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8-01 17:00:47 松涛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20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吗?图图是一个爱动脑筋,喜欢问问题的孩子。这不,图图又提出问题了:(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给下面的两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卡片四周围上彩带,哪个图形用的彩带多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自由猜测:长方形用的彩带多;正方形用的彩带多;一样多。

  2.提问:看来大家出现了分歧。你认为彩带的长短和什么有关呢?(图形的周长)

  3.揭示课题:同学们的思维可真敏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互动新授

  1.指出周长。

  指名学生上台用手指描一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2.探究方法。

  师问:怎样才能知道哪张卡片用的彩带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算法。

  (3)班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并说明算理。

  ①长方形:

  生1: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6+4+6+4=20(厘米)。

  生2:先加两条长边,再加两条宽边。

  即6+6+4+4=20(厘米)。

  生3:用2条长边的长度加上2条宽边的长度。

  即6×2+4×2=20(厘米)。

  生4: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一样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即(6+4)×2=20(厘米)。

  ②正方形:

  生1:把4条边的长度依次加起来。

  即5+5+5+5=20(厘米)。

  生2:正方形有4条边,这4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因此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即5×4=20(厘米)。

  3.问: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4.解决问题。

  师:图图的问题解决了。小精灵又来请求帮助,我们看看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例5)

  (1)指名读一读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拼一拼,并把拼的.图画在答题纸上。

  ②在画出的图形上描出它的周长。

  ③计算出所拼图形的周长。

  (3)小组代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小组1:16张摆一行。

  小组2:每行摆8张,摆2行。

  小组3:每行摆4张,摆4行。

  (4)比较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

  (5)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拼一拼,并验证拼法。

  (6)师小结:小精灵的问题解决了,它开心地飞走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学生在答题纸上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完成教材第86页“做一做”。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说出自己的理由。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爱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教学难点: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课程准备: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称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实践、交流、探究与讨论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称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师:小丁丁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星期天,他陪妈妈去菜场买菜。(媒体出示主题图)他们先买了什么?(鱼)

  二、探究阶段

  师:小丁丁在秤上会看到什么?(重量和价钱)

  师:小丁丁看到什么?(1.528)

  问:那么这里的1.528表示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电子秤上的1.528是1.528㎏,也就是1528g。

  问:1.528㎏中的1和小数点后面的528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

  生反馈:1.528表示鱼的重量,小数点前面的1表示1千克,后面的528表示528克。1.528就是1.528千克。(多请几个小朋友汇报)

  师:小丁丁又买了些什么?谁来读读这些水果和蔬菜的重量?它们各表示几千克或几克?

  练一练:

  问:从上面的练习中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小数点前面的表示多少千克,小数点后面的表示多少克。

  三、跟进阶段

  1. 用千克表示

  苹果1970克()

  葡萄1485克()

  花菜730克()

  卢笋545克()

  蘑菇258克()

  2. 填一填

  2.432kg=()g

  4.056kg=()g

  0.630kg=()g

  120g=()kg

  0.078g=()g

  1547g=()kg

  42.24kg=()g

  10000g=()kg

  365g=()kg

  3. 在〇填上<、>、=。

  ※5.3kg〇530g

  0.655kg〇0.566kg

  ※7800g〇7.8kg

  8.05kg〇8500g

  3.35kg〇3.350kg

  65.2kg〇6520g

  问:打※你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阶段

  选择

  一袋糖重250克,()袋这样的糖重1千克。

  A、4

  B、8

  C、4000

  D、8000

  8000克水与8千克铁比较,()重。

  A、水

  B、铁

  C、一样

  D、无法比较

  一只西瓜重2.540千克,一只香蕉重480克,一只西瓜比一只香蕉重()克。

  A、2.60

  B、20xx

  C、2.060

  D、2600

  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总结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初步观察。

  导入:(动画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加菲猫。为了参加全民运动会,它每天都要到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瞧,它已经整装待发,开始锻炼了。请同学们认真看它是怎么跑的,跑了多远?(演示)

  指名回答。(加菲猫沿着操场跑道,跑了一圈。)

  教师提示:一圈也就是一周。

  2.完整感知,认识周长。

  师:(课件演示)我们称操场跑道一周边线的长度为这个操场跑道的周长。谁能一边指着一边说一说什么是操场跑道的周长?(指名说)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互动新授

  1.迁移类推,理解含义。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周长,请你指出课桌面的周长。

  学生动手操作后,在小组交流指的方法。

  让一名学生演示,并说出指的方法。

  (从一点起,沿着桌边用手画一周,又回到刚才的起点,就是一周长。)

  小结: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这个桌面的周长。

  2.观察比较,理解周长。

  师:(出示教材第83页例3情境图)你能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请你用笔描一描。

  (1)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描出教材第83页例3中图形的周长。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让学生上台指出每一个图形的周长。

  3.归纳周长的含义。

  师: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集体交流:

  生1:周长就是四周边线的长。

  生2:周长就是一周的长。

  生3:周长就是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师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量算结合,再识周长。

  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你有办法知道例3中你所喜欢的物体的周长吗?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2)小组内演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小组1:三角板和数学教科书的封面,我们是用尺子先量了一下它们每个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知道了它们各自的周长。

  小组2:树叶和钟面,我们是用绳子直接沿着它们的边绕了一圈,再用尺子量出绳子的长度。

  小组3:有的可以用尺子量,有的不行。

  小组4:把钟表在尺子上滚一周,滚过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追问:你怎么就知道滚了一周?

  (在钟面上做上记号,从0刻度开始,沿直尺滚一周,滚到哪里读出那里的刻度就是钟面的周长。)

  师小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很多,在测量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测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图形每条边的长度,然后再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活动:把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周长相等吗?先猜一猜,再动手操作验证。

  (1)先折出一条对角线。

  (2)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也就是两个三角形。

  (3)描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并进行比较。

  (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用到了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一条公用的对角线,在长方形中,两条长和两条宽都是相等的,所以说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

  教师强调:一个封闭图形所有边长度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

  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面,使学生初步理解由面组成体的意义;使学生在认识长方形面、掌握长方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他就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能初步应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意义,会求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钉子板 活动记录单学具准备:带有长方形的盒子,钉子板学具,米尺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新课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作业。

  让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物体,看哪些物体上有长方形,并量出他的长与宽,你们搜集到了吗?(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学生汇报自己收集到的长方形并说出它的长和宽。还有很多,是吗?(是 )好了,同学们,看得出来,你们都是细心观察的好孩子。同学们搜集到了这么多的长方形,看来,长方形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啊就在我们身边,对吗?这么多的长方形,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举起你手中的物体,师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带有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到前面来。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哪个小?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谁能上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一样长吗?谁能看出这两个长方形,哪个周长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见长方形的周长是由它的长和宽决定的,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大家手中都有一个钉子板学具,你能在上面围出任意的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吗?

  好,听好活动要求:每人先任意围出一个长方形,然后由组长领着,选出你们最喜欢的几个长方形填到报告单中,并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重点要想想: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活动中要注意分工合作。听明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老师巡视指导学生活动汇报操作情况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在活动中合作的非常好,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想来几人来几人。其他小组也来汇报。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单中画出他们用的不同方法:哪中方法是最简单的?(长与宽的和乘2是最简单的)你们同意吗?所以我们常用长与宽的和乘2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怎么求长方形的周长?在小组里说一说,再汇报说。那么,如果知道了长和宽,我们能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吗?

  三、巩固新知,应用实践

  1、基础练习题:看图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2、实践题:在我们的身边也有长方形,比如:我恶魔内数学书的封面,还有什么?学生举例你最想知道哪个长方形的周长,一会你就去找一找,然后量一量算一算吧。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误差,因此在测量中我们要力求准确,减少误差。

  3发散拓展题:请同学们看老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你也能围出支援的图形吗?试一试,并切除这个图形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8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 2×8+6= 7×9+5=

  5×5+3= 3×9+7= 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二年级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一条边,看这边的另一端指向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读数时要平视。)

  3、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并用手比一比有多长?(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6、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7、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8、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新授知识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5px=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毫米5厘米=()毫米70毫米=()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三、想一想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四、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一本字典厚70(),也就是()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难点:

  在明确算理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幻灯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表内除法口算。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

  复习除法笔算的格式。

  9÷2=

  指名板演。提问各部分名称。

  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除法。

  二、新授

  1、教学40÷2。

  出示场景图。

  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

  出示第一个问题: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0÷2

  2、教学46÷2。

  先自己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告诉你的同桌。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出示第二个问题: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

  3、练习。

  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46÷2。

  4、教学笔算46÷2。

  先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结果是多少,然后和同桌交流。组织全班交流。

  明确:每人先分得2捆是20枝,再分得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口算的想:40÷2=20 6÷2=3 20+3=23

  出示口算卡片,视算。选择几题说说算理。

  自学除法笔算的方法。

  指导笔算除法的顺序和方法。

  提问:2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

  第二个4是怎么来的?

  第二个和第三个6分别是怎样来的?

  三、练习

  做做第1题。

  说明46÷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板书2 46说明竖式的写法,以及在横线格上的位置。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堂小结

  讨论并指名回答。

  作业

  直接写得数。

  写完后比一比每组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独立做前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比一比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后两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2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2)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

  (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

  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可以先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4和20xx×3。做200×4时,可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后让学生做20xx×3。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

  3.教学例2。

  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4)“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个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2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

  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是3个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这是整个单元内容学习的'起点,要格外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重视算理的理解、算法的归纳。

  3.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是在以前已经学习的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四册新增内容《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凸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验证、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判断、验证、比较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交流、合作中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会找并且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科素养:

  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聚焦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师: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比一比女同学和男同学谁的眼力最好,老师分别给你们看图形的一部分,你们马上猜出这个图形是什么?准备好了么?

  (出示多媒体):

  女生::蝴蝶。

  师:女生,你们都同意么?(出示)

  反馈:很好(竖起大拇指)。

  出示:

  男生1:木棍。男生2:铲子。男生:……

  出示:

  反馈(淡淡地宣布):第一局男生输了。

  出示第二轮题:

  女生异口同声:飞机。

  随即媒体出示:

  反馈:真厉害。

  问:现在轮到男同学了,媒体出示——

  男生3:盆子。男生4:帽子。男生:……

  媒体出示:

  反馈:第二轮男生又输了,再看最后一轮。

  出示:

  女生兴奋地叫起来:剪刀!

  随即出示并赞扬道:女生的眼力真厉害,男生看你们的了。

  出示:

  男生5:书。

  男生6:乒乓板。

  男生:……

  出示:并同情地说道:哎!可惜,又错了。

  生:老师,这不公平,女生猜得简单。

  教师回头一看银幕:你们猜得也很容易的呀!

  生:不是的,女生猜的图形两边一模一样的。

  (分别指着不同图形让同学们用语言说一下上下还是左右两边一模一样)

  评价:你不仅会观察图形中的特征,还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一句话就让大家都听明白了,真厉害!

  师:老师画一条直线(教师在媒体的蝴蝶上画了一条对称轴,)你们说的是不是这条直线的两边一模一样。

  追问:那么飞机和剪刀的这条直线在哪里?(学生用手比划)男生猜的图形有没有这条直线?

  【设计说明:由于比赛内容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比赛结果的不公平,从而激发每个学生在为不公平比赛申诉中发现图形的特征,即直线的两边完全重合,直接突出知识点】

  二、缓和矛盾,揭示概念

  问:这样看来不是我们男同学的眼力差,而是女同学猜的图形很特殊。那么男同学,如果老师也给你们这样的图形,你们能一下子猜出来吗?

  银幕出示:半个兔子头

  男生:兔子

  追问:老师把图打印了出来,你们刚刚说女生的团都有一条直线,兔子的直线在哪里?(指一指)

  追问:你们刚刚又说直线两边的图案是?

  操作:那么我想请一个同学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直线两边的图形完全一样?(停顿,给同学们思考后)不过我提个要求,要求边验证边说出验证过程。

  生:边操作边说,把“兔子头”对折,直线两边一模一样。

  (在学生折前:你是不是随便折,那你怎么折?在学生折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对折”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一模一样”数学中叫“完全重合”,引导“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板书)

  师:像这样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什么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并标注拼音zhóu)

  全班朗读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比赛,直接抓住图形的主要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中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自然流畅。】

  三、在判断、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现在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吗?

  出示图1: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先指一指直线,再折,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叙述概念)

  出示图2:

  生:手势判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请认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上来验证给大家看。

  反馈:生活中有一些图形看看是的,很有迷惑性,但实际上却不是的。

  出示图3:飞机和

  生:手势判断(是轴对称图形),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证明,下面的学生一起说:沿

  着一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所以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正与反的判断辨析中进一步明确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

  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图4:

  生:手势判断(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的)

  师:这一次请大家在脑中“折一折”验证一下,验证后可以改变注意。

  一会儿,仅剩下少数学生坚持说“是的”,教师请其中的一位学生动手验证,结果发

  现不完全重合。

  反馈:最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一会儿说是,一会儿说不是,但是后面老师说了句什么话,脑中折一下,很多人改变了主意是怎么回事?

  生:老师,如果这双鞋背靠背,或者头对头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准备实物再对折)

  师出示图5:

  生:手势判断(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的)

  生1:如果两条鱼嘴对嘴或尾对尾就是了,并上台演示对折,不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是的,这样折不行,这样折就行了,生演示

  评价:对呀,说的真好,很会动脑筋,思维非常灵活,当发现这样折不行,可以换个角度折,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说明:在判断完图3时,部分学生有可能还停留在直线两边“一模一样”,而对对折后完全重合理解还不够透彻,通过图4的判断,让学生在脑中“折”(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到引导学生动手验证,在辨析中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图5由于图4的负迁移,会产生争议,组织学生辨析,明确只要找到一条直线,直线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认识对称轴

  师:刚刚同学们都说了轴对称图形都能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的,直线两边完全重合。(教师用手指出并画对称轴,如图像这样的一条直线我们称它“对称轴”)

  (上台画爱心,如果画的不一样)

  反馈:观察生1画的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师:一般在数学上,画对称轴用直线,两边都要出头。

  追问:还有同学想画么,老师最后请一位同学上来画(画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溜冰鞋)

  反馈:你看看,同学们有不同意见了。让你画对称轴,只有轴对称图形才有,不是轴对称图形没有对称轴,老师和你开个玩笑的。

  全体学生练习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反馈略(书P:54/3)

  五、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到对称轴。

  师:接下去,同桌合作在信封内的几何图形中挑出轴对称图形。

  (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生1:图3、图4、图6是轴对称图形。

  生2: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3:我折过的,图2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看样子,其他图形没意见,分歧在图2。请生3演示证明给大家看为什么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3:演示证明

  生2:这样折不行的,应该这样折,生2迫不及待上前演示证明:

  师:对呀!只要找到一条直线,沿着这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师:接下去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看谁找得最多!

  反馈:图2有一条对称轴。图4有两条对称轴。图3有4条对称轴。

  讨论圆的对称轴。

  生1:圆有四条对称轴。并用自己的学具指给大家看他所折的折痕。

  生2:还有也,这位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又折出两条。

  生3:有很多很多条,这位学生也用自己的学具演示给大家看。

  师:由于学具比较小大家看不清楚,老师请电脑演示给大家看。(多媒体演示)

  数也数不清的条数,数学上叫无数条。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轴对称图形吗?

  生1:黑板是轴对称图形。

  生2:窗子是轴对称图形。

  生3:红领巾是轴对称图形。

  生4:大众出租车的牌子。

  生……(教师规范成平面图形)

  师:老师也找了一些。(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脸谱、剪纸……,渗透民族文化教育)

  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作业:

  师:今天的回家作业就是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剪一个轴对称图形,并向大家介绍你的巧方法。

  【设计说明: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让课堂教学得于在课外有趣的延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既体现了对轴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又有动手的乐趣,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初步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算式结果,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这是我们在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但前一节课只算了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这里还有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来大家解决吗?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第29页看着第4题,请你帮助这些小动物判断一下,它们的计算究竟对不对?如果有错,错在什么地方?又该怎样克服呢?

  2.教学练习五第5题

  (1)让学生在书上计算出结果,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3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7题。

  四、课堂小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归一应用题.

  2.培养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的进行思考,提高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动脑分析、仔细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线段图的画法及检验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调查各自所用的学习用品的价钱)

  1.教师:我想买些学习用品做奖品,但是不知道哪种好,价钱又合适.正好同学们做了调查,谁愿意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如:这种钢笔很好用,每支8元. 师问:我要卖6支,需要多少钱?用到了我们学过的哪一数量关系? 列式:8×6=48(元)单价×数量=总价

  2.教师:刚才我看到××的铅笔很好看,他告诉我买这3支铅笔共花了4元5角,我想买这样的10支,要花多少钱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出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则问:要想知道10支这样的铅笔要花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什么?(单价) 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

  3.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讨论,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要用多少元?

  (1)请学生自由出声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小组讨论:尝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并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教师提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按照题目的意思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各组汇报,全班重点围绕“线段图的画法”、“照这样计算”的含义展开讨论:

  “照这样计算”即按照3个书架是75元这样的单价去计算5个书架的价钱.每个书架就是75÷3=25(元),

  (5)按照刚才的思路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买5个要用多少元? 25×5=125(元)

  教师让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订正:75÷3×5 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请检验这道题.

  教师指名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第三个条件改为“6个、9个、12个”,问题不变,仍求要用多少元?怎样列式?为什么?

  2.将第三个条件改为“200元”,问题改为“可以买多少个书架?”成为例4.

  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让学生独立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重点讨论:线段图应该怎样改?这道题要先求什么?

  ③学生独立解题

  .a.每个书架多少元? 75÷3=25(元)

  b.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00÷25=8(个)

  ④共同讨论:怎样列综合算式?为什么要给75+3加上小括号? 200÷(75÷3)

  ⑤教师提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改为“400元”、“800元”、“1000元”,问题不变,应该怎样列式?

  3.请同学们自己试做下面两道题.

  ①一辆汽车2小时行7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订正:

  ①a.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0÷2=35(千米)

  b.7小时行多少千米? 35×7=245(千米)70÷2×7

  ②a.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 250÷5=50(千克)

  b.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 1750÷50=35(时)1750÷(250÷5)

  请学生分别说说各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教师提问:比较例3、例4和试做(3),每两道题之间的相同地方是什么?不同地方是什么?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地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相同(给出了总数量和份数),都有“照这样计算”的语句,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一步都要求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是多少、单价、速度等),教师点题,出示课题:归一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思维.

  1.独立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先求什么,再列综合算式. ①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看多少页? ②小林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24页.照这样计算,全书128页,多少天可以看完?

  2.在正确的算式后面画“√”,并说出为什么.

  ①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家离学校720米,要走多少分钟? A.300÷5×720B.720÷(300÷5) C.720÷5÷300D.720÷300÷5

  ②小明5分钟走300米,照这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A.300×5×15B.300×(15÷5)C.300÷5×15

  (3)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下面的应用题.

  某食堂4天用大米800千克,照这样计算,1600千克大米够吃几天?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先求出一份数是多少)解题的思路是什么?解题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12个同学一共可以糊多少个纸盒?

  2.三年级同学在校办工厂劳动,5个同学糊了35个纸盒.照这样计算,要糊154个纸盒需要多少个同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8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9

  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位数时商111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 45:5 63:7 4296 54:9 25:5

  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60:4 405^2

  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 624:6 21892 525:5

  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0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12-3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1-1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3-09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轴对称图形》01-14

初一上册数学教案02-1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