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案

时间:2024-07-09 14:36:03 教案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1

  设计说明

  1.以猜想活动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上课伊始,创设“让学生猜想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什么样的角”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初步体会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2.让拼角活动贯穿教学始终,突出拼角活动的内涵。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拼角活动是一项具有丰富内涵的学习活动,因此要将一系列的拼角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随意拼角可以验证猜想;有目的地拼角可以理清拼角的思路;有序拼角可以明确拼角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三种角,加深对这三种角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一副三角尺

  学生准备 一副三角尺 作业纸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猜想导入

  1.回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一起认识了直角、锐角和钝角,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些角的认识?

  2.猜想、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你们想继续探究有关角的秘密吗?

  师:请看老师手中的这副三角尺,一个三角尺上有几个角?你在三角尺上发现了哪些角?

  (学生汇报:一个三角尺上有三个角,在三角尺上发现了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利用手中的这副三角尺可以拼出什么角?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结果)

  师: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了大胆的猜想,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随意拼角,验证猜想。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用一副三角尺拼角,并记录都拼出了什么角。

  (2)小组派代表汇报拼出了什么角及拼角的方法。

  2.有目的地拼角。

  课件出示教材42页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1)知道了什么?

  ①每个三角尺都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②要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2)应该怎样做?

  ①想一想:怎样拼角?

  ②做一做: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

  ④画一画:描出拼成的角。

  (3)拼出的角是钝角吗?

  验证方法一:目测

《解决问题》教案2

  设计说明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教案精心设计了去秋游买车票的问题情境,不仅引起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同时也很自然地引出了估算。接着,又创设了帮妈妈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估算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都是在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学生置身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之中,他们要解决问题的欲望油然而生,一个鲜活的课堂自然生成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估算的兴趣,使学生在乘法估算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带有表格的卡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秋季是旅游的好季节,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

  (学生估算,并汇报、交流自己的方法)

  2.揭题:刚才这道题是我们在四年级时学习过的内容

《解决问题》教案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种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加深。这是因为,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的比。所以,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相同。解答百分数应用题,既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为了加强百分数的应用,教材还在例2之后列举了小麦的出粉率、产品的合格率、职工的出勤率等几个工农业生产和统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求百分数的例子。这样既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又能通过练习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概率统计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学习本节知识时只要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分析过程一致的地方,即明确以谁作单位1,确定了谁和谁比,根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仍用除法计算,只是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

  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具准备小黑板、口算卡片

  参考的有关数据:

  稻谷出米率约72%小麦出粉率约85%棉子出油率约14%花生仁出油率约40%油菜子出油率约38%芝麻出油率约45%蓖麻子出油率约4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补充(点评)

  1、口算比赛:(时间:1分钟)

  5/6―1/23/102/91―1/44/51/54/54/3

  5/8+3/47/124/77/8+1/41/5+1/33/45

  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

  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3、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补充(点评)

  (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改成做对的题

  教学设计

  校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情况,

  补充(点评)、

  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合格的产品数发芽的个数

  产品的合格率=────────100%发芽率=───────100%

  产品总数种子的总数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和例2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

  (2)完成第113页的做一做

  活动(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口答:

  (1)2是5的百分之几?5是2的百分之几?

  (2)用1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380千克,说出求花生仁出油率的公式,并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

  2、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3、课堂作业:

  1、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

  8590种。?

  2、根据我班同学的情况,先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解答。补充(点评)

  活动(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一、补充练习:

  1、判断题

  ①五年级98个同学,全部达到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

  ②今天一车间102个工人全部上班,今天的出勤率是102%

  ③甲工人加工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合格率是100%.

  2、应用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个题,结果有错误的题16个,求错误率.

  二、作业:结合练习二十九第6题进行课外调查。

《解决问题》教案4

  教学主题:《6-7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时:第五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的设置】:

  (一)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7的加减法》中的一节解决问题课。学生已有6、7的加减运算和一图四式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则主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同时将计算学习和意义理解、思维训练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对学习对象的直接感知,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把握数的意义和运算的意义,发展数感和符号感;并通过观察、接触(摆一摆、画一画等)等各种手段将生活材料数学化,在具体、半抽象、抽象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熟练掌握6、7的加减法和一图四式的解法,但他们性格比较活跃,认知水平仍旧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他们的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等。结合这些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在“理解”层面。

  (二)学习目标

  依据对目标的定位,对学生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学习过程的对应设计。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对主题情境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2、通过说、摆、画等方式,能够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3、在借助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初步感知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直接联系,将生活材料数学化。

  (三)评价任务

  任务1:交流式评价,通过学习过程中对情景图的描述:

  “(1)图里有什么?(找出图里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2)怎样解答?列出算式解答

  (3)解答正确吗?让我们认真检查,最后不要忘记口答。”

  【评价学习目标1包含目标3达到观察情境图提取、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计算出结果。体会步骤的同时,进一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

  任务2:纸笔评价,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及判断对错,提出一道问题并解答等练习。

  【评价目标2、3,达到给定题目,我会做——我能从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我能给别人出题,并判断】

《解决问题》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第99页,例1,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等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出示:二年级一班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反馈: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解决生活中有关这样的问题。

  3.出示情景图:春季运动会开始了!同学们正在进行广播操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精灵也来给我们当啦啦队了,他还想请我们帮他解决一个问题,是什么问题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交流:

  (1)独立观察情景图,收集有关解决问题的数学信息。

  (2)交流收集的有关信息: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有3个方阵。

  2.探讨交流:

  (1)小组内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A.10×8=80(人) C.10×3=30(人)

  80×3=240(人) 30×8=240(人)

  B.10×8×3=240(人) D.10×3×8=240(人)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自我评价:在探索交流活动中,说、听、议做得如何?

  4.做一做:第99页

  (1)独立解答。

  (2)组织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如:

  ①5×6×8 ②5×6×(5+3) ③5×6×7+5×6 ④5×6×7+30

  ⑤30×8 ⑥30×5+30×3 ⑦30×7+30 ⑧30×(7+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第101页,练习二十三第1、3、4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3.下面是三(1)班订报刊的统计表,请你算一算,填一填:

  名 称蓝猫淘3000问双语学习学习报我们爱作文

  价 格/份6元5元6角1元2角

  数 量(份)61 21 72 3

  合计金额(一年)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这一节课的探索交流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以小组为单位,算一算本校教学楼一共有多少盏电灯?下节课来汇报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A.10×8=80(人) C.10×3=30(人)

  80×3=240(人) 30×8=240(人)

  B.10×8×3=240(人) D.10×3×8=240(人)

  作业设计

  基础:

  1.计算题:

  20×3×4= 37×5×24= 280×5+140=

  综合:

  2.小英家养白兔36只,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3倍,小英家养白兔和黑兔一共多少只?

  3.假期同学们乘火车去青岛,每张火车火车票24元,去济南的火车票是去青岛的倍还多5元,去济南的火车票多少元?

  拓展提升:

  4. 一本书其中连续三个页码数字之和为237页,问这三页每个页码是多少?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案6

  教学内容:二年级下册29页的例3及练习六的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

  2、丰富多彩的游戏可以锻炼身体,开发智力,所以吸引了很多同学参加。老师昨天就看到一些同学在高高兴兴的做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新知:

  1、认真观察,根据图上的信息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有15个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将提前写好的例题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提出了“有3组同学在做游戏,每组5人,求一共有多少人?”时,直接让学生解答。

  3、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自己做在作业纸上,找学生板书。

  4、由板书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写的。并通过生生交流的形式解决以下问题:

  ①、 为什么这样列式?(有15个同学做游戏,平均分成了3组,每组有几人?就是把15平均分成了3分,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

  ②、 15÷3=5表示什么?(15÷3=5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③、 为什么单位名称是人?(因为最后求得是每组有几人?所以单位名称是人。)

  ④、 第二题为什么用除法?(有15个同学做游戏,每组有5人,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

  ⑤、 15÷5=3表示什么?(15÷5=3表示15里面有3个5。)

  ⑥、 为什么单位名称是组?(因为最后求的是可以分成几组?所以单位名称是组。)

  5、通过观察、思考我们解决了三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里讨论讨论。汇报。

  小结:由于这两个问题讲的是一件事,所以都用除法;而且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15个同学在做游戏,所以算式中被除数都是15;第二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交换了位置,所以算式中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造成了算式的意义不同,一个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

  另一个表示15里面有3个5。

  6、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找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喜欢做游戏的人比较多,所以人数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看!

  7、出示主题图:学生读题。你们会解决吗?谁来说说?

  根据汇报板书,说说想法。(15+3=18(人)18÷3=6(人)

  3÷3=1(人)1+5=6(人))

  怎样列综合算式?(15+3÷3 3÷3+5)

  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要加括号?

  小结:所以当我们列综合算式的时候一定要看看需不需要加括号。

  指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得是什么?

  8、由于有的同学有事,所以人数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示主题图:如果来得不是3人,而是1人,平均分成三组行不行?(不行,因为来的只有1人,将这个人分在哪一组,都会造成有多有少的现象,不是平均分。所以不行。)

  9、既然平均分成3组不行,那你认为平均分成几组比较合适?小组为单位,借助小棒先摆一摆,再交流并列出算式。

  汇报:我们组是把16人平均分成了4份,每组有4人。算式是16÷4=4(人)。

  我们组是把16人平均分成了2份,每组有8人。算式是16÷2=8(人)

  我们组是把16人平均分成了8份,每组有2人。算式是16÷8=2(人)

  我们组是把16人平均分成了16份,每组有1人。算式是16÷8=2(人)

  10、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用除法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你们掌握了吗?那老师考考你们!出示练习六的第1题和第2题。 学生读题,口答。

  2、为了激励同学们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小刺猬准备运苹果奖励给大家。

  3、大家一起来看小刺猬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怎样解答?你帮小刺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奖励你一个大苹果。第二个问题谁会解决?

  4、同学们得到了小刺猬的奖励,高兴吗?老师还有一个想法,刚才我们都是口头解决的问题,你能讲问题写在纸上吗?出示主题图,要求将问题写在作业纸上,再解答。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样的题用除法计算?

  五、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问题

  有15个同学做游 有15个同学做游戏,

  戏,平均分成了3 每组有5人,

  组,每组有几人? 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人)

  答:每组有5人。 答:可以分成3组。

《解决问题》教案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6-11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渗透环保

  师:昨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到游乐场玩了一趟,戏演完了,同学们回家了。(课件演示散场后的情境:一地的饮料瓶。)

  师: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师:同学们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我们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评析】:

  承上启下,让故事有发展,并能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巩固旧知

  1、出示练习一第2题

  师:这群环保小卫士收集了这么多易拉罐,他们碰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2、生理解图意

  3、独立解决

  4、汇报交流,巩固旧知

  (三)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第9页的做一做

  师:环境美了,花开了,小鸟飞来了,蜜蜂也来采蜜了。(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主题画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比一比哪组提出的数学问题最多,解决的方法最多。

  (3)小组汇报交流,其它小组可以补充。

  要求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在这一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题,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群体中互相启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既增长知识,又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1)生获取信息进行合理估算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评析】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资源信息,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四)全课总结(略)

  【评析或反思】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并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能够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用所学知识解释估算的过程,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这些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教学时,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学习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贯穿整节课,以便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愿望,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体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

《解决问题》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案9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看木偶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2.买面包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5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面包,今天老师也带大家去买一次面包。

  2、出示买面包的情境图,“你能从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买面包场景插图。让学生自由说出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知道了什么?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示: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1)54-8-22

  (2)能不能列成54-8+22?小组里讨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老师今天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括号”,把(2)中的算式“54-8+22”变成“54-(8+22)”,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先算8+22,然后再算54-30。大家说说括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8.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2、3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54-8=46(个) (2)8+22=30(个)

  46-22=24(个) 54-30=24(个)

  54-8-22=24(个) 54-(8+22)=24(个)

  3.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8~9页跷跷板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跷跷板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跷跷板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图中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3)……

  5.观察比较解题方法的联系。

  明确解题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玩跷跷板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6+7 (2)4×3+7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第9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1、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1)2×6=12(人) (2)4×3=12(人)

  12+7=19(人) 12+7=19(人)

  2×6+7=19(人) 4×3+7=19(人)

  4.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2、3、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科书第10~11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看看第10页第2题中小白兔们在干什么?你最喜欢说什么?

  2.出示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白兔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说说生活中你了解的哪些事与这几节课的内容相似,把它编成一道应用题。

  2、请学生尝试解决第5题。有困难时给学生以启发。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教案10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让学生理解“画示意图”是帮助理解题意的重要手段,数数是一种有效的解题策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本着对教学教材的思考,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如下:

  1.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起点。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一年级学生几乎都会数数,甚至有的已经会读写两数之间的数。为此,本节课对教学的重点也进行了重新的定位,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各种数数活动,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的学习过程。

  2.注重学法的指导。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数数方法(策略)来数数,如有的学生采用扳指头、有的学生采用从某一个起始数开始数数,还有的.学生画圆圈,我注重了尊重不同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水平,同时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展开教学。如对“之间”一词的理解,让明白意思的学生讲述,既锻炼了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又培养了合作精神;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小纸片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从1数到20。(学生自由数数)

  2.按要求数数。

  师:你们真棒!现在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来数一数吧!

  (1)从8数到16。

  (2)从12数到19。(全体学生数数,课件演示答案)

  设计意图:复习数数,对于解决本节课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设计不同的数法,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6。

  (1)引出例6。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下面老师带领大家去动物园看大熊猫。你们看这些小朋友正井然有序地排着队看大熊猫呢,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在去动物园买票时也要排队。

  (2)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到相关的数学信息和所求问题。

  预设 生1:小丽排第10。

  生2:小宇排第15。

  生3: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3)讨论交流“之间”的意思。

  ①学生可能会说“两人的中间”。

  ②请三位同学排成一排,指着两端的学生问:“他们俩之间有几人?”学生可能会说:“1人”,再问:“这1人包括他们自己吗?”学生可能会说:“不包括”。继而,引导学生说出:“小丽和小宇之间的意思不包括小丽,也不包括小宇。”

  ③指定一名学生说,同桌间互相说,全班齐说。

  2.讲解例题。

  (1)猜一猜。

  师:根据刚才的理解,请同学们猜一猜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学生动脑思考,互相交流)

  (2)摆一摆。

  ①教师用1个圆片表示一人,在黑板上进行拼摆,学生数数。

  ②第10个是谁呀?(小丽)老师用另一种颜色表示;第15个是谁呀?(小宇)老师也用另一种颜色表示。

  提问:现在你知道哪里是小丽和小宇之间吗?谁能到黑板上来指一指呢?(指名到黑板上展示)

  ③你真聪明!你指的这一部分人,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需要数小丽前面有几人,老师把小丽前面的圆片拿去。小丽排第10,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在这里写上“第10”,小宇排第15,老师在这里写上“第15”。那么10和15之间有哪些数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④提问:10和15之间,包括10和15吗?(学生可能会说“不包括”)

  师:如果不包括,那就画一个“×”表示去掉它。现在你能数出他们之间有几人吗?(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数一数)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猜对了!他们之间有4人。可是,如果你们手上没有圆形纸片,你又有什么办法找到他们之间有4人呢?刚刚老师用的是“摆一摆”的方法。

  (3)画一画。

  ①根据“摆一摆”的方法让学生独立画,引导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哪一部分可以省略掉不画?再展示学生画图的例子,最后全班评议。

  ②展示学生画的情况,对比:有些学生画了十几个,有些学生只画了几个,哪种画法简便呢?(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

  ③根据你所画的,你能知道小丽和小宇之间一共有几人吗?(因为他们之间有第11、12、13、14名同学,所以一共有4人)

  教师强调:与解题无关的信息可以不考虑。可以直接从第10个开始画,画到第15个,并把第10个和第15个去掉。另外还可以直接从第11个开始画,画到第14个。最后也能得出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4)数一数。

  ①提问:小丽排第10,我们可以从第几开始数呢?

  (学生交流讨论后进行汇报)

  预设 生:小丽排第10,不应该包括小丽,应该从第11开始数。

  ②追问:数到第几呢?(第14)为什么不数到第15呢?(因为不包括小宇)

  ③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从第11开始数,而不是从第1开始数呢?

  预设 生:他们之间不包括小丽和小宇,第1人到第9人都在小丽的前面,不在小丽和小宇之间。

  师小结:也就是说这些信息与这道题无关,无关的信息我们就可以不考虑。

  ④那么10和15之间有几个数呢?(有11、12、13、14这4个数)

  (5)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两个字

《解决问题》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72~74。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圆形5个,三角形10个,红花20朵。

  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高兴吗?王老师今天也非常高兴,现在咱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师生鼓掌欢迎。)

  师:小朋友们,掌握很热烈,但不够整齐。请听一听,王老师是怎么拍的?拍了几下?(教师有节奏地拍4下)。小朋友学老师的样子,拍6下。

  师:根据刚才拍的,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几下?

  师:你知道吗?

  生1:我们比老师多拍了2下,因为6比4多2,列式:6-4=2。

  生2:老师比我们少拍了几下?少拍了2下,列式:6-4=2。

  生3:老师和小朋友一共拍了几下?6+4=10。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咱们来研究第一和第二种情况。课件显示:

  6下比4下多2下,6-4=2,

  4下比6下少2下,6-4=2。

  2.摆一摆。

  a.请小朋友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5个△。摆完后,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和△同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这样摆的:,这样一个○对着一个△,正好就看出它们同样多。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b.请小朋友继续摆:第一行5个○,第二行摆7个△,如图:

  看着你摆的图,谁能提出问题?

  生1:△比○多几个?列式:7-5=2。

  ○比△少几个?列式:7-5=2。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咱们来进一步学习这种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学生齐读。

  [本节课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即兴创设教学情境,鼓掌欢迎听课领导的到来,由掌声到比较谁多谁少,导入新课,比较新颖、有趣,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探索学习

  1.课件出示下图,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前四周小组得红花情况的记录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看出了1组同学得红花最多,他们表现最好。

  生2:3组表现差一点,得的红花数最少。

  生3:我知道了1组共得了11朵红花,2组得了8朵,3组得了6朵,4组得了10朵。

  教师边听边板书上每组得红花的数量。

  生4:我看出了1组的红花比2组多3朵。

  2.师:小朋友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下面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红花学具,摆出1组和2组的所得的红花情况,好好看一看1组比2组多得了几朵。

  学生动手操作,摆出如下图形:

  生:1组比2组多摆了3朵。从图上可以看出,1组得的红花左边部分与2组同样多,右边部分是比2组多的.3朵,所以说1组比2组多摆了3朵。

  师:你会列式吗?

  生:11-8=3(朵)。

  师:根据你自己摆的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生:2组比1组少得几朵?

  师:谁会列式?

  生2:11-8=3(朵)。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师: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都很好!现在请小朋友看着这四个小组的红花图,现在我要请你当老师提出问题,你还可以找一名同学回答。

  学生提问、回答、活动。

  1.比较关系。

  师:刚才的小老师当得好,学生做得也很棒!现在请小朋友们看板书,小组讨论:求1组比2组多几与求2组比1组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1组比2组多几,2组就比1组少几,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只是说的角度不同罢了。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通过小组内同学得红花的多少,来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应用题,学生学起来较轻松,比较感兴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再操作体会,层次性强。]

  巩固拓展

  1.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森林中发生的一件事(电脑出示):

  2.在咱们学校体育节的跳绳比赛中,咱们绿队有两个小朋友表现非常出色,咱们一起看一看。(课件出示图。)

  a.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b.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3.看到咱们比赛这这么好玩,小猫们沉不住气了,它们每人拿来一只小桶,一根钓杆,你猜它们要比什么吗?对,钓鱼比赛。现在看图,你能提出问题吗?小组比赛星级合作小组评选,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多?解答得好?

  小组讨论汇报讨论情况,教师及时评价鼓励,评选出星级合作小组。

  [练习的设计穿插在故事中进行,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学习,充满情趣,学习效果较好。]

  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都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来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

《解决问题》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1、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学生充分交流。

  3、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4、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1)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2)18元买3本,()元买5本,学生的整理方案可能有: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小华买5本用去()元。

  (3)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4)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①小明3本18元。

  ②小华5本()元。

  ③小明3本18元。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18÷3=6(元),6×5=30(元)。(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整理信息吗?(学生自主整理,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1)师生评议学生的整理结果。

  (2)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3)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引导比较,强化整理信息的方法。

  (5)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整理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2)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

  (3)提问:通过整理,解题的感觉如何?

  (4)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独立整理、解答,指名板演。

  (2)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整理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整理,摘录整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四、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整理。

《解决问题》教案13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校园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 (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场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如果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教案14

  余东中心小学何叶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简单的实际问题所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信息的必要性

  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交流。

  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出来。

  18元买3本,()元买5

  学生的可能有:

  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

  小明买3本用去18元,

  小华买5本用去()元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

  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明3本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的内容?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18÷3=6(元)

  6×5=30(元)

  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信息吗?

  学生自主,展示学生的内容。

  师生评议学生的结果。

  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引导比较,强化信息的方法。

  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的结果。

  提问:通过,解题的感觉如何?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

  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摘录。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

《解决问题》教案15

  【学习目标】

  1、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分析题意,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预习】

  【探索新知】

  香蕉的售价为5元/千克,苹果的售价为3元/千克,小华共买了9千克,付款33元.香蕉和苹果各买了多少千克?

  想一想:你能找出题目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吗?

  做一做: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例题教学】

  例1、有大小两种货车,2辆大车与3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15.50吨,5辆大车与6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35吨。求:3辆大车与5辆小车一次可以运货多少吨?

  例2、一个两位数,其个位与十位的.数字之和为6,现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对调,产生的新的两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18,求原来的两位数.

  例3、某蔬菜公司收购到某种蔬菜140吨,准备加工后上市销售.该公司的加工能力是:每天可以精加工6吨或者粗加工16吨.现计划用15天完成加工任务,该公司应安排几天粗加工,几天精加工,才能按期完成任务?如果每吨蔬菜粗加工后的利润为1000元,精加工后为20xx元,那么该公司出售这些加工后的蔬菜共可获利多少元?

  【课堂检测】

  1、已知甲、乙两数之和为40,甲数的2倍等于乙数的3倍,求甲、乙两数。可设甲数为x,乙数为y,可得方程组()

  A、B、C、D、

  2、已知钢笔每支4元,圆珠笔每支2元,一共买了10支笔,共用去26元,问买钢笔、圆珠笔各多少支?可设买钢笔x支,圆珠笔y支,可列方程组正确的是()

  A、B、C、D、

  3、48人去某水利工地挖土和运土,如果每人每天平均挖土5,或运土3,应怎样分配挖土和运土的人数,正好能够使挖出的土及时运走?

  4、一个学生有中国邮票和外国邮票共325张,中国邮票的张数比外国邮票的张数的2倍少2张,这个学生有中国邮票和外国邮票各多少张?

  【课后巩固】

  1、某人买了60分的邮票和80分的邮票共20张,用去了13元2角,则60分的邮票买了枚,80分的邮票买了枚。

  2、大数和小数的差为12,这两个数的和为60,则大数是,小数是。

  3、一年级学生在会议室开会,每排座位坐12人,则有11人无处坐;每排座位坐14人,则余1人独坐一排,则这间会议室共有座位排数是。

  4、某工厂在规定天数内生产一批收割机支援夏收。如果每天生产45台,那么差20台;如果每天生产48台,那么可以超额完成4台,则这批收割机生产任务有多少台?多少天可以完成?

  5、开学后书店向学校推销两种素质教育用书,如果按原价买两种书共需880元,书店推销时,第一种书打了八折,第二种书打了七五折,结果两种书共少用了200元。则原来买这两种书各需多少元?

  6、十堰市东方食品厂20xx年利润(总产值-总支出)为200万元,20xx年总产值比20xx年增加了20%,总支出减少了10%,20xx年的利润为780万元,问20xx年总产值、总支出各是多少万元?

【《解决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案05-1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5-26

解决问题二教案04-13

除法解决问题教案02-26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3-02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案05-15

解决问题数学教案04-12

《解决问题》说课稿10-19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