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课堂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课堂教案1
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社会的知识是包罗万象的,而我们书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限于书本上的,抱有一种唯书独尊的.思想,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将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社会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这就对社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1 、补充教材内容,培养求异思维。
社会课教学内容来源于书本,但我们又不能拘于书本,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当地社会实际和学生实践有选择地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苏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课《参加储蓄》一文中有一图“存款和取款的顾客排起了长队”。这里有点与现实不符,我们这儿的银行由于设备齐全、先进,服务到位,储蓄并不见忙,因此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当今社会现象。又如文中没有存款取款的符号,教师可以补充扩展学生知识,总之,我们应让学生注重现实以现实状况为准,不能迷信于课本,使学生思维更具有客观性和变通性,将不断变化的社会知识补充到课堂中去。
2 、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发散思维。
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教材中的“说一说”、“读读议议”、“讨论”等题目,让学生装在独立思考和钻研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做好课前调查,培养质疑问题。
社会课是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教学前,可以学生扮演小调查员,小记者的身份去做社会小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上课,就有了动力。
4 、进行课后实践,温故而知新。
当问题解决于课堂后,应让学生实践于社会,走出课堂。例如《参与储蓄》一文学好后,可让学生回家将自己的零用钱积攒储存起来。另外还可让学生收集信息,查询资料,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及社会交往面,更让我们的课堂面向社会。
社会课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知识广,内涵又深,有许多探研之处,以上几点仅作探讨。
关于课堂教案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而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给我们转变教学模式带来了契机,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学习。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使计算机与学科课程整合,能把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从而深化学科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为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高素质人才。
在《蓝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把局域网引进课堂,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究,充分体现了"教师轻轻松松地教,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这一教学理论,通过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 利用多媒体渲染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课前,准备好音乐、画面同步的大海图,(附加教室的环境布置),教学时,我首先以“同学们,走进教室你们想说什么”一问让学生进入情境。逼真的画面、丰富的资料、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们兴味大增,不时倾吐着自己的真情。这样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化学习,而且能够激发个人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当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鲸的知识和交流海象知道蓝鲸的其他知识的时候,学生无拘无束,充分交流或发表收集到的`信息或自己的见解。
二、利用网络激发读书兴趣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这一优势,一改传统的初读方式,,让学生带上耳机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可通过网络请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这样,既避免了其他同学读书带来的不必要的干扰,又充分地利用了网络环境下特有的生生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初读的兴趣高了初读的效果。
三、 利用专题站延伸学习
课文中对于蓝鲸的大是从它的体长、体重、嘴巴、鲸须等几个方面,并运用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而这些知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其中的说明方法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因此从学生主体出发,教师课前收集了有关蓝鲸的其他知识,并制作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网页,在教完这一段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蓝鲸大的其他知识,并想想网上的资料是通过什么说明方法让你感受到蓝鲸的大的,学生通过查阅,激发起极大的兴趣,对蓝鲸的大有了更深的体会,学到的说明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为运用说明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再用网络进行拓展学习
在课文学习结束进行“介绍熟悉事物的特征这一练笔时,由于练笔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的难度,因而课前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制作成网页,并带领学生熟悉这些事物,练笔时,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以唤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了解和回忆,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网页,获取到丰富的资源信息。学生们兴致高涨,不断地交流着自己的搜寻结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种事物,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小组认真选择自己喜爱的写作对象开始练笔,由于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少小组学生的习作写得相当详细生动。教师因势利导,当堂交流学生的作品,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从《蓝鲸》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文教学利用校园网和局域网所提供的多媒体环境,以创造性思维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提高为目标,再加上教师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学科知识的宏观把握指导学生将零星的知识点串接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达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新境界。
结合实践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 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它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师生双方都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语文教学。网络语文教学将教室扩大到了有信息海洋之称的网上,学习时图文声并茂,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中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语文教学。
3、充分发挥和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网络语文教学选定局域网或校园网的某一资源库作为学生取舍的素材来源,而对素材的选择、组拼、融合、消化、转换则是通过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的,因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和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
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思考:
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与发挥,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拓宽了“大语文”教育的天地。但信息的丰富对教学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巨量的信息旁斜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养成浮躁的心态,这些让很多教师无所适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尝试,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克服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弊端,更好地发其优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资料提供者:
关于课堂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灾害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健康的影响,了解环境不一样空气是不一样的,引导幼儿关注人类共有的生存环境地球,使幼儿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
2、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对保护大自然,保护地球的美好愿望。
3、培养幼儿自觉的环保意识,文明习惯。
活动准备:
课前已经让幼儿绘画了各种能冒烟的图画(公交车、汽车的排出的尾气,工厂里锅炉排出的废气,放鞭炮的烟,建筑工地上的扬尘,农田烧草的烟、等等),小实验(塑料袋、玻璃缸场景:汽车树林房屋打火机、废纸数张,PPT、天气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感受空气的重要性
1、说说天气记录观察
今天,陈老师来到你们幼儿园,老师发现你们幼儿园十分漂亮,之前我让你们记录了今天的天气情况。
谁愿意说说的?
(请2位幼儿介绍他的记录)
老师这里有几个天气标记,晴天应该用哪个来表示?
那其他的标记又表示什么天气呢?
二、观看各种有关雾霾天气的挂图和卡片,了解各种雾霾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老师这里有几张照片,你们看看都是在什么样的天气?(在下雾的时候拍的)这种天气用什么天气标记来表示呢?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气呢?那我们一起来听听气象专家是怎么说的?
刚刚小朋友听到了什么?(3个以上的幼儿回答)
那这种天气是用以上的天气标记表示吗?(晴天、阴天、雨天)
原来以前是没有这种天气了,是最近刚刚有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天气呢?(幼儿回答)
那我们一起来看下图片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教师小结:这种烟对我们的环境有没有影响呢?
那接下来看看老师来做个小实验
三、游戏,演示,直观地显示
玻璃缸场景:
(1)汽车树林房屋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里,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我们呼吸着干净的空气。空气在哪儿(空气在我们的周围)当我们有了更多的工厂,汽车,对树木,秸秆的焚烧,我们呼吸的空气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2)制造雾霾
你们都看见了什么:两个袋子里装有的空气一样吗?
教师小结:空气中有什么?老师用塑料袋装空气。第二个袋子里有黑色点点。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空气里原来含有PM2.5颗粒物,这种颗粒非常小。
四、感受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那这些颗粒我们容易吸入身体里吗?
我们用鼻子来呼吸,鼻子里有鼻毛,而呼吸时这些鼻毛可以阻隔大的颗粒物,而小颗粒的就容易被呼吸到身体里。
出示PM2.5图
一旦被人吸入对人体又有什么危害呢?
(就会出现呼吸道刺激,咳嗽,呼吸困难,诱发许多疾病)
教师小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颗粒物易被鼻腔、咽喉阻隔拦截。但是,由于PM2.5是较小颗粒物,一旦被人吸入,就会出现呼吸道刺激,咳嗽,呼吸困难,诱发许多疾病。
如果出现雾霾天气,我们出门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戴口罩、少出门,不要开窗通风)
今天呀,老师教你一个雾霾天气的呼吸方法。教师示范。
幼儿跟随老师一起放松呼吸。(吐纳法。双手合十胸前,然后两手臂向前伸直,再慢慢抬举至头顶,一边做动作一边进行"吸一呼三"和"吸三呼一"的吐纳法,即吸一口气分成三次呼出,吸三口气做一次长呼。把一口气变成多口气来锻炼,这样可提高呼吸道的免疫功能,增大肺活量,增强人体的耐缺氧能力。)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不让这种恶劣天气产生呢?
(9月22日无车日、3月23日的晚上20:30—21:30熄灯一小时)
我们的国家已经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有无车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植树节绿化我们的环境,熄灯一小时(节约用电)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呼吸到更好的空气,有着更好的生活环境。我们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五、结束
马上,我们一起回到班上再与班上的其其他小朋友商量下还有什么办法来保护环境,减少这种恶劣天气的产生,我们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关于课堂教案4
对比铸就精彩
教学设计: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具有多种可能。在具体的讲解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向度,选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选取从“对比”这一表现手法上切入,因为它既是该文本最突出的特点,又能将文本主要的内容,如情节发展、人物性格贯通起来。
教学实现:
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功劳、地位、声望。
师:具体一点。
生:功劳是破齐,地位是上卿,声望是闻于诸侯。
师:特点是?
生:功劳大,地位高,声望响。
师:第二段介绍蔺相如,看看介绍了什么?
生:地位。
师:要注意突出了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他的地位?
生:特别低。
师:显然,作者在前两段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问题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
生: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师: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秦王讨璧,赵王无奈。
师: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么?
生: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师: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
生: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
师:注意,许多高明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者不是随便的。我想到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正式出场之前做了两次预演:一是冷子兴演说荣中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讨论。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也没有使之一览无余,而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后惊鸿一瞥地露一面,去换衣服。换完了衣服回来,才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的机会。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现在我们看课文就会发现,情节预备做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在铺垫。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么内容。
生:缪贤的笨蛋和相如的聪明。师:其中有对比吗?
生:有。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结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够分析燕王这样说的原因。在对比中,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除了对原因的认识,对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结果。试想一想,如果缪贤投奔燕王是什么结局?
生:自投罗网,且自绝后路。
师:“肉袒伏斧质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生:缪贤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说明了一切。
师: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包含着对事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结果的对比。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了一个智能又全的'蔺相如。我们现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场的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注意内容上的对比。
生:第一处对比,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王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
师: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
生: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
师:还有其他对比吗?
生:没有了。
师:对于蔺相如的自荐,有没有什么看法。
生:这和前边“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构成了对比。蔺相如的毛遂自荐,表现了他的自信。
师: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过毛遂自荐表现外,还要注意一点:他主动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好了,蔺相如现在出发了。闲言少叙,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开了斗争。注意作者特意点明了“在章台”这个地点,谁来解释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交待秦王见相如的地点。
生:为后文相如说“大王见臣别观”埋下伏笔。
师:好。我们现在看看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
生: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惊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4,蔺相如的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息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师:分析得比较全了。我读“廷斗秦王”这一情节常常想到重庆谈判时共产党的策略:有理,有利,有节。谁结合课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节对应的内容。
生: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有利,得璧、倚柱后才怒形于色,让秦王投鼠忌器。有节,使用缓兵之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解决的机会。
师:文中说,“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实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现吗?
生:秦王辞谢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真诚。还有就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为表明秦王根本没有诚心,赵国的璧都送来了,他的“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此才临时指定。一“指”字,也说明了他的随意性。
师: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过程险恶异常。谁分析一下,蔺相如冒的风险有哪些。
生:1,与璧俱碎的可能性: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2,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
师:还有一个危险,可能同学们把这个关键人物忽略了。然而,却也是决定性的。
生:“从者”。
师: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我们为这个“从者”设想一下,他在“怀璧,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各种选择的利弊。
生:1,回到赵国。2,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怀璧而逃是下策,很难找藏身之地。
师:如果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一场,而是相如鸡飞蛋打一场空。所以,相如在选择这个“从者”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人。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人,一是想说明蔺相如的行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二是想说明,成就一个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做事时考虑周密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段是有几个字需要注意一下:“舍相如广成传舍”的“舍”,“使其从者衣褐”的“衣”,“廷见相如”的“廷”。
总结一下,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对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备,重点在智。其次还有建立在对事理认识基础上的自信。
完璧归赵的结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实对于弱小的赵国来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求璧的阴谋。
现在我们阅读“渑池会”的有关内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对比。
生:秦赵的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赵国的有备和秦国的无备;秦王的奸诈和赵王的朴实;相如的欺软怕硬和相如的针锋相对。
师:这一情节中相如所表现主要是智,还是勇?
生:勇。
师:为什么这里相如主要表现出的是勇?考虑环境事件的变化。
生:这一次两国国君面对面,闪挪的余地很少,事关国家的荣誉,还有,就是做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
师:作者在介绍“渑池会”的结局时说“位在廉颇之右”,“右”是什么意思?其作用是?
生:说明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和前文廉颇相如的地位对比作呼应,也为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师: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
生:没有。不应该生气。
师:要是你的话你不生气吗?我看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的,他说的都是实际情况:自己有军功,而且是出生入死得来的,相如只凭口舌为劳,却居于上位。合理不?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心说,谁的大?
生:廉颇的大。
师:我看也是。我感觉这个赵王够呛,他因为相如给自己挣了面子,就不顾事实地超拨相如。造成了相如和廉颇的矛盾。廉颇不平是正常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说戏廉颇负荆请罪就没有必要了呢?
生:有必要。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这正是廉颇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说廉颇请罪是在廉颇宣恶言后产生的。
师:分析得非常好。我们再看负荆请罪中有多少内容是对比着写的。
生:廉颇和相如的认识及行为对比,舍人和相如认识及行为对比,廉颇和秦王的对比,廉颇的前后态度对比。
师: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的智还是勇?
生: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国事为重的胸怀。
师:我看表面上对廉颇隐忍退让,是无智也是无勇,其实是大智也是大勇,因为相如于无声处折服了勇猛的大将军廉颇。想一想相如,如果没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怎么能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没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于在渑池针锋相对?所以,负荆请罪的情节不仅表现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释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备的源头活水。
这一课,我们主要是从作者巧妙地使用着的对比手法上贯通文本,将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串成一串儿。希望大家下课后再熟读课文,加深理解。
关于课堂教案5
课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授课班级
高一(11)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1. 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讲述:“人类与环境”“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从点到面,再从面到点的学习来全面了解问题的存在。为本章的学习提出了“问题”(即起一个铺垫和前提作用)。
2. 收集近年沙尘暴的相关资料
3.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
(1)人口与环境: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酸雨等。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3)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全球性和地域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全球性和地域性特点。
2.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理解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环境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理解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能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结合事实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态度。
重点难点分析
(1)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这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重点要落在当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超过一定的程度,这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即人类对环境的反作用。
(2)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3)通过对不同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世界上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
采用学生兴趣高的多媒体网络,运用启发式、问题解决式进行图像分析的方法 。
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学习结果。
2.利用网络,指导学生分析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网络《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教学过程
【引入】上课前播放“我是一只小小鸟”的FLASH,创设学习环境保护的情境。
【点】上课前,我们听了“我是一只小小鸟”这首FLASH,在这首歌中形象的表现了当人类破环自然环境时,环境中生物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而当人类有意识的保护自然环境时,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将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可见,环境与我们人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点】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任何生物都是地球环境发展变化中的产物。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们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人体结构与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动态平衡关系,人与环境构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学生互动回答问题)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见教材p94图8.1)”。观察这幅动画图,说出:内圈、外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注意观察图中的(1)(2)(3)(4)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从上面“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中可以看出:
内圈:人类社会 外圈:环境
箭头1:指人类从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箭头2:指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以废气、废液、固体 废弃物、热、噪声、电磁波等形式,把物质和能量输出给环境。
箭头3:指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箭头4: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教师总结】可见,由于环境具有反馈作用,人类可以作用于环境,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
【点】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只要人类作用于环境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呢?显然不是,(点击,讲解)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
只有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环境问题,它有什么表现呢?
【点】环境问题的表现(一)(观看视频2分40秒,师生互动)
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例如,1.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2.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3.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4.放射性物质泄露产生的放射污染;5.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等等。可见第一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易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
【点】环境问题的表现(二)(观看视频40秒,师生互动)
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对人类具有重大经济、科学、美学和文化价值的物种的灭绝速度呈现加速的趋势。
【游戏】3男6女1个伐木工,男代表树,女的代表动物,假设一棵树最多只能生活3个动物,人类开始砍伐树。砍掉第一棵树时,砍掉第二棵树时,一部分的生物受到死亡威胁,伐最后一棵树时,生物灭绝。
【点】(观看视频43秒)
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都有1到2万物种灭绝,物种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
由森林的破坏,造成物种的灭绝这个例子告诉了我们,地理环境之间有其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见,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多角度,全面的去分析。下面就让我们以东街口作为案例,从多角度去分析它。先来看一下我们角色扮演的规则:共有5个角色,分别是“我是东街口” “我是东街口居民” “我是经济学家” “我是环境保护专家” “我是政府官员”这5组我之前已经叫大家去收集相关的资料,下面大家可以浏览一下网页中角色扮演的提示,整理一下自己的材料,我们现场再征集一个东街口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主持这个小活动。
【点,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乡村与城市环境问题
刚才大家都表现的相当出色,从这个活动中希望大家今后去分析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多角度,全面的去分析。从东街口例子中我们也看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不同的地方所反应出来的环境问题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先来看两段视频(2分钟)。看完城市视频后,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原因是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过分集中。看完乡村视频后,乡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原因是由于利用资源地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除了城市和乡村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环境问题也有自身的特点。
【点,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从全球看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为什么呢?
1.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而且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
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点,师生互动】全球性环境问题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这样就会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观看视频)看完刚才的视频,下面请大家看一下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1995年2月──1998年9月,全球环境基金针对全球福利的项目和活动,向发展中国家几个重点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点】在线测试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所学,一起来作一下在线测试,在做之前大家可以点击浏览一下本节课的知识纲要,或者浏览一下本节课提供给大家地教学资源。复习一下所学的知识。
【点】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你所了解的福州市环境问题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你觉得应如何去解决?我们应如何去协调福州人地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呢? (迅速浏览你所需要的资源,并进入讨论区,表达你的观点。) 可浏览的资源有:
1.“教学资源”栏目中的文字和视频资料。
2.“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视频。
3.福建水土保持视频。
4.中国水土保持视频。
【学生讨论留言,教师引导】
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治理方法,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其中有一组学生想到要用垃圾回收船来治理福州内河污染的问题,并当场画出示意图。
【点击,观看视频,小结】可爱的福州
福州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建设福州的美好明天。
【课后思考】
1.活动安排
写一篇小论文,阐述你对“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看法。
2.知识整理
从对人地关系的分析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如果人地关系不能协调发展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不同,出现了各地区的环境问题差异,如乡村与城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同时有些环境问题是具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全球的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
关于课堂教案6
一、观看电视示范朗读
二、感情饱满地大声朗读课文。
三、文章的标题是“夏感”,何为“夏感”?(或者说夏天在作者的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季节?)解释为对夏天的感受 。夏天带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受?
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夏天。 (1组)
四、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2组)
析: 此题意在训练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要学会归类,避免举例的杂乱。
五、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几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析: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以先看比喻句:(3组)
(二) 再看拟人句:(4组)
六、【互动探究】
1.文章首段和末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5组)
2、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夏独特的魅力。作者赞美夏天所蕴含的感情是什么? (6组)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吟诵描写夏季的古诗词或唱有关夏天的歌曲或画一幅代表夏天特色的画。(7组)
2、 认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8组)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秋之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课堂检测】 1. 选词填空。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A.急切 B.激烈 C.急促 D.急忙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A.照 B.晒 C.沐浴 D.烘烤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A.走动 B.滚动 C.劳动 D.飘动
2.仿照下列各组所给的词汇分别再写三至五个结构相似的词语。
(1)例: 淡淡绿烟 芊芊细草 密密厚发 滚滚麦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 春日融融 秋波淡淡 冬雪皑皑 目光炯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例: 听听窗纸 歇歇腿脚 说说想法 打打麻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课堂教案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的人和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
(二)初步了解6的基数和序数的意义.了解6以内数的顺序,会用“>”、“<”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
(三)掌握6的组成和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6的认识.
难点:掌握6的组成和分解.
课前准备
(一)教具:主题图、直尺图、点子图和一束纸花.
(二)学具:小棒、小方块和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看图写数:
2.填空:
3.看卡片口答:
(二)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
老师指板书问:1~5的5个数谁最大?
比5少1的数是几?(是4)
比5多1的数是几?(是6)
师说:你们说得对,比5多1的数是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的认识.(板书课题)
1.学习认数6.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图上画的是什么?(同学们在做值日)
数一数:有几位老师?几个同学?一共有几个人做值日?(6人)
再数一数:图上有几张桌子?几把椅子?
小结 刚才我们数出图上有6个人做值日,还数出图上有6张桌子、6把椅子.这图里的人和物的数量都是6,可以用6来表示.
板书:6
(2)拨珠数数:
指名学生上前拨珠:先拨出5个,再拨出1个.回答一共是几个?
师问:5添上1是几?(5添上1是6)
数一数:教室里面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每排有6张桌子、6把椅子、每扇窗户上有6块玻璃……)
(3)摆一摆:
每人拿出5根小棒摆在课桌上,再添上1根,一共是几根?
自己小声地从1数到6,再从6数到1.
师问:你们谁能用这6根小棒摆一个图形?
指名一人到前面摆,其他人在自己的课桌上摆.
师问:你们摆的'是什么样的图形?(6边形)
用几根小棒摆成的?(6根)你们还可以摆出别的图形吗?(自由摆)老师行间巡视,随时表扬摆得好的.
2.教学6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直尺图:
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小直尺:
师问: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一找6排在什么地方?(6排在5的后面)
你们数一数,从0数到5,看看尺子上有几小段?(5,小段)
5个小段再加上一个是几个小段?(6个)
齐读:看自己尺子从0读到6,再从6读到0.看老师放大直尺读,从1读到6,再从6读到1.
师问:比5少1的数是几?比5多1的数是几?和5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3.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一).
师问:
①左边几个圆?右边几个圆?它们的下面应写几?
板书:5,6.
②这两个数比较,谁多?谁少?
③5和6之间应填什么符号?板书:“<”
读作:5小于6,表示:5比6小.(2)出示点子图(二).
师问:这是哪两个数比大小?(6和5比大小)6和5之间应填什么符号?(学生在课本上填出“>”.老师板书:6>5)
指名读、指名说表示什么.
4.学习6的组成和分解:
请同学们拿出6个小方块,把这6个小方块分成两堆,看看可以分成几和几.
要求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边说“6可以分成几和几”.分完后师生共同整理6的组成: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 ,你们看到这一组能联想出另一种分法吗?(还可以分成1和5)看到 呢?(还可以分成2和4)
看卡片 说6的组成.
5.区分基数和序数:
(1)看图回答问题:(看书上28页蝌蚪图)
①图上画有几个瓶子(6个)
②每个瓶子里装的是什么?(小蝌蚪)
③找一找,从左数第6瓶里有几只小蝌蚪?(5只)
④再找一找,有6只蝌蚪的是第几瓶?(第4瓶)
学生回答后,在书上填数.
(2)做游戏:
老师请第2组前6个小朋友起立.大家看他们做得对不对?
再请第3组第6个小朋友起立.大家看他做得对不对?
6.指导书写数字6:
老师边范写边说:“6”是一笔写成,下边是个圆.起笔在上线中间靠右一点、往左稍弯、斜下过中线从左向右画半圆.
老师领着学生在书上练习格中描写2~3个6.然后自己独立写6.
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6”这个数,会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记住了6的组成和分解.希望同学们回到家里再看一看、数一数哪些东西的数量是6个6个的.
(三)巩固反馈
1.请同学们给这6只小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队:指名一人上前排队.
2.猜一猜:
师说:我手里有6朵花,分两只手拿、我先拿出3朵,(另外3朵藏在背后)请同学们猜一猜,我背后有几朵花?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再猜,我先拿出2朵,猜一猜我背后有几朵?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3.找朋友:
老师出示卡片数和学生举出的卡片数合起来是6.
4.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6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1~5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在教法上要有所创新,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节课采用迁移法、以旧引新.通过看图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完成新课任务.
在巩固反馈阶段,为调动学生积极性,还通过排排队、找朋友、猜一猜等游戏来巩固新知识.
关于课堂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用动情的语言激荡起学生心中的涟漪,用简明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自学课文的三个要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符合阅读规律,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习惯,尽快过好认读关]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 掏出 谎话 叮嘱 光泽 静谧 洗漱 眸子 胳膊 嗔怪
莫名其妙 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而现行的阅读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有的即使关注到了,也没有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中快速准确地捕捉信息的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会影响到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写字学词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初读阶段的教学至少要拿出10分钟识字写字]
二、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布置作业需要灵活与扎实相结合,一般还是像这样务实一些的好,便于学生作业,便于检查反馈,便于学生改进提高]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诗意 弥漫 缕缕幽香 袅袅
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阅读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非常重要。问题浅了,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问题深了,学生会如坠云雾。这一环节围绕作者对茉莉的感受的不断变化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了要害,使学生急于探求爱和茉莉之间如丝如缕、似断实续的联系。]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字与照射的比较,去体会探在这里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的比照感受探的独特,也能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感去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所在。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会接近语言的真象。]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妈妈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
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对钻字的处理,让学生说出别样的体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架构具体的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深层次考虑,自己得到答案。教师的总结,延伸学生的理解,同时通过教师的话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这样,把教师的理解评价与学生的理解结合起来,就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认识。
四、归纳提炼,它是课文精华的浓缩,压韵合辙、琅琅上口,便教利学。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关于课堂教案9
一、预习目标:预习化学反应方向进行的判据
二、预习内容
1科学家根据体系的存在着使体系总能量趋向于 ,也就是⊿H 0的趋势,也存在使体系由有序向无序转化(⊿S 0)的自然现象,提出了焓判据和熵判据。
2、熵是用来 ,用 表示。作为固液气三态的熵值比较大小顺序为 。
3、焓变(焓判据)只能判断
熵变(熵判据)只能判断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应用焓变和熵变解释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学习重难点:熵判据
二、学习过程
(一)、反应方向的焓判据
思考1、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说我们见过的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思考2、19世纪的化学家们曾认为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是反应热:放热反应可以自发进行,而吸热反应则不能自发进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曾经学习的反应举例说明。
所以,反应焓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 因素,但不是 因素。
(二)反应方向的熵判据
【交流讨论】我们知道,固体硝酸铵溶于水要吸热,室温下冰块的溶解要吸热,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反应的气体通入一密闭容器中,最终会混合均匀,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与焓变有关吗?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
【阅读思考】课本P36—37相关内容。
注意:1乱度的增加意味着体系变得更加无序。
2、体系的有序性越高,即混乱度越低,熵值就越 ,
有序变为无序——熵 的过程。
3、熵值的大小判断: 气态 液态 固态
【学与问】: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之一是生成气体。试利用上面讲的熵判据加以解释,由此你对于理论的指导作用是否有新的体会。
探究:有些熵减小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自发进行,如:
-10℃的液态水会自动结冰成为固态,就是熵减的过程(但它是放热的);
所以,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 因素。只有将两者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才能准确判定所有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练习:下列过程属于熵增加的是( )
A.固体的溶解过程
B.气体扩散过程
C.水蒸气变为液态水
DO(g)+2H2(g)=CH3OH(g)
(三)反思总结
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
1、由能量判据知∶放热过程(△H﹤0)常常是容易自发进行;
2、由熵判据知∶许多熵增加(△S﹥0)的过程是自发的;
3、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去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果,所以我们应两个判据兼顾。由能量判据(以焓变为基础)和熵判据组合成的复合判据将更适合于所有的反应过程;
4、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和过程的速率;
5、在讨论过程的方向时,我们指的是没有外界干扰时体系的性质。如果允许外界对体系施加某种作用,就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6、反应的自发性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四)当堂检测
1.能用能量判据判断下列过程的方向的是( )
A. 水总是自发的由高处往低处流
B. 放热反应容易自发进行,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C. 有序排列的火柴散落时成为无序排列
D. 多次洗牌后,扑克牌的毫无规律的混乱排列的几率大
2.已知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石墨,s)+O2(g)=CO2 (g)
△H=-393.5/l
C(金刚石,s)+O2 (g) =CO2 (g)
△H=-395.4/l
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相互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B.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自发进行的过程
C.石墨比金刚石能量低
D.金刚石比石墨能量低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
B.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C.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均能实现
D. 同一物质的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熵值相同
4、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 )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熵增加反应;
D、熵增加或者放热反应。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 )
A、水由高处向低处流;
B、天然气的燃烧;
C、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D、室温下水结成冰。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的
B.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不一定都是放热反应
C.只有放热反应才能够自发进行
D.能够自发进行的反应就一定能够发生并完成
3、水在273 、1.01×105Pa时可转化为固态,在373 时则又可转化为气态。若分别用S(g)、S(1)、S(s)表示水的气、液、固三种状态的熵值,则下列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 )
A.S(g)S(s)
B.S(g)>S(s)>S(1)
C.S(g)>S(1)= S(s)
4、已知反应2H2 (g) + O2 (g) == 2H2O (1) H == —285.8 l-1,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E(反应物)>E(生成物)
B.E(反应物) C.反应放热 D.反应吸热 5、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焓变小于0而熵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B.焓变和熵变都小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C.焓变和熵变都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D熵变小于0而焓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6、在25℃、1.01×105 Pa条件下,反应2N2O5(g)== 4NO2(g)+O2(g) H== +56.7 l-1能够自发进行。从能量上分析,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 ,从反应前后的熵值看,反应后的熵值 (填“增加”、“减小”或“不变”)。 7、在与外界隔离的体系中,自发过程将导致体系的 增大,这个原理也叫做 原理。在用来判断过程的方向时,就称为 判据。不难理解,即使是同一物质,应该存在着 时的熵值最大, 时次之, 时最小的这样一种普遍规律。 答案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内容:1、降低 ﹤ ﹥ 2、量度混乱(或有序)的程度 S 气态﹥液态﹥固态 3、焓减小的反应 熵增大的反应 课内探究学案 (一)、反应方向的焓判据 思考1、自然界中水总是从高处往地处流;电流总是从电位高的地方向电位低的地方流动; 室温下冰块自动融化。 思考2、不同意。2NH4Cl(s)+Ba(OH)28H2O(s)=BaCl2(s)+2NH3(g) +10H2O(l) CaCO3(s)=CaO(s)+CO2(g) △H=+178.2/l 一个 唯一 (二)反应方向的熵判据 【交流讨论】:该自发过程与能量状态的高低无关,受另一种能够推动体系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即体系有从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 【阅读思考】: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即熵增)方向转变的倾向; 表示体系的不规则或无序状态。 注意:2、小,增 3、﹥ ﹥ 探究:唯一 练习:AB (四)当堂检测 1、A 2、AB 3、B 4、D 课后练习与提高 1、D 2、AB 3、B 4、AC 5、A 6、增加 增加 7、熵、熵增、熵、气态、液、固 一节课下来,你是否有点滴遗憾爬上心头,总感觉这堂课不够理想?作为教师谁不在追求着理想课堂。对此叶澜教授作出这样精僻的论述:“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钟启泉教授也曾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关注来自课堂上学生的一切信息,尤其要把握住课堂现场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成就理想中的完美课堂。鄙人认为教师要能做到如下几点: 一、尊重生成,成就人文美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获得认可与被欣赏的需要。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互动的生态关系,因此,作为教师理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在实施具体教学时,教师的引导与点拨,鼓励与赞扬,对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思维品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展示“人性”美。 案例(一):某一公开教学中《家》的片段: 师:大家都是小诗人了,也来做做诗吧。(出示“()是()的家”) 生:树林是动物的家。 师:在这个家里,动物们有房子住,有食物吃,对吗? 生:很多动物还可以一起玩呢。 师:树林就像一个大家庭,动物们可以在这里友好交往,多开心呀! 生:白云是太阳的家。 师:你是认为太阳累了可以躲在白云后面休息一会儿,所以才感觉白云也是太阳家,是吗? 生:是的。 师:多么温馨的家呀,累了就可以让我们休息的地方。 生:小河是小鱼的家。 师:小鱼在小河里自由自在地生活,长成了一条条大鱼。家是让我们快乐成长的地方。 反思:通过以上片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家不仅仅是一个有吃有喝的地方,家让你感到温馨,家是你自由成长的`地方。在这片段中学生提出“白云是太阳的家”,如果从一般的角度理解这似乎不合情理,但这是学生在文本对话中一个很独特的感受,对于这样的体会,教师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用富有人性化的语言来点评,尤其是理智地放弃了预设,尊重了生成,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又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馨。正如布卢姆所言:“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故而尊重和珍视课堂生成势必成为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 二、引导生成,促进自主探究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导致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有效的价值引导和人文点化。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助、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析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追问寻错、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 案例(二):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生A:叶圣陶先生批改作文认真细致。生B:叶圣陶先生关心青少年一代等。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搞清楚为什么叶圣陶的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为什么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等知识要点,从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 反思: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假如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偏留在学生原始的生成资源上而不给予即时引导,那么课堂生成的丰富价值将会大打折扣,严重的还会对学习产生误导。所以关注课堂生成,价值引导至关重要。 三、拓展生成,击出创造之花 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敏锐的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并将即时生成整合到课堂临时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创造之花就会大放光彩。 案例(三):在《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中,教师在感悟课文后引导孩子们质疑,学生和教师一起提炼出了主干话题:作者写夜景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孩子提出了跟讨论的话题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课文前面说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而这里却说‘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这残破的桥梁破破烂烂的,不是有损威尼斯的美名吗?”教师见学生普遍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便放弃原来的计划,让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答案: 生1:不是真的桥梁残破,而是桥的影子残破; 生2:残破正好说明威尼斯的古老; 生3:是威尼斯这个城市文物保护意识的表现; 生4: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因此桥不需要修; 生5:残破也是一种美丽。 反思:从这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即时生成资源,并将它整合到原先的教学计划中,生成了新的阅读话题,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碰撞出了精彩的独到的智慧火花。 总之,要成就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的课堂才能充盈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目的: 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建设精神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更应该加强体育课堂常规的'要求。为了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质,达到上课的目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制定本常规: 一.“二个制度”: 1.“值日生制度”:上体育课,每六人一组,轮流值日一周,值周时,组长代领下按体育教师的要求,在上课前布置好场地器材,课后整理好好和收回器材. 2.“请假制度”:如有事有病必须请假,并填好请假单. 二.“十个不准”: 1. 不准旷课,迟到,早退; 2. 不准穿大衣、裙子、皮鞋、高跟鞋、凉鞋,不准戴帽子、头巾和手套、 3. 不准佩戴徽章和携带小刀 4. 不准擅自离开课堂 5. 不准横穿跑道,投掷区 6. 不准擅自动用体育器材 7. 不准做危险动作 8. 不准做与练习无关的事 三.课前常规 1、体育委员上课前应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明确课的内容与要求,教师要了解有无见习生。 2、体育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或亲自动手,及时布置和检查场地,准备教具,一切准备工作应在课前准备就绪。 3、学生因病(包括女生例假)、伤,不能上课时,课前应主动向体育教师说明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布置他们随堂见习或参加适当的活动。见习生在见习时不得聊天,复习功课或离开现场。 4、教师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仪表后,应提前到达规定的集合地点等候上课。 四.课堂常规 1、准时集合上课:上课铃响后,由体育委员及时在指定地点集合整队,检查上课人数。 2、上课礼节:体育委员整好队伍,下达“立正”口令,然后向教师报告上课人数,随后师生相互问好。教师即向学生宣布本课任务与要求,迟到学生向教师报告,说明原因,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列。 3、上课服装:学生上体育课时应穿运动服和球鞋,不准穿大衣、裙子、皮鞋、高跟鞋、凉鞋,不准戴帽子、头巾和手套、不准佩戴徽章和携带小刀等。 4、每次上课教师必须严格点名制度。学生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全学期中,缺课1/3以上时间者不予评定成绩。迟到、早退超过15分钟,作旷课论处。 5、上课时,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安全,爱护器材,服从教师及小组长的指挥,努力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中不得嬉笑打闹。不经教师允许不得擅自离开课堂。否则作旷课论处。 6、课结束前,教师要集合全班学生,对本次课进行小结评比,指出优缺点,提出课后练习要求,宣布下次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整理场地和归还器材。 7、下课时教师离队前向学生告别“同学们再见”,学生立正齐声回答“老师再见”! 五.课后常规 1、下课后教师应检查学生整理场地和归还或移交器材的情况,以保证下节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2、课后教师应主动征求学生对本课意见,写好课后小结,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 3、教师对缺课的学生做进一步了解,必要时给予补课或辅导。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它是又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中有许多应用。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或选讲,或指导学生阅读。涡流和自感现象以及许多现象一样,都有利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本常识以及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学会判断回路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以及感应电流的方向,而且还掌握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即已经学会对自感现象的分析,但头脑中没有涡流这个概念而已,也没有意识到涡流现象,线圈本身也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学习中对涡流现象的解释以及分析是学生遇到的最大挑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涡流对我们有不利和有利的两方面,以及如何利用和防止。 3.知道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涡流的概念及其应用。 2.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实例分析。 教学难点: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的实例分析。 五、教学手段与策略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实验 六、教学用具: 电机、变压器铁芯、演示涡流生热装置(可拆变压器)、电磁阻尼演示装置(示教电流表、微安表、弹簧、条形磁铁),电磁驱动演示装置(U形磁铁、能绕轴转动的铝框)。 七、课时安排 :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电动机、变压器铁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铁芯有什么特点? 学生: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薄片叠合而成的。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用一个整块的金属做铁心不是更省事儿?学习了涡流的知识,同学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 (二)进行新课 1、涡流 教师:[演示1]涡流生热实验。 在可拆变压器的一字铁下面加一块厚约2 mm的铁板,铁板垂直于铁芯里磁感线的方向。在原线圈接交流电。几分钟后,让学生摸摸铁芯和铁板,比较它们的温度,给全班同学。 学生:铁板的温度比铁芯高。 教师:为什么铁芯和铁板会发热呢?原来在铁芯和铁板中有涡流产生。安排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叫涡流? 学生: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这个线圈附近的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看起来很像水的旋涡,所以叫做涡流。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涡流的产生过程。 分析:如图所示,线圈接入反复变化的电流,某段时间内,若电流变大,则其磁场变强,根据麦克斯韦理论,变化的磁场激发出感生电场。导体可以看作是由许多闭合线圈组成的,在感生电场作用下,这些线圈中产生了感生电动势,从而产生涡旋状的感应电流。由于导体存在电阻,当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就会产生电热,这就是涡流的热效应。 教师:课件演示,涡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师:为什么铁板的温度比铁芯高? 学生:因为铁板中的涡流很强,会产生大量的热。而铁芯中的涡流被限制在狭窄的薄片之内,回路的电阻很大,涡流大为减弱,涡流产生的热量也减少。 教师:同学们明白了为什么铁芯用薄片叠合而成了吗? 学生:为了减少涡流损失的电能,同时也保护铁芯不被烧坏。 教师:下面大家阅读教材,了解一下涡流在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 2、电磁阻尼 教师:下面我们看教材30页上的“思考与讨论”,分组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阅读教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电磁阻尼的概念: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感应电流使导体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安培力的方向总是阻碍导体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电磁阻尼。 教师:[演示2]电磁阻尼。 按照教材“做一做”中叙述的内容,演示电表指针在偏转过程中受到的电磁阻尼现象。 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现象。 [演示3]如图所示,弹簧下端悬挂一根磁铁,将磁铁托起到某高度后释放,磁铁能振动较长时间才停下来。如果在磁铁下端放一固定线圈,磁铁会很快停下来。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现象并作出分析。 当磁铁穿过固定的闭合线圈时,在闭合线圈中会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磁场会阻碍磁铁和线圈靠近或离开,也就是磁铁振动时除了空气阻力外,还有线圈的磁场力作为阻力,安培阻力较相对较大,因而磁铁会很快停下来。 3、电磁驱动 教师:感应电流不仅会对导体产生阻尼作用,有时还会产生驱动作用。 [演示4]电磁驱动。 演示教材31页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电磁驱动的概念: 磁场相对于导体运动时,感应电流使导体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安培力使导体运动起来,这种现象称为电磁驱动。 教师:交流感应电动机就是应用电磁驱动的原理工作的。简要介绍交流感应电动机的工作过程。 (三)课堂、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涡流的应用 【例1】如图所示是高频焊接原理示意图.线圈中通以高频变化的电流时,待焊接的金属工件中就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通过焊缝产生大量热量,将金属融化,把工件焊接在一起,而工件其他部分发热很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变化的频率越高,焊缝处的温度升高的越快 B.电流变化的频率越低,焊缝处的温度升高的越快 C.工件上只有焊缝处温度升的很高是因为焊缝处的电阻小 D.工件上只有焊缝处温度升的很高是因为焊缝处的电阻大 解析:线圈中通以高频变化的电流时,待焊接的金属工件中就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大小与感应电动势有关,电流变化的频率越高,电流变化的越快,感应电动势就越大。A选项正确。工件上焊缝处的电阻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多,D选项也正确。 答案:AD 【例2】用丝线悬挂闭合金属环,悬于O点,虚线左边有匀强磁场,右边没有磁场。金属环的摆动会很快停下来。试解释这一现象。若整个空间都有向外的匀强磁场,会有这种现象吗? 分析:只有左边有匀强磁场,金属环在穿越磁场边界时,由于磁通量发生变化,有感应电流产生,于是阻碍相对运动,摆动很快停下来,这就是电磁阻尼现象;空间都有匀强磁场,穿过金属环的磁通量反而不变化了,因此不产生感应电流,不会阻碍相对运动。 (五)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一块长方形光滑铝板水平放在桌面上,铝板右端拼接一根与铝板等厚的条形磁铁,一质量分布均匀的`闭合铝环以初速度v从板的左端沿中线向右端滚动,则( ) A.铝环的滚动速度将越来越小 B.铝环将保持匀速滚动 C.铝环的运动将逐渐偏向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 D.铝环的运动速率会改变,但运动方向将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B 2.如图所示,闭合金属环从曲面上 h高处滚下,又沿曲面的另一侧上升,设环的初速为零,摩擦不计,曲面处在图示磁场中,则( ) A.若是匀强磁场,环滚上的高度小于 h B.若是匀强磁场,环滚上的高度等于h C.若是非匀强磁场,环滚上的高度等于h D.若是非匀强磁场,环滚上的高度小于h 答案:BD 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固定一条形磁铁,有一小球以一定的初速度向磁铁方向运动,如果发现小球做减速运动,则小球的可能是( ) A.铁 B.木 C.铜 D.铝 答案:CD 4.如图所示,圆形金属环竖直固定穿套在光滑水平导轨上,条形磁铁沿导轨以初速度v0向圆环运动,其轴线在圆环圆心,与环面垂直,则磁铁在穿过环过程中,做______运动.(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 答案:减速 (六)作业 1、认真阅读教材。 2、思考并完成“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3、收集“涡流的利用和防止”方面的资料,在课下交流。 (七)教学反思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九、板书设计 一、涡流 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这个线圈附近的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看起来很像水的旋涡,所以叫做涡流。 应用:真空冶炼炉、探雷器、安检门。 二、电磁阻尼 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感应电流使导体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安培力的方向总是阻碍导体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电磁阻尼。 三、电磁驱动 磁场相对于导体运动时,感应电流使导体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安培力使导体运动起来,这种现象称为电磁驱动。 十、资料袋 1.利用涡流加热和熔炼金属 交变电流的磁场在金属内感应的涡流能产生热效应。这种加热方法与用燃料加热相比有很多优点,除课本所述外还有:加热效率高,达到50%~90%;加热速度快;用不同频率的交变电流可得到不同的加热深度,这是因为涡流在金属内不是均匀分布的,越靠近金属表面层电流越强,频率越高这种现象越显著,称为“趋肤效应”。 工业上把感应加热依频率分为四种:工频(50 Hz);中频(0.5~8 kHz);超音频(20~60 Hz);高频(60~600 kHz)。工频交变电流直接由配电变压器提供;中频交变电流由三相电动机带动中频发电机或用可控硅逆变器产生;超音频和高频交变电流由大功率电子管振荡器产生。 课本图16?41画的是无心式感应熔炉,用途是熔炼铸铁、钢、合金钢和铜、铝等有色金属.所用交变电流的频率要随坩锅能容纳的金属质量多少来选择,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例如: 5 kg的用20 kHz,100 kg的用2.5 kHz,5 t的用1 kHz乃至50 kHz. 感应加热法也广泛用于钢件的热处理,如淬火、回火、表面渗碳等.例如齿轮、轴等只需要将表面淬火提高硬度、增加耐磨性,可以把它放入通有高频交流的空心线圈中,表面层在几秒钟内就可上升到淬火需要的高温,颜色通红,而其内部温度升高很少。然后用水或其他淬火剂迅速冷却就可以了.其他的热处理工艺可根据需要的加热深度选用中频或工频等。 2.涡流与节能炊具电磁灶 我们知道,把块状的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块状金属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像水的旋涡,叫涡电流,简称涡流.由于金属电阻小,所以涡流很强,(如图1所示)当交流电通过导线时,铁芯中就产生很强的涡流,这种强电流使铁芯发热,浪费电能.为了减少损失,电机、变压器等通常用具有绝缘层的薄硅钢片叠压制成铁芯,使回路电阻增大,减少涡流。 在各种电机、变压器中,涡流是有害的,我们要采取各种办法来减弱它,其实涡流也是可以利用的,工业上的高频感应炉就是利用涡流来熔化、冶炼金属的.这种冶炼方法速度快,温度容易控制,而且污染少,适应冶炼特种合金和特种钢。 涡流也可以应用于生活.本文将要介绍的电磁灶就是涡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磁灶首先把50 Hz的交流电通过桥式整流装置改换成直流电,然后通过逆变器,转换成15 kHz ~50 kHz的高频电流,此高频电流通过扁平螺旋形加热线圈(螺旋中心有圆环形磁芯)产生高频交变磁场,这个磁场的磁感线穿过非金属灶台面板进入烹饪铁锅底内,由于电磁感应产生电场,形成强大的涡流电流,发出大量的焦耳热,达到对食物加热的目的。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第8页“做一做”,练习一中第1~4题。 课 型:新授课(多媒体教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头图片,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图、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 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去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巧妙地设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争个头功了。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二、大胆地取舍——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经典地示范——此时无“言”胜有“言” 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上《雷雨》(人教版第四册)。在指导学生朗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时,问学生:“风这么大,该怎样读?”我当时一愣: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在评课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可见,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花潮》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圆通公园里海棠花如潮水一般的神奇,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在品读“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一句时,教师一遍又一遍深情地朗读(学生闭眼倾听),学生终于领悟到了“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的精妙。最后,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一句的节奏时给予了示范,使学生领悟到了很难用语言说清的节奏变化,纠正了“匀速前进”的毛病。一系列较为经典的示范,解决了许多难以处理的难题,使学生读懂了句子,读出了美。 四、有效地点拨——“柳暗花明又一村”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指出,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关键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在朗读指导中,如能“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从重点词语、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大有益处的。 如在指导《花潮》中“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一句时,学生并没有感觉到“绸衬衫”的特别用意,读得较为平淡,教师适时地介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家乡的生活状况,学生体验到了“绸衬衫”的了不起,读出了对青年,对社会的赞美。在指导“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一句中,首先让学生找出共同的词语;然后围绕“也许”一词说说这种种声音是作者听到的还是联想到的,有的说是亲耳听到的,有的说是联想到的;这时我又追问,在当时的花海中,作者能否听到这些声音。学生终于领悟到是作者亲耳所闻,只不过这些声音都是隐隐约约听到而已,读出了猜测的意味。 又如《鸟的天堂》结尾处“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一句。其实是作者的自我调侃,并没有真正地埋怨自己的眼睛,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读完,我就问:“作者真的是在埋怨自己的眼睛吗?”“那又有何用意呢?”这样一点,学生读出了调侃的味儿来。 相机诱导,适时地点拨,可以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对话,对语言理解得更深,更全面,还朗读一个原滋原味。 五、耐心地等待——孕育成功与欣喜 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幕:当学生思维发生“故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急躁地打断,迫不及待地把知识“复制”后“发送”到学生们的头脑中;当教师把一个个问题抛向学生,在积极发言的是班中的顶尖学生,更多的学生端坐其间,洗耳恭听,因为更多的学生还来不及在如此短时间内思考;当一张小嘴嗫嚅着说不出来,当一道题目做了一半却怎么也进行不下去,另一个学生马上顶替了他的位置,而他却被晾在了一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缺少的是等待,学生却被剥夺了很多:思考的机会,训练的机会,尊重的权利…… 等待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放弃,而是一种遵循教育规律的理性选择。它是皮格马利翁式的期盼与固守,是宽容、耐心、期待、信任与尊重的化合物,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催化剂,是孕育欣喜的过程。 1、为后进生而等待 后进学生往往思维较迟钝,需要更长的时间对语言进行理解,消化。而他们却恰恰是教师应该关注的焦点,最需要教师的耐心与帮助。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期待的眼光面对他们,关注他们的反应,多给予耐心的等待和热心的指导,多请他们在课堂上展示,多给予鼓励。 2、为个性化体悟而等待 “海阔凭渔跃,天高任鸟飞”。《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适时等待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平台,使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空间,思维碰撞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张扬,才能读出自己的个性化体悟。可见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己读书、自我反思的时间。当学生不知应读出怎样的感情和语气时,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不知怎样处理轻重缓急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当学生读得不够正确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一读……那么,朗读的天空肯定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孩子们的声音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 六、宽容地评价——还学生一片广阔的发展天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但并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有人说,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那,不是一件很快乐、很欣慰的事情吗?为了这个美丽、快乐的梦,我们在朗读教学这片园地上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课堂教案】相关文章: 比尾巴课堂教案03-10 大班课堂教案08-14 中班课堂游戏教案03-08 翻转课堂教案优秀12-21 我爱吃的水果课堂的教案02-26 教师课堂教案02-14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教案10-16 父母课堂案例教学教案范文09-16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06-19关于课堂教案10
关于课堂教案11
关于课堂教案12
关于课堂教案13
关于课堂教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