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教案

时间:2024-11-27 11:16:37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的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的教案

高一的教案1

  活动背景:

  进入高一,发现班级里部分同学学习懒散,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退步明显。针对这一现象,召开此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树立新的目标,并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活动准备

  1、有关“毅力”的格言和故事;

  2、测试意志品质的一份表格。

  活动过程:

  一、以有关“毅力”的故事作为开场白

  毅力,是人们为实现某个理想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坚强持久的意志力。它表现在不管做什么事情,思想坚决,目标明确,锲而不舍,奋斗到底。一个人的目标能否实现,毅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为了研究气象,从年轻时起,每天晚上九点半钟记录当天的气象情况,夜夜如此,从未间断,57年如一日。在他病逝的前几个小时,还进行了最后一次观测,用颤抖的手记下:“今晚微雨”。正是这种顽强的毅力使他在科学界以外都是著名的。当他的灵柩停放在曼彻斯特市政厅堂的时候,40000多人鱼贯而过以表示他们的`敬意。

  毅力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创造了奇迹,而且在各行各业大显神威。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巧夺天工的牙雕技艺,几十万米无瑕疵的织布记录,双臂同时写字的书法家等无不闪烁着毅力的光辉。没有毅力就没有成功。

  毅力既然如此重要,那你知道自己的毅力的强弱程度吗?下面请大家做一次“自我诊断”。

  二、自我诊断

  三、请部分同学交流“自我诊断”的情况

  四、讲述培养毅力的方法

  经过诊断,很多同学发现自己的毅力并不坚强,还存在很大欠缺。那么怎样培养毅力呢?下面提供几点建议:

  1、战胜惰性

  2、不怕困难

  3、持之以恒

  4、不怕失败

  5、排除干扰

  6、从小事做起

  五、用有关“毅力”的格言激励学生

  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六、定目标

  此时学生内心的信念被激发,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明确新学期的目标。

  形式:请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包括对自己学习行为和习惯方面的要求)。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并要求学生把目标贴在桌角上,以互相督促和时刻提醒自己。

  七、班主任总结

  著名作家冰心在《繁星》一诗中写到: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痕,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期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以坚强的毅力,用行动实践自己的目标。

高一的教案2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一、提问:什么是力?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提问:下列实例,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三、提问:仅仅用力的大小,能否确定一个力: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提问:如何表示力?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表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2、标度的.选取要利于作图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无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回忆初中的知识,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在力学范围内,按力的性质划分的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探究活动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

高一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

  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 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 )

  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 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高一学生最难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为了减小难度,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是在前几节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等问题后学生知道了物体的运动通常情况下,速度在改变,很自然的引出速度变化也有快慢之分,进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教法建议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或课件,让学生逐步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在变,速度的变化需要时间,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区别,且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了解物体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为引入加速度做好铺垫.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加速度的单位要让学生按规定的读法读,即读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汽车)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第一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

  的含义?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

  (4)如何从 比 的加速度小,对吗? 图像中求物体的加速度?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

  (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

  (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高一的教案4

  一、 学习目标

  1、 掌握原电池实质,原电池装置的特点,形成条件,工作原理

  2、 了解干电池、铅蓄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

  3、 了解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二、 知识重点、难点

  原电池原理、装置特点、形成条件、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三、教学过程

  引入: 你知道哪些可利用的能源?电池做为能源的一种,你知道

  是怎么回事吗?它利用了哪些原理?你知道金属是如何生

  锈的吗?

  新授: 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

  实验:4-15:①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报告实验现象。

  ③将与铁锌铜片相互接触或用导线连接起来插入稀硫酸中报

  告实验现象。

  ④在③中把锌片和铜片之间连上电流计,观察其指针的变化。

  结论:①锌片能和稀硫酸迅速反应放出H2

  ②铜片不能和稀硫酸反应

  ③铜片上有气体生成

  ④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在两金属片间有电流产生

  结论:什么是原电池?(结论方式给出)它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原电池定义: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形成条件: ①两个电极

  ②电解质溶液

  ③形成闭合电路

  讨论:1、Zn|H2SO4|Cu形成装置后有电流产生,锌片上发生了什么

  反应?铜片上发生了什么反应?(可以取锌片周围的溶液

  用NaOH溶液鉴别;取铜片上生成的气体检验。)

  结论:在锌片周围有锌离子生成;铜片上生成的是H2

  讨论:可能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俩金属片上的反应式的书写。

  结论:在Zn上:Zn – 2e- = Zn2+

  在Cu上:2H++2e-= H2

  Zn失去电子流出电子通过导线--Cu--电解质中的离子获得电子

  我们把: 流出电子的.一电极叫负极;

  电子流入的一极叫做正极

  两极反应的本质:还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是分别在两极进行了。

  负极失电子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得电子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分别用两个铜片和两个锌片做上述实验④。

  结论:两种情况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说明线路中无电流生成,铜

  片上无气体生成。即两电极必须是活泼性不同的金属与金属

  或金属与非金属(能导电)

高一的教案5

  本节教学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实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目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课题的引入具有趋动性。课题的提出是每一节课非常重要的环节,本节课通过一篇新闻报道“金属钠水雷惊现珠江”来引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由此引发学生“你想了解钠的哪些知识”的探究欲望。好的课题引入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验学习的价值。

  (2)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组织学生实验时,通过让学生讨论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抓住实验目的,研究实验原理。对每个实验的操作都力求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不这么做会怎么样。通过分组讨论师生交流,把以往的机械操作变为活的思维过程。变照方抓药为主动探究。

  (3)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新高一的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通过实验的.指导、问题的归纳、思路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初步的总结出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即以结构为核心、以性质为重点,为以后学习其它元素化合物做好准备。

  (4)突出问题的研究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老师提供的资料中自己提炼研究的课题,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讨论实验的操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从学生的思维出发去组织教学。特别注重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从分析实验现象、不同角度推断反应产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重过程而不仅仅是重结论,知识的获得是在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

  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反映出这节课是成功的。学生感觉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从学法到知识的全方位收获;感到参与的乐趣。从反馈中也不难看出:学生注重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将结论直接灌输给他们;希望老师的讲解能够使他们充满了继续研究和探究的欲望。

高一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

  (1)分析,(2)建模,(3)求解,(4)检验;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教学重难点

  1、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

  (1)分析,(2)建模,(3)求解,(4)检验;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1、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及基本思路

  (1)分析,(2)建模,(3)求解,(4)检验;

  2、实际问题中的有关术语、名称:

  (1)仰角与俯角:均是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

  (2)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夹角;

  (3)方向角:常见的如:正东方向、东南方向、北偏东、南偏西等;

  3、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实际问题的常见题型有:

  测量距离、测量高度、测量角度、计算面积、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二、例题讨论

  一)利用方向角构造三角形

  四)测量角度问题

  例4、在一个特定时段内,以点E为中心的7海里以内海域被设为警戒水域.点E正北55海里处有一个雷达观测站A.某时刻测得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只位于点A北偏东。

高一的教案7

  《荆轲刺秦王》课文原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高一语文上册《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2课时)

  明确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狼烟四起

  开端义士请缨

  发展求取信物易水诀别

  高潮廷刺秦王

  结局壮士殒命

  尾声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白衣冠

  2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4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xxx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是古文单元,第二课是《荆轲刺秦王》。学生刚升入高中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一篇比较长的古文,学生学习学习这么长的古文还不是很能适应。翻译课文很重要可是上课如果只是串讲点拨重点字词的话恐怕都到不了第二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就都没有了。要讲到“廷刺秦王”一节时,课前我写了一段仿古的小段,以备学生上课讨论,正是这个小段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上我问到:为了表现荆轲的勇敢作者是如何刻画荆轲的。学生找到了14段:“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学生分析了这段中动词的使用很精彩,这时我在大屏幕上显示我预先写好的一段,“轲未至秦王之身,秦王惊愕而尽失其度,自引而起,绝华服袖,且欲奔至殿下,方是时,秦王欲拔剑,剑长无以拔,操其室呼曰:‘为之奈何,为之奈何?’时恐急,剑坚,惶急,不知所为,故不可力拔以击轲。”学生很好奇顺口问道作者是谁,为了不露馅,我说道这是后人在看到《战国策》这段时进行了一下改动。我们进行一下对比,你认为这两段那一个更能表现荆轲的性格特点。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原文好因为短而有力动词很紧凑,有的学生说后人写得好,因为将秦王的慌乱写得很生动,更能衬托荆轲的沉着和勇敢。学生争辩起来,课堂开始打破了沉寂,学生中有的还用这篇文章的总体风格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总结过后,补充了了一句,刚才你们争辩的这个“后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下教室比刚才更“热闹“了,在这种“热闹”中我小小的虚荣心竟让学生给勾了出来,下课后学生围着我要把刚才上课时展示的那段话抄写下来,我也有了自己的“粉丝”。课后回到办公室,我静静的想其实老师工作不仅是在教学中得到学生的尊重,更多是也在教学中得到一种满足得到一种崇拜,这样学生也会在这种崇拜中会更好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

  在学校走廊上悬挂着一幅宣传画,在夕阳的映衬下衬出几个大字“教师的成功就是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谁创造了这几个字已经不可考了,但这几个字就像它的作者一样同样是一个不可解的迷。我试着猜想过,教师的工作是要创造优秀品质的学生,难道学生是教师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这个思维逻辑的结果让我自己都笑了。但这几个迷一样的字从我上班以来就吸引着我,也许某个不经意的一天这个迷就会被我不经意的解开吧。

  但是这也许是一种教学中的观点,能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身上必然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身上发现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这难道不是教学中的观点:教学相长。

  上班后一次与一位退休老师的聊天竟然让我有所领悟。创造出使自己崇拜的人的第一步就是要创造出崇拜自己的人。曾经与一位退休的老师谈天,他讲起了他上课时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上课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他将讲解的短诗写在了黑板上,在黑板的另一侧他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幅简笔山水画。学生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师如此的多才多艺,而且从此他多了很多的“粉丝”。看来老师不仅要得到学生尊重,最好是得到学生的崇拜。可是本人一不会吹拉二不会弹唱,上课时倒是引经据典偶吟诗句,但是如果是数学老师的话可能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学问,但是作为语文老师这就是很平常的事了。这个问题有些难,但机会往往就在平时的讲课中,而且是悄悄来到你身边。

高一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高一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言词语绝、强、假、望、闻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四读法。(自己总结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⑶ 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⑷ 礼是治国之本。

  2、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

  中(zhòng)智(zhì)躁(zào)有(yòu)

  (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2、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3、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情况,重点指导如下句子的翻译:

  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倒装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

  1、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强、假、望、闻的用法。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3、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增加义项和例句。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各组先推荐一人上黑板,还可以由其他同学不断完善,直到满意。)

  参考思路:

  学不可以已──智明行无过──常人成君子──积累、持恒、专一

  (中心) (意义) (作用) (方法)

  三、研读课文(重点是最后一段),分析讨论(三读。)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比喻论证的语段和句子,对比喻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讨论比喻论证的作用、效果。

  3、教师总结,明确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课时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1、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2、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⑴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应是八跪;一说正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鳝之穴)。

  ⑵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以《新劝学》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2、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高一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新鲜的萝卜条。

  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

  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

  置疑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

  2、渗透的结构基础

  读图识图

  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

  为实验设计铺垫

  置疑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

  讨论:如何设计实验

  小结:

  设计原则:对照原则

  变量唯一原则

  设计实验并交流

  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

  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技能练习

  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

  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

  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

  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

  学生总结

  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

  思考题

  1、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

  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高一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无乃……乎 成 伐 服 去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 问 养 吊 贺 送 迎 去 补。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 更 吊 卑事 广运 帅 蕃 饩 摩厉 辍 节 亿 旅进旅退 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 视 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思考题: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 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 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 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 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不明修栈道,则不能暗渡陈仓。修栈道是形式,渡陈仓是目的,示敌以假象,暗行秘密之实是本计的要旨。越王勾践卑事夫差,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才是他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制造了大量要在加来海峡登陆的假象,以吸引德军注意力,把德军大量兵力牵制在挪威,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重要条件,一举改变了欧洲战局。

  4 第2自然段:伍子胥劝谏吴王的一段话,客观分析了吴越地理状况和军事形势,力劝吴王夫差抓住有利时机,一举灭亡越国,以绝后患。可惜吴王夫差拒不纳谏,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

  伍子胥向吴王的建议是典型的“趁火打劫”之计,即利用敌方遭受危难之机,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此计原文为:“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原按为:“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则劫其国。”本文所述史实即包含趁火打劫的经典范例:越王勾践不断积蓄力量,乘吴国遭受自然灾害,螃蟹、稻谷都绝种之时计划攻取吴国,后来终于乘吴王夫差去黄池与各诸侯会盟,国内空虚之际,一举攻吴,大获全胜。

  第四步总结:

  1 从本文可以看出,三十六计之间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2 运用计谋的关键是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把握有利时机,创造制胜条件。

  创造性练习: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将本文改编为话剧演出。要求如下:

  1 把握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

  2 人物台词要用现代汉语。

  3 允许合理想象,增删台词和情节,以使剧情发展合理化。

高一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话题:在生活中,你关注得最多的是什么人?

  生:明星、家人、自己。

  师:明星是因为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关注他们;伟人作出了非凡的成就我们关注他们;因为血浓于水我们关注家人……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作出非凡的成就,却有着金子般的心。

  (意在营造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请看画像。他叫老王,(板题)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

  ……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师:这样一个老人就站在你的跟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

  生:老王,你是做什么的?

  老王,你生活得怎么样?

  老王,你为人怎样?为什么作家会如此关注你?

  ……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师:面对陌生的老王,你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那么多的关切,现在你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3、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二)、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精读。

  师: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生:读课文。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我觉得,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消瘦与不灵活,

  生:“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②教师相机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老五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导创

  (一)、怀念老王:

  1、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她作为一个幸运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十分愧怍。

  师:她为什么这样想?

  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

  “我”拿钱去侮辱他。

  2、师: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教师示范:老王,因为你眼睛不好使,我就从来不坐你的三轮车,还背后叫你“田螺眼”,我对你的关照太少了。假如你还活着,我会动员很多人去坐你的三轮车,让你的生活好起来。

  生:老王,你那天送冰到我家,虽然你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我还是砍了你价。对不起。假如你还活着,我一定请你到我家喝一杯热茶。

  生:假如老王你还活着,我要去做你的孙女,好好照顾你。

  (意在激发学生的对不幸者的愧怍,为下面升华情感张本。)

  (二)、关注“老王”:

  师: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

  生:爱心

  人道主义

  平等

  师:这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东西。

  (三)、师:(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是___,就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生:假如我是一泓泉,就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假如我是一片云,就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意在升华学生情感,优化其情感肖像。)

  《老王》重点篇目精彩语段阅读篇

  1、《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围城》

  2、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其中着笔最多的是神态,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2、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并体会其含义。

  [镶嵌:本文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强笑:(qiǎnɡ)勉强做出笑容。含义:对他给“我”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我”看到形容枯槁的老王害怕、同情。]

  3、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4、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

  5、“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

  6、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7、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提示:从个人如何对待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8、揣摩下列句子特点,并仿写句子,理解划线句含义。(心理描写:概括+具体+结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9、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10、老王的性格,命运。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

  [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11、揣摩加点词语好处。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老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情操。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状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思想情感。

  2、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3、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关爱弱者。

  教学重点

  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二、说教法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本课教学时,采取合作探究法、板书辅助法、质疑法、诵读法、点拨法、表演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1、学生充分预习

  我认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很重要,如果每一课都能把课前预习落实好,课堂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把预习要求明确,让学生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的预习题

  预习题:1、利用工具书疏通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对课文质疑

  让学生学会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我们也知道,学生能对教材提出有价值的质疑,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圈记出来,以便课堂交流。做好了这些预习,就可以进入到高层次的师生平等对话了。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悬念导入、作者简介、检查预习、学生质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六大版块。

  1、导入新课

  首先设悬念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个车夫能跟作家成为朋友吗?一个幸运的人会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信赖真的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杨绛,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2、作者简介

  接着介绍作者杨绛及她的丈夫钱钟书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3、检查预习

  用题目的形式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并把下列生字词读一遍进行巩固。

  选出下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

  A。塌(tā)败荒僻(pì)蹬(dēng)车

  B。眼翳(yì)骷(kū)髅伛(qū)身

  C。取缔(dì)凑(còu)合惶(huáng)恐

  D。滞(zhì)笨愧怍(zuò)攥(zuàn)着

  4、学生质疑

  这个环节是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主探究课文,鼓励他们、把不懂不理解的都大胆的提出来,然后教师点拨,请同学作答,最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必须对课文吃得很透,因为学生的思维很活,他们的问题会遍布课文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超出你预计的范围。我认为,即便这样,也不能用绳子捆绑住孩子们想像的翅膀,因为“教学相长”,学生思维的飞翔会带动教师教学的飞跃。

  5、合作探究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综合性的题目。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个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紧扣课文,加深了学生对老王这一形象的理解,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板书结合起来,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板书:

  老王

  孤苦伶仃

  苦生理缺陷

  谋生困难

  老实厚道

  善善良淳朴

  知恩图报

  2、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老王这一人物形象的?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来归纳,然后再重点赏析对老王进行细致描写的8—14段。

  学生活动:a配乐齐读8、9段

  b、请两个同学表演第8、9段,让学生模仿老王的神态、动作。角色扮演是一种比较好的体验方式,它能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

  c、分角色朗读11至14段(老王、“我”、旁白)让学生通过体会老王的语言从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

  3、读了本文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6、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通过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群和老王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展示图片)

  师:(点击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请大家以下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___,就为他人_______。

  我设计的这个仿句练习是一个灵活机动的题目,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就让学生当堂练笔,然后请一些同学把成果展示出来,把祝福送出来。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就可当作课后作业。

  最后教师作课堂小结

  同学们,跟周围这些不幸的人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呀!今天,我们能坐在这么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我们又是多么的幸运呀!那么,幸运者应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同学们,请记住不要放弃每一次帮助别人的机会,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高一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会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掌握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是怎样表述的?

  (几位学生试着表述,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梳理,再表述或者启示学生将表述补充完整再条理表述).

  设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师]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并且具体研究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y=1(xR)是函数吗?

  问题二:y=x与y=x2x 是同一个函数吗?

  (学生思考,很难回答)

  [师]显然,仅用上述函数概念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因此,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概念(板书课题).

  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我们先看两个非空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的例子.

  在(1)中,对应关系是乘2,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n,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2n和它对应.

  在(2)中,对应关系是求平方,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m,集合B中都有一个平方数m2和它对应.

  在(3)中,对应关系是求倒数,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 1x 和它对应.

  请同学们观察3个对应,它们分别是怎样形式的对应呢?

  [生]一对一、二对一、一对一.

  [师]这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生甲]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按照某种对应关系,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数和它对应.

  [师]生甲回答的很好,不但找到了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对应关系,事实上,一个集合中的数与另一集合中的数的对应是按照一定的关系对应的,这是不能忽略的. 实际上,函数就是从自变量x的集合到函数值y的集合的一种对应关系.

  现在我们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叙述如下:(板书)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f(x),xA}叫函数的值域.

  一次函数f(x)=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对于R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R中都有一个数f(x)=ax+b(a0)和它对应.

  反比例函数f(x)=kx (k0)的定义域是A={x|x0},值域是B={f(x)|f(x)0},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实数x,在B中都有一个实数f(x)= kx (k0)和它对应.

  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当a0时B={f(x)|f(x)4ac-b24a };当a0时,B={f(x)|f(x)4ac-b24a },它使得R中的任意一个数x与B中的数f(x)=ax2+bx+c(a0)对应.

  函数概念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叙述后,我们就很容易回答前面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y=1(xR)是函数,因为对于实数集R中的任何一个数x,按照对应关系函数值是1,在R中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1与它对应,所以说y是x的函数.

  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因为尽管它们的对应关系一样,但y=x的定义域是R,而y=x2x 的定义域是{x|x0}. 所以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

  [师]理解函数的定义,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注意:①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上的一种对应.

  ②符号f:AB表示A到B的一个函数,它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③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惟一性.

  ④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⑤f(x)是一个符号,绝对不能理解为f与x的乘积.

  [师]在研究函数时,除用符号f(x)表示函数外,还常用g(x) 、F(x)、G(x)等符号来表示

  Ⅲ.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1x-2 (2)f(x)=3x+2 (3)f(x)=x+1 +12-x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1)x-20,即x2时,1x-2 有意义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2}

  (2)3x+20,即x-23 时3x+2 有意义

  函数y=3x+2 的定义域是[-23 ,+)

  (3) x+10 x2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x|x2}=[-1,2)(2,+).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可用三种方法表示:不等式、集合、区间.

  从上例可以看出,当确定用解析式y=f(x)表示的函数的定义域时,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即使每个部分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的交集);

  (5)如果f(x)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本身有意义且符合实际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例如:一矩形的宽为x m,长是宽的2倍,其面积为y=2x2,此函数定义域为x0而不是全体实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的定义域由数学式子本身的意义和问题的实际意义决定.

  [师]自变量x在定义域中任取一个确定的值a时,对应的函数值用符号f(a)来表示.例如,函数f(x)=x2+3x+1,当x=2时的函数值是f(2)=22+32+1=11

  注意:f(a)是常量,f(x)是变量 ,f(a)是函数f(x)中当自变量x=a时的函数值.

  下面我们来看求函数式的值应该怎样进行呢?

  [生甲]求函数式的值,严格地说是求函数式中自变量x为某一确定的值时函数式的值,因此,求函数式的值,只要把函数式中的x换为相应确定的数(或字母,或式子)进行计算即可.

  [师]回答正确,不过要准确地求出函数式的值,计算时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噢!

  [生乙]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就看其定义域或对应关系是否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相同;不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不同.

  [师]生乙的回答完整吗?

  [生]完整!(课本上就是如生乙所述那样写的).

  [师]大家说,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依据是什么?

  [生]函数的定义.

  [师]函数的定义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我们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只看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关系,而不看值域呢?

  (学生窃窃私语:是啊,函数的三个要素不是缺一不可吗?怎不看值域呢?)

  (无人回答)

  [师]同学们预习时还是欠仔细,欠思考!我们做事情,看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函数的值域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就是由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决定的吗!关注了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三者就全看了!

  (生恍然大悟,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1-2x (xR) (2)y=|x|-1 x{-2,-1,0,1,2}

  (3)y=x2+4x+3 (-31)

  分析:求函数的值域应确定相应的定义域后再根据函数的具体形式及运算确定其值域.

  对于(1)(2)可用直接法根据它们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得到(1)(2)的值域.

  对于(3)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它们的图象得到值域,即图象法.

  解:(1)yR

  (2)y{1,0,-1}

  (3)画出y=x2+4x+3(-31)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x[-3,1]时,得y[-1,8]

  Ⅳ.课堂练习

  课本P24练习17.

  Ⅴ.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区间的概念及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学习函数定义应注意的问题及求定义域时的各种情形应该予以重视.(本小结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来归纳)

  Ⅵ.课后作业

  课本P28,习题1、2. 文 章来

高一的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体悟,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2.通过诵读,把握意象,体会本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渝的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2.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有一首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这首诗就是《相信未来》,作者是食指,原名郭路生。紧接着向学生介绍作者,同时交代清楚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齐声诵读诗歌,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在整体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我将从诗歌的具体意象入手,让学生讨论意象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创设一个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具体来说就是明确:

  第1节中的蜘蛛网、炉台、余烟、灰烬、美丽的雪花这项意象代表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中看到荒芜、穷困和艰难,诗人从艰难生活中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在第2节中学生要把握紫葡萄、深秋的露水、鲜花、凝露的枯藤这些意象,从生命由新鲜至黯淡、从热情到失意、从饱满到枯竭的过程,了解诗人从人生的苦难升起了相信未来的信念。

  2.接着请学生仔细朗读第3节,此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合理断句。因为不同的读法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特别注意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教师针对排浪,大海、曙光具体分析它们与手指、手掌、曙光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具体研习能了解这是诗人由真实内心升起的相信未来的信念。

  3.在接下来的4-6节朗读中,教师同样要求学生从意象的把握上来理解为什么要“相信未来”,从腐烂的皮肉、脊骨这些意象来看清人们内心深处对未来的共同信念。第4节视角“我”到“她”,她是未来,从未来的角度看,现在就成为了历史,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公正的评价,正因为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所以我焦急地等待着评定。

  4.再次朗读,加深体验。在具体的意象分析后,学生已经对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有了一个更深刻的把握,所以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即这首诗歌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真切感受诗人顽强自信、战胜挫折的积极人生态度。朗读之后,学生应该很明显就能发现诗歌运用了反复手法。

  (四)延伸作业

  比较阅读食指的另外一首诗《热爱生命》,希望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未来。

  五、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食指

  描绘现实,表明信念

  直抒胸臆

  发出召唤,相信未来

高一的教案15

  课题:看图书面表达(Writing A Story)

  教学目的:教会学生如何用英语描写一个过去的故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所给图片,掌握故事的中心意思。然后 依次确定出描述每幅图所需的中心词,并由词成句,由句成文。最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修改,实现用词准确,行文流畅。

  教学辅助手段:电脑(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展示 (Presentation)

  1.通过计算机展示上次作为作业的看图书面表达材料。(帮助回 顾、加深印象)

  2.将含有学生在作业中所犯典型错误的文章展示出来,作为改错进 行练习。

  二、讨论 (Discussion)

  1.学生两人一组,讨论文章的优缺点,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2. 请找到错误的.学生现场指出并改正错误之处,其他学生一起评判 对错:若改对了,教师可用鼠标单击文中的那处错误,原本隐含的修改部分便会显示出来;若没改对,可接着请其他学生帮忙。(在进行此步骤时,学生无须根据文章的先后逐行挑错,只要找到错误即可发言。)

  3. 教师总结。首先,针对文中学生未找出或改对的错误,帮助学生一起改正。其次,对文中的错误之处进行分类(如:名词复数、动词时态、介词等),引起学生的重视。

  三、展示 (Presentation)

  通过计算机展示给学生一篇新的看图书面表达材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所给图片,掌握故事的中心意思。

  四、讨论 (Discussion)

  1.学生两人一组(必要时可变为四人一组,增强协作性),针对每幅图进行讨论,并确定描述每幅图的中心词。

  2. 按图片的先后顺序,分别要求几组学生将他们的讨论结果告诉大家,由大家一起来讨论用词是否恰当及如何改正。同时,教师将这些词按图片顺序依次输入计算机,展示给大家(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五、练习 (Practice)

  要求学生参考中心词,写出描述每幅图的一两个句子,输入计算机(若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可写在纸上)。

  六、反馈 (Feedback)

  1.通过计算机,选取两位学生所写的第一幅图的两组句子,展示给大家(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和其他学生一起对句中的语法错误进行修改。

  2. 重复此步骤,展示其它几幅图的句子。

  3. 从每幅图的两组句子中各挑选一组,将这些刚改正的无语法错误的句子,通过计算机组合成文,重新展示给学生。

  七、讨论 (Discussion)

  要求学生先朗读全文(由于此时的文章是由各自独立的句子罗列而成,句子之间必然缺乏连贯性。学生只有通读全文,才会发现)。然后分组讨论如何对篇章结构进行修改,使文章更连贯。

  八、反馈 (Feedback)

  1.通过计算机,请学生先对他们认为不连贯的地方进行修改,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实现用词准确、行文流畅。

  2.展示范文并指出范文中的精彩之处。

  九、巩固 (Consolidation)

  总结写此类看图书面表达的思路:掌握全文中心——确定每幅图的中心词——由词成句——由句成文——修改篇章结构。

  十、作业 (Homework)

  发给学生另一篇看图书面表达材料,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思路独力完成。

【高一的教案】相关文章:

英语高一教案11-04

高一体育教案09-09

高一物理教案11-21

高一化学教案09-02

高一的氧化还原反应教案04-20

高一化学硝酸教案11-17

高一数学教案范文11-08

高一生物教案08-12

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