请尽快返航!我心里一惊,醒了过来,桌上闹钟在响个不停。原先是一场梦。
我一向记着这个梦,相信我经过努力学习各种科学知识,长大了,能够自我设计一艘真正的宇宙飞船,去探索浩瀚的宇宙。
【太空授课《天宫课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12-04
第二次天宫课堂授课观后感04-13
《天宫授课》观后感11-11
太空授课观后感12-05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11-06
天宫课堂心得体会11-10
第二次太空授课心得体会04-17
天宫课堂观后感12-21
天宫课堂观后感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