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冬天不怕冷 。
2、使幼儿知道运动是冬天取暖的一种好方法。
3、了解冬天运动时的`注意事项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绳子、球等运动工具。
活动过程:
1、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天气怎样?
2、展开:
(1)组织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取暖。
(多穿衣服、生炉子、开空调、跑步、跳绳等)
(2)提问: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跑步、跳绳、拍球……运动能使我们身体暖和,能锻炼身体,有益健康。
(3)组织幼儿到室外运动。
跳绳、拍球、跑步。感受到运动使身体暖和。
(4)组织幼儿讨论冬天有哪些适合的运动,为什么?
跑步、跳绳、滑冰。因为运动量大,能使身体暖和,
其他方法也能取暖,但有不足的地方。如穿衣服太多,活动不方便,空调房间空气不好等。
对小朋友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运动。
(5)组织幼儿讨论:冬天到室外活动应注意什么?
a、运动前要脱去大衣、帽子、围巾和手套。
b、跑步时闭上嘴,不讲话。
c、跳绳、拍球。不站在风口或对着风。
d、运动时候不要脱衣服,防止感冒。
3、结束:教育幼儿冬季不怕冷。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看、摸、尝知道糖果的外形、味道、颜色等特征。
2、在操作活动中感知糖的多样性,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乐意参加品尝活动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糖若干。
2、糖果袋幼儿人手一个,装4种糖果。
3、教师装扮成糖果妈妈,身穿有很多大口袋的围裙。
活动过程:
一、列举各种糖果
1、“糖果妈妈”(教师):我是糖果妈妈,我有很多糖。小朋友,你们都吃过糖吗?把你吃过和见过的糖告诉我,看谁说的多!
2、幼儿列举各种各样的糖,教师随即神秘地从身上的口袋中拿出幼儿说出的'糖。
3、引导幼儿说己吃过糖的味道。
二、糖果找家:出示糖果,让幼儿认识糖果的颜色或形状等特征。(不同颜色、形状、的糖3—4种)
1、“糖果妈妈”:今天糖果妈妈给每位小朋友带了一份小礼物,我们一起看看礼物袋中有什么?好多糖,你们喜欢这些糖吗?我们一起仔细看看这些糖一样吗?(大家摸一摸、看看、说说)
2、糖果妈妈帮助幼儿找找袋子中的糖果。(说出糖果的名字)
3、糖果妈妈:“糖果都住在一个袋子里太挤,请你们把我的孩子分别送到他们的家里吧。”糖果妈妈示范将每个口袋上夹一个糖果做标志,提醒幼儿按要求送糖果回家。
4、糖果妈妈检查糖果送的对不对。
三、幼儿品尝,说说品尝的感受。
1、糖果妈妈:“谢谢你们把我的孩子都送回家,你们喜欢这些糖果宝宝吗?你喜欢什么糖就来他的家里取一颗尝尝吧”
2、幼儿跟糖果妈妈说:“我喜欢吃×××糖”然后自己拿一颗。
3、幼儿品尝并说说品尝的味道。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与同伴进行讨论、操作和记录,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在尝试与操作中感知压缩可以减少物体所占空间,探索摆放方式和压缩程度的不同对所占空间的影响。
3、发现“压缩”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
活动准备:
1、回收箱3个;大篮子3个;铝罐若干;记录表一份、0-9数字卡若干。
2、课件:环保压缩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知材料,引发兴趣
1、师提问:小朋友,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易拉罐)
对啊,易拉罐我们用完了,不需要它们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处理它们的`呢?(送到回收箱)
二、实验操作并记录结果,验证猜想,感知物体压缩程度和摆放方式的不同,可以减少空间的使用,节省空间。
(一)体验空间使用与罐子数量的关系
1、提出实验要求:“请小朋友合作把易拉罐放进回收箱里并把数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2、讨论和分享:为什么同样大的箱子放进去的易拉罐却不一样多呢?
3、教师小结:因为摆放整齐了,空隙小了,空间用得也少了,放的罐子就多了。
(二)体验通过压缩,可以节省空间,进一步体验使用空间与罐子数量的关系。
1、实验验证:怎样才能让箱子放进去更多的易拉罐呢?幼儿实验并记录。
2、观察、讨论和分享:
(1)我们用了压缩的方法,易拉罐放进去的数量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同组纵向比较)
(2)为什么我们用同样的压缩方法,装进去的罐子数量不一样呢?(异组横向比较,讨论发现压缩程度问题)
3、教师小结:因为压缩的程度不一样,所以装进去的易拉罐的数量会不一样。
三、生成经验,启发联想,迁移和扩展
1、观看课件《环保压缩》。讨论:压缩有什么好处?(节省空间,保护环境)
2、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垃圾?萌发幼儿的环境意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背景:
这是一个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在活动区角内,幼儿们收集了娃哈哈瓶、电池、汽车等废旧材料。活动中,发现有许多幼儿很喜欢玩电池,很认真地滚电池。电池又是他们最熟悉、最了解的事物。让旧电池变废为宝,真正挖掘电池的教育价值,一物多玩,是我们教师所要想的,因此,制作了这个活动。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电池具有趣味性、奇妙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特点。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的,孩子们就会百玩不厌,增强学习探索的兴趣,这样,真正发挥电池的教育功能,使幼儿玩中发展。
活动目标:
1、探索电池在斜坡道上滚的现象观察其变化,比较快慢,学习用数字记录快慢。
2、发展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虚心请教别人,增强合作意识。
3、幼儿大胆尝试,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不同型号的电池、相同型号的电池、不同材料的斜坡道、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1、介绍玩法与提示:取出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斜坡道上滚,自由探索,发现其特点。
2、幼儿自主探索,操作层次:
第一层次:随意取电池在坡道上滚。
第二层次:尝试把不同型号的电池放在相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三层次:尝试把相同型号的电池放在不同材料的坡道上滚,观察比较快慢。
第四层次:同伴间合作竞赛,一起玩电池,并学习记录。
3、 小结归纳,得出结论。
活动反思:
新纲要告诉我们: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喜好,把日常生活的内容拓展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什么样的教育,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年龄愈小,愈需要这种生活教育。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体验爸爸妈妈的艰辛。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课件:我从哪里来
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的形式与幼儿交流。
“宝宝们,你是从哪里来的呢?猜猜看。”
回答各异:有的说捡来的,有的说妈妈生出来的'。
不同的回答给予不同的评价
二、看课件。
1、爸爸的种子和妈妈的种子结合在一起。
师问:爸爸的种子像什么?(像小蝌蚪)师:这些小蝌蚪游得可真欢啊!学小蝌蚪游呀游的动作。
它们住在妈妈的肚子叫什么?(子宫)
2、妈妈吃东西的情节,认识脐带的作用
3、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情节,宝宝在肚子里会干什么?
幼儿:会睡觉,会伸手,也会翻身……我们一起来学小胎儿做做动作吧。
师:妈妈为了宝宝要改变许多不好的习惯。
4、宝宝出生时的样子。
有的宝宝自己爬出来,有的需要医生帮忙。
宝宝出生了,大家叫他婴儿或新生儿。
三、感受妈妈的辛苦,表达对妈妈的爱。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
妈妈我爱你!
妈妈真辛苦!
我要帮妈妈做事。
我要听妈妈的话。
课后小结: 成功之处:上好一节科学活动,特别是有关宝宝出生方面的课,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把握不好,会变得很枯燥,我充分利用课件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使孩子明白一个生命史如何起源的,更体验到母亲的艰辛,在孩子的言行中有不少宝宝明白自己是妈妈生出来的。相信这节课后,他们明白,一个生命创造是爸爸妈妈共同努力的。
不足之处:如果能请一位怀孕的妈妈或医生阿姨讲述妈妈怀孕时的艰辛,讲讲宝宝出生时的故事,幼儿会更感兴趣,记忆会更深刻。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背景
这是一次由幼儿引发生成的活动。自然角里要增添东西,王洋小朋友带来的一只螃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孩子们对螃蟹的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并有一定的探索螃蟹的动机。于是我设计安排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大胆地提出并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和运动方式。
3.通过小组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纸、笔一份,一只大盆,盆里放有一只螃蟹。
2.一只材料箱,里面放有纸条、塑料软棒、毛线等。
活动过程
一、自由观察
师:我发现小朋友一走进活动室就特别高兴,能告诉我你们看见什么了吗?那就请你们找4个好朋友为一组,一起去仔细看看小螃蟹吧!(师幼一起观察、讨论)
(评析:导入开门见山,简明的让幼儿一下子知道了研究的对象,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幼间的心理距离。)
二、集体交流,引发问题
师:刚才,你们发现小螃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谁先来说说?
幼1:我们那只是雄的。
幼2:我们那只是雌的。
幼3:我发现小螃蟹有两只像钳子一样的脚。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小螃蟹这么多秘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小螃蟹吗?(老师将幼儿的问题用简笔画记录下来)
幼1:小螃蟹为什么会吐泡泡?
幼2: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幼3: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幼4:小螃蟹吃什么?
(评析:提问通常是教师的专利,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入。有些问题教师也意想不到。探究活动的开放性,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驾驭。)
三、分组讨论,确定研究的问题
师:你们提的问题真精彩,有些问题连老师也没想到。由于时问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研究。请你们每个组讨论协商后选出一个最想知道的问题,并把它画在纸上。
师:现在请各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最想知道哪个问题。
组1:小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组2:小螃蟹的钳子有什么用?
组3:小螃蟹的眼睛为什么一会儿伸,一会儿缩?
组4:小螃蟹是怎样交朋友的?
师:每个小组都已选好了自己要想知道的问题,今天,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好不好?
幼:好!
(评析:每个幼儿对螃蟹的观察角度和兴趣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我尊重幼儿的选择,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需求,这样幼儿的探索活动会更主动、更深入、更具创造性。而在短时间内对每个问题都进行研究是不可能的,让每个小组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能促使他们学会商量和合作。)
四、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材料
师:你们需要什么工具?想怎样来研究呢?先小组里讨论一下。
师:现在你们都想好了吧,如果需要什么材料就到材料箱里去拿,材料箱里没有的可以请老师帮助。
(评析:在众多的问题中,让幼儿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一个进行研究,并且初步讨论出研究的方法、所需要的工具及材料。这样做并不是要求他们有很详细的研究,有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而是使幼儿明确,科学实验并非玩耍,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五、小组探究实验
这里,了足够多的时间让幼儿探究,孩子在活动中的专注、投入、采用的方法,使我感动。不过有的幼儿忘记了小组合作研究的问题,也有的因遇到困难而转换了目标,这需要老师的提醒,以培养他们一心一意、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六、小组交流探究情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把知道的情况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听,如果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发现,等会儿可以向他们提问。
组1:我们发现螃蟹的膝盖不像我们人的`膝盖是向前的,而是往左右两边的,所以它走路的时候是横着的。
师:小螃蟹是横着走的,可是刚才我看见第一组的小朋友用书夹住螃蟹的左右两侧,结果怎么样呢?
组l:不走了。
组2:我们发现小螃蟹的钳子很厉害,我们用一根小棒来逗它,小棒只要一碰到它的身体,它就张开钳子夹住不放。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呢?
组2:可能是它的武器,用来保护自己的。
组3:我们发现小螃蟹的眼睛碰到东西就会缩进去,如果不碰它了,等一会儿就又伸出来。它一伸一缩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眼睛,就好像我们人的眼睛碰到东西就闭起来。
,大班科学活动:螃蟹的秘密
组4:我们的是雌螃蟹,又去、捉来了一只雄螃蟹,两只螃蟹在一起吹泡泡,还互相用钳子打闹,那只雄的螃蟹厉害,还爬到雌的誓身上欺负它,一会儿就走了。
幼:不是欺负,它们是表示友好。
(评析:幼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分享,成功的自豪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同时在交流中.幼儿获取了更多有关螃蟹的信息。)
七、拓展延伸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讲得:也非常精彩,大家知道了小螃蟹的许多秘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来得及研究怎么办?
幼: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师:很好!我们把小螃蟹养起来继续观察它、研究它,把新的发现记录下来。(后来发现小螃蟹即将死亡,我和幼儿一起将它进行了解剖。)如果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爸爸、妈妈和老师,还可以和大人一起到书上或者电脑里找答案。
(评析:探究是无止境的,在短短的一次活动中,或许并不能让幼儿的探究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也不可能获取有关螃蟹的所。有知识,但如果能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且想继续探究下去,这就达到了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设计背景:
自然界中充满着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就拿"风"这一自然现象来说,一年四季天天都和我们会面,是孩子们从能来到户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的现象。现在正是孩子们探索风的好季节。在幼儿园,会听到孩子们在议论:大风把垃圾吹得到处都是,清洁工人又要重新打扫了;昨天我看见广场有放风筝的,飞的可高了;今天风大有点冷,妈妈又给我多穿了衣服……从孩子的话中,发现"风"是孩子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追随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就让孩子围绕"风"自主生成一系列的探索"风的秘密"的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风的存在,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萌发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探索风产生的原因及基本特征,并尝试制造风。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配合,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准备:风车、扇子、电风扇、吹风机、塑料瓶、塑料玩偶、针筒、视频《风的危害》和《风能的利用》、风的音效、各种植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感受风的存在
1、设置情境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特殊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请小朋友猜一猜他会是谁呢?打开门欢迎我们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活动吧!门外什么也没有,我们的朋友在哪里呢?
2、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能猜出我们的朋友是谁吗?
二、尝试制造风探索风产生的原因
1、提问:我们今天请来的是我们的"风"朋友那风是哪里来的?
(幼儿自由回答)
2、投放各种材料,请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制造风"。
3、交流讨论
(1)你是用什么方法"造"出风来的?(幼儿边回答边演示)
(2)幼儿互相尝试同伴造风的方法,进一步感觉风的形成。(边尝试边思考)
(3)为什么一扇、一捏、一挤、风叶一转动就会有风呢?(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小结:当我们一扇、一捏、一挤压、一开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一流动就产生了风
三、风的基本特征请幼儿相互合作,两人互相对着扇风,请幼儿看看、闻闻、摸摸风是什么样的?
小结:风是摸不到、尝不到、闻不到、看不到的一种气体。
四、游戏:大风和小风幼儿分别戴头饰扮演各种植物,听音效用肢体表现小风来时植物怎样动,大风来时植物怎样动。
五、通过短片了解风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观看短片《风的危害》后提问:风对人类有什么危害呢?怎样减小风灾?
2、观看短片《风能的利用》后提问: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好处?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风能?
六、教师总结,以游戏《风车和风儿共游戏》结束活动风车想请小朋友与风儿一起做游戏,大家快举起你的风车一起欢迎我们的风朋友和我们一起游戏吧。(幼儿随音乐玩)
活动延伸:请家长带幼儿去户外放风筝或去参观风能发电。
教学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探究活动,一开始就利用魔术箱变魔术这一孩子感兴趣的现象深深吸引住了孩子的眼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无心”的好奇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使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欲望。
活动中,教师首先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了具有观察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提问,如在活动的对于环节中,把塑料袋变鼓,使幼儿感知到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把充满气的气球松口吹到幼儿的头发上,让幼儿通过观察,对比,知道了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不动的空气不是风。活动就这样把幼儿引入到科学的氛围之中诱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其次,《纲要》中强调:“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活动中,幼儿通过 “做中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选择材料制造人造风,让风车转起来,在动手、交流与表达中获取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习得学习的方法。最后,生成新的问题:怎样让羽毛飞起来?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操作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通过实验了解哪些物体能穿越弯管,了解有关物体的特征。
3、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
1、教师自己尝试做过本次实验,了解实验的结果及物体的`有关特性.
2、幼儿曾做过有关水,小纸团(同样大小的纸张约宽5CM,长6CM的纸张捏成的),细长短棍(8cm)等物体穿越弯管的实验,并做过相关的记录.
物质材料的准备:
1、直角形的白色弯管若干,一端系有螺帽的线若干,各种打气筒,铅笔,手电筒若干,记录的纸笔.
2、展示仪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幼儿猜测这些东西能穿越弯管吗?
2、幼儿猜测并和小朋友讨论,教师统计猜测结果.
3、教师鼓励幼儿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记录实验结果.
4、组长将组员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
5、师生共同探讨,用展示仪交流实验结果.
6、请幼儿观察,再次实验,证明实验的最终科学结果.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什么东西能穿越弯管?什么东西不能穿越弯管?
7、师生共同探讨:为什么带螺帽的线和打气筒的气可以穿越弯管?为什么铅笔和手电筒的光不能穿越弯管?
8、引发下次实验.
四、延伸活动:将材料投放到科学活动角,并添加一部份新的材料,幼儿游戏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感知、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
2、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的描述树叶的行踪。
活动重点:
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并运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会根据具体事物发生改变。
活动准备:
1、《树叶的旅行》PPT课件。
2、幼儿在进活动室的路上与大树打招呼。
活动过程:
一、认识树叶。
1、谈话导入,刚才我们在树上找到了谁呀?
2、PPT1,引出课题。
出示树叶,小朋友一起有礼貌地打招呼。
秋天到了,树叶宝宝被秋风一吹,呼――它离开树妈妈去旅行啦。什么是旅行?
树叶宝宝到哪里去旅行了呢,我们来看看吧。
二、树叶去旅行。
1、出示PPT2,感知、认识“上”、“下”方位。
你看到了什么?
辅助提问:树叶飘到了什么地方?跟花朵在干什么?
我们把树叶飘到哪里,在干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2、出示PPT3,进一步认识“上”、“下”方位。
树叶又旅行到了哪里?跟风车是怎么玩的?
请你象刚才一样用一句话说清楚,先说树叶飘到哪里,再说跟风车怎么玩。
3、出示PPT4,巩固对“上”、“下”方位的认识。
树叶还会飘到哪里,干什么呢?请小朋友先看图再和旁边的小朋友先轻轻的说一说,然后告诉大家。
幼儿讨论后再学习运用句式完整讲述,要求幼儿说清楚方位。
4、出示PPT5,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
最后,树叶飘到了哪里?
它在滑梯的什么地方,在小草的什么地方?
咦!怎么一会儿是上面,一会儿又变成下面了呢?
师幼小结:树叶和小草在一起,树叶在上面,小草在下面;树叶和滑梯在一起,树叶在下面,滑梯在上面。
5、出示PPT6,师幼共同小结前面四幅图。
我们一起把树叶到哪里去旅行了说一说,要说清楚树叶在什么东西的什么地方,是怎么玩的`。
6、出示PPT7,学习用方位词“上”和“下”描述树叶的行踪。
树叶还到好多地方去旅行了,我们来看一看,等一下先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师幼共同看PPT说说树叶的旅行。
三、游戏:我和树叶去旅行。
如果你是小树叶,你想飘到哪里?去做什么呢?
来,小树叶飘起来了,飘呀飘呀,飘到书本上,想和宝宝一起看图书……(幼儿学树叶飘出活动室,鼓励“树叶”寻找合适的场景……上面……下面旅行。)
设计意图:谈话直接导入活动,带领幼儿进入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也为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观察PPT。
引导幼儿观看课件1,仔细地阅读画面,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看到的内容,初步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描述树叶的行踪。
幼儿学习用刚才的句式完整讲述。
引导幼儿自主观察,交流讨论,运用已学的知识经验,对小树叶的行踪进行描述。
引导幼儿了解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会根据具体事物发生改变。
结合课件对前面部分进行梳理、小结,学习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增加难度,引导幼儿共同讲述六幅图的内容。
采用游戏的形式,把自己想象成为一片树叶,结合具体情景,感知上下方位,并积极主动地讲述。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学习目标
学习由大到小排列物品,体会大小的相对性,并用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提前把6-10个不同动物的图片,例如老虎、小鸟和鱼等,按比例印制成不同大小的图卡,放进神秘袋。
大自然的风景画。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小组
1.出示神秘袋,请幼儿轮流抽出动物图卡,并说说每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2.告诉幼儿动物要排队回家,请幼儿把同种动物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队。
3.待幼儿正确排列图卡后,请他们分别指出最大和最小的动物,并引导幼儿比较发现,除了最大和最小的动物外,其他动物会比有的动物大,又比有的动物小,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4.请幼儿用“……比……大。”和“……比……小。”的句式比较动物的体形,进一步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5.出示大自然的风景画,如森林、沙漠等,请幼儿观察画中环境的特点,并把动物图卡贴在适当的位置上。
6.请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动物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鼓励幼儿搜集有关的图片,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活动评价
能由大到小排列动物图卡,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能运用句式“……比……大。”和“……比……小。”比较动物的体形。
活动建议:
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帮教师取一个比乒乓球大、比苹果
小的圆形的东西等,使幼儿进一步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6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9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5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4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7
科学活动教案07-26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06-14
科学的活动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