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
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5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2
在本单元主要教学用画图等方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教学内容编排成两段:
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91~93页教学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遇问题和其他稍复杂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发现内在联系,理解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步骤。
1.让学生学会画图和列表。
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怎样让学生学会画图和列表?不是告诉他们怎样画、怎样列,也不是把画成的图、列好的表展现给他们看,而是让学生在画图、列表的活动中体会方法、学会方法。
(1) 第89页例题中白菜卡通说的一句话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告诉学生两层意思: 一层是如果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暂时想不到解法的时候,可以先画示意图帮助思考;另一层是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图,这样的图能正确、清楚地表达题意,直观显示数量关系。
例题用三句话表达,可以把画图分成三步进行,每步画的图分别表达一句话的意思,画成的示意图就完整地表达了题意。学生看图想到要先算原来花圃的宽,就达到了画图的目的。
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学会画示意图,运用画图的策略,想想做做的'每一道题都要求学生先画图,再解答。教材根据实际问题的前半段意思,画出了一部分图,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这样适当降低了画图的坡度与难度。
(2) 第91页例题是相遇问题中的求路程和,配合文字叙述画出了小明、小芳两人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的情景,在对话中有两人行走的速度。学生画图整理的时候,会主动借鉴情景图的结构和形式,简化其中的非数学成分,把人物、道路、房屋的图画改成圆点、线段、小旗等简单的符号。把小明和小芳各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后相遇这些数学信息细致地表达在图上。这道例题图文呈现的时候,把数学信息都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上,清楚地显示了小明和小芳两家之间的距离包括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和小芳家到学校的距离,这两段距离分别是两人按自己的速度步行4分钟的路程。学生很容易依据这样的线索进行列表整理。
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辣椒卡通的解法往往出自画图整理,因为图中清楚地显示了小明家、小芳家分别到学校的距离之和就是他们两家间的距离。萝卜卡通的解法往往出自列表整理,因为表格里能看到两个乘积有相同的因数,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曾经见过这样特点的表格。对多数学生而言,前一种解法容易理解和接受,后一种解法稍难些。因此,教学时要侧重对后一种解法的交流和评价。
让学生用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目的是体会它们的联系。首先应搞清楚这两种解法不同的思路和数量关系,不同的解题步骤与过程。在此基础上,体会两种解法的联系,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种解法,沟通两种解法,从而更好地选择解法。
2.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要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初步具有应用方法的意识。教学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地体验画图、列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从而形成自觉地、灵活地、有效地选用这些方法的态度和能力。
(1) 让学生体验方法。第89页例题是计算原来花圃的面积,虽然题目的叙述很清楚,也很有条理,但毕竟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有些学生读题以后处于似懂非懂、无从下手的状态。教材及时提示学生画出示意图,并在图中用不同的颜色表达了画图的步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应用了画图方法,而且对这种方法能产生新的体会确实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体会使画图从具体的行为上升成意识,策略在此形成。教学的时候,要把握住两个时机: 第一个时机是在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想不到解题方法的时候,不要为学生解释题意和提示算法,而要引导他们通过画图整理信息、理解题意、形成思路、寻找解法。第二个时机是学生解答问题后,要引导他们体会画图整理信息对解决问题起了什么作用,对这些整理方法产生好感,从而在以后的解题时自觉地使用。
(2) 让学生学会画图整理的方法。
主动而有效地运用画图的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必须有相应的画图技能。如果学生不会画图,那么绝不可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运用这一方法,也就不可能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材把初步学会画图落实到想想做做的练习里,提出先画图整理或列表整理,再解答的要求。
(3) 让学生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给学生解答的数学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已经学过并且记住了的题,学生一看就知道怎样解答;另一种是以前未见过的陌生题,学生暂时不知道可以怎样解答。在解答前一种情况的题时,主要活动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通过再现与重复巩固知识,形成比较熟练的技能。在解答后一种题的时候,则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的活动中发展策略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中这两种情况的题都需要,显然本单元应该安排后一种情况的题。
仔细研究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变化多于重现。有的是题材和情境变了,有的是条件与问题变了,有的是数量关系变了。许多题对学生都是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是,有一点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都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数学信息,都要经过整理才能形成思路、找到解法,都是为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本单元的例题和习题必须以不变应多变,坚持让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理出解题思路。让学生学会方法、体验方法、形成策略始终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千万不能见一题教一题,过多地补充范例,把教学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 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 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 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 ) △=( )
②☆比○多1,☆+○+=10
○=( ),☆=(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 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 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2、学会收集有效信息,并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通过列表的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本节课设计时,我就是以这一理念为依托。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探索解题策略展开,先出示有很多信息,但隐含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图,让学生选择信息,选择整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感知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来整理信息。然后通过两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达到策略内化和优化,并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要从方法、策略入手。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初步感知用列表来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出问题:
(1)你听到了或看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每本笔记本多少钱?
每枝钢笔多少钱?
小华买笔记本用去了多少钱?
小军买了几本笔记本?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一步计算的马上解决。
2、解决小华买笔记本用去了多少钱?
(1)找有用的信息
①要解决小华用去多少钱?图中那么多信息,你打算怎么办?
②那么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呢?请你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2)记录信息
①如果要求你们把这些有用的信息记录下来,你会怎样记录?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信息。
③汇报展示方法: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记录信息的吗?
大家觉得怎么样?
学生可能会有:完整地记录信息的方法
摘记数字记录的方法
摘录重点的方法
(3)优化方法:
①如果现在再让你记录,你会选择哪种记录的方法?为什么?
③再来说一说:刚才他是怎么样记录的?
④在摘录重点这种方法的'基础上添上表格线,使它成为一个表格。
⑤你能看着表格直接列式解答吗?
(4)揭示课题
3、初步应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1)现在你们能不能也用列表的方法把求小军买多少本笔记本?需要的信息记录下来?
(2)汇报展示:你能说说你是怎么记录整理信息的吗?
(3)列式解答。
二、通过观察比较,巩固列表的方法,并对列表的方法进行适度的拓展延伸。
(1)观察这两个表格,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其实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表格来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共18元
小华
5本
共?元
小军
?本
共42元
(3)还有更简单一些的呢?
3本--18元
5本--()元
()本--42元
现在你能把括号里的数填出来吗?
三、实践应用,再次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1、解决买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先整理信息。
(2)汇报展示并列式解答。
2、录音播放商店降价的信息:
(1)现在有2个问题,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忙解答。
问题一:丽丽和芳芳一共付了多少元?
问题二:丁丁比丽丽少付多少元?
(2)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整理并解答。
四、课堂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5
教学过程与反思: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相关经验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师:(指图1)这是一架平衡的天平,从图中你能看出1个苹果的质量和1个梨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师: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时,大家用到了“换”的方法,这是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替换。(板书)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有一个叫曹冲的小朋友,就用替换的策略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你们听说过吗?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自主探索实践,研究替换策略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人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反思】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6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P65—6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这节课重点学习的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出现的是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情境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先找出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感觉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再让学生思考怎样回答问题,随后用列表的方法搜集整理信息,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体会策略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上。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生初步接触“策略”一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情境中呈现较多的信息,产生要整理信息的需要,产生掌握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从而真切感受列表的作用,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策略”
谈话:前段时间进行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期中考试,有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如下。(出示杂乱无序的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问: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乱)你能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
如果我想了解每门功课这十名同学的排名情况,以及这十名同学的总分排名情况,你觉得能一眼看出来吗?你打算怎么做?(学生可能会说出将这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以及总成绩进行列表整理比较)
讲述:像刚才大家所说的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整理,就是一种策略。
问:什么叫策略?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
(说明:这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学习中接触“策略”这个抽象概念。本环节旨在通过课前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策略的意义,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二、激发内需,形成策略
呈现情境(1)谈话:三个好朋友去文具店买文具,在文具店里碰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帮助解决。
(将图上信息进行改编,改编后的情境图加上“小华用去了多少元?”小军说:“我只带了42元,可以买几本?)
(说明:教材中例题的情境内容简单,,改编后的情境图中增加了几条信息,使情境中的信息涉及多个条件与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整理信息?怎样整理信息才便于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思考能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
(2)整理信息。问:这么多的信息,你想怎么做才能让大家清楚地看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
(3)展示交流。充分展示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整理方法的特点,初步认识列表整理信息的优势。
(4)比较优化。选择学生整理的不规范及规范的表格进行比较,共同商讨表格中应该包含的内容、结构,去繁留简,优化表格。如下表:
(说明: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学生可能只是将情境中的信息抄了一遍,不思考如何简化信息;还有的学生能摘录有效的信息,并有序排列,等等。本环节旨在唤醒学生整理的经验,展示学生已有的整理信息的策略,让学生体验整理信息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受列表整理信息的优越性)
(5)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问:你感觉用表格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清楚、简洁)
(6)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两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要知道小军能买多少本笔记本,得先知道什么?
讲述: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通过表格第一栏小明的信息知道一本笔记本的单价。
问:通过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觉得用表格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还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信息后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使学生再次体会到用表格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更主要的.是便于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反思交流,体验策略。
探讨:上述问题是用什么策略解决的?这种策略有什么特点?
(说明: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对行为的不断反思。这就须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清晰地体会列表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方面的优势,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灵活选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学校图书馆里也有一些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独立看书明确题意。问:看过图后,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请大家把课本上的表格补充完整,再解答。
班级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接问: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先求什么?(先求一本字典的高度,)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商店购物情景)
①从这幅图中你又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你能用什么方法最快地解决出来?(列表)
你是如何理解“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
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课本上列表整理。
班级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
五、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
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初步学习了列表的方法和一些具体的策略。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形成越来越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亮点,但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以往上课及听课的经历中,发现很多老师不明白这一单元该如何去教,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解决问题上,没能分清策略与方法的本质区别。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本人在别的班级试教中,第一次教学按照书中例题原样呈现,发现因为信息量少,看图即能一目了然地解决问题,学生产生不了列表整理信息的需求,反而是在学生已经得出答案后再让学生去整理信息,教学变得没有实效,不但没让学生形成策略,感觉策略的价值,反而让学生感觉到似乎“多此一举”,于是在公开课的班级中调整了方式,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件学生熟悉的事(整理分数)逼出学生的“策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策略,再通过一道改编的例题让学生产生整理信息的需要,初步体验列表整理信息简单、明了,在解决题中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表格分析数量关系,再次让学生体验列表整理信息不仅具有上述特点,而且还易于分析题中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次感受到列表策略的价值。学生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进行反思、提炼,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倒推法进行问题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难点是: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水杯),作业本,多媒体课件
教 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 师活动
学 生活动
教 学反思
创设
情境
体会
倒过
来想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从简单的事情中理解倒过来思路.
1.创设学生春游乘车情境
出示从苏州去南京沿途经的城市,提问回苏州时沿途依次经过哪些城市
明确日常生活中常常应用到“倒过来想”的策略。
师生交流
观察
独立思考
自主
探索
学会
新策
略
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操作和熟悉的收作业本情境来代替教材例2,使学生在亲历过的问题中受到启发,自主探索用画直观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适用新策略解决的问题特点。
一.初步理解“倒过来推想”的方法
1、出示两只盛有不等果汁的杯子,信息:两杯共装果汁400毫升,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两只杯中的果汁同样多?
2、配合演示从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使两杯同样多。然后组织学生猜一猜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3、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倒水前后两只杯子里果汁的总量有没有变化?
4、组织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策略是怎么样的?从而揭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5、板书课题。
二.体会适用新策略解决的问题特点
1、创设学生交作业情境,出示一叠作业本,有关信息:如果又新收到12本,发下去25本,剩下总数是20本。
2、呈现箭头图,帮助学生理顺数量变化方向。
3、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呈现学生的列式计算方法。
4、联系倒推的两步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总体变化来思考。
5、引导学生检验,用顺推的方法看剩下的是否为20本,使学生体会到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观察思考
学生交流
说说自己的想法。
尝试用画直观图和填表格的方法来更清楚展示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
推理解答,说说倒推计算思路
估测一下本数
尝试用自己方法信息,并展示出来。
说说“倒过来推想”策略
思考“发下去25本”倒过来想要怎样?“新收到12本”倒过来想要怎样?
列式
顺推检验
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应用倒过去推想思路的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中去理解倒过去推想的思路.
实践
应用
体会
价值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调动他们的学习乐趣
1、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题
组织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过程,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
2、组织完成练习十六的第2题
组织学生组内交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投影学生作业
3、组织完成独立完成练一练。
提问学生思考怎么理解小军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明?如果你是小军你会怎么做?
出示10支粉笔,提问拿出粉笔的一半还多一支可以怎么拿?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关键句含义,明确可以分成两步理解
独立完成
仿照例1用列表方法
独立完成
仿照例2用箭头表达数量变化方向
介绍自己的方法。
理解先拿出一半,然后再拿一支。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8
一、课前游戏:
文字游戏——说反话、做动作
左、加法、乘法、上来、买进、给你、送出去、往南
二、导入新课:
1、快速抢答:
课件出示:
(1)我送给小红4张邮票,现在我有12张,我原来有( )张邮票。
(2)一杯果汁再倒入40毫升后是200毫升,原来这杯果汁有( )毫升。
(3)把甲杯里40毫升果汁倒给乙杯后,现在甲杯有100毫升,甲杯原来有( )毫升。
同学们,你们为什么答得那么快呀?你能选一个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发现这几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几题都是已知现在,求原来。我们可以怎么想呢?相机板书:
原来 倒过来 现在
2、课件出示逆运算题:( ) ( ) (20)
师:你能挑战一下这一题吗?
学生试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引出倒过来推算
师:算出来的得数10对不对?我们有什么办法证明?
生:顺着计算一遍。
引导学生口头验算结果,然后回答第2小题。
( ) ( ) (54)
3、小结。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策略就是……?
生答师板书:倒推
三、教学例题:
(一)、教学例
1,学会基本的倒推思想。
1、课件逐步出示例1情境图,生观察,并相机阅读条件和问题。
师: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生自由汇报)
师:你准备先从哪个条件入手解决这个问题?(生汇报)
师: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生自由汇报思考过程)
2、画杯子图倒过来分析证明。(课件画图演示过程)
3、填表分析。
师:现在甲杯和乙杯各有多少毫升?你是怎么想的?原来甲杯和乙杯各有多少?你又是怎么想的?
4、列式计算。
师:你准备怎么列式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 400÷2=200(毫升)
甲杯 200+40=240(毫升)
乙杯 400-240=160(毫升)
师:为什么先算400除以2得到200,第二步为什么用200加40?算乙杯除了可以用400减去240,还可以怎样想?(板书:或200—40=160)
5、学生检验。
师:这个答案对不对,咱们想个办法证明一下。
6、师:同桌说说解决这道题目的策略。(学生小组交流)
7、出示练习十六第1题。(设计情境,收集上海世博会纪念卡)
师: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用怎样的策略?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信息,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后进生的答题情况,再汇报交流思考过程。
师:第一步用60除以2算的是什么?根据什么条件这样算的?(生答)
统计正确率,表扬与鼓励同步。
师:有些题目在解答之前,我们可以先把重要的信息先整理出来。
(二)、教学例2,学习如何收集、整理信息,再倒过来推想。
1、课件播放例题2。
读题,出示学习建议。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挑选代表性作业实物投影交流。
生汇报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教师小结:
课件倒过来逐个出示:
探索简便思考过程
师:我们也可以像上课开始做的那道逆运算题目一样,把题目简单化。
课件出示:( ) ( ) (52)
师:你会倒过来推算吗?(生口答)
2、列式计算:
师: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列式解答。
生答师板书方法一:52+30-24=58(张)
师:还有什么思考方法可以找出答案?
师:又收集的比送给小军的少6张,现在比原来就怎么样?
生答师板书方法二:30-24+52=58(张)
3、验算证明:
师:根据求出的答案,再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生口头检验。(58加收集的24张就有82张,送给小军30张减去30就还剩52张)
4、小结:
师:不管用哪种计算方法,咱们在解题之前的思考过程都用到了什么策略?
生: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师:看来,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还真的很重要呢!
(三)、教学练一练题型,理解“一半多一些”题目的思考策略。
1、课件播放练一练题目。
(1)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通过读题,哪些地方有疑惑?
预设:学生会说出“一半多一张”不太明白,教师提示:你能用两个动作来解释一下这句话吗?提供一叠画片,操作演示,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结合学生的理解,逐步出示题目的变化信息,引导学生用简单的箭头图来表达。
(2)师:根据摘录整理到的信息,你会倒过来推想吗?
生汇报倒过来思考的过程,师相机课件出示。
(3)师:根据这种倒过来推想的方法,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列式解答,再汇报交流思考过程。
(4)检验答案。
四、巩固应用
1、选一选:出示小刚买一个铅笔盒用去所带钱的一半,买一本笔记本又用去2元,这时还剩16元,小刚原来带了( )钱。(此题的安排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巩固对“一半”题目类型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做选择题的方法还可以用答案代入法,其实也体现了学生的检验过程和与顺推思路的比较。)
2、估一估、比一比:设计去苏州乘火车到上海参观世博会情境题,一种情况是家中8:20出发,到达苏州火车站约什么时刻?另一种情况是火车发车时间为8:20,从家到常熟客运站30分钟,再到苏州汽车站为1小时,从汽车站到火车站还需5分钟,为了不误车,最迟什么时候从家中出发?(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倒推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谈话: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思维拓展:
1、我来吟诗:古人用倒推作诗
2、尝试做思考题“李白喝酒”。随音乐出示题目,教师先进行分析题意。
借助箭头变化图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策略尝试解决。
生课后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交流。夺取智慧星。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有合理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明确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互相交流。
师抽生交流并板演:犁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
活动二:解决问题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尝试解决,并交流]
师: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全班交流,展示不同的写法。
生1:520÷4=130(包)
320÷4=80(包)
138+80=210(包)
生2:(520+320)÷4=
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吗?
师:你能出有括号的先加再除的混合的运算顺序吗?
生答。
师:请同学们解决下面的问题。
360÷(2X3)380÷(132-127)
活动三:练一练
第4、5、10题: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完成。交流时注重让学生说清分析思路和策略,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0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71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具]
每生印一张例1的方格纸 /学生准备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情激思。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受到了哪些启发呢?
小结:今天我们也要学习爱迪生和他的助手阿普顿,巧妙地运用一定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陌生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列表法、还原法;五年级:列举法、还原法;六年级:替换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师:首先请大家欣赏2个平面图形,以前我们学过吗?生:没有
师: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它们的什么可能相等?生:面积
师:怎样比较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谁来说说看。
生:可能说“数方格/折剪拼移转”(如学生讲到数方格,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方格补好)
师:好,现在就请大家拿出手头的图形,同桌协商选用哪种方法,然后分好工,每人完成一个平面图形的操作,然后放在一起验证一下。(同桌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验证下来,发现,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确实相等的同学学举手!
你们组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指名回答。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师表扬。
师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师:这样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变成长方形后面积确实————相等!为什么?
生: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长是5格,宽是4格,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都是20格。)
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2个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他们什么不变?(面积)都把他变成了什么图形的面积?生:长方形。
有没有用“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为了更好的比较两者的面积,运用了解决问题的一个什么策略呢?是的,是把两个未学过的图形(复杂繁琐的)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的)两个面积相同的长方形来比较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解决问题又一个策略——转化。(板书:转化)
4.出示练一练。
师:下面,我们继续看一组图形:出示p72练一练。
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解题关键:平移前后周长不变)
集体交流校对方法,并演示。
5.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师:同学们,其实“转化”的策略并不神秘,在我们以前图形学习中就曾经很多次运用了“转化”的策略,你能回想出哪些呢?
同学们合作交流,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在组内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同时从别人的发言中丰富自己的认识。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
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2)我们除了在图形变化中运用转化,在计算中也同样适用。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若学生不能说出算理的转化过程,师先出示1.25*7.8=?1/7除以2/9是多少,让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再次体会转化的重要性
然后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师:(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
(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你能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比较: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他是如何进行转化的?
如果再添一个分数+1/32呢?
(3)小结:“转化”中一种常见、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可以积极地使用“转化”策略来解决。
三、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师: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看看谁的转化策略用得好?
2、请大家在书上完成练习十四的1,2,3,然后集体校对,进行星级评定(合计5道,五星级评评定)。
第1题:
(1)学生数一数,得出结果。(15场)
(2)交流简便思路,学生最初可能有两种情况。
生1:用“顺加”的方法:8+4+2+1=15场。
生2:用“倒减”的方法:16-1=15场
对于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只是猜测,需要通过举例去证明。
(3)如果有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比赛多少场?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汇报。
(4)教师讲授: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第2题:(演示直接校对)追问:怎么想到转化的方法的?
第3题:(重点讲评八卦图)
已知该八卦图的半径是五厘米,求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愿意运用转化的策略吗?为什么?
生回答出示: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
复杂转化为简单,陌生转化为熟悉,
抽象转化为具体,未知转化为已知。
掌握转化的策略,对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小结:当然,有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五、课堂作业
1、练习十四第3题(1)
2、练习十四第4题:有三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
S圆形——S长方形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谈话导入。
师:过年的时候,一些地方有个风俗,就是把窗花贴在窗上,非常漂亮。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非常美丽的窗花,请你在欣赏的时候,仔细观察,它们分别是通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的?
(分别演示蝴蝶平移的过程,第二幅图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旋转一次,第三幅图从左往右顺时针平移一周的过程)
提问:(1)蝴蝶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而来的?
(2)花环两次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
(3)最后一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师依次板书:平移,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好。平移,旋转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再来利用身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提问:这两种平面图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提问:你能从图上准确地数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不能)面积会相等吗?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讨论,并可以在刚发下的作业纸上涂涂画画,验证你的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你们组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你在观察这两幅图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
(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教师及时评价并用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提问:这两幅图经过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提问:变成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教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两幅图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面积)都把它变成了谁的面积?(生:长方形。)
小结:因为我们无法一下子看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分别把它们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我们就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三、应用策略,归纳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同学们试着来解决以下问题。
(1)练习十四第2题的左边两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相机演示。
(2)“练一练”右边的图形和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一幅图。
提问: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快速地求出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演示。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未为简单的图形,具体地说又是用到了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四、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谈话: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很多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1.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3.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4.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5.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看来,“转化”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在刚才的交流和演示的过程中,你觉得这种策略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不规则为规则------)
五、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提问:(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这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转化呢?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提问:如果给这道题目再添上一个加数1/32,和是多少?再加上1/64呢?如果一直这样加下去,加到1/1024呢?
小结:在解决这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时,我们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把复杂的算式变成了简单的算式。这也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数形结合。(板书)
3、出示:比较大小:16/17和35/36
你准备怎样比?先和同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体会: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般要通分后比较大小,通分很麻烦,现在只要转化成比较1/17和1/36的大小就可以了。
2.谈话: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有时我们也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思考问题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些。请同学们看这一题: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单场淘汰制的比赛规则并看懂图的意思。
(2)提问:什么是单场淘汰制?你能结合示意图来说说淘汰赛的过程吗?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进行解释。)
(3)提问: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提示:不管第几轮,每场比赛都要淘汰几支球队?到决出冠军为止,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样看来求比赛了多少场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
(4)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幅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评价并演示。
4.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2幅图。
要求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集体校对。
小结: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在什么时候采用“转化”的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生回答。
七、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平移 转化成体积相等的长方形
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不规则——规则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 复杂——简单
S梯形——S平行四边形 未知——已知
S圆 —— S长方形 不熟悉——熟悉
------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2
一、教学目标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解决问题不仅是为了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使原来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较为简单的问题。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运用策略的必要性。如可先借助学生熟知的曹冲称象故事引入,唤醒学生潜在的与替换有关的经验,然后呈现换杯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新问题的复杂性,产生应用替换策略的意识,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深刻领会策略内涵。教师要准确定位策略教学的目标,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替换策略,而应让学生体验策略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策略形成过程中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让策略的学习过程成为发展策略意识的途径。
处理好认识策略和运用策略的关系。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须要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尽管认识策略是为了更好地运用策略,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体现了学习策略的价值,但是教学时没有必要将过 多的时间用在引导小学生熟练运用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上,而应引导学生多元、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策略,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重温故事,感受替换策略
故事:电脑播放曹;中称象动画。
提问:曹;中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
小结:曹冲用石头代替大象,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替换策略的具体应用,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课堂, 既能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有助于学生提取替换策略,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索,内化替换策略
1.出示问题,补充条件。
电脑动画出示情境:曹操得胜归来,要把珍藏的720毫升美酒分给几个儿子。将这些酒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1)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多数学生会发现缺少条件。)
(2)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应该补充什么条件,再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补充的条件,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重点整理、呈现以下内容:
①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 )倍。
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③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 )毫升。
④小杯的容量比大杯少( )毫升。
【例题直接给出了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而此处呈现的情境改编了例题,让学生发现情境中缺少条件并补充条件。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将自然地聚焦到大杯和小杯的容量之间的关系上。这样的情境能为学生学习替换策略提供空间和机会,使替换的策略呼之欲出,又非常自然。】
(三)体验策略,解决问题
1.倍数关系。
(1)补充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讨论:这个条件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现有的条件,能解决问题吗?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整理出来,在纸上画一画替换的过程,并算一算大杯、小杯的容积各是多少。
(3)教师请部分学生上台演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替换的、替换的依据是什么。
(4)如果在前面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只想到了将大杯换成小杯、将小杯换咸大杯两种方法中的一种,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替换方法?
【研究数学问题的方式要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给学生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起来,思维才会活起来。本环节旨在唤醒学生生活中换的经验,让学生借助画一画、算一算,体验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运用替换策略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感受策略的价值,增强策略意识。】
(5)强调检验。教师指出,把6今小杯替换成2个大杯,或者把1个大杯替换咸3个小杯,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还须要检验。强调检验时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本课教学任务较重,检验虽然不是教学重点,但教材把检验安排在写答句的前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先经过检验确认结果再写答句是解决问题的程序,也是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二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否可行、是否可信要检验,这是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是教学中应该倡导和培养的。考虑到本环节要检验的有两个等量关系,在此多花一点时间和学生共同完成检验是非常必要的。】
(6)对比归纳。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大杯换成小杯和把小杯换成大杯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并引导学生得出:它们都是先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再解决问题;在替换过程中,要抓住等量关系进行替换;替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接受新知,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本环节反复强化替换策略,让学生通过交流、画图、演示,对比、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替换策略的妙处,经历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旨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相差关系。
(1)补充条件: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160毫升。讨论:补充这个条件后,和刚才的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还能用替换策略解决吗?如果把1个大杯替换成1个小杯,倒酒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换杯的过程。
(3)提问:将1个大杯换咸1个小杯,少装多少毫升酒?7个小杯,一共装了多少毫升酒呢?每个小杯可以装多少毫升酒?每个大杯呢?怎样列式?
(4)思考:还有其他替换方法吗?如果把6个小杯替换咸6个大杯,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每个大杯比小杯多装多少毫升酒?7个大杯一共能装多少毫升酒?每个大杯、小杯分别能装多少毫升酒?怎样列式?
【组织教学时,教师应正确把握和使用教材,让学生对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替换更合适进行体验,然后借助电脑动画演示替换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5)思考:怎样检验替换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无论是将大杯替换成小杯,还是将小杯替换成大杯,都是通过替换把两种量变成一种量;在替换时,要考虑总容量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多了多少或少了多少。
【在两个相差关系的量之间进行替换时,学生比较难理解为什么替换以后总量变化了、总量是怎样变化的。教师通过电脑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能引起学生关注替换后总容量的变化,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实物杯子摆一摆、在纸上画一画具体的替换过程,然后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替换。】
(四)学以致用,应用替换策略
1.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l杯牛奶的钙含量。每块饼干的钙含量是多少毫克?l杯牛奶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同样是达能饼干,包装也有不同。2个同样的大袋和5个同样的小袋里一共装有75片达能饼干。每个大袋比小袋多装20片,每个大袋和小袋各装多少片饼干? (学生解答完后,集体讨论(75+205)(2+5)、(75-202)(2+5)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替 换过程。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电脑展示替换过程。)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应用替换策略,进一步体会替换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沟通替换操作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联系,建立用替换策略解决某些问题的模型。只有真正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并对策略进行深刻的认识与领悟,才有可能更好地借助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解决新问题。】
(五)总结提升,拓展替换策略
1.组织学生回顾用替换策略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并举出生活中用替换法解决问题的实例。
2.展示教师收集的问题:①啤酒促销,3个空瓶可以换1瓶啤酒。②集齐若干个百事可乐瓶盖可以换明星海报、CD架、水壶、明星T恤衫和游戏卡等。③肯德基20周年庆典,举办从电子杂志中找拼图换取电子优惠券活动。
【空瓶回收等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能有效地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展替换策略的内涵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可以用替换,具体的物品也可替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替换策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用简便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增强策略意识,培养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增强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
一、看谁的联想最多?
出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看到含有分率的句子,你能想到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
(1)把女生人数看作“1” ——找单位“1”
(2)男生人数有这样的`2份,女生人数有这样的3份。
(3)一共有这样的5份
(4)女生比男生多1份 ——份数
(5)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5
(6)女生是男生的3/2 ——分数
小结:看到含有分率的信息,我们可以找单位“1”的量,也可从分数、份数等方面来考虑。
二、新授
1、完整例题2:在这个信息前加上条件“六3班一共有50人”和问题“六3班女生有多少人?”
2、说明:这是一道分数问题,解决分数问题的常规思路是怎样的?请你用常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交流解题思路。
5、提问:除了常规思路,这题还可以怎样解决?你是怎样想的?
6、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一)将关键句转化成份数来理解“女生有3份,男生有2份,一共是5份”
50÷(3+2)=10(人) 10×3=30(人)
(二)将关键句转化成分数来理解“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5”
50×3/5=30(人)
7、结合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要将关键句转化成“一共有5份”、“女生是总人数的3、5”?而不转化成别的?体会不管转化成份数理解还是分数来理解,都要转化成和已知条件有关的信息。
8、小结:我们原来解题时,是把女生人数看做单位“1”,所以只能用方程(或除法)解答。今天我们学习了转化策略,就可以把单位“1”转化成题目中的已知量,这样就变成了一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可以用乘法计算。(美术组人数是已知的,要求的是女生人数,找到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学校美术组有35人,是合唱组人数的 5/8 。学校合唱组有多少人?
(1)你打算怎样转化?(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反思:为什么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 5/8转化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8/5。
(3)小结: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只要把题目中的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使解题的方法变得简单。
板书:问题转化成已知条件的几分之几。
2、练习十四5:
(1)看图填空。
绿彩带
红彩带
绿彩带比红彩带短 2/7 ,红彩带比绿彩带长 ()/() 。
(2)一杯果汁,已经喝了 2/5 ,
喝掉的是剩下的 ()/() ,剩下的是喝掉的 ()/() 。
3、练习十四6
(1)白兔和黑兔共有40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3/5 。黑兔有多少只?
黑兔只数占白兔、黑兔总只数的 ()/() 。
(2) 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 3/7 ,还有48页没有看。 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
已经看的页数是没有看的页数的 ()/() 。
4、只列式,不计算。(说说你是怎样转化的)
(1)修一条长30千米的路,已经修的占剩下的 2/3 ,已经修了多少千米?
(2)山羊有120只,比绵羊少 1/6 ,绵羊有多少只?
(3)甲数是乙数的2/3,乙数是丙数的3/4,甲、乙、丙三数的和是180,甲、乙、丙三个数各是多少?
5、有3堆围棋子,每堆60枚。第一堆的黑子和第二堆的白子同样多,第三堆有 1/3是白子。这三堆棋子一共有白子多少枚?
6、思考题:
有两枝蜡烛。当第一枝燃去4/5 ,第二枝燃去 2/3 时,他们剩下的部分一样长。这两枝蜡烛原来的长度比是( ):( )。
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用转化思路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繁 简
用方程解答: 用乘法解答:
解:设女生有x人。
x+2/3 x=35
5/3x=35 35×3/5=21(人)
x=21
答:女生有21人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向”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操作演示。回顾操作过程,出示完整示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了现在每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优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例2。
(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达出来?
(2)解决问题。
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示意图。你能根据示意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你能仿照示意图的样四,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尝试画倒推的示意图。展示作业。根据示意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推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
(3)归纳。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一练。
理解题意。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展示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手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回列式解答吗?说说推想的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你能通过列表的方法题目中的信息吗?你会列式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你能画图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示意图吗?学生根据示意图列式解答。交流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习十六第3~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
用什么策略?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你能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吗?可以运用什么策略解决呢?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
2、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你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倒过来想呢?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所填的数据是否正确?
4、完成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午6时的气温是18℃,根据比中午下降了7℃,你能推算出中午12时的气温吗?你是怎样推算上午8时是多少℃的?
5、完成第7题。理解每幅图中显示的相等关系:5个桃子的重量=2个梨子的重量3个梨子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1个菠萝重600克小组中交流思路。说说是怎样想的?
6、完成第8题。你能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吗?根据的条件列式解答。应该怎样倒过来推想呢?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第9、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9题。
理解对帐单每一栏的含义。4月份的结单余额和上月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可以算出张阿姨信用卡3月份的结单余额是多少元?小组讨论方法。汇报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要知道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可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逆推法)根据第四幅图,你能知道第三幅图中的牌是什么顺序吗?(10、9、7、8)原来的牌是什么顺序呢?(7、9、10、8)分组活动:拿出四张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小组活动。
3、完成思考题。
理解题意及关键词的意思。“遇店加1倍”,遇到店将加成壶中酒的2倍。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原有?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喝完)逆推为:0→1斗→0.5斗→1.5斗→0.75斗→1.75斗→1.75斗→0.875斗
三、课堂
你觉得“逆推法”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5-2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6-2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6-15
《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教学反思03-02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07-08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10-1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9-0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华(15篇)06-28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心得体会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