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桥教案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桥梁图片的观察和探究,了解桥的设计原理。
2、经历一次按要求制作桥的过程。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桥的观察及实践操作,了解桥的设计原理。
三、教学准备:
桥的图片
30CM
长以上小竹棒 细绳若干、
四、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出示拱桥图片,猜猜它们有什么异同?
小组研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观察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这样设计的优点。
二、研究拱桥设计原理
1、拱桥的`分类。
2、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
3、教师演示:做一个对拱足没有向外推力拱,简单分析原理。
4、得出原理。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汇报。
观察演示后同桌动手操作。
三、研究拉索桥设计原理
1、出示拉索桥图片。
2、观察:这些桥的结构。
3、讨论:拉索桥的优点。
4、实践操作:模拟做一个拉索桥。
5、小结。
观察图片
学生讨论
小组合作、模拟。
四、拓展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所收集的桥的图片,同桌讨论桥的结构分类及优点。
学生观察、讨论。
桥教案 篇2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桥教案 篇3
一、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材分析:
《家乡的桥》是在《家乡的桥和塔》的内容上分出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桥的艺术特点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改动的理由是:在一课时中有桥又的塔的教学内容太多,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把教材内容分为桥和塔各1课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一课一得。本课在此基础上首先以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确认学生课前预习的实效性。通过观察、分析家乡的桥,了解桥的艺术特点,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课后的拓展,通过欣赏让学生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四、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六、教学难点: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七、学具准备
教师:有关桥的课件、纸、勾线笔。
学生:收集有关桥的图片和资料、纸、喜欢的画材。
八、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课前教师布置了用各种形式查找有关桥的资料,了解了有知桥的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最快并正确的同学有奖励。
2.出示抢答问题
(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第一座浮桥建在什么地方?
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什么桥?
生:赵州桥。
(3)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
生:南京长江大桥。
(4)中国最长的桥?
生:江阴长江公路桥。
(5)世界上最长的桥?
生:日本明古海峡桥。
(6)我们的家乡厦门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
生:跨海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
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
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不同点:生:桥梁的桥墩粗细的变化、护栏的.变化、桥灯的变化、桥的装饰的变化。
(评析: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用途和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家乡的桥真是太美了,想不想动手画一画?怎么画?老师根据学生说,用线描的形式示范作画过程。
(评析:示范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作用。学生在在教师直观的示范过程中明白将要采用的作画步骤。)
3.欣赏学生创作的家乡的桥的美术作品。(出示课件)
(评析: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
4.作业要求: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桥画好后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添画背景。
(评析: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5.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评价阶段
1.学生画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互欣赏。
2.师生评价作品时围绕三点;(出示要求)
(1)是否表现家乡的桥。
(2)桥的造型美吗?添画背景是否适合?
(3)构图合理吗?
(评析:通过作业展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养成学习──评价──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共同评价,发现作品的优秀之处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能力。)
(四)拓展阶级(出示课件)
1.一起来欣赏画家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的桥。
2.除了画桥,还可以用各种材料进行制作,欣赏书中用其它材料制作的桥。
(评析:通过欣赏各种表现桥的美术作品,拓展学生的眼界,认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
3.随着科学和时代的发展,桥的造型、用途也在不断变化,你们想不想欣赏小朋友大胆想象创作出的非常有特色的未来的桥。
(评析:欣赏未来的桥的学生作品,促使学生新知识的生成,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桥之美》教学教案设计》。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
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各种桥的制作材料与特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材料制作成的桥的特点,进而感受它们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各种桥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奇妙之处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未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桥的资料,图片,生字卡,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层,盐层”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读课题,并进行课题的质疑
3、过度:这些桥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这些奇妙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这些奇妙的桥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交流预设:
这些桥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
这些奇妙的桥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初读课文生字学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生字:重点指导“制、吨、悉、扶、度”字的读音;找出与本课生字音/型相近的字
4、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5、出示文中的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钢铁(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的游戏,新词比赛)
6、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下写上自己的感受
7、书写生字:重点指导“悉、制、吨”
读课文
学会评价
悉—息扶—肤制—刺
度—渡
读生字,并进行口头组词
参加游戏
读课文,作旁批
书写生字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3、各个小组在小组内想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4、反馈学习情况:1段: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段:提问,引起下文。3段:写了用玻璃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4段:写了用纸张造的桥的特点和承受力。5段:写了我国用盐层造的桥和铁路的特点。6段: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5、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6、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为一段,并给课文分段,(小组内讨论,交流,并概括各段的段意)
7、反馈分段,概括段意的情况: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思考问题:(用玻璃做的桥,用纸张造的桥,用盐造的桥)
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1段: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2段:提问,引起下文。3段:写了用玻璃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4段:写了用纸张造的桥的特点和承受力。5段:写了我国用盐层造的桥和铁路的特点。6段: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思考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部分(1)写了大家知道造桥的材料有很多;木头,石头,钢铁等。第二部分(2-5)写了用玻璃,纸张,盐造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第三部分(6)写了用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奇妙啊。
课堂小结
老师小结:我们学习了这片课文的第一课时后,我们知道可造桥的材料有许多,除了我们常见的木头,石头,钢铁之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材料是可以用来造桥的如玻璃,纸张和盐,这些特殊材料造成的桥可真是太奇妙了。
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2、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作用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把你最感兴趣的桥的特点和样子介绍给大家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生字
制吨钢扶度裂夸
2、听写词语:熟悉奇妙晶莹透亮强度断裂盐层童话似乎原料扶手确实钢铁
3、过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
4、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用玻璃造成的桥,用纸张造成的桥,用盐造成的桥)
听写本课生字和词语
自由发言
回忆课文内容
品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中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质疑呢?
5、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难,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6、那么你还知道哪些材料可以造桥的呢?(学生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发言)
过度:是呀!多么神气呀!玻璃,纸张和盐可以造桥,用这些特殊的材料造成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想看看吗?
7、出示各种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并谈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本段的质疑问题,教师先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互相帮助,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点拨
2、小组讨论,看到这些奇妙的桥,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各种奇妙的桥的特点和样子的句子
4、找出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谈谈你的体会。
5、学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全班齐读本段
2、你是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3、说说这些桥的奇妙之处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桥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我读懂了造桥的材料有石头,木头和钢铁……..
回忆课文内容
资源欣赏
读课文,学会倾听和给别人适当的评价
交流预设:我读懂了这种能造桥的玻璃是一种特殊的玻璃。
我读懂了这种用玻璃造成的桥是晶莹透亮的。我读懂了美国人用一种强度很高的纸造成的桥,可以载重几吨的重量呢!我读懂了我国的青海省的盐湖上有一座用盐层造成的铁路呢!
……….
体会:(我们人类真是伟大,可以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让人想不到的事情都发生了,玻璃可以造桥,纸张可以造桥,甚至连盐巴都可以造成桥……)
读课文,谈谈自己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回归主题
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介绍了那些奇妙的桥?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围绕科学的神奇和学生热爱科学的这些主题进行发言)
巩固课文内容
体会:科学的神奇
作业布置
1、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些桥是奇妙的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搜集一些用特殊材料造成的桥的资料和图片
板书:
玻璃桥晶莹透亮
纸桥强度很高奇妙
盐桥万丈长
桥教案 篇6
设计背景
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能力。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活动准备
人手一张A4纸,2个易拉罐,吸管,积木数片。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3)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
教学反思
1. 打断幼儿讲述桥的知识时候的讲话。
2.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没有讲述桥的结构。
3. 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幼儿。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的教案02-25
桥的教案03-10
《桥》教案04-04
大班桥教案03-31
巴黎的桥教案03-09
有关桥教案03-24
有关桥的教案03-13
奇妙的桥教案03-30
美术桥的教案04-08
生命桥教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