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9-21 20:41:34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八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2~103页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师: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答题热热身,好让我们的脑筋灵活起来。请抢答。

  1、口算下列各题。

  2、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问:你是根据什么来改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度,通过分数改写小数练习,为下面小数的混合运算埋下伏笔。]

  一、导入

  同学们,在智慧国里有一颗智慧树,这是它的树桩。今天就让我们用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知识帮它吸收能量,从而长出叶子、结出果实,你们有信心吗?(板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巩固练习

  师:树桩上的每根树枝,都含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只有解决了每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能量,长出叶子和果实。

  1、锦囊袋一:把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计算。(教材P103第9题)

  问:你能把每道算式里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吗?(学生口答)

  问:你能口算出这些题的答案吗?(学生汇报)

  过度:通过这个练习,我们知道,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

  简便。第一枝丫的叶子获得能量长出来了。还有其它的枝丫等着我们的帮助呢,我们要赶快去看长二个锦囊。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时把分数改写成小数,计算起来会更简便。从而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2、锦囊袋二:我会算

  ①6.07+0.4-0.08②4.013.5+0.31

  ③40(2.75+0.86)④85.7(15.34.8)

  师:课前让同学们回去做了预习,谁来说说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完成这些题。

  过渡: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算;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内的,再算括号外的。它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你们的努力下,这枝丫也长出叶子来了。我们要加油,看最后一个锦囊。

  [设计意图: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教学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发现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3、锦囊袋三:我能解(书本P102第8题)

  问:从图里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怎样计算现在储蓄罐里有多少钱?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

  过渡:同学们,当我们熟练的掌握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大家请看,最后一根枝丫的叶子也长出来啦,现在智慧树充满着朝气。那我们再一起帮它结出果实,好不好?

  [设计意图:小数加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普遍,学生也有与价钱打交道的经验。通过这道题设计,让学生回忆并体验到小数加减法实用性。]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书本P102第7题)

  师:从图里,你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同学们提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真不错。老师也提了些问题,你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智慧树才能获得果实能量,有信心吗?

  问题一:买一副乒乓球拍用去35.50元,买2个乒乓球用去1.60元。应找回多少元?

  问题二:怎样买最便宜?应找回多少元?

  过度: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帮助智慧树获得了果实能量。接下来是一道富含大能量题目,同学们可要努力啦。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通过本题,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2、思考题

  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

  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介绍相关知识)

  师:要求物体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我们可以先列表整理一下数据。(师生共同列表整理)

  师:通过列表整理,我们可以知道第一秒下落多少米?第二、三、四秒呢?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该怎么列式计算?(4.9.7.5.3总78.4)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过渡:一个物体从78.4米高的地方下落只要4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是很难作出及时反应的,为人为己,我们要极力杜绝高空砸物行为。

  [设计意思:科学是神秘,是学生极为好奇而又极为迷惑的领域。这一道题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方面是为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增长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满树的智慧果吗?你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智慧树长出了叶子,结出了果实,你们真棒。也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看着这棵满是果实的智慧树,你能根据刚才由树桩,到长出叶子,再到结出果实的整个过程,结合自身来说说你的想法吗?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垂直,会判断垂直现象。

  2、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应用垂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黑彩笔,三角板

  2、教师准备: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准备好的图)

  五、教学过程

  1、直接引入,体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前两天我们开始学习有关线的知识,今天继续来研究。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直线,你有什么发现?

  (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作品中有的折痕是相交的,有的折痕是平行的,有的折痕虽然没有相交,如果想成直线的话,延长之后就可以相交。

  师: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可能是互相平行的,也可能是相交的。(板书:平行、相交)将黑板上的图调整为两行摆放。

  师:有关平行的知识我们已经研究过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相交及有关的知识。板书:相交

  2、探索新知

  (1)认识垂直

  师:只要相交就会形成角,你能在③、④、⑤中找到这些角吗?这些角都是什么角,你能用三角板量一量吗?(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找角。边说边借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

  生1:③号中有4个角,这个比直角小,所以是锐角;这个比直角大所以是钝角。另外两个角和这俩一样。

  生2:④号中将折痕延长相交后也有锐角和钝角。

  生3:⑤号相交后形成了4个直角。

  (师在生叙述中将④号折痕延长并相交,⑤号中标出直角符号,顺便问:标出一个直角符号能不能说明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通过大家用三角尺测量,发现两条直线相交有时形成钝角和锐角,有时形成直角。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垂直)将黑板上学生作品调整为三行摆放。(如下)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互相垂直?为了说着方便我们给直线标上字母ABCD。

  生:互相垂直就是AB垂直于CD,CD也垂直于AB。

  师:说的真完整,当直线AB和直线CD互相垂直时,我们说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可以写成AB⊥CD,也可以说直线CD垂直于直线AB,写成CD⊥AB,称直线AB是直线CD的垂线,直线CD是直线AB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常用字母O表示。(边说边板书:AB⊥CD,CD⊥AB)

  师:(指着③、④、⑤)这些都叫做两条直线相交,但哪个特殊?

  生:④

  师:为什么?

  生:因为④相交成直角了。

  师: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当相交成直角时,才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垂直要满足哪两个条件呢?

  引导学生总结:①要相交,②成直角。(补充课题:垂直)

  师:清楚的知道这两点我们就能很快判断两条线是否互相垂直。

  (2)选择判断垂直的工具

  师:那你觉得下面哪些物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讨论后汇报:书、三角板等可以。

  师:只要带有直角的物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的判断垂直了。哪个工具更准确呢?

  生:三角板

  (3)判断垂直

  师:你们能用三角板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吗?互相垂直的标出直角符号。请你完成小篇子上第一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

  ①②③④⑤

  学生用三角板自己判断后汇报,①②⑤不是,③④是。

  (汇报时让学生在小黑板用三角板演示)

  师:有时只用眼睛看是不行的,需要用工具测量才是准确的。

  (4)找一找

  师:观察这张长方形纸,有没有互相垂直的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多组互相垂直的边)

  师:即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现象?(学生找一找)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垂直现象。

  3、画一画

  (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你们都学会判断、找垂直现象了,那你们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板就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呢?

  生在课堂练习上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后教师黑板演示。

  师:任意一条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你们在画垂线的时候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以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例如:在画垂线的时候交点处出现圆角的问题。

  师:谁有好方法要和大家分享吗?然后用课件演示垂线的画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同时向学生介绍其它画垂线的方法。

  (2)过一点A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师:老师要求大家通过一点A画直线AB的垂线,至于点A你是放在直线的上面,还是放在直线的外面,大家自己决定。

  (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下展示)

  你把点A画在什么地方?你怎样通过点A画直线AB的垂线呢?

  (分别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直线AB的垂线的'同学上台演示。)

  师: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可以画多少条?

  生:只有一条。

  4、巩固练习

  (1)出示一组平行线

  要求:请从一条直线上任意取3个点向另一条直线做垂线,并量一量这三条垂线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垂线段能做出多少条?(无数条)

  师:这条线段的长就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顺势引导学生说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发现来验证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解决问题:修路

  ①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到小木屋最近的路。

  ②请你画一条从蘑菇房通向小河最近的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从蘑菇房到小木屋可以有许多条路,但只有一条是最近的;从蘑菇房到小河也可以由许多条路,但是只有与小河互相垂直的是最近的。从而体会两点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从一点向直线所引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5、课后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平行

  相交

  七、作业

  请你用正方形纸折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线。

  八、教学反思

  我按照原来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第一次教学,课后反思发现了两点问题:

  1、时间很紧张。练习刚到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就下课了。个人觉得课一开始的折纸作用并不大,还浪费了点时间。

  2、相交与垂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81~84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 知识,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会正确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的能力,同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及每个月的天数。

  2、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理解四年一闰的道理。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1)三球运行。(2)1999年—20xx年年历制成邮票形式。(3)“地球绕日”动画。

  2、学习报告单。

  3、小黑板。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张年历(卡片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回忆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学生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太阳大、 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2、揭示课题

  (1) 课件显示:(三球运行图)。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月亮绕地球转 一周,地球自转一周,同时老师讲解: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板书:年),月亮绕地球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板书:月),同时地球自转一周经过的时间是一日(板书: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二、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通过观察、认识年历,探究关于大月和小月的知识

  1、认识年历

  师: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根据具体日子回答)看年历卡片知道的。

  师:我们人类很早就对年、月、日有研究,并把它制成年历卡片,(同 时出示一张),这些年历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很多方便。

  2、观察年历

  师: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年历卡观察。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的天 数一样吗?有哪几种情况?把你的发现填在学习报告单上。(同时显示1999年—20xx年的年历卡片)

  师:谁能用最洪亮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一年都有12个月。

  师:回答正确。

  生2:我发现有些月是31天,有些月是30天。而二月有些年是28 天,有些年是29天。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生3:我从学习报告单上可以看出:1,3,5,7,8,10,12这些月 份都是31天,而4,6,9,11各月的天数都是30天,二月的天数不一定。

  师:你非常善于观察。

  3、课件显示学习报告单

  师:从这张报告单中我们发现:31天的月份有1,3,5,7,8,10, 12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大月,30天的月份有4,6,9,11月,我们把这些月叫小月。

  师:大月有几个?小月有几个?7月前什么月是大月?8月后什么月 是小月?

  生: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生:7月前单数月是大月,8月后双数月是小月。

  师:注意7、8两月是连续的两个大月。

  3、练一练(出示小黑板)

  (1) 一年有( )个月,其中大月有( )个,小月有( )个。

  (2) 1月、( )(5月)、(7月)、()、()、12月都是大月。

  (3) 5月的最后一天是( )月( )日,6月30的后一天是( ) 月( )日

  (4) 8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5) 4月和5月共有()天

  (过渡)师:有7个大月,四个小月,还缺哪个月?

  生:二月。

  (二)自主探究,认识平年和闰年

  1、 认识平年和闰年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年份,二月份的天数就不一 定,哪些同学的年历的二月是28天?哪些年的二月是29天?(板书:二月)二月即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月。

  生:1999年、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的二月是28天。 生:20xx年 、20xx年的二月是29天,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2、 平年、闰年的制定

  (1)课件显示1996—20xx年二月份的天数,其中闰年一列显示为红色。

  师:这是一组连续的年份,其中闰年的年份显示为红色,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思考:闰年和平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通常每四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

  师:看来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在这组年份任选一个闰年和一个平年的年份,然后分别除以4,看除的结果怎样?

  学生汇报:闰年的年份除以4没有余数,平年的年份除以4有余数。

  师: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下面我们来看书上怎样制定平年、闰年的.,把你学到的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通过自学,我知道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一闰。 师:你真会归纳。

  生:我知道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你已会自学了。

  师:请看科学家给我们的解释(一边演示课件“地球绕日”动画,一 边讲述有关的知识)

  我们居住的地球总是绕着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大约365天6小时,我们把一年定为365天,叫做平年,这样过了4年就少算了一天(24小时),把这一天加在二月里,这一年就有366天,称做闰年。由于我们设置闰年时,把5时48分46秒当做“6时”来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下去就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整百年不闰,必须是400年的倍数才是闰年,科学家是用“缺了补,多了减”的方法来调整平年、闰年的。(学生:“原来如此!”)

  3、平年、闰年天数的计算

  (1)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以及各月的天数,那么,你能很快算出一年有多少天?看谁的方法巧。

  (2)学生分组计算、讨论汇报:

  31×7=217(天)30×4=120(天)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6(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

  1.情境引入:秭归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磨平、茅坪镇的温度。

  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镇的气温或两个镇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镇气温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磨平和茅坪镇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5℃(+15℃)-1℃

  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15”这个数读作正十五,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5的前面加一个正号,“+15”也可以写成“15”;“-1”这个数读作负一,书写时,可以写成“-1”。

  【设计理念】“零上15摄氏度”和“零下1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5”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二、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

  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存入2000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

  2.归纳正数和负数。

  【设计理念】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2000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15、19、+20xx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11、-7、-500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

  3.知识应用。

  (1)完成第4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2)完成第8页“练习一”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提问:

  1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出示例3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方向相反??)师:下面是张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8050元和支出520元。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怎样表示?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四、课堂作业。(略)

  【设计理念】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要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教具准备】

  教具:正方形块 ,课件。

  学具: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很爱听故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这个故事叫 《形帮数》想听吗?

  生:想、、、、、、

  师:(出示第一张形与数的课件,背景音乐响起)在数学王国里住着数和形两个大家族,他们有时争吵,但更多的是互相帮助、、、、、、(故事讲完)同学们,你们知道形是怎么帮助数解决问题的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中寻找它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2 2 1=(1)

  1+3=(2) 1+3+7=(3) 2

  (以故事的方式讲解)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中,形大步走到数的面前,挺着肚子 1 2

  说:“考考你,你算算我有多大?”数上下(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打量了一下形:“哼!!小菜一碟,你是正方形,边长1厘米,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就是1×1=(1) ;看到数能快速地说出来,形说:“别高兴的太早,后面还有呢!”接着它把和它长得一样大小的三个兄弟叫到它身边,和它站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成两排,(让学生拿出正方形按照形说的摆出来)形说:“那你现在能算出我们有多大吗?”数说:“你的`面积是1,你的三个兄弟都是和你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它们每个的面积也是1,三个的面积就是3,你们四兄弟的面积是1+3=4,4是2的平方。”

  师:同学们,数算出来的结果对吗?你们也用其他的方法来算一算,帮数检查一下,看看结果是否正确?动手做在草稿纸上,做好的同学请举手。(引导学生用求大正方形的面积的方法计算:它们排成两排还是一个大正方形,不管是行还是列都由两个小正方形组成,边长也是两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相加,所以大正方形的2 面积等于2×2=4=(2) )等学生完成之后,个别提问方法,让学生知道有两种方法来做。故事内容:“待数算完之后,形又把和它们一样大小的五个正方形叫到它们的身边,一个紧挨一个排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们知道形是怎样排列的吗?请你试着排列出来。”请学生上来排列,其他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列算式。检查结果,讲解过程。

  (2)小组合作:动手排列第四个,第五个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算式,总结发现。 ①排列图形、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有什么关系?

  ②汇报发现。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发现四: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和正好是这几个奇数的个数的平方。

  三、应用知识。

  1. 你能利用在《形帮数》的故事中找出的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2 ①1+3+5+7=( ) 2 (1+3+5+7=4 ) 2 ②1+3+5+7+9+11+13=( ) 2 (1+3+5+7+9+11+13=7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92 (1+3+5+7+9+11+13+15+17=9 2 )

  2. 请根据《形帮数》的故事中(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5+3+1 =() 5 2

  3.请根据《形帮数》的故事中(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9+11+13+11+9+7+5+3+1=( )85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力目标:

  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586+3769≈6000

  ②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20xx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要估大些。

  生3: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要估小些。

  ……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一个按键,一个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参观数学学校,提出分7个桃,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7/3=2(盘)1(个)

  2.提出分17个苹果的问题,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结果,学生说答案并写出算式。

  17/3=5(盘)2(个)

  3.80个梨,每盘放3个,能放几盘还剩几个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操作过程太烦琐,产生探索计算方法的需求。

  老师动画演示分的'过程,分到6盘时,问学生分完了没有,从而使学生感知到用分的方法计算有余数除法很麻烦。

  4.板书课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二、以旧促新、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⑴回到例题:有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 )盘,还剩( )个?

  ⑵提问:怎样列算式?

  ⑶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⑷交流反馈下面的问题:

  ① 怎么想到商是2?

  ② 竖式里的6、1怎么得来的?

  ③ 出示学生的错误写法,让学生改正。

  ④ 为什么不商1呢?如果商1,还剩几个?行吗?

  ⑸小结:今后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关键要看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这样的除数。

  2.教学试一试。

  数学学校布置教室:老师有18个气球,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⑴怎样列式?

  ⑵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做完之后,互相交流。

  ⑶展示学生的竖式,相互评价,并交流如何试商。

  你是怎么想到商是5的?

  3.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⑴比较例题和试一试中每道题里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先找到每题中的商和余数,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把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的发现吗?

  ⑵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如果余数大,就还可以再分。

  ⑶在一道除数算式中,如果除数是4,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4,除数可能是几?

  小结: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组织练习、实践应用

  走进数学学校: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先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每组做两题。

  学生做完之后,老师出示答案,学生核对,并说说是怎么想到商几?

  比较上下两行题目,发现有什么区别?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参观数学学校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2、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学校有位小朋友叫林林,50个果冻平均分给9个好朋友,每个小朋友分6个。够不够?为什么?还差几个?50个小朋友可以分几个?还剩几个?剩下的分给2个小弟弟,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学生口答

  播放阿凡提的故事

  25张牌,每次最多拿3张,最少拿1张。谁拿到最后一张为输。

  让学生回去思考这是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6-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26

小学数学教案06-1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