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10-14 12:08:36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下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下册教案

三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了解文章通过对童年趣事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生活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家乡无比眷恋的真挚感情。

  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句子、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会认“榆、沐、浴、拧、略、呈、奉、混、蔽”9个字,理解“沐浴、呈现、奉献、浸润、披散、齐整、浑厚、晶莹、混合”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感情,学习在默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阅读实践中把习得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转化为符合学生个体心理认同特征的语文心智。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新鲜的柳条和榆钱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导语1: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教师展现柳笛、榆钱实物)

  板书课题:柳笛和榆钱(展示课件第二屏)

  导语2:文章的作者,围绕着柳笛和榆钱都写些什么呢?让我们细细地读读课文,通过自己的边读边思考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明确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3.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认读词语。

  (2)开火车一人一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5.思考:柳笛和榆钱给春天里的孩子们带来哪些乐趣?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一)小组合作读

  出示组内学习方法:(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全体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1.做柳笛带来的欢乐。

  (1)找出描写做柳笛动作的.词语,读一读。

  (2)从动作中感悟到什么?

  (3)自由读,指名读。

  2.吹柳笛带来的欢乐。

  (1)课文通过以下几点体现欢乐之情。(相机展示课件第四屏步骤一、步骤二)

  ▲愿怎么吹就怎么吹。

  ▲吹出的音色各不相同。

  ▲我们的样子。

  (2)边读边说自己从中怎么体会到这份欢乐之情的。

  柳笛:可以抓住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折下”“切割”“撮一撮”“猛一下抽出”,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一做这些动作!

  (3)小组合作读。(分3个方面读)

  (4)出示文字片(展示课件第四屏步骤三)

  ① 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自己读读这段话,感受这份情感。

  3.榆钱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欢乐?

  (1)摘榆钱(展示课件第五屏)

  ① 找出描写榆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

  ② 思考: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③ 你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小结:童年的趣事令人回味,令人向往。

  榆钱:抓住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亮晶晶、绿莹莹,真像一串串晶莹的玉荚。”也可以让学生亲口尝一尝。

  4、回读全文,讨论解决:

  为什么开头写柳树、榆树的样子?与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有什么联系?

  5、总结全文,谈收获。

  (1)学习组材方法:先总后分。

  (2)情感体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大自然热爱之情。

  (3)如何学习略读课文。

三年级下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并能绘制示意图。

  2.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辨认方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三、教学难点

  区分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

  四、教学具准备

  “东、南、西、北”四个字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天安门广场主题图及示意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吗?谁愿意来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天安门广场周围的著名建筑物?

  (学生描述天安门广场周围的景物。)

  听完他们的描述,你有什么感想?如果我们要组织一次“天安门广场一日游”的活动,约定在广场的右侧集合,你知道具体的集合地点在哪里吗?

  (学生有的说是天安门城楼,有的说是人民大会堂,有的说是正阳门,还有的说是国家博物馆……)

  2.明确学习内容。

  为什么大家理解的“右侧”位置各不同?怎样才能不出现这种误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

  (二)初步感知东南西北

  1.寻找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位置,我们通常会用到“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词。怎样找到这四个方向呢?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生:太阳东升西落。……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但又有所区别。坐在教室中,我们能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吗?为什么?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是指一般地图上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利用一些生活常识来辨认方向。就像第二位同学说的,太阳东升西落,我们可以通过太阳来辨认方向。下面老师教大家一首《方向歌》

  【电脑演示】方向歌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东南西北分清方向,分清方向!

  再来看看书上小明和小精灵是怎么找方向的?动画:“东南西北”

  2.明确教室中的四个方向。

  有谁注意观察了,每天早上太阳是在教室的什么方向升起来的?你知道这是什么方向吗?利用刚刚学过的方向歌,你能找到其他的四个方向吗?

  面向东,背对着是西,伸开双臂左手指北,右手指南

  (教师随着学生说出方向,贴上东、西、北、南四个字。)

  3.游戏巩固四个方向的`位置关系。

  (1)教师统一口令,学生指方向。

  提问:从刚才同学们指的方向来看,你们都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东对着西,南对着北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非常好,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

  板书:东←→西南←→北

  (2)下面请2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给大家看一下(教师统一口令)

  2名学生先相对站立指同一方向;再有一名同学变化方向指同一方向

  提问:从刚才2名同学所指的方向来看,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管面对的方向怎么变,他们所指的方向相同.

  小结: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无论人的位置和面对的方向如何变动,他们所指的方向相同,也就是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永远不变。

  (3)你能根据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说出你和周围同学所在位置的关系吗?

  生1:我在××同学的南边,在××同学的北边,

  在××同学的西边,在××同学的东边。

  生2:××同学在我的南边,××同在我的北边,

  ××同学在我的东边,××同学在我的西边。

  生3:我的南边是××同学,我的北边是××同学,

  我的东边是××同,我的西边是××同学。

  提问:为什么在描述所在的位置时,针对同一名同学有不同的说法呢?

  小结:因为在你们的描述中,你们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说法。参照物就是指以谁为依据,来进行对比的物体。

  (三)认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1.在我们的校园里,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有什么建筑?

  2.把这四个建筑物“摆”在桌面上,使别人能看出这四个建筑分别在校园的什么方向,可以怎么摆?

  展示不同摆法,并介绍为什么这样摆。

  3.说明:虽然摆的都有道理,但在汇报的过程中,有没有你们感到比较麻烦的地方?怎样就能解决这个麻烦?你有什么好主意?谁知道地图上是怎么规定的?(视频:一般地图上的方向)

  4.重新绘制校园示意图

  (四)巩固练习

  1.看一看这位同学的家是怎样布置的?(视频:一名同学布置家庭的视频)说说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2.绘制自己的房间示意图。

  3.完成书上练习(视频:中国五座名山视频并配音)

  图上是我国的五座名山,合称“五岳”。它们分别是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岳衡山、()岳华山、()岳恒山。

  (五)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熟悉人物结构,知道人物的大致比例关系与站立着的人物的主要特点。

  2、用学过的写生知识,画站立的同学。

  3、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写生人物画产生兴趣,乐于尝试。

  教学重点:

  运用线描的形式写生站立的人物,注意如何表现同学的比例关系与特征。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范画8张左右。

  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图画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1、引导阶段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自己在学校的作业给你们看看。

  师:他们都是老师的同学,跟老师年龄相近。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征,比如老师有一位同学是标准型的中国美女,瓜子脸,杏眼,隆鼻,樱桃小嘴,身材很苗条匀称,个子不是很高;而有些同学身材是很高挑,但脸是圆圆的,眼睛是双眼皮,嘴唇薄薄的,嘴唇薄的人特别会说话;当然也有同学长得比较丰满,单眼皮,小鼻子,小嘴巴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特征。(从年龄、脸型、头型、五官)

  师:同学们在一起学习已经有三年时间了,对自己同班同学的特征应该都很熟悉,想不想把你的同学介绍给老师认识呢?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我的同学。

  2、发展阶段:

  观察思考

  师:请同学们互相观察一下同班同学的特征。

  师: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请一位同学说出班里其中一位同学的特征,接着,其他同学去猜这位同学说的是谁。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都认识到同班同学的特征了。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来给老师当一下今天的小模特,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画画的步骤:

  (1)画脸型(2)画发型(3)画眉毛(4)画眼睛(5)画鼻子

  (6)画嘴巴(7)画耳朵(8)画服饰

  3、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写生同学站立的姿势)

  师:老师已经把这位同学画好了,下面就由同学们画了。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纸和笔,画出你身边最熟悉的.同学的站立姿势。老师这有几张范画,同学们互相传递来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你自己又该学习别人的什么,看哪位同学画得比范画更好。

  5、展示评价激励信心(自评、互评、教师评)

  师:好了,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笔。有哪位同学已经画好了吗?请画好的同学上来评一下自己的作品。

  6、总结拓展

  师:今天同学们都学习画了什么呀?

  师:很好!我们都学习了画自己的同学,同学们都画得不错!那么,你们是否都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特征呢?回去画一下自己的爸爸妈妈,等他们生日或者父亲节、母亲节时当作礼物送给他们,好不好?

  7、宣布下课

  师: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三年级下册教案4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要给学生终身收益的东西。什么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呢?我以为,文化的品质与素养应该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寓言文化就是诸多文化现象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最具智慧的文化经典,它能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表现世界。《揠苗助长》便是其中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着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一句话:要把孩子教聪明了。这里的聪明,我认为便是智慧的悟性。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启迪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灵感,在塑造优秀品质,陶冶优雅性情,培养宽广胸襟的过程中,让眼界更为开阔与高远,让心智更为聪颖与灵慧。

  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儿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潜在欲望和能力,只是这种欲望和能力,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的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总觉得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想像焦字的四点像什么?或者角色互换,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课堂教学的实效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小小哲学家,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并从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学生只有在活动和情境中,与教材对话,与角色对话,才能产生积极的内部言语,在这些语言的逻辑思维活动中,获得大脑两个半球的交替兴奋,从而形成自己生动的思想,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教学中补充成语,感悟汉字的形象性,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多国家、多民族寓言的丰富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下册教案5

  师: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生:他们吵完架后,大雁都飞走了。

  生:在他们吵架时,大雁已经飞走了。

  师:课文中说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生:是射下大雁的最佳时机。

  师:说得不错。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生:他这样争论下去,等他们有结论的时候,大雁都已经飞走了。

  生:大雁飞走了,他们的争论也就没有用了。

  生: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生:(齐答)还不如先把大雁射下来。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生:兄弟俩太笨了,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兄弟俩没有抓住时机,他们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商量着该怎么吃?

  生:对呀,他们应该先做起来再说。

  生:我也从兄弟俩争论中明白,我们不管做什么事,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向说出自己见解的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后面的部分。)

  生: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这么多,真是不错!老师很佩服大家。课文中的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引读课文中学生说的观点)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所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生:因为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生:因为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深度。

  生:同学们说的达到了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

  生:

  师:是的。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深度,达到了盛老师预期所要得结果,所以她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反思:实际上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教学时,如果只有教师繁琐的讲解,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课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抛开问题后尽量让学生多说,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节课我感觉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从课文的学习中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三年级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4 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引发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温故旧知。

  教师出示课件:

  课文内容我知道:

  这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古的( ),讲的是女娲为了拯救处于( ),冒着生命危险()的故事。

  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二、导学过程:

  1.出示课件:

  (1)天塌图片

  (2)句子“……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也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3)句子“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人类的灾难及女娲的难过和着急。

  2.出示问题引导:

  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

  (1)女娲为了把天补好做了哪几件事?

  (2)女娲遇到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自主学习。

  4.小组交流。

  5.小组汇报,教师适时板书:寻石 冶炼 补天

  6出示过关达标1

  第一关:

  用“先、然后、最后”把女娲所做的三件事,用完整的一句话来说。

  7. 朗读感悟,品词析句,感受补天艰难。

  出示句子;

  (1)“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2)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3)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4)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8. 齐读第四自然段,再次感受女娲补天的神力。

  9. 出示过关达标2

  第二关:

  用“先……然后……最后……”说说第四自然段。

  10.师: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你觉得女娲是个怎样的人?(抽生说)

  11.出示过关达标3

  第三关:

  我想说:

  女娲,

  12.师:联系实际生活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女娲的这种精神使你联系到了什么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出示:地震救援图片。

  13.教师小结。

  14.课后作业:(拓展训练)

  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注意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接着、最后、结果……)。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寻石

  冶炼 真了不起

  补天

  设计理念: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

  一、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塌的情景,教者引导学生体会一边串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惨状。

  再如:三、四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使学生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二、本课的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读的训练。课文中“女娲补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动情大家听得入神。同时,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三、新课标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复述的方法。如教“忙了几天几夜”让学生想象女娲还到哪里去找呢?可能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呢?这就是创造性复述。还有教学第4自然段时,借用表示顺序的词复述也是一种方法。

三年级下册教案7

  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通过抽样调查,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4.学会用简单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和折线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统计图表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会根据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5.通过实际参与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经历统计的一般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培养重视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具体内容和课时分配如下:

  10.1 统计调查 约3课时

  10.2 直方图 约2课时

  10.3 课题学习 从数据谈节水 约2课时

  数学活动

  小结 约2课时

  10.1统计调查(1)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

  4、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参与从收集数据到描述数据的全过程,利用统计图合理的描述数据,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难点: 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业全交流、学会描述。

  解决重难点的方法:

  1、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认识有关统计知识(如样本、总体、个体、频数等)和统计方法(如抽样调查等)。

  2、引导学生感受渗透与体现于统计知识和方法之中的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引入

  问题: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问国际奥委会是如何决定的?

  例:你最喜欢的季节是哪一个?在学校课程中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

  二.授新

  1. 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

  2.整理数据。

  三.描述数据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表中的信息,还可以画出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四.小结

  在上面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对全体对象进行了调查。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

  ①全面调查──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②收集数据的方法──问卷调查;

  ③描述数据的方法──表格法、条形图、扇形图。

  五.练习: 王聪一家三口随旅游团去九寨沟旅游,王聪把这次

  旅游的费用支出情况制成了如下的统计图:

  ①你能说出王聪一家这次旅游的费用支出情况吗?哪方面的费用支出最高?

  ②若他们共花费人民币8 600元,则在食宿上用去多少元?往返的路费又是多少元?

  六.作业:

三年级下册教案8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这一段中,你们读懂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所以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

  师:藏族同胞为什么要躲红军?

  生:因为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以为红军也和反动军队一样坏。

  师:你们从哪个词看出反动军队十分可恶,给藏胞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生:吃尽。这个词语可以说明他们吃了很多很多苦头。

  师:联系你们找的资料,和电视里看到的情景,说说反动军队进村后会做些什么?

  生:跑进老百姓的家里把家里东西都推倒。

  生:把老百姓养的鸡、鸭都抓了吃。

  生:还要把老百姓赶出家门,随意烧杀。

  师:难怪说他们吃尽了苦头啊!他们对反动军队害怕到什么程度?

  生: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师:找找从哪些字词上体会到害怕之深?

  生:一听说早就说明还没看到军队来,他们就躲起来了。

  生:又有,谁也不敢。

  师:是呀,这都说明,藏族同胞对红军存在着深深的误会!

  谁来把这个句子读好了?

  (指导朗读)

  师:面对这个情景,朱德怎样?

  生:急坏了。

  师:怎么叫做急坏了?

  生:就是急得不知所措了。

  师:想想,朱德会急得怎么样?动作?表情?

  生:他会急得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生:他会不停地抽烟。

  生:他急得手握拳头,脚直跺,说:这可怎么办呀,这可怎么办呀!

  师:你们能把他着急的样子读出来吗?

  师:从朱德这么着急的情形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朱德对藏族同胞十分关心。

  (生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对于长征,现在的小孩理解较少,要是他们理解课文内容,需要辅助了解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课前查找的`资料和所看的电视电影,学生初步有了感性认识,对帮助学生理解吃尽苦头、藏胞为什么要躲红军、藏胞对红军存在哪些误会这些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同时,也为后文理解红军是不同于其他军队的一只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是一支一心为民的部队埋下了伏笔。

三年级下册教案9

  一、教材分析:

  鸟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熟悉而喜欢的动物。本课是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来表现这个主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画材料,也从第9、10课中了解了鸟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工具画自己喜欢的鸟,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水墨画的美感,体验水墨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晕化的偶然性。本课教材选取了两位著名画家陈子庄、朱聋的作品各一幅,引导学生欣赏画家们用不同的水墨风格表现的鸟,学会用水墨的点、线、面表现鸟。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画的乐趣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用笔、用墨的技巧。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独特的美。

  2、操作目标: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传统国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鸟。

  2、教学难点:水分、墨色的掌握以及破墨法的应用与要表现的形象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囤画颜料、水怀,水墨画马图片。

  2、学生准备: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杯。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认识画工具及其相应作用,为本节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游戏与导人:

  (1)教师拿出一张宣纸,请两位学生上来随意点两点,教师在学生点的基础上略加修饰,添加上鸟的眼晴、嘴巴、爪子,即成了两只有趣的小鸟。一只正面,一只侧面。

  (2)教师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水墨画鸟。

  3、欣赏与感受:

  (1)欣赏一些知名画家的水墨画鸟作品,找一找他们的用墨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了解水墨画中点、线、面的合理应用。

  (2)欣赏同龄人的水墨画鸟,体会鸟的不同的形态特征,感受水墨的不同韵味。

  (3)教师示范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尝试,在尝试中教师简单介绍、示范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

  4、实践与体验:

  (1)学生根据自己写生的鸟或根据资料、照片,大胆用水墨进行表现。

  (2)教师巡视,让学生注意笔墨的轻重,用墨的干湿、浓淡,最后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水墨表现方法。

  5、展评与拓展:

  学生将作业贴于教师设计的展板"鸟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评析小组评析、集体评析。对于水墨表现较好的学生作品,教师要给予肯定。适时指出某些作品的不足。

  6、布置课外作业:

  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仔细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家禽或家禽图片,尝试用水墨进行表现。

  7、收拾与:

  学生动手收拾作画工具及课桌,保持良好的教室环境。

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准备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搜集关于泉水的其他资料

  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珍珠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全班交流关于泉水的.资料

  2.板书课题:同学们介绍了那么多泉水,各有特点,令人惊叹,那么珍珠泉有什么特点呢?

  二、自读讨论,朗读体会

  1.生自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1)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出示句子:①开始,水泡消失了!。②水泡闪亮珍珠啊!③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2)从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体会珍珠泉水绿、探、清的特点

  (4)指导朗读,读出珍珠泉水的特点,重点练习朗读2.3自然段

  第2段指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形成画面水是那样绿,绿得像

  第3段要读出泡泡的趣和美。

  三、练习朗读,体会感情

  师:假如你是作者,向别人介绍珍珠泉时,语气是怎样的呢?心情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练习朗读,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赞美之情,为家乡有此泉而自豪。

  四、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布置作业

  1.在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忧美的句子,摘抄背诵。

  2.看看自己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美好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记在心里。

  (原创作品)

三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

  ⑴ 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

  ⑵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5、教师小结:

  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习:

  ⑴ ( )太阳离我们很远,(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⑵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⑶ (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习。

  太阳( )离我们这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6、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⑴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⑵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⑶ 归纳,集体解答。

  7、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

  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习:(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习:

  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书

  太阳(大火球)

  远

  特点 大

  热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 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插图今天妈妈带小利去买书,他一共要付出多少钱?

  1、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2、怎样才能知道估算的钱数最接近正确答案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的计算出24×12的得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二、探索尝试,寻找方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2、组内交流,整理方法

  3、全班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⑴24+24+24+……+24=288

  ⑵12+12+12+……+12=288

  ⑶24×2×6=288

  ⑷24×3×4=288

  ⑸12×6×4=288

  ⑹12×8×3=288

  ⑺20×12+4×12=288

  ………

  4、方法归类

  连加,连乘,拆数

  5、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讨论

  拆数使用比较广泛,因为每个两位数都可以拆成两数的和。

  6、研究笔算的方法

  在研究刚才这些方法时,有些同学却用了跟这三中不一样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

  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吗?学生讨论交流

  2424

  ×12×12

  48……2×24的积48……2×24的积

  24……10×24的积

  你发现了什么?(拆数)

  7、教师讲解笔算方法

  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三、巩固法则,推广应用

  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

  23×1341×2123×31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教案13

  《跟踪台风的卫星》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紧紧跟踪、驾驶台风的动向,为人类预防台风袭击,减少损失作出贡献,从而形象的为小读者展现了最新的科技成果。

  我教学的时第二课时,本课时我定下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2、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第三代气象卫星的主要作用;3、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为社会造福的`志趣。

  在备课中,我考虑到孩子们对于台风与卫星这两个事物不了解,甚至很陌生,更别说是让孩子们喜欢上这个他们不懂、不明白的事物。因此如何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爱上他,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于是我抓住这篇文章的文体科学童话故事来入手。孩子们喜欢听童话故事,爱看童话故事也爱读童话故事。我便利用孩子们这一年龄段学习特点,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分别扮演台风和卫星,通过双方之间的对话,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到任务的性格特点,抓住台风语态、气势的变化,突出卫星的重要作用,,通过台风在有卫星前和有卫星后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对比,再次突出卫星的作用重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孩子在读中深深地记住了小卫星能战胜大台风的概念,从而激发学生从喜爱卫星到爱上科学发明创造的情感。

  其次,我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阶段学习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谈话风生等词语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理解词语意思,老师总结出示词典中的意思解释,,最后通过句式训练,通过台风来了,因为,所以人们谈笑风生,一点也不惊慌。,使孩子们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再一次突出了卫星的事先预报作用。、,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词语从而又能理解文意。

  目标定下来,环节设计好了,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不足,导致在课堂上老师牵引过多,问题过碎,没要起到老师导的作用。希望在坐的各位领导老师能多多给予帮助。谢谢!

三年级下册教案14

  本课教学,本来我设计的是由学问入手,展开教学。通过联系的一段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学问是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通过最后一段应证学问的正确。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却不是这样的.,当学生对学问的段落读了后,生出的疑惑是什么他就能判断出粗的就是需要剪掉的?当我要求学生联系第一段读后想一想,学生说出是因为他是一个种桃能手,很有经验。但是又提出了疑问:还有几个叔叔也在剪,他们又不是种桃能手,为什么也能知道呢?我有些哑然,但是还是自圆其说地讲:那是在王大伯地指导下剪的。学生没有再深究。但我觉得我这句话说得并不高明,应该说:那些叔叔通过学习了解了剪枝的学问,所以也能像王大伯一样剪枝了。再引导学生关注剪枝的学问,再读体会,这样对这句话的理解会深入点。

  课文的第四段,桃园很美,但是学生读得却没有什么兴趣。我真的有些烦恼。反思课堂上对学生读的指导,我感到过多的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因为一个星期没有读书,他们的语感明显下降,装腔作势的现象明显回升,所以我没有客气的指了出来,虽然对他们的读有好处,但是孩子们的信心却下降了,所以主动读书的也就少了。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学生通过想象桃子满园的情景,了解了我的惊喜,读得有所好转。

  最后再回顾整篇课文,理清我的心理变化,加强整体朗读。

三年级下册教案15

  《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教学重点、难点: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景色的照片。

  2、搜集一篇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文章。

  3、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小朋友,我门祖国历来以风景优美著称,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金浪翻腾的沙漠,又有多少名山大川,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版图上,虽然只占一点点地方,但是也有许多迷人的地方。让我们互相交流,共同赞美自己的家乡吧:

  二、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习作教学目标:

  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第四课时

  修改习作教学目标:学会自己修改习作。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

  可选24篇各具特点的习作,扣写得比铰清楚的,想象较丰富的,并加上传说的,或者存在带有共性的缺点。

  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三、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四、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

  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

  4、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每个词中两个字的意悬是相反的。

  4、说一说,还发现哪些词有这个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类似的词语。

  大小

  多少

  东西

  来往

  二、日积月累

  1、我会填

  (1)自己尝试填一填

  (2)指名说说是怎样填的,并说几句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如:一(身)羽毛。

  句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2、读读背背

  (1)自由读成语

  (2)指名读,读准生字的音。认读生字:姹、紫、嫣、缤、郁、旭、皓、崇、峻、悬、峭

  (3)引导发现:看看每一行成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多用于写花草树木的

  第二行:写日月的

  第三行:描写山的

  (4)多样读

  (5)背诵

【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下册教案08-05

三年级下册燕子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燕子的教案]04-13

三年级下册面积教案05-20

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04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02-08

三年级下册《翠鸟》教案05-27

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05-17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教案05-26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