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10 11:11:27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个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2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

  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是3个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这是整个单元内容学习的起点,要格外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重视算理的理解、算法的归纳。

  3.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是在以前已经学习的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第1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内容:教材第2至3页例1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

  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

  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

  全国人民努力的结果,大家想不想看看首都北京的美景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

  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

  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

  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

  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

  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板书设计:位置与方向

  早上太阳在东方

  面东,背西,左手北,右手南

  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绘制平面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学反思】:

  第3课时看简单的路线图(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

  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亲身实践,接受新知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发明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巩固运用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北

  2、利用方向板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练习二第1、2、3题。

  5、练习二第4题: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十堰的位置,说说十堰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武汉的什么方向?

  五、全课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

  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

  数字小格大格厘米、

  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

  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

  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

  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

  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

  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这是学生在已学过的表内除法和简单的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使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2、会解决有余数的除法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及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两位数除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除法验算。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商末尾有0的除法。

  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课时:

  9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25分钟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平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 讨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 小棒可以演示。

  ? 讨论第二个问题:平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 归纳:先把4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情况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一部分学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爱生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数学学习中的良好习惯还有待于加强,对于这些学生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五、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6、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七、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八、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二、探究阶段

  师:小丁丁在秤上会看到什么?(重量和价钱)

  师:小丁丁看到什么?(1.528)

  问:那么这里的1.528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1.528是1.528㎏,也就是1528g。

  问:1.528㎏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

  生反馈:1.528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练一练:

  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进阶段

  1. 用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卢笋545克()

  蘑菇258克()

  2. 填一填

  2.432kg=()g

  4.056kg=()g

  0.630kg=()g

  120g=()kg

  0.078g=()g

  1547g=()kg

  42.24kg=()g

  10000g=()kg

  365g=()kg

  3. 在〇填上<、>、=。

  ※5.3kg〇530g

  0.655kg〇0.566kg

  ※7800g〇7.8kg

  8.05kg〇8500g

  3.35kg〇3.350kg

  65.2kg〇6520g

  问:打※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阶段

  选择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A、2.60

  B、20xx

  C、2.060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在几何中,长方形(又称矩形)定义为四个内角相等的四边形,即是说所有内角均为直角。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长方形的周长,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了图形王国。(课件出示主题图:各种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认识哪些图形。

  (学生汇报认识的图形,如: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把相应的图形展示出来。

  二、互动新授

  1.感知四边形。

  (1)表扬:同学们认识的图形可真不少!(用课件演示: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

  (2)提问:观察图形,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有4条直的边,4个角。)

  (3)小结:我们把由4条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4)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举例说明。

  生1:我们用的方巾、围巾。

  生2:窗户框、门框、黑板。

  生3:过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

  生4:课桌的面、凳子的面,还有我们用的课本的封面……

  (5)引导: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动手把四边形做出来吗?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出四边形。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学生动手独立做四边形,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做四边形的方法。

  ②师:谁愿意把做好的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呢?

  找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学展示作品:

  生1:用小棒摆;

  生2:用铁丝围;

  生3:用笔画;

  生4:用纸剪……

  (6)刚才我们不但找出了四边形,还动手做出了四边形,那么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呢?

  引导学生叙述: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圈一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例1,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时,把圈出的结果放在投影上,集体订正。

  (3)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圈的原因。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3.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在这些四边形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有些什么特点?

  (1)分小组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动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它们的角和边,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汇报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

  4.动手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方格纸,在上面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在小组内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画法。

  (3)小组代表展示,集体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师强调: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然后独立画出四边形,再在班内展示、交流并订正。

  教师强调: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2题。

  (1)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折法,先折一折。同桌互相检查。

  (2)动手剪开。在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剪,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宽就是我们从中要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一条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猜想、验证的研究过程中,初步感知研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量”“折”“比”等方法,经历验证的过程,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由例子抽象出图形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那这又是什么图形呢?(依然出示长方形,现场撕成正方形)正方形;

  2.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在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交流,教师帮助矫正错误的说法。

  二、验证:在操作中证实猜想

  1.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本身有哪些特征?

  追问:同学们都是抓住边和角来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我们猜测的不一定正确怎么办?验证。

  2.聚焦研究方法,在交流互动中,验证得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重点一:引导学生通过“量”“折”“比”的方法,分别证明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

  重点二:在操作、观察中,理解长方形“对边相等”的内涵。

  3.认识长方形的“长”“宽”。

  4.小组研究讨论,验证得出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1)提出活动要求。

  先独立研究:看看用什么方法能验证得出正方形的特点?

  再小组交流: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去验证得出正方形的特点?

  (2)全班交流反馈,辨析各研究方法并统一观点。

  5.认识正方形的`“边长”。

  6.比较:看看这些经过我们证明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突出强调:正方形不仅相对的边是相等的,任何两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三、巩固:在活动中深化认识

  1.围:出示几根小棒。

  思考:如果要围出长方形,你对老师提供的小棒有要求吗?

  学生自由阐述。

  思考:如果给你四根一样长的小棒,可能围成什么图形?

  追问:围出来的一定是正方形吗?

  根据学生的阐述,适时摆放小棒。

  引导学生明晰:正方形不仅要四条边一样长,还必须四个角也是直角。

  2.猜:出示只露出一个直角的信封,猜是一个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猜测,得出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等各种图形。

  得出:必须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结论:平面图形中,只有长方形和正方形,所有的角都是直角。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6-10

(合集)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三年级人教版上册数学教案01-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10-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8-1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08-0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数学教案06-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必备9篇10-21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多彩的"分数条"》数学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