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关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认识单价、速度的含义,会用“所花的钱/数量”表示单价,“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表示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解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及数量关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三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术语表达、理解“单价、速度”的概念,掌握用符合单位表示“单价、速度”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52页例4、53页例5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
2.引入课题:
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就来总结这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5,唤起学生对此类问题的回顾,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概括“单价×数量=总价”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
生2: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算共花的钱数。
(2)出示发票:
师:你能从这张发票中看出光明小学的购物情况吗?
(学生分别从数量栏、单价栏、金额栏、货物名称栏了解购物结果。)
①认识理解“单价”。
师:看来发票里包含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你知道发票中的“单价”是什么意思吗?(板书:单价)
师:是的,每件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单价,你还知道哪些物品的单价?(学生介绍学习用品类、服饰类、食品类的物品单价)
师:发票中的20xx元表示什么意思?(板书:总价)
②说一说,算一算。
师:出示问题:
橙汁每瓶4元,一箱12瓶共多少元?
每箱橙汁40元,200元可以买这样的几箱?
200元可以买5箱橙汁,每箱橙汁多少元?
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算式( )。
学生独立练习
生汇报、交流。
生:讨论并发现验证: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补充完整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认识单价、数量、总价,并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积累有关单价、数量、总价丰富感知。
2.认识速度、时间、路程,概括“速度×时间=路程
(1)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已知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
生2:还知道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算共行了多少千米
(2)联系实际,认识速度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物体的速度。(课件出示)
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8米/时。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
光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
师:我们把这样,每小时或每分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人步行的速度是4千米/时,(板书:4千米/时)观察表示速度的单位,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生: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4千米每时。
你知道4千米/时表示什么吗?
生:24千米/时表示人1小时大约走4千米。
师:你能像这样写出并读出蜗牛、声音传播、光传播的速度吗?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通过实例和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加深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那么怎样求速度?
生:路程÷时间=速度
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生:这列火车的速度是90千米/时,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这三组速度,他们都是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生:他们都是一时、一分、一秒行驶的路程。
师:对,我们把这样的一时、一分、一秒都称为单位时间。你现在能来试着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在单位时间里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设计意图】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观察和比较几个速度单位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既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理解了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解决下面的问题。
甲乙两地有240千米,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4小时。
①60×4表示什么?
②240÷4表示什么?
③240÷60表示什么?
已知( )和( ),求( )。数量关系式为( )。
生2: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师:怎样求路程?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猜测一下怎样求时间?为什么这样猜?
生:路程÷速度=时间,我认为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同学们猜测得到底对不对,想来验证一下吗?计算第(2)、(3)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这两道题都是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用路程÷速度=时间,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他们经历猜测和验证的过程。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实际运用
1.他会超速吗?带有这个标志的路共长140千米,张叔叔驾车想花2小时开完这一段路。
师:你怎么理解限速60千米/时?你想对张叔叔说些什么?
2.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时,它行7小时能否到上海?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
生1:比路程。
生2:比速度。
生3:比时间。
3.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不小心把购物发票弄脏了,你能帮她算出笔记本每本多少元吗?
学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梳理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对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有系统的认识。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 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课件一:为响应学校“节省零花钱,牵手好朋友”的.号召,实验小学与希望小学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的活动,学生们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准备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买一些图书和学习用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个美术颜料6元,买2盒要花多少钱?20盒呢?200盒呢?
学生完成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6×20=
6×200=
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二进行集体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三:根据8×50=400,直接写出积。
16×50=
32×50=
学生自做后教师演示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四,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80×4=
40×4=
20×4=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教师出示课件五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2、验证规律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教师出示课件六:
12×8= 40×21=
12×16= 40×7=
12×32= 20×21=
12×64=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课件7—10进行集体订正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教师出示课件11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集体订正
四、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第59页4、5。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
1.研究问题。
(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写出来。
6×2=()8×125=()
6×20=()24×125=()
6×200=()72×125=()
(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
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把发现也写出来。
80×4=()25×160=()
40×4=()25×40=()
20×4=()25×10=()
2.概括规律
(1)分层概括发现的规律。
①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第⑴组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
②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第(1)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③再引导学生讨论第(2)组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2)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124817×12=204
26×24=()17×24=()
26×12=()17×36=()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4.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作为弹性要求,应视学生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105×45=
(18÷2)×(24×2)=(105×3)×(45÷3)=
(18×2)×(24÷2)=(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相关文章: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05-13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07-17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02-08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篇02-08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通用20篇)10-08
四年级数学教案:商的变化规律04-08
四年级数学教案:商的变化规律[热]06-03
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