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3 05:03:0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到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学伊始,先安排一个“摆一摆”的游戏,引导学生重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在比较多少时的优越性,从而自觉地接受并掌握这种方法,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与“已知整体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一样,都要用减法计算。从而加深学生对减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形纸片 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1.摆一摆,说一说。

  师:第一行摆5个圆形纸片,第二行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三角形纸片。边摆边想:怎样摆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我一眼就看出这位同学摆的`圆形纸片和三角形纸片同样多,不用数就看出来了,能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吗?

  预设

  生:我是一一对应着摆的。

  师(演示课件):是这样摆的吗?大家觉得这种摆法怎么样?

  师: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摆法再摆一摆,摆的三角形纸片要比圆形纸片多4个。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摆的)

  师: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摆,能很清楚地发现谁多谁少。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数量的多少,体会一一对应方法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1页例6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请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预设

  生1:同学们在玩套圈游戏。

  生2:已知小雪套中了7个,小华套中了12个。

  生3: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

  2.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理解题意。

  ①摆一摆:用圆形纸片将小雪、小华套中的个数分别摆一摆。

  ②分一分:将小华的圆形纸片分成两部分,看看小华比小雪多多少。

  ③说一说:图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列出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预设

  生:12-7=5(个)。

  师:谁能说说算式中的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

  生:“12”表示小华套中的个数,“7”表示小雪套中的个数,“5”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

  (3)明确比的过程和方法。

  思考:如果没有小雪套中的7个,能确定小华套中的被分成了哪两部分吗?

  小结:把小华套中的12个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小雪同样多的7个,另一部分是比小雪多的5个,所以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用减法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操作过程,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辨析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学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掌握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和三角板。

  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观察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小朋友,当你吃过晚饭,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散步吗?你最喜欢镇海哪里的夜景?是啊,我们的镇海越来越美了,就连一幢幢楼房在夜空下也那么的温馨迷人。(媒体播放)

  2、设疑:当你陶醉在美景中时,有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呢?(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了解:能谈谈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完成观察表中的有关问题,如几条边几个角)

  4、揭题:原来你们早就和它们交上朋友了,看来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继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应该是不成问题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根据原有认知结构,判断课件中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2、质疑:看来有4条边和4个角的图形也不一定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它们的边和角里一定还藏着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一一发现,你们愿意吗?

  (二)深入探究:

  1、认识长方形:

  1)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会有什么秘密?

  2)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汇报交流,媒体选择性对学生的方法加以演示。

  4):小朋友真会动脑筋,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知道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媒体出示,齐读)

  5)认识“长”、“宽”

  6)找一找身边的长方形并指出它的长和宽。

  7)激励引入到正方形的研究中。

  2、认识正方形

  探究方法同上,但有所简略于汇报演示。

  3、尝试验证会什么一开始有些四边形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四人小组根据刚才的发现讨论两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汇报交流。

  5、学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1)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想把你摆的长方形画下来吗?(先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教师范画,再学生自己试画)

  3)画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方法一样吗?要注意什么?

  4)生独立画正方形,指名板演并让他人。

  三、交流,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么不满意的?(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四、练习巩固,拓展深化

  1、猜想边长、长、宽的长度

  2、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正方形

  3、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指定长度,画上美丽的图案,并说说想把自己的设计用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课时: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2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谈话:小朋友,新年好!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是老师第一次帮小朋友们上课,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能相互合作,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好不好?

  2.口算:16÷4= 48÷8= 30÷6= 56÷7=

  24÷3= 45÷9= 25÷5= 64÷8=

  问:你想到哪句口诀?

  二、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但是,有时候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正好分完,有时侯却不能正好分完。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三、教学新课

  1.提出问题。

  (1)新年里,小朋友们来小红家作客,妈妈拿出10枝铅笔,她要考考小红,妈妈要小红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分给客人们。请小朋友们帮小红参谋下,怎么分才合理。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

  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 同桌同学拿出10根小棒代表十枝铅笔一起来分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书本第一页的表格中。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枝还剩几枝,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交流答案。

  (2)说一说

  ①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②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像这种正好分完的还有其他分法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1枝还能分吗?

  强调:这1枝铅笔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板书: 10÷3=3……1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赶快看书,看哪个小朋友先找到。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4)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2枝还能分吗?

  ⑤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6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6)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个?这4枝还能分吗?

  强调:每次剩下的枝数不够分的情况下才有余数,所以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4)概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四、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要求学生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观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你认为今天的新课要注意些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份后有余数的情况?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课外延伸

  回家拿出12颗糖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每种分法写一个除法算式,看看有几个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明天来告诉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9-04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2

小学数学教案06-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