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0-01 17:30:2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锦7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地球上,所有东西往上一抛都会落下来,这是小班幼儿都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幼儿熟知的经验有没有进一步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呢?我们试图通过一个集体活动来推动幼儿对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以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的方法。

  目标:

  1.观察、比较物体下落时的现象,对物体的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用记录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准备:

  1.第一次操作所需的材料:纸杯、纸盘、泡沫积木、树叶、羽毛、软球、丝巾、绳子、手帕、废弃的饮料瓶、三毛球等,数量之和多于幼儿人数。

  2.第二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上,每人增加一份记录纸和笔。

  3.第三次操作所需的材料:同样大小、颜色的手工纸每人一张。

  过程:

  一、观察一种物体的下落现象并清楚表达

  1.提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没那么简单考考你”的挑战游戏。“没那么简单考考你”是什么意思呢?(看上去很简单,其实不简单。)

  师:我们知道在地球上所有的物品往上一抛,都会——(幼儿补充:落下来。)这个问题真的很简单!但是你是否注意到,每种东西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呢?又能否用清楚流畅的语言来表达呢?这可有点不简单了。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落下来的样子,等一会儿要请你表达。

  2.教师操作,逐一让物体下落。

  3.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

  (2)教师总结:大家通过仔细观察,把“落下来”这件事情表达得很清楚。有的注意到了落下来的声音,有的观察到了落下来的样子,有的发现了落下来的速度。很棒!

  (开门见山地让幼儿带着任务观察物品落下来的现象,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经验准备。)

  二、观察、比较两种物体下落现象的不同,用记录方式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1.提出任务。

  师:我们今天的挑战是“没那么简单考考你”,下面请选择两样物体,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用动作解释“同一高度,同时落下”),观察它们的不同,并记录下来。

  教师在幼儿操作时的指导要点如下:

  ●注意了解幼儿是否遵守“同一高度,同时落下”的规则。

  ●当幼儿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提醒他们记录下来。

  ●当幼儿记录有困难时,可以让他们观察同伴记录,提醒他们用符号进行记录。

  2.交流与总结。

  (1)幼儿交流自己的记录。

  教师这时可以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幼儿创造性地用符号来表示自己的发现。

  ●幼儿记录物体下落速度的不同表现。

  (2)总结物体下落现象的相关因素。

  师: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记录,知道了物体落下来时有许多不同。可是,这些不同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根据幼儿的回答总结:可能与物体的轻重、大小、形状以及风力有关。)

  (这个环节的任务难度提高了,即要在前一个环节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并且从语言表达转为记录表达。)

  三、探索让同样的纸出现不同的'下落速度

  1.提出任务。

  师:请记住我们的挑战题目是——(幼儿补充:没那么简单考考你。)

  师:(出示一张手工纸,使其落下)给你们一张同样的纸,使它下落的速度和我的不一样。看上去简单,其实不简单哦!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

  教师边与幼儿一同操作,边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指导要点如下:

  ●当幼儿出现折叠动作时,便上前鼓励,并与之比较两张纸的下落速度有何不同。

  ●当大多数幼儿受同伴影响采用折叠方法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除了折叠.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团、撕开等。)

  3.交流与总结。

  教师在总结时可以让所有幼儿将变化后的手工纸与教师手中的手工纸一同落下,进行比较观察,鼓励幼儿设法使纸落得快一些。

  (在进行了两个环节的尝试、观察、比较和对下落相关因素的思考之后,这个环节尝试让幼儿解决问题,即如何让两张相同的纸下落速度不一样。)

  四、结束

  师:在“没那么简单考考你”的挑战游戏中,你们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努力思考和尝试,取得了胜利,为自己鼓掌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专家点评:

  把本活动列为生活活动,可能更加贴切。从整个过程看,并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反思与讨论:

  这个活动曾为小班设计,现设计为大班活动,你认为还应做哪些修改与补充?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水中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活动准备

  1、ppt课件:水的作用

  2、两个玻璃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

  每组一份果珍、白糖、盐、。

  3、盛水容器:小碗,小筐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水)。小朋友知道水有什么秘密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水的秘密吧。

  2.出示一缸水,一缸米。

  (1)幼儿看看水里、米里有什么?

  教师:你们看到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水里有金鱼,看不到米里有什么)

  (2)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议论:透过水能看到鱼,米里有什么看不到)

  (3)你们看看米里有东西吗?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二、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1)教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不同的小容器,

  塑料袋,小篮,小碗,请你们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交流:不同的容器盛上水会看到什么现象。

  2.水能溶解

  (1)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果珍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

  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启发幼儿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3)你发现了什么?

  糖、盐、果珍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

  小结:糖、盐果珍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4)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三、讨论怎样保护水

  1.教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怎样保护水呢?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2.课件:水的作用

  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知道,没有水,人们和动物将无法生存。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难点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

  3、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拓展活动:死海的秘密

  提问: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教学反思

  科学小实验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只是我们现在碍于幼儿园班级人数多,材料不够、操作不便等因素,使得这样的小实验不能很好的开展。今天的活动,实验的材料也比较繁琐,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进行了分组实验的形式,给予不同小组不同的材料,汇总实验结果,这样不仅让每种可能都得到了验证,满足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清楚的得到实验的.结果。这样的形式适合于班级人数多的实验。同时,记录表运用的也很有效,不仅帮助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同时也能让幼儿一目了然的观察到不同材料的不同实验结果。我们的小实验要向着有效、易操作的方向努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名称:

  我从哪里来(科学)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能较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大胆地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了解妈妈怀孕十月的辛苦及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激发幼儿爱母亲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我从哪里来》。

  2、教学挂图。

  3、陈老师怀孕前后的照片。

  4、音乐《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陈老师的照片,鼓励幼儿进行比较。

  1、师:这是谁?以前的陈老师和现在的陈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你从哪看出来的?

  2、师:原来现在的陈老师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小朋友,那你们是从哪来的呢?你们知道妈妈肚子里为什么会有小宝宝吗?

  二、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一》,让幼儿通过观看课件初步了解人生命的由来。

  1、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小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怎样形成的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观察结果,说出自己是从哪儿来的。

  2、师:原来爸爸妈妈结婚以后,爸爸在妈妈的身体里种下了一些小种子,这些像小蝌蚪的种子叫做精子,他们在妈妈的身体里展开了游泳比赛,游得最快的精子就会和妈妈身体里叫做卵子的好朋友友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受精卵,受精卵长大后就是一个小宝宝了。

  三、播放课件《我从哪里来二》,让幼儿通过观后课件初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师:小宝宝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什么地方?

  2、师:开始的时候他有多大?后来慢慢的长出了什么?眼睛会睁开吗?

  3、师:小宝宝会在妈妈的肚子里做些什么呢?宝宝的耳朵能听见声音吗?后来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怎么样了?他会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几个月?

  4、师:原来小宝宝一直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一个叫做子宫的小房子里,开始的时候他像一粒种子那么大,慢慢地长出了眼睛、耳朵、嘴巴,到了180天的时候眼睛还会睁开。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会游泳、吸吮手指、翻跟头,有时还会跟着音乐跳舞,后来小宝宝越长越大,妈妈的肚子再也装不下了,他就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他整整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了十个月。

  四、出示教学挂图,让幼儿观察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生长过程。

  1、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师:这时的宝宝是怎样的?他怎么吃食物呢?

  --师:这时候的宝宝只能看见头和身体,还有腮和小尾巴呢!不过小尾巴会随着宝宝的长大消失的。小宝宝是通过脐带吸收妈妈肚子里的营养,一天天地长大。

  2、出示第二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慢慢长大了,现在他是什么样的?他有眼睛、鼻子、嘴巴了,他现在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一样吗?

  --师:现在的小宝宝刚刚有了眼睛、鼻子、嘴巴,和我们的不一样。

  3、出示第三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的什么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长了小手、小脚,他躲在妈妈的肚子里很安全。

  4、出示第四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看见小宝宝又有什么变化了?

  --师:这时的小宝宝全身都覆盖着一层绒毛。

  5、出示第五幅图片后提问。

  --师:你猜猜小宝宝这时候会长成什么样?

  --师:这时候的小宝宝还在继续长大,骨骼也渐渐结实了,他有时还会调皮的踢妈妈一脚呢!

  6、出示第六幅图片后提问。

  --师:小宝宝怎样了?

  --师:小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生活了十个月,最后终于来到了人间,来到这个世界。

  五、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1、师:我们从妈妈的肚子里来到了这个世界肯定很开心幸福,但我们在妈妈肚子里一天天长大的时候,你觉得妈妈会怎样?为什么?

  2、出示陈老师怀孕之前带小朋友做操玩游戏的照片和怀孕之后做事情的照片让幼儿观察这两个时期老师身体状态的变化,体会妈妈怀孕的辛苦,从而激发幼儿爱妈妈的情感。

  --出示陈老师带小朋友做操的照片并提问:怀孕之前陈老师在和小朋友做什么呢?

  --师:有了小宝宝之后,陈老师的身体有什么变化?还能和小朋友一起跑、一起跳、一起做操吗?

  --出示陈老师弯腰捡东西不方便,上楼梯很累的照片让幼儿观察,体会妈妈怀宝宝的辛苦。

  --出示陈老师看见食物不想吃,恶心及不得不吃的照片并提问:为什么陈老师吃不下还要吃呢?因为不吃,肚子里的宝宝就缺乏营养,长不大,所以妈妈是很伟大的,我们要更加爱我们的妈妈。

  3、师:小朋友都说的很好,陈老师现在怀了小宝宝上班很辛苦,常常感到很累,但是老师再累还是要带小朋友学习本领,所以小朋友要更加体谅老师,爱老师,不惹老师生气做一个听话的好宝宝。

  4、师:你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你们的妈妈也付出了很多,也很辛苦,现在你们上幼儿园了,长大了应该怎样感谢妈妈呢?可以对妈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5、播放音乐《感恩的心》,让幼儿表演。

  --师:小朋友都说的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怀着感恩的心来感谢我们的妈妈,感谢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感谢妈妈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制作意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及认知规律利用废旧物品,科学性的制作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皆强的自制玩具“彩球升空”。使幼儿在体验中不断探索总结,同时发展幼儿手眼肢体的协调和手臂的力量、手腕的灵活与控制力。冉冉升起的彩色气球给幼儿美好视觉感受的同时,使幼儿产生一种要攻克难关并不懈努力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并且此项活动还可以延伸到自然界中去观察风的大小会带来的影响,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索与发现。

  教育价值:锻炼幼儿臂力与手及腕部的控制与灵活性,同时引发幼儿思考、探索自然界中存在科学性的事物。

  选用材料:废旧硬纸箱(大小各一个)、废纱网(一个)、废旧泡末块、塑料膜、色卡纸、胶、彩色气球、扇子。

  制作过程:

  (1)先将塑料膜卷成筒状,固定。

  (2)小纸箱量距,挖洞,将纱网覆盖洞口,固定;裁片与小纸箱同宽的硬纸卡,一面接于小纸箱开口处,一面接于洞下底部。

  (3)将卷筒口与纸箱洞口对接,固定。将风筒与风道置于大纸箱内,四壁用泡末块固定牢固。

  (4)装饰玩具的外观。

  操作方法:

  取扇子对准进风口处煽风,控制好气流的连续与煽风的节奏和频率,在有限时间内,将气球由桶内煽出,落地为准。比较煽出气球的数目,数多为胜!

  备注:1、按幼儿年龄大小计时间的长短。2、操作过程中不能用手直接取气球。

  适用年龄和地点:4岁以上均可;室内外皆可进行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背景:

  洞洞随处可见,家里、学校、马路上、公园和自己身上都有,通过这个活动让小班的孩子们用眼睛多观察自己周围的一些东西,引起他对周围现象的兴趣,帮孩子略微的梳理一下这些洞洞,虽然大小,形状不同,但是都是有用处的。旨在引起幼儿对周围现象的兴趣,提升幼儿对洞洞的认识。同时,激发幼儿的创造愿望,尝试用身体变出洞洞,与同伴合作并体验玩洞洞的乐趣。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初步了解各种洞洞的用途。

  3、尝试合作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袜子、彩纸、皮球、《甩葱歌》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想想、说说自己发现的洞洞。

  1、引出洞洞:用实物引出洞洞。

  出示玻璃杯:这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中间能装水的部分有个洞洞。我可以把我的手,放进洞洞里,你们也来试一试。这种洞洞是可以用来装东西的。)

  2、(出示袜子)师:这是什么?袜子上有洞洞吗?(找一名幼儿上前示范)洞洞在哪里?这个洞洞是做什么用的?

  3、师:穿袜子的时候,我们的小脚丫,要从这个洞洞钻进去。小脚丫钻进洞洞,真暖和。小手也来钻洞洞,真呀真好玩。

  4、(出示彩纸)师:这是什么?它有洞洞吗?可不可以变出洞洞?(旨在让幼儿观察彩纸,引导幼儿想办法变出洞洞)

  5、教师放轻音乐:宝贝们,我们活动室北侧又准备好的彩纸,大家轻轻走过去,每人拿一张彩纸回来坐好,然后试一试,怎样能变出洞洞来。(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用手撕几下,变出一个洞。)活动后把纸宝宝送回家(放到准备好的筐里)。

  二、说说生活中的洞洞: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也有许多洞洞,我们来找找看。

  1、先看看活动室里什么地方有洞洞?幼儿每说出一个地方,教师要追问:它有什么用处?班级里有没有洞洞?(引导幼儿联想)(预案:厕所蹲坑、洗手池、水龙头、下水道、拖把池、窗户:风婆婆和太阳公公穿过的地方、门、电视机上的插口、电插排)这些洞洞都有自己的用处,我们不能随便动它,要注意安全。

  2、除了活动室里,哪里还有洞洞呢?(街道上:下水道、老鼠洞、蚂蚁洞。)

  3、找一找我们的身上有没有洞洞?(袖口、裤腿、鞋子、耳朵、鼻孔、嘴巴、肚脐等等)分别说说有什么用处?(预案:耳朵听声音;鼻孔呼吸;嘴巴可以说话、吃东西。)当说到嘴巴时,可以让幼儿把洞洞变小,并找到一名幼儿上前面示范。

  小结:宝贝们真能干,找出了那么多的洞洞,这些洞洞有的大,有的小,我们要保护好它们,不能随便挖洞洞。

  三、游戏一:《超级变变变》

  1、你们能用我们的小手变出洞洞来吗?(拇指食指碰一碰,变出一个洞;小手胸前围一围,围成一个洞。)

  2、宝贝们真棒,球宝宝也来和我们做游戏了,你们能变出洞洞,让球宝宝钻过去吗?仔细动脑筋想一想。(宝贝们听老师的口令:“超级变变变”,自己变出各种洞洞,让小皮球来钻。“小手胸前围一围,变成一个洞;小脚站一站,站成一个洞;小手头顶围一围,围成一个洞……”)只要做出洞洞的幼儿,教师都让小球钻过去;有的幼儿做的洞太小了,就引导他做大洞,要记住要领,让球宝宝钻过去才行。及时给幼儿鼓励的话语:“成功啦”!

  3、宝贝们太聪明了了,谁有办法做个更大的洞洞,让我可以钻过去?可以找伙伴帮忙哦。(幼儿合作连成洞洞,老师钻洞洞)

  四、游戏二:《猫捉老鼠》(这是幼儿合作变动动的一个提升)

  1、宝贝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让幼儿观察有多少个洞洞。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先找两名幼儿,一位当猫,一位当老鼠,其他幼儿手拉手,不能松手联成员全,并站在原地不动。猫是要捉老鼠的,所以,老鼠先钻洞洞,猫要紧随其后。老鼠要不停的钻洞洞,而猫呢,按照老鼠跑的路线去钻洞洞,直到捉住老鼠为止。(再重复游戏)

  3、教师放欢快的音乐,幼儿开始游戏,教师指导。

  五、小结:宝贝们还可以变出更多更大的洞洞吗,回到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吧。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6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9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5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4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7

科学活动教案07-26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06-14

科学的活动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