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爱莲说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2、掌握“蕃”“染”“植”“鲜”的意义,辨识“之”的不同用法。
3、学习莲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四字真言:
读——读背课文;
解——解读生涩字词;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品赏莲高洁的气质;学——学习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去赏花!(展示图片)
从古至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以各种美好的品质。不只刚才所展示的诗句,我们今天还将学习到一篇名文——《爱莲说》。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所著。据说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有题目可明确三个方面的内容:
1、xx主要内容是关于“莲”;
2、作者对莲花的态度是“爱”;
3、题目最后一个“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xx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整体感知
1、读——先听后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背诵全文。
②边听朗读,边给自己不懂的字词注音(找疑难字词)。
③文中提到哪些花?重点写什么?
2、解——解读生涩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四、深入研读
品——品赏莲高洁的气质。
第一段分析(提问引导为主):
提问1:作者重点写莲花,在他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确: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提问2:这一长句,分别突出了莲花哪些特点呢?
引导: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作者笔下的莲美是美,但究竟是什么特点可以代人言志呢?依句引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明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香远益清”: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赏析完后带着赞美与钦佩的感情重新朗读本段。
第二段分析(探究讨论为主):
探究1:莲的象征意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
引导:,作者的情感态度决定对物的爱憎,由初一学过的《紫藤萝瀑布》VS白居易《紫藤》(白居易说紫藤“下如蛇屈盘,上若绳萦纡。可怜中间树,束缚成枯株”,并比作“谀佞徒”“妖妇人”)。
明确:原文“莲,花之君子者也”。
探究2:作者爱莲赞莲,却不通篇写莲,反而加入了对菊和牡丹的描写,用意何在?(正衬与反衬)
引导:所谓“红花还要绿叶配”。“红花”这里指莲花,“绿叶”自然指菊花和牡丹,那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人,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呢?各抒己见。
明确: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作者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洁,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所以文中分别赋予了莲、菊和牡丹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究竟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呢),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逃避现实、庸俗逐利),以衬托手法突出表现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力本的道德信念。
探究3:从“莲,花之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将“莲”看作君子的化身,可见“莲”与君子在神采气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君子”呢?(学习莲)
引导:从《论语》入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出淤泥而不染”V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后引到课文“莲,花之君子者也”上。得出本课学习第四字真言——学,学习莲高洁的品质。
五、回顾小结
1、托物言志
2、衬托手法
3、辨识“之”字的用法
六、布置作业
1、翻开课本184页,“莲文化的魅力”,大家尽量去搜集有关莲的知识或小故事,这周综合性练习我们一起讨论。
2、课后小作文“爱——————说”。
爱莲说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xx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xx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xx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4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4)xx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5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爱莲说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
1.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iā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
1、 相关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在南康郡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词、语、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 ,作者, 代 家。“说”是古代的一种 ,用以陈述作者对 的观点。
二、 字音字义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颐( ) 蕃( ) 淤() 濯( ) 蔓( ) 亵( ) 鲜( ) 予( )
2.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3分)
⑴蕃 ⑵妖 ⑶濯 ⑷亭亭 ⑸亵 (6) 香远益清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蕃( ) 亵( )
番( ) 蛰( )
藩( ) 衷( )
幡( ) 裹( )
三、 语言积累
翻译文言语句。 1.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朗读背诵
1. 注意骈句的特点,划分句子的节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描写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描写莲的姿态的句子是 , 。
(3)洛阳牡丹盛会,观赏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形容,应该是 。
五、问题探究
1 . 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这是判断句。这三个分句分别用“者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这是一个被动句,染,被污染。)
2. 请说出本文的句式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语言特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六、欣赏评价
1.本文既是写莲花的为何又写菊花、牡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课文中写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这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爱莲说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朗读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莲”。
知识目标:
能背诵课文,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
能力目标:
使学生明白托物言志写作手法的特点: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个学段的学生一般14至16岁,欠缺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因此对作者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写作目的尚难理解,结合现实采取品词评句,畅谈体会的方法,指导学生甄别美丑,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发展。通过朗读他们能很快发现短文的独特之处,进而得到阅读的快感激发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展示关于荷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
生先谈,然后看大屏幕
三、词句闯关
1。解释加点的字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
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读出下面句子正确的停顿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四、美点探寻
(一)、聆听课文,享受xx美
1、听读课文。(教师背诵课文,配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荷之风韵)
2、小组合作,疏通词句
(二)、读通课文,感受语言美。
1、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
2、读文,感受语言形式的美。
(三)、读懂课文,领悟品格美【小组讨论完成】
1、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三种花,分别是什么?(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2、菊像隐居者一般,隐士的`人格特征是什么?
(独善其身,不问世事,接近莲的特质“出淤泥而不染”,也就是洁身自爱)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唐朝以来,牡丹被称为富贵花,是财富、高贵的象征,就如人间帝王一样,被称为花中之王。那么牡丹代表一种什么追求呢?
(追求名利富贵)
4、作者是怎样称呼莲的?(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和隐士是不一样的,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的特质是有道德理想、兼善天下的。
小结:作者运用三个比喻,将三种花人格化了,带上了自己的喜好。可见,《爱莲说》是一篇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的xx,状物抒情,喻哲理于比喻之中,这就是“说”。
(四)、读懂作者,领悟思想美
1、在三种花中,作者很明显最喜爱莲。从哪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朗读课文第一段,找一找:莲花有哪些特点?
3、作者喜爱莲、赞美莲,实质上是赞美君子的品格。你觉得君子的品格和莲花的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来说,庄重。结合作者一生的经历,这也是他的一种自我检讨,生在淤泥般的环境中想要不染是那么困难,生淤泥而不染是君子的最高境界;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来说,正直;亭亭净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来说,清高。
五、难点质疑
菊有什么特点?
结合你的积累陶渊明为什么爱菊?
六、读出自我,提升精神境界
讨论:莲是花中君子。你如何理解君子的品格?今天我们还需要像莲一样的君子精神吗?
七、才华展示
围绕“莲香四溢—莲文化魅力探寻”这一主题,查资料寻找莲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可用不同艺术形式来表现:画,文字,多媒体,歌曲,舞蹈,表演等。
【爱莲说教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教案08-19
《爱莲说》教案02-12
爱莲说初中教案04-01
爱莲说教案05-02
《爱莲说》优秀教案07-23
爱莲说优秀教案02-22
爱莲说教案02-24
精选《爱莲说》教案4篇07-31
《爱莲说》教案 14篇02-16
《爱莲说》教案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