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8-08 10:35:14 偲颖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17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7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教师介绍: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出示例7:星光书店八月份的营业额是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八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指名学生读题后全班学生再次读题。

  提问: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方法: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说说这题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000元的20%是多少?再求实际获得的奖金。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3、完成练一练后全班交流。

  三、反馈练习

  只列式不计算。

  1、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如果按营业额的3%缴纳营业税,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李华买了一辆12万元的汽车,按规定买汽车要缴10%的购置税。他买的这辆汽车一共要付多少元?

  3、一个城市中的饭店除了要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以外,还要按营业税的7%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如果一个饭店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是14万元,那么每年应交这两种税共多少元?

  四、课堂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1—3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

  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

  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内容:

  课本第31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

  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

  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3/5);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

  二、组织探究

  1、教学例3。

  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1/10,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问: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1/10“,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1/10。

  指名列式。

  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完成计算。

  2、学第(2)小题。

  出示:绿花比黄花少2/5,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

  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

  追问:绿花比黄花少2/5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

  3、做”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

  三、巩固训练

  1、做练习五第10题。

  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

  2、做练习五第11、12题

  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13-15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五第6、7题。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8、9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80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3-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解决类似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王芳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1/3,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全校的三好学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3/8,女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二、教学例3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默读。

  指名学生读题,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从“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增加了1/6”这句话中你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比较的结果怎样?

  问:今年的班级数比去年多谁的1/6呢?那么应该把什么时候的班级数看作单位“1”?

  教师指导学生画线段图。

  教师再根据线段图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么?

  请你试着把这道题做一下。

  教师找出不同的解法进行板演,并让学生说说思路。

  三、完成”练一练“

  1、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2)看线段图分析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做第2、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巩固提高

  1、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2、练习十三第4题。

  3、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五.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5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4.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60-61页

  教材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画出相关物体位置和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方法。“实际测量”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实际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步测和目测。

  在“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的内容中,先学习在地面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再用卷尺或测绳分段测量出相应的距离;“步测和目测”的内容中,介绍了得到步长的方法以及用步测的方法测定一段距离;目测重在介绍目测的方法。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进一步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进行纳税的计算。

  预习题:弄清什么是纳税?怎样纳税?纳税的`意义是什么?(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纳税的一些资料;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xx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5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学生读题。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6%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5200元的10%是多少?再加上5200元就是买摩托车共付的钱。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2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后练习,交流时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2.练习二第3题。

  学生读题后,教师简单介绍个人所得税的知识。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算式计算,然后交流。

  四、拓展提高

  1.练习二的第4题。

  我国20xx年10月公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收入1600元以下不征税。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

  不超过500元的5%

  超过500元~2000元的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15%

  ------

  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爸爸月收入2500元,他们各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在这道题中,李明的妈妈应纳税的收入是1800元吗?为什么?全班展开讨论李明妈妈的纳税的收入应为多少元?税率是多少?那么爸爸的收入是2500元,应纳税额为多少?他的税率又是多少呢?

  介绍分段纳税,最后让学生分别求出李明的爸爸妈妈各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将三段不同的收税看作三个档次,先用总收入减去1600,看超过的部分是属于哪个档次,如果超过的部分少于500,属第一档次,用超出的部分乘以5%;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500小于20xx就属第二档次,第一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再用(超出部分-500)乘10%,然后相加;如果超过的部分大于20xx小于5000就属第三档次,第一、二档次的税肯定要交,用500乘5%,1500乘10%,(超出部分-20xx)乘15%,再相加。

  关键是这里第一、二档次的,要全额交税。

  五、课堂回顾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纳税问题

  营业额×5%=营业税

  60×5%=3(万元)

  答:应缴纳营业税3万元。

  爸爸月收入2500元,应分两段来纳税:

  2500-1600=900元

  500×5%=25元

  (900-500)×10%=40元

  25+40=65元

  答:爸爸应缴纳个人所得税65元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讨论图的特征等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解释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体会扇形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说到统计图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说)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扇形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二、认识扇形图

  1.让学生看课件中的扇形统计图。(或课本84页)

  师:,书上有其他学校六⑴班40名同学四个方面调查结果的扇形统计图。自己读一读。自由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交流得到的信息。

  3.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用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有用的数学问题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派代表分别展示出小组交流的结果。

  小组展示提出的问题,让对抗组来解答。通过补充质疑同学们基本能把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挖出来。

  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针对每一个统计图中的问题。

  4.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那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四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1:它们都是一个圆,这个圆表示一个整体,也就是六一班的全体学生

  生2:每个圆都分成了大小不同的扇形,这些扇形表示的是部分。

  生3:每个扇形占整个圆的多少都是用百分比表示出来的。

  生4:圆中每个扇形的百分比相加的和都是100%

  5.同学们说的真好,把最关键的问题都给说出来了。我们说了这么多那同学们现在知道什么是扇形统计图了吗?

  试着总结:(可以小组交流一下再说)用圆来表示一个整体,用扇形表示其中的`一部分,用百分比来表示部分占整体的多少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

  6.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生: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师补充:但是呢它也有不足,它不能表示每一部分数量的多少!

  7.设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想知道奥城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应该用()统计图。

  (2)想知道奥城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的增减情况用()统计图

  (3)想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占全校的多少应该用()

  总结: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统计图

  二、堂清练习

  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问题,在这里注重学法的指导。

  三、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我们可以调查一下我们班60个人的完成作业情况制成统计图,还可以调查一下我们班的同学在家是否主动做家务制成统计图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留心生活就能把我们学过的很多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去,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数学家!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师:小明的爸爸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且年龄是小明的五倍,同学们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龄吗?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谁的联想最多?

  出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看到含有分率的句子,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

  (1)把女生人数看作“1”——找单位“1”

  (2)男生人数有这样的2份,女生人数有这样的3份。

  (3)一共有这样的5份

  (4)女生比男生多1份——份数

  (5)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6)女生是男生的3/2——分数

  小结:看到含有分率的信息,我们可以找单位“1”的量,也可从分数、份数等方面来考虑。

  二、新授

  1、完整例题2:在这个信息前加上条件“六3班一共有50人”和问题“六3班女生有多少人?”

  2、说明:这是一道分数问题,解决分数问题的常规思路是怎样的?请你用常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解题思路。

  5、提问:除了常规思路,这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6、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一)将关键句转化成份数来理解“女生有3份,男生有2份,一共是5份”

  50÷(3+2)=10(人)10×3=30(人)

  (二)将关键句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5”

  50×3/5=30(人)

  7、结合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要将关键句转化成“一共有5份”、“女生是总人数的3.5”?而不转化成别的?体会不管转化成份数理解还是分数来理解,都要转化成和已知条件有关的信息。

  8、小结:我们原来解题时,是把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所以只能用方程(或除法)解答。今天我们学习了转化策略,就可以把单位“1”转化成题目中的已知量,这样就变成了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美术组人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女生人数,找到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校美术组有35人,是合唱组人数的5/8。学校合唱组有多少人?

  (1)你打算怎样转化?(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反思:为什么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5/8转化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

  (3)小结: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简单。

  板书: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

  2、练习十四5:

  (1)看图填空。

  绿彩带

  红彩带

  绿彩带比红彩带短2/7,红彩带比绿彩带长()/()。

  (2)一杯果汁,已经喝了2/5,

  喝掉的是剩下的()/(),剩下的是喝掉的()/()。

  3、练习十四6

  (1)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5。黑兔有多少只?

  黑兔只数占白兔、黑兔总只数的()/()。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3/7,还有48页没有看。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已经看的页数是没有看的页数的()/()。

  4、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1)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2/3,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2)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1/6,绵羊有多少只?

  (3)甲数是乙数的2/3.乙数是丙数的3/4.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80.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5、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6、思考题:

  有两枝蜡烛。当第一枝燃去4/5,第二枝燃去2/3时,他们剩下的部分一样长。这两枝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

  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转化思路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繁简

  用方程解答:用乘法解答:

  解:设女生有x人。

  x+2/3x=35

  5/3x=3535×3/5=21(人)

  x=21

  答:女生有21人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四、课堂总结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内容:

  教材55页的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的第3--5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上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

  (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相机指出:东——E西——W南——S北——N

  (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

  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二、展开

  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

  (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

  (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

  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2、探究操作。

  (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

  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

  (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

  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

  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

  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

  (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

  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

  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

  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

  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3、试一试

  (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

  (2)各自独立完成。

  (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

  三、练习

  1、讨论“练一练”

  (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

  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

  孔雀园呢?

  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

  (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

  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

  练习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

  2、讨论练习十二第3题。

  (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

  (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

  (3)飞机B、C、D、E分别在机场的什么位置?你能在途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吗?

  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5题以及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剪下教材第143页图形,糨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

  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住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

  (2)认识侧面。

  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住的侧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

  (4)认识高

  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

  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教师示范)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①提问: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第4页上面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

  ②得出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4)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按剪下的第127页的图行做一个圆柱体。

  指名学生看着做的圆柱体说一说圆柱的特征,边说边指出圆柱的各个部分。

  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板演,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集体订正,要求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题

  家庭作业:练习一第3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5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营养搭配,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但学生一般不会去关注。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大多数学生可能是第一次听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2、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均衡性。

  3、让学生了解并解决一些与健康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导学策略

  启发、引导、讨论、练习

  教学准备

  情景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⑴提出问题:

  教师: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将在哪儿举行?

  (运动员在训练中需要根据营养标准合理搭配食物。我们的身体正在生长发育,所以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营养配餐方面的知识。)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些饭菜中主要有哪些营养吗?

  教师:你还真是博学多才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⑵点题:

  教师:饭菜中的营养非常丰富,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我们今天着重研究一下前三种。

  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2、探索新知:

  ⑴学生预习:(小资料和小明的午饭)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熟悉新知,教师则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在学生预习中,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预习、探究的情况,随时建构调节教学环节。

  ⑵指导学习

  教师:好了,你们表现的时候到了,谁能告诉大家小明这顿午饭的营养符合营养师的建议吗?

  教师:完全正确,你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计算)

  教师:好聪明,既然小明的午餐营养不均衡,那么营养师会给他什么建议呢?

  教师:很好,那么就请大家按照营养师的建议,给小明也给你们自己设计一份既好吃又营养的午餐,好吗?

  3、巩固新知: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可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最优午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设计。

  学生回答: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阅读情境中的图、表、文字与数字,即读图、读表、读字。从图、表、文字与数字的关系中看懂情境中直接给出的数学信息。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蛋白质含量符合,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不符合。

  根据100克食物中各成分的含量表,青菜和宫保鸡丁各成分含量已知,而米饭只有50克,是100克的1/2,所以米饭中各成分的含量是100克米饭中各成分含量的1/2,从而求得这顿午饭中蛋白质含量为27.45克,脂肪含量为3.25克,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1.65克,其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与营养师的建议出入较大。

  营养师会建议他多吃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一些的食物。

  小组合作,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午餐。

  板书:

  营养配餐

  (投影出示书中表格)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在交流中发表他们各自的见解,展示他们的思维,最终使学生的学识与智慧为整个集体所共享,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过程。同时,学生在自由表达他们的思维和见解的宽松氛围中,体验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6

  单元编写意图:

  学习图形变换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年级时,学生已经结合实例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四年级时,结合实例观察,学生了解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本单元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或轴对称,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并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上设计图案。本单元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图形的变换、图案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三年级下册)

  ●图形的`变换(四年级上册)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图形的变换

  ●图案设计

  ●数学欣赏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4课时。

  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两点:

  一是要能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经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二是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评价时,应注意选择的基本图形不要太复杂,变换过程应在方格纸上进行。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7

  一、教学内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直角坐标和极坐标思想在小学的初步渗透。在上一轮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教学难度要大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因此,此次修订,根据各方意见,把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用数对确定位置”移至五年级上册,把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移至本册。

  (二)具体编排

  在具体编排上,也更加注重体现层次性。教材选择台风移动这一学生相对熟悉的现实素材作为一个大背景,用“情境串”的形式引出3个例题。

  1.例1。

  教材以电视播报台风警报作为情境引入,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

  教材直接给出标出台风中心和A市的方位图,让学生利用图示理解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所表示的含义。

  确定一个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材先通过小精灵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东偏南30°表示什么意思,这也是本例的重点。使学生看到东偏南30°表示的是一条射线上的所有点,如果只有这一条件,还无法判断台风中心的确切位置,由此引出距离。“东偏南30°”与“南偏东60°”含义完全相同,只是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的角度来描述。图示中用一条线段表示100km,由于学生还没学习比例尺,只要能说出这样的6条线段表示600km就可以了,不必涉及比例尺。

  最后小精灵问“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2进行很自然的情境连接。

  2.例2。

  本例在学生通过例1了解了方向与距离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某个点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和距离,在方位图上找到该点的位置。延续了例1的情境,情节连贯,随着现实情境的发展,自然地引出数学问题。

  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的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

  教材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提示学生应该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和先确定距离再确定方向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但学生通过尝试,一般会主动选择先确定方向,然后在该方向所在射线上根据相应的距离找到该位置。

  3.例3。

  教材呈现了台风从生成地出发、经过四次方向改变的大致路径,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简单的路线图。路线图中包括了例1和例2中台风的移动路线,体现了情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综合性。

  路线图描述的不仅仅是两个点的静态关系,而是物体在多个点之间的运动关系。除了整条路线的起点和终点之外,其他点都既是某一段路线的终点,也是下一段路线的起点。教材通过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分段描述的示范,使学生明白方向与距离的描述是具有相对性的,并掌握在描述每一段路线时要注意的几个关键点:起点在哪儿?终点在哪儿?沿着什么方向?移动了多少距离?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发展空间观念。

  2.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克服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坐标观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7-17

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优秀】07-17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2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02-2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02-15

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9

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