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案

时间:2024-10-11 22:38:52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环境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环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环境教案15篇

关于环境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1: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总结过渡: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引导探究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什么是生物循环?

  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体会通过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引导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探究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总结过渡: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识巩固

  读课本93—94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讨论94页活动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学生归纳:(略)

  过渡: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关于环境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

  2、知道温室效应对人类的作用弊大于利;

  3、结合温室效应的成因学会缓解温室效应的途径。

  教学重点温室效应的危害

  教学难点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温室效应

  介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地面起到了类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温度,通常称为;温室效应;。(可用图示)

  回忆:塑料玻大棚、璃暖房的作用。理解温室气体增多的主要原因:

  1、矿物燃料燃烧排放出较多的二氧化碳;

  2、毁林,导致大自然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减少。

  二、温室效应的利与弊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资料,并尝试进行归纳、整理。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肯定,再展示自己的结论:温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生活有好处,但更有弊端,体现在:

  1、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城市和部分岛国的淹没;

  2、部分陆地气温过高,将带来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3、生态系统将失衡,部分物种会灭绝;

  4、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受到严重威胁。阅读资料,归纳、整理教材,并交流、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面对温室效应我们能做什么

  介绍《京都议定书》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可有效缓解温室效应?

  提供两条思路:

  1、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增加大自然对二氧化碳的消耗。

  讨论美国拒签《京都议定书》的目的的危害,形成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烈讨论缓解温室效应的可行性途径和实际操作。

  对应措施:

  四、教学反思:

  1、开发新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垃圾能等;

  2、植树造林,从我做起。

关于环境教案3

  活动目标:

  萌发爱护水资源的情感知道水被污染了,生物就不能生存练习钻过70厘米高的障碍物。

  重点难点

  重点:

  萌发爱护水资源的情感

  难点:

  能正确协调地钻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掌握初浅的环保知识

  物质准备:

  鸭子胸饰若干(与幼儿人数等同)、两条长松紧带、各色废旧彩色印刷纸小鱼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小盆4只、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当鸭妈妈,小朋友当小鸭,鸭妈妈带领小鸭听音乐锻炼身体。复习游戏“长高了,变矮了”(“长高了”起立两臂上举;“变矮了”马上蹲下;“谁长得最高?”叉腰原地双脚向上跳数次)。

  二、基本部分

  1.学习新动作

  ①幼儿自由地在松紧带下玩耍后,说说在玩时遇到的问题。

  ②启发幼儿进行讨论:怎样才能从松紧带下顺利经过?

  ③得出动作要领:“双膝弯弯,腰弯弯,低着头儿钻钻钻”进行两次;

  ④幼儿边念儿歌边自由来回练习钻;

  ⑤请个别幼儿示范,并讲解重点:钻时低头弯腰,尽量不碰到松紧带;

  ⑥幼儿继续练习后,请幼儿成四列纵队站在起跑线后;

  2.游戏“快快逃出污染区”

  ①讲解游戏玩法:游戏开始,每队的第一位幼儿出发,依次钻过两条松紧带后,跑到河边抓一条鱼,然后钻回来将小鱼放入各组的脸盆内,等到把小鱼抓完后,小鸭自由自在地跳下水去游泳,等到教师敲小铃发出警报声:“不好了,遇上污染区了,快快逃离!”小鸭马上从原线路钻过障碍物逃回到起点。

  ②幼儿游戏,教师强调游戏规则:小鸭必须从原线路返回,要求不能碰到松紧带;逃离时不推不挤,不和同伴碰撞。

  三、结束部分

  1.师:“能干的小鸭们逃离了污染区,要是不及时逃离,会发生哪些后果呢?为什么会有污染区?”

  2.幼儿自由讨论。

  3.教师小结:“小鸭们逃出了污染区,真是很幸运,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携起手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让我们的'小鸭在清清的水里快乐地长大。一起跳个舞庆祝一下,好吗?”

  4.放录音,教师带领幼儿跳欢庆舞。

  【延伸活动】

  1.提醒家长带领幼儿在各自居住的小区周围寻找污染区,探询被污染的原因。

  2.带幼儿到园内的游泳池边,展开讨论:怎样才能保持池水的洁净而不受污染?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很难以说理的方式来说服他们爱护水源,孩子也不了解水被污染的后果。通过本次活动,自然地将环境教育融入健康活动,在幼儿练习钻的过程中可以轻松而自然地渗透环境教育。本次活动设计侧重于幼儿爱护水资源情感的萌发,以小鸭为线索来贯穿始终,通过小鸭锻炼、捉鱼、逃离污染区等情节来吸引幼儿,让幼儿在快乐的体育游戏活动中形成爱护水源、保护生物的环境意识。

  二、活动效果该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始至终孩子们都保持高涨的活动兴趣,尤其是游戏“快快逃出污染区”的顺利进行,既让幼儿快乐地练习钻的动作,又让幼儿明确了水被污染后生物就不能生存的道理,让年龄最小的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延伸活动的设计很合理,符合幼儿实际生活的需求。

关于环境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讨论幼儿园人际交往活动,熟悉人际交往活动的选材、环节安排、教学方法等内容。

  2.通过观摩、讨论幼儿园人际交往活动,初步了解人际交往活动的一般模式,并能从中吸取他人组织活动的长处;对一些不足之处敢于质疑且能按自己的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观摩、讨论及分析幼儿园人际交往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人际交往活动的特点评价活动。 教学时数:2学时

  课后作业:

  1.在幼儿园试教的同学,按照教材的要求对提供方案进行修改后试教。

  2.每组同学对教师给定的完整人际交往活动的方案进行合作修改。

  教学反思:

  这仍然是第一个学习情境—给完整方案的活动设计的学习,有了文本教案的参照,加上对优秀案例的讲解,学生觉得收获颇多,这次的视频为优秀教师展现的混龄活动,优点非常明显,便于学生吸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思路仍有时混乱,特别面对优秀教师的活动,只是感觉到好,说不清好在哪里,更指不出活动还存在的不足,思考问题还不够深入,也源于学生经验确实不足。

  一、分析案例

  (一)阅读书中教案文本:人际交往活动——相亲相爱(混龄)

  对学生提出方案学习要求:1.熟悉活动环节2.学习教案书写语言规范

  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相亲相爱(混龄) 1 活动背景:

  大带小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的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培养他们关爱的情感。《指南》中人际交往子领域的目标提到“愿意与人交往”和“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本主题通过大孩子与小年龄幼儿的互动,使大孩子充分体验长大了的自豪感,同时建立初步的责任感;小年龄幼儿感受到关爱,学习配合,也尝试去帮助哥哥姐姐。

  为了在更多的领域和范围内进行尝试,最大限度地促进大与小之间的互动和双方的共同发展,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意在让幼儿多层面体验人际关系,学习关爱、照顾弟弟妹妹的方法,学习配合、照顾哥哥姐姐的方法,更好地相互学习并吸收同伴的经验,进而形成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体验并理解只有互相帮助、相亲相爱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2.愿意主动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最喜欢的活动及最爱吃的食物。

  3.体验做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学会相互欣赏、相互照顾与配合。

  活动准备:

  1.有与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交往的经验。

  2.8种水果挂饰,每种2份。

  3.小河场景布置,塑料筐、呼啦圈、地垫、积木等过河的工具若干。

  4.小兔子家的布景,一位扮演兔姐姐的幼儿,提示卡片每位哥哥姐姐人手一份,礼物人手一份。

  5.剪刀、胶棒若干,幼儿照片每人一张,展示台一个。

  1 案例选自广东省委机关幼儿园程艳老师执教活动

  一、导入

  1.请出小班弟弟妹妹,每个哥哥姐姐找到一个弟弟或妹妹。

  2.哥哥姐姐给弟弟妹妹挂上与自己相同的水果卡片,并领其入座。

  二、展开

  (一)请幼儿做自我介绍

  1.教师:请小朋友们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清楚自己的姓名、年龄、喜欢的活动和最喜欢吃的食物。

  2.请个别幼儿上前对着全体幼儿进行自我介绍(注意:先请哥哥姐姐,再请弟弟妹妹)

  (二)去兔姐姐家做客

  1.“过河”

  (1)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小朋友们要互相帮助,不要掉到河里去,哥哥姐姐要带好弟弟妹妹。”

  (2)提问:“小朋友们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过河?”

  (3)请幼儿过河

  2. “找礼物”

  (1)兔姐姐介绍“找礼物”的规则

  (2)兔姐姐给哥哥姐姐发卡片

  (3)弟弟妹妹在哥哥姐姐的提示下进入兔姐姐的家找礼物。

  3. 回家

  幼儿用各种方法再次“过河”

  (三)制作相框并互相赠送

  1.制作相框

  2.互相赠送相框

  请每组幼儿互赠照片,并说一句夸奖对方的话,做一个表示亲热的动作。

  三、结束

  总结:“小朋友都做到了相亲相爱,玩得很开心,以后哥哥姐姐要学会照顾弟弟妹妹,以后我们还可以请弟弟妹妹一起来参加其他的活动。”

  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继续共同参与其他的活动,体验相亲相爱的快乐。

  (二)录像呈现: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相亲相爱(混龄)

  提出观摩要求:

  1.记录详细的教学过程。记录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师的实施,更要关注幼儿的表现,促进幼儿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参考方案实施分析要点,对教学精彩部分作上记号,以便今后学习借鉴。

  3.参考方案实施分析要点,对教学中需要完善的地方作上记号,以便讨论时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组织学生讨论反思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活动实施效果:

  1.活动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请依据目标设计原理分析。

  2.幼儿已有的水平如何?

  3.物质准备有哪些?是否充分、恰当?

  4.活动主要环节有哪些?各环节的安排是否呈现梯度?

  5.活动环节之间如何衔接?

  6.各环节是否都有变化?有重复的环节吗?

  7.重点目标是什么?活动中如何突出重点?

  8.难点目标是什么?活动中如何突破难点?

  9.活动目标是否实现?各环节是否为实现目标而服务?

  10.“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在活动中的交往要求有哪些是相同点?哪些是不同点?

  11.活动主要的优点有哪些?

  12.活动主要的不足有哪些?如何改进?

  三.总结提升幼儿园人际交往活动“相亲相爱”

  1.目标设计合理,符合一致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2.幼儿已有的水平包括认识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相互之间有过初步的交往,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幼儿们不会觉得生疏,交往互动自然主动。

  3.教师物质准备充分,除了包含充足的材料,还有不同场景的环境布置,完全跳出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情境丰富。如水果挂饰不仅有分组的功能,更有分发礼物的功能。

  4.活动过程层次清晰流畅:主要分为相互认识,分组配对;去兔姐姐家做客;相互制作分享礼物;相互感谢欣赏这四个环节。环节依据故事情境发展的顺序开展,体现梯度。以让幼儿“体验、操作”为主,打破了传统以“坐着参与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做到了“做中学”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高。

  5.环节之间的衔接一方面体现在故事发展的顺序上;另一方面,环节的衔接也体现在教师的过渡语上,在幼儿相互认识之后,教师说:“我们都分好了组,森林里的兔姐姐很欢迎小朋友去她家做客,我们一起去吧。”

  6.大环节没有重复现象,但在小环节中,去兔姐姐家做客,从兔姐姐家回来,经历2次过河,过河环节2次没有变化,等于是重复环节,可以考虑目标中未实现的部分:“相互照顾,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第二次让小年龄段幼儿带大年龄段幼儿过河,让小年龄段幼儿也体会到他们可以给予的帮助和照顾。

  7.重点是“体验并理解只有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才能完成任务。”主要在不同的游戏中完成,而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始终。

  8.难点是小年龄段幼儿配合帮助大年龄段幼儿。突破方法有大的先示范、大带小;教师有意识地给小年龄段幼儿更多机会、更多等待;在分配任务时将相对趣味和相对简单的任务交给小年龄段幼儿。

  9.目标基本实现,过程围绕目标开展,师幼互动很融洽,幼儿参与活动的形式多样。就是目标中相互照顾,小的照顾大的没有体现。

  10.“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活动中一样的交往要求是,“相互照顾、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哥哥姐姐的重点是充分体验长大了的自豪感,同时建立初

  步的责任感;弟弟妹妹的重点是感受到关爱,学习配合,也尝试去帮助哥哥姐姐。

  11.活动主要优点:混龄教学一箭三雕,对大哥哥姐姐,要有责任意识,学会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对于弟弟妹妹,要尊重哥哥姐姐,配合哥哥姐姐开展活动;对于全体幼儿,不论什么年龄段,都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与自己的朋友相亲相爱。教师的选题,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设想都很好。活动场地足够的大,幼儿可以充分开展活动,不受拘束。情境创设丰富,充分体现了社会教育当中强调的“实践性原则”,重视幼儿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关于环境教案5

  【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5.人口迁移与环境

  (l)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涉及人口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拉力一个地区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一个地区排斥人口迁移的因素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人们为了寻找食物、土地而迁移,受自然环境影响深刻

  工业社会,为了寻找优化配置而使劳动力不断迁移,社会经济因素成为迁移的主要因素

  ②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使其综合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也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既有积极意义,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6.中国人口迁移

  (1)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一:黄河中下游平原

  迁移方向:从秦汉开始人口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

  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

  方向: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方式: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支援新开发地区工业建设;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新修水利和水库移民;压缩城市人口规模;少量的自发迁移

  (3)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 高中英语;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培训、分配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关于环境教案6

  1、主题

  (1)改善文化环境、人人有责

  (2)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3)净化文化环境,提高自身素质。

  2、口号(宣传标语)

  (1)改善文化环境、人人有责

  (2)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3)净化文化环境,提高自身素质。

  3、发言提纲:

  (1)分析校园周边不良文化环境的表现和成因

  (2)营造良好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或意义

  (3)针对校园周边存在不良文化环境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或建议

  (4)谈谈自己的打算。

  4、发言稿:

  改善文化环境,人人有责

  同学们,目前,学校周边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如:电子游戏室、网吧违法经营,不法书店销售淫秽的“口袋书”等不健康书刊,封建迷信活动盛行,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侵害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有关部门应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打击力度,确实关闭学校周围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和书店,加强对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作为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创“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学生”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家长应注意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引导子女进行有益的身心健康活动。

  作为我们中学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依法自律,不进入营业性舞厅、网吧等场所,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益于祖国和人民的“四有”新人!

  5、提问:

  一、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天津市教委提出在我市大中小学广泛开展“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校园”的活动。为此,我市某校初三(3)班准备召开主题班会。

  1、假如你是该班的学生,请根据下面的提纲尝试完成活动设计。

  (1)围绕“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诚信校园”的活动,写出你设计的班会主题。

  答:“诚信在我们身边”、“校园诚信小档案”、“不说慌、不作弊”等。

  (2)围绕主题写出一种活动形式。

  答:演讲比赛,辨论会等。

  (3)围绕主题,运用所学知识阐述活动的意义。

  答:能够让同学认识到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理解知诚信、讲诚信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争做诚信好少年必须从小事做起。

  (4)为了搞好这次活动,你需要做好那些准备?至少写出两项。

  答:应围绕主题,符合活动形式。如进行人员分工、准备好活动场地及必要设施、聘请比赛评委等

  2、针对校园周边文化环境某中学初三(1)班决定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1)、请你为这次班会拟定一个主题。

  答:“改善文化环境,人人有责”、或“营造美好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或“净化文化环境,提高自身素质”等。

  (2)、你认为应如何围绕主题开好这次班会?(要求:有具体的活动准备和活动步骤)

  答:班会前的准备: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写发言稿等。步骤:①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②、观看录像或宣讲材料。③、请公安或文化管理部门人员作报告。④、分组讨论。⑤、推荐同学发言。⑥、活动总结。

  (3)、请围绕班会写一份发言提纲。

  答:①、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②、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或意义。③、提出建议或措施。④、谈谈自己的打算。

  3、 请你就“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设计一个主题班会。要求有活动主题、活动步骤(不得少与三步)等。

  答:主题:认真学习法律,加强自我保护。

  步骤:

  (1)有主持人宣讲有关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方面知识;

  (2)分组讨论,就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发表意见;

  (3)每一个同学把自己的感想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

  4、材料一:报载,南京一市民为儿子为生日,当11岁的“小寿星”许完愿吹完蜡烛后,小孩的家人问他许的`什么愿时,他毫不避讳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许的愿望是买的彩票中500万,然后环游世界,最后用剩下的钱买个官做做……孩子的这番话,令人目瞪口呆。

  材料二:拖把、扫帚凌乱地摆在学校门口,视而不见,考完试后以后桌椅凌乱不堪,学生吃完点心,包装纸到处乱扔。

  (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令人堪忧,也说明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迫切性。

  (2)材料二中所列现象,你所在学校有没有?请列举三例。

  a学生食堂大量的饭菜被倒;b自来水笼头长流不断,无人问津;c碰见老师,视而不见,甚至于给老师起外号;d随意践踏草坪;e乱扔粉笔等。

  (3)请从学校和自身角度谈谈怎样杜绝这种现象?

  学校:a利用广播、黑板报、班团活动多种渠道加强德育教育;b树立典型,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c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活动。

  自身:a自学接受学校家长教育,遵守公德;b加强对自身养成习惯的培养,从身边小事做起。

  (4)根据以上材料,学校准备出一期黑板报,请代拟两条宣传标语。

  “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学生装”“塑造自我,勿以恶小而为之”“加强品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等。

  二、启德中学在“营造美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活动中,突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出了一系列道德实践新举措,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

  1. 开设“道德银行”“道德银行”是根据同学们良好道德行为表现,评估折算成“道德币”登记在“储蓄卡”上,作为品德行为记录。你打算在“道德银行”储蓄哪些道德?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

  2. “文化垃圾清除”行动除了常见的黄、赌、毒外,你认为还应清除哪些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化垃圾?

  答:如:封建迷信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3. 试行无人监考针对少数同学在考场上对答案、传纸条、打手势等不和谐之音,学校大力开展诚信教育,试行考场无人监考,并在校园张贴标语进行诚信宣传。请你也试着拟两条关于诚信的标语。

  答:诚信是做人的资本;诚信,生命因它而精彩。:诚信,人生大厦的基础;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等

  4. 设立道德建设建议箱①王红同学建议:“净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你认为法律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有哪些作用?

  答:①我国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对未成年人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5. 请你结合学校实际,再提出一项道德实践活动的建议。(写出主要内容即可)

  答:如:开展“未成年人上网利与弊”辩论赛;举行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班会等10,主题班会

关于环境教案7

  【活动主题】世界环境日公益活动

  【活动时间】6月5日

  【活动需要和预算】

  场地:待定相关资料:杏林义工准备魔术道具20份:杏林义工协调准备星星50个:杏林义工准备活动摄影:杏林义工与西林幼儿园协调准备计时器:杏林义工准备奖品:杏林义工准备

  【活动中的细节问题】

  ⒈秩序(由杏林义工负责);⒉到场(杏林义工与西林幼儿园共同负责);⒊道具(组织者与西林幼儿园共同负责);⒋退场(杏林义工与西林幼儿园共同负责)

  【活动主要负责人

  西林幼儿园负责人杏林义工

  【附录】

  一、活动开展地点:西林幼儿园主要概况:活动分为五部分,具体如下:

  1、开场;

  2、宣传世界环境日相关知识;

  3、开展主题活动;

  4、颁奖;

  5、结束退场程序:

  1、开场部分由主持人介绍到场的家庭以及活动意义

  2、活动开始:

  (1)先将到场家庭分组(初定一个家庭为一组,人数多时视情况分组)

  (2)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演示一个简单的魔术(与世界环境日有关)

  (3)教小朋友们这个简单的魔术,辅导,直到所有家庭都会(学的最快的家庭得到2颗星,其次一颗)

  (4)介绍20xx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展示一些森林对比图片(砍伐水土流失及热带雨林)

  (5)抢答关于上面介绍的20xx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和世界环境日由来的问题(有几个家庭就设立几个问题,答对一题加一颗星)

  (6)介绍低碳生活的好处和人类活动对动物界的影响(图文)。

  (7)垃圾分类的游戏:计时,父母不开口,由孩子独立对组织者准备的数十种"垃圾"进行回收分类。

  规则:3个家庭一个大组,由小孩子配合完成,家长旁观不许说话。

  用时最少的大组6颗星,其次4颗星,以此类推。

  父母开口加时间20秒;视场地大小设计来回距离;分错类加时间10秒;(由工作人员记录对错情况与时间)

关于环境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穿的衣服面料和生产过程。

  2.使学生知道服装的制作过程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3.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服装的制作过程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教学引入

  21世纪,流行着各种各样舒适随意、色彩斑斓的服装,在服装的大千世界里,服装的面料五花八门,日新月异,教案《四年级上学期环境教育教案》。有纯棉,纯毛,纯丝,纯麻制品,有皮革裘皮制品,还有化纤,尼龙制品.

  (板书课题:穿衣与环保)

  二、学习新课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的问题观察:

  你身上穿的衣服一般是用什么面料制成的?

  你知道它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

  2、试着讲述一件棉质衣服的生产过程。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畅所欲言

  化纤产品本身具有不可降解性,特别是合成纤维,其废弃物回收成本高,燃烧后

  污染空气,废弃后不易降解,会造成土质恶化。

  想一想:

  化纤服装的.制作过程个资源,环境带来了哪些影响?

  我们怎样穿衣才是环保的?

  三、小结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尽量少丢弃未穿旧的衣服。

  妥善处理好旧衣服,捐赠或二次利用。

  四、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未来的衣服将是什么样的?请你把想法写一写。

关于环境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调查、统计,了解人们日常出行的方式。

  2、通过谈话、讨论、听故事,了解摩托车、汽车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3.从身边事入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什么是绿色出行

  教学难点:培养绿色出行意识

  教具准备:

  1、调查表

  2、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人的标记各二

  教学设计:

  一、以路人和家长为对象进行调查,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出行方式。

  "前几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调查了人们出行时最常选择的方式,同学们都

  把它记录在调查表上了,现在,谁来告诉我你调查的`结果是哪一种出行方式最多呢?"

  二、说出自己调查的结果,并固定在相应的标记下面,分辨出哪一种出行方式最多、最少。

  1、"谁来告诉我,加上之前我们调查的和刚刚调查的,你的结果又是哪种出行方式最多呢?"

  2、"我们来看一下,调查出来的结果中哪一种出行方式最多呢?"

  三、选择自己喜欢的出行方式,并阐述理由

  1、"同学们如果现在你要外出,你最喜欢哪种出行方式?"

  2、阐述理由。

  四、看课件故事,了解汽车、摩托车给环境带来的危害,

  选择科学的出行方式。

  五、请进行第二次选择

  "如果你现在又要外出,你又会选择什么出行方式呢?为什么?"

  六、制作"绿色出行宣传单"

  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一起来做一回"环保小卫士",请同学们自己来制作"绿色出行宣传单",然后我们一起到社区向大家去宣传"绿色出行"的知识。

关于环境教案10

  课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授课班级

  高一(11)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1. 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讲述:“人类与环境”“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学习来全面了解问题的存在。为本章的学习提出了“问题”(即起一个铺垫和前提作用)。

  2. 收集近年沙尘暴的相关资料

  3.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

  (1)人口与环境: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等。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3)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全球性和地域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理解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能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结合事实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采用学生兴趣高的多媒体网络,运用启发式、问题解决式进行图像分析的方法 。

  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学习结果。

  2.利用网络,指导学生分析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网络《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教学过程

  【引入】上课前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的FLASH,创设学习环境保护的情境。

  【点】上课前,我们听了“我是一只小小鸟”这首FLASH,在这首歌中形象的表现了当人类破环自然环境时,环境中生物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而当人类有意识的保护自然环境时,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将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可见,环境与我们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点】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任何生物都是地球环境发展变化中的产物。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们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人体结构与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人与环境构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互动回答问题)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见教材p94图8.1)”。观察这幅动画图,说出:内圈、外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注意观察图中的(1)(2)(3)(4)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从上面“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可以看出:

  内圈:人类社会 外圈:环境

  箭头1:指人类从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箭头2: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 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3: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4: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教师总结】可见,由于环境具有反馈作用,人类可以作用于环境,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

  【点】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只要人类作用于环境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呢?显然不是,(点击,讲解)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

  只有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环境问题,它有什么表现呢?

  【点】环境问题的表现(一)(观看视频2分40秒,师生互动)

  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例如,1.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2.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3.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4.放射性物质泄露产生的放射污染;5.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等等。可见第一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易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点】环境问题的'表现(二)(观看视频40秒,师生互动)

  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对人类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的灭绝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

  【游戏】3男6女1个伐木工,男代表树,女的代表动物,假设一棵树最多只能生活3个动物,人类开始砍伐树。砍掉第一棵树时,砍掉第二棵树时,一部分的生物受到死亡威胁,伐最后一棵树时,生物灭绝。

  【点】(观看视频43秒)

  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都有1到2万物种灭绝,物种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

  由森林的破坏,造成物种的灭绝这个例子告诉了我们,地理环境之间有其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见,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多角度,全面的去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以东街口作为案例,从多角度去分析它。先来看一下我们角色扮演的规则:共有5个角色,分别是“我是东街口” “我是东街口居民” “我是经济学家” “我是环境保护专家” “我是政府官员”这5组我之前已经叫大家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下面大家可以浏览一下网页中角色扮演的提示,整理一下自己的材料,我们现场再征集一个东街口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主持这个小活动。

  【点,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乡村与城市环境问题

  刚才大家都表现的相当出色,从这个活动中希望大家今后去分析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多角度,全面的去分析。从东街口例子中我们也看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不同的地方所反应出来的环境问题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先来看两段视频(2分钟)。看完城市视频后,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原因是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看完乡村视频后,乡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原因是由于利用资源地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除了城市和乡村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环境问题也有自身的特点。

  【点,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为什么呢?

  1.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点,师生互动】全球性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这样就会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观看视频)看完刚才的视频,下面请大家看一下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1995年2月──1998年9月,全球环境基金针对全球福利的项目和活动,向发展中国家几个重点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点】在线测试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所学,一起来作一下在线测试,在做之前大家可以点击浏览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纲要,或者浏览一下本节课提供给大家地教学资源。复习一下所学的知识。

  【点】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你所了解的福州市环境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你觉得应如何去解决?我们应如何去协调福州人地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呢? (迅速浏览你所需要的资源,并进入讨论区,表达你的观点。) 可浏览的资源有:

  1.“教学资源”栏目中的文字和视频资料。

  2.“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视频。

  3.福建水土保持视频。

  4.中国水土保持视频。

  【学生讨论留言,教师引导】

  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治理方法,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其中有一组学生想到要用垃圾回收船来治理福州内河污染的问题,并当场画出示意图。

  【点击,观看视频,小结】可爱的福州

  福州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建设福州的美好明天。

  【课后思考】

  1.活动安排

  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你对“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看法。

  2.知识整理

  从对人地关系的分析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如果人地关系不能协调发展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出现了各地区的环境问题差异,如乡村与城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同时有些环境问题是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

关于环境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世界资源环境问题。

  2.使学生知道不良饮食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3.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不良饮食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养成勤俭节约环保的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当今和未来世界人类面临资源匮乏、河流污染、空气浑浊、垃圾成山等资源环境问题的威胁。其实,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稍加注意,一些良好的环保习惯就养成了。也许环保习惯可以从餐桌上开始,我们可以用"吃"来传达对地球的关爱。

  (板书课题:饮食与环保)

  二、学习新课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可见粮食对于人类是何等的重要。

  同学们想一想:

  1.你平时是否注意节约粮食?

  2.你身边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

  师生共同谈论交流。

  3.畅所欲言

  1998年我国首次颁布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营养宝塔",提供了合理选择食物的.指南。

  想一想: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营养宝塔"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的饮食是怎样安排的,你认为合理吗?

  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三、小结

  为了环保,我们要食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

关于环境教案12

  教学目的:

  1、知识要求: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能力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典型案例,调查当地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

  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德育要求:深刻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发展和环境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一节课

  教学手段:投影仪、录像机

  教学方法: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教学内容与过程:

  (播放录像片):《寻找失去的世界》

  (提问):片中陆地动物和海洋动物分别下海和上岸去寻找失去的世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说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峻,环境问题的分布日益广泛)

  (导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治理环境,刻不容缓!地球上处处都回荡着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生存或者死亡,这还是个问题。

  保护环境、治理环境不仅要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更要彻底弄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板书):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纵观历史,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历史时期主要以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为主,而今天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则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尤其是人口压力造成的。

  (板书):一、人口压力

  1、读“图8.5,世界人口增长”,叙述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及总趋势,并简析其原因。(学生回答、省略)

  2、图8.6,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

  长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原因。(学生回答、省略)

  3、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有哪些呢?请读案例一,完成知识联系表,并据此分析墨西哥城环境恶化的原因.

  [投影案例一]:墨西哥城的环境变化

  1325年,当人们在一片湖泊和中央的一个岛屿上建起了这个城市的时候,他还根本不起眼。经历过战火之后,1924年墨西哥联邦议会决定,定都于墨西哥城。此后这儿的大部分湖泊经填充和排干,城市开始向各个方向发展。到1995年,市区人口达到1650万,也就是说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墨西哥城成为今日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都市,为世人所瞩目。然而,问题与奇迹相伴而来。这座曾经以“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而著称的城市,近年来因人口过多,工业迅速发展,向大气和环境中排放的烟尘、有毒气体等废弃物增多,已经被淹没在蒙蒙的烟海之中。今天的它,已经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还有便是它拥挤的交通与频繁的事故,在路上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祸从天降。

  当人们提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不禁会皱起眉头。

  1.把下列所给内容的代号填入方框内

  A.人口增长过快B.环境问题C.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多

  D.资源短缺E.生态恶化F.超出环境的供给能力

  M.对物质资料需求增加N.超出环境自净能力

  (小结)通过案例的分析和练习,我们知道: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超出环境的供给的能力,导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会向环境排放越来越多的废弃物质,有可能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承转)不仅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压力过大,会产生环境问题;而且由于人口素质低下,生态意识淡薄,对自然资源的盲目、不合理开发利用同样会产生环境问题。

  (板书)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提问)阅读材料“玛雅文明的衰落”,结合“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讨论玛雅文明衰落的根源。

  (小结)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力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力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料补充不足导致的;而水土流失的更主要原因是森林被破坏、毁林开荒、生态恶化的结果。然而玛雅文明的衰落并没有引起当今世界人民的足够重视,不但没有以史为鉴,相反这种靠大面积的垦荒扩大耕地的方式仍然在继续,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投影案例二]:内蒙古草原的退化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畜牧业为生。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使牧区的范围大为缩小了。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层土壤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会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去冬今春肆虐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开垦、沙化有关。

  (提问)1、阅读“图8.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并思考:

  目前扩大耕地的方式有几种?分析各种方式引起的恶性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2、阅读漫画“毁灭”,作者取名为“毁灭”的含义是什么?

  3、讨论:类似这样的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还有哪些?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承转)由于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仅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而且有时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板书)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投影案例三]:日本的“痛痛病”成因示意图

  从1955年起,居住在日本富士山神通川下游地区的一些农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得病初期,患者只感到腰、背和手脚等处关节疼痛,后来发展为神经痛。患者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晚上睡在床上经常痛得直喊“痛、痛……”,因此这种病被称为“痛痛病”,又称为“骨痛病”。得了这种病,人的身高缩短,骨骼变形、易折,轻微活动,甚至咳嗽,都可能导致骨折,一些人痛不欲生,自杀身亡。经过调查,造成这种骨痛病的原因是神通川上游的炼锌厂长年累月排放含镉的废水,当地的农民长期饮用受到镉污染的河水,并且食用此水灌溉生长的稻米,于是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逐渐积聚引起镉中毒,造成“骨痛病”的。

  (提问)1、财富和产品越多,生活质量越高吗?阅读“图8.8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思考为什么?

  2、怎样的标准才是高质量的生活?请大家课后调查当地化工厂工人和附近的居民的经济收入、饮用水和空气等环境要素的质量、身体健康状况,据此说明影响你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并请提出你的防治设想。

  (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人口压力过大、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的。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既满足自身的需求,又不致于影响和破坏环境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去研讨。

关于环境教案13

  1、了解水污染、水体污染、水体污染元的含义,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过程及其防御措施

  3、了解水污染的防治原则及其含义

  重点难点:水污染的类型、水体富营养化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水污染概述

  1、概念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体的自净能力

  物理净化:混合、稀释、挥发、扩散、沉淀等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酸碱反应、分解、凝聚等

  生物净化: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同化、氧化、分解等

  3、水体污染物水体污染源

  4、水污染的类型

  (1)化学性污染

  ①无机污染物质: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主要是污染使水体的PH之发生变化,阻碍水体自净作用,还会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物

  ②无机有毒物质:重金属中具有潜在长期危险的物质汞、镉、铅、砷等元素

  ③有机有毒物质:化肥、农药、多环芳烃、芳香烃人工合成,很难被分解

  ④需氧污染物质: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酚、醇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能分解,但需要大量的氧。

  ⑤植物营养物质:主要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中的含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农田排水中残余的氮磷物质。

  ⑥油类污染物质:主要指石油对水体的污染,尤其是海洋采油和邮轮事故

  (2)物理性污染

  ①悬浮物质污染: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泡沫塑料。悬浮物质影响水体外观,妨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氧气的融入,对水生生物不利。

  ②热污染:来自工业的冷却水,没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可能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的含量降低,水中存在的某些有毒物质毒性增加等现象。

  ③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矿藏的开采、核试验和核电站的建立,使放射性废水、废物增加

  (3)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后,往往带入一些病原体生物,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5、世界水日: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6、水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健康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7、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指水中含有较多的有利于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氮和磷。植物主要是藻类等浮游水生植物,一旦氮磷达到一定的浓度,藻类就会疯长,他们聚集漂浮在水面上,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华赤潮不仅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也发生在温带甚至寒带地区,尤其是封闭的.港湾更有利。

  水生植物疯长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只是水中的含氧量不足;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加强,也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所以水中的浮游动物就因缺氧而死亡。

  8、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

  (1)防止营养成分进入水体;

  (2)控制水体中的藻类繁殖

  ①实施;禁磷;

  ②控制农田污染

  ③污水处理采用蒸馏、电渗析、离子交换等化学方法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控制污水中的氮、磷的排放量

  ④人工水体净化⑤植物净水

  二、水污染的防治

  1、水污染防治的原则:预防、治理和管理预防主要是指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治理是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在进入自然水体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管理就是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

  2、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

  3、清洁生产的特点

  (1)清洁生产提倡的是以预防为主

  (2)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3)清洁生产体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基本方法

关于环境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课后习题

  1、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4、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关于环境教案15

  今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日前,20xx年“环境日”主题“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_”正式发布,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从自身做起绿色消费。

  教学目标:

  了解世界环境日的由来

  重难点:

  为什么要制定世界环境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课件出示

  1、确立世界环境日的意义。

  世界环境日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人们的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2、节日由来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年度报告》,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开展“世界环境日”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3、课堂练习,今年是第几个世界环境日?

  三、小结

  四、课堂延伸

  了解每年世界环境日召开的地点与内容进行交流

【环境教案】相关文章:

环境教育教案05-19

环境教育的教案05-25

爱护环境教案07-25

环境教育教案(经典)07-13

关于环境教案02-22

环境教育教案02-20

《爱护环境》教案01-16

[精选]爱护环境教案07-25

环境教育教案(热)06-12

[通用]环境教育教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