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模板汇编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物体厚薄的概念,感知厚薄的相对性。
2.在玩积木中感受物体的厚薄。
活动准备:
1.长宽相同、厚薄明显不同的3种积木图片,每种若干并按从薄到厚的顺序做上标记。
2.厚薄不同的各种物品图片。
3.厚薄不同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认识厚薄不同的物体
1.教师在电脑上出示积木1和2的图片,让幼儿观察积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教师:这两块积木哪里不一样呢?幼儿回答积木1和2的高矮不一样,教师可以告诉幼儿由于他们都太矮,所以不用高矮区分,而用厚薄来区分。
3.教师小结:2号积木厚些,1号积木薄些。
二、幼儿寻找不同的物体
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观察,哪些物体是厚的,哪些是薄的。请一些幼儿来到电脑前点出哪些厚哪些薄进行互动。
2.看图互动后,可以再请幼儿说说周围还有哪些厚薄不一样的'物体。
三、想一想,说一说
1.教师出示积木3,与积木2比较,问幼儿:那块积木厚些,那块薄?
2.教师同时出示3块积木。 教师:2号积木和1号积木比的时候,它是厚的。但是和3号积木比的时候却变成薄的了,这是为什么呢?
3.教师小结:3号积木最厚,2号积木薄些,3号积木最薄。
四、积木比一比 教师在电脑上出示分别由三种厚薄不同的积木若干进行垒高图片。
1.三种不同积木垒同样高度的图片,并数一数垒同一高度不同积木所需数量的差别。
2.同样数量的不同积木进行垒高的图片,看哪一种积木垒起来的高度最高。
3.图片展示说明后,请幼儿自由分组,教师把积木发给幼儿亲自动手搭积木,感受物体薄厚的相对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按照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顺序对物体进行排列。
2、能够用积木和玩具搭建和拼摆出不同高矮的房屋。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高矮不同的动物玩具,如小鸟、松鼠、兔子、羊、牛、大象、长颈鹿等。
2、小班幼儿用书12月分册第10页。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新建的动物园要搬来许多动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认一认它们是谁。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出示小动物玩具,边出示边请幼儿猜想。如第一个出示小松鼠,教师:"下面要来一个比它高的动物,你们猜猜是谁?"幼儿猜完后再出示,请幼儿比较、辨识。这样依次出示5—8中动物。
3、为动物们准备新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高矮帮助它们搭建新家。
4、比较、辨识动物园中房子的高矮,请动物住进新居。(结合幼儿用书"动物园"画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任意弯折扭扭棒,大胆折出多种造型。
2.尝试运用多种材料让扭扭棒站起来。
活动准备:
1.扭扭棒若干、记录表人手一份。
2.积木、彩泥、瓶盖、泡沫、夹子等。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引导观察想象。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2.教师将扭扭棒弯曲成“o”形。
3.师:细细长长的扭扭棒除了变成圆形,还可以变成什么呢?
二、玩一玩,鼓励创造表现。
1.幼儿自由想象弯曲扭扭棒,教师观察指导。
2.师:你把扭扭棒变成了什么?
三、做一做,启发思考探索。
1.师: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扭扭棒站起来呢?
2.幼儿自由讲述让扭扭棒站起来的方法。
3.出示各种材料,引导幼儿观察。
4.幼儿尝试操作,运用不同材料让扭扭棒造型站立起来,并记录。
5.幼儿看着记录表,交流操作情况。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三、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四、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五、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六、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感知“不倒翁”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2、通过幼儿的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不倒翁”的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用乒乓球、蛋壳、废旧皮球制作各种玩具摆放在活
动室的四周(其中部分会倒,部分不会倒)。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小石头。
3、录音机,歌曲“不倒翁”录音磁带。
活动过程:
导入: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配班老师扮“蓝猫”说:“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蓝猫,欢迎你们到神秘的玩具城来,这里的玩具藏着许多的.秘密,等着你们去边玩边发现,看谁发现得最多。”
一、自由探索
1、交代任务: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
发现了什么?(发现倒和不倒)
2、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幼儿摸一摸底部,发现底部都是半球体,有的玩具会倒有的不会倒。
小结:小朋友在“玩具城”里玩的很认真,还能动脑筋,发现了“玩具城”里的玩具都是半球体的,再比一比中,小朋友们发现了玩具有的会倒,有的不会倒。
二、尝试操作制作不倒玩具
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1、教师放歌曲《不倒翁》,进一步引发幼儿去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不倒翁里装有东西。
2、幼儿操作:将会倒下的玩具也装进东西
(1) 提示: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团、塑料球、玻璃球、沙子、豆子、橡皮泥、小石头等东西,你们可以自由的把每一种东西分别装进玩具里试一试,看玩具能不能站起来。
(2) 组织幼儿讨论:
你们在玩具里装进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放进纸团玩具倒了而放进沙子等物玩具能站住?(沙子等比纸团重)
小结:原来,在玩具底部装进重的东西,这样下重上轻,玩具就能站住。当操作摇晃装有沙子的玩具时,发现了什么?
(站住的玩具又倒了)装进什么不倒?(橡皮泥)为什么?
三、演示对比实验
引导幼儿边观察边分析原因,摇动装有玻璃球的玩具里重的东西也随着滚到旁边,旁边重,玩具就倒向重的一边。把橡皮泥固定在底部中间,它不会滚来滚去,那玩具的重心就稳了,不倒翁就作成了。
四、完成制作,玩一玩,体验乐趣成就感
1、在“不倒翁”的音乐中,让幼儿制作不倒翁。
2、没有完成的小朋友继续制作不倒翁玩具,做好不倒玩具的小朋友拿着玩具到玩具城里去玩一玩吧。
五、结束
小朋友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玩具中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做了一个“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中、小班的小朋友玩一玩好不好?
活动延伸:
1、区角活动中,可在科学角中投放各种材料让孩子尝试制作不倒翁。
2、户外活动时,可和孩子们一起玩一玩“摇摆不倒翁”“金鸡独立”等感受力的平衡的体育游戏。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上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了解根有储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礼品盒(装有树根)、各种植物的根若干、图片若干、切好的萝卜片、山芋片等。
尝试准备:幼儿提前一天制作根吸水试验,在装有各色颜料的瓶中放入植物根进行观察。
活动过程:
一、以邮包的形式揭示课题,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师: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什么礼物呢?请小朋友摸一摸、猜一猜,告诉老师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东西?
幼:我摸到的东西是毛茸茸的!……有点刺手……摸在手心里有点痒……可能是树枝……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树根的外部特征。
师:刚才大家猜了这么多,到底猜对了没有?主我们一起打开礼品盒看看。哦,原来是一个树根!你们看看树根是怎么样的?
幼:我看到的树根是毛毛的……刺刺的……长的乱七八糟的……3、提问: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们长在哪里?
教师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爱住在泥土里。
二、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
1、幼儿动手试着寻找植物的根。
师:(出示种在沙盘中的植物)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植物,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根在哪里。找到以后想一想: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2、介绍三种根的外部特征,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不同之处。
师:(请一名幼儿上前)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们根是什么样的?
幼:我找到的植物是葱,它的根长在泥土里,拔出来时都是泥,后来我把它放在水里洗了洗,根就变得白白的,一根一根的,细细长长的`,像面条,像头发,像许多线,像老爷爷的胡须……师: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真的很像老爷爷的帮须,谁能用两个字说出,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我们就把这种根叫须根。还原哪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须根?
幼儿抢着说:我找到的小麦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芹菜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水仙的根是须根……师:老师也找到一种根,你们瞧,这棵菠菜的根中间是直直的,哪些小朋友也找到了这种根请举起来。(师生共同检查是否正确)我们给这种直直的根起个什么名字?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找到的根和我们的不一样,请你们把它们拿到上面来。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什么植物的根,它们长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
3、教师小结三种根的外形特征。
三、给植物的根找家师:宝宝要回家了,请你们把这些须根、直根、块根送回它们自己的家。
四、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根的作用。
2、介绍根和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植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根和人类的关系:可食用(请幼儿品尝萝卜片、山芋片)。可以做中药,可以制作根制工艺品。
3、防止水土流失。
介绍根生长在土壤里可以防止水土的流失。
五、延伸活动:制作根制工艺品。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9-19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科学教案(经典)08-06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