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28 19:14:56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大班科学教案范文汇编五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种子各个部分组成名称及种子发芽生长的秘密。

  2.了解种子从发芽到生长的过程,及其生长所需的环境及条件。

  3.有探索精神,喜欢种植活动。

  活动准备:

  1.各种种子图片及实物。(黄豆、花生、芸豆、蚕豆、黑豆等)

  2.种子生长发芽课件、种子发芽实验课件。

  3.小铲子、小水壶、小花盆、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种子,激发幼儿观察种子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种子,看一看、认一认、说一说!(幼儿互相说一说种子的名字)

  二、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外形

  1.师:刚才你们看都到了哪些种子呀?(一一出示图片)再看看它们长的一样吗?(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从颜色、形状、大小等说一说种子的外形特征)

  2.师:那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都有一个小孔、或小嘴巴一样的东西)。

  3.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种子的种脐、种孔、种皮。

  三、切开种子,引导幼儿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师:种子的外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种子的里面长什么样?(想)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到种子里面呢?(用刀切、手剥等)

  1.幼儿动手打开种子观察,师引导幼儿观察。

  师:你是怎么打开种子的?种子里有什么呢?(小芽)有没有人认识它呢?

  2.请切开种子的个别小朋友,介绍一下。

  师:你切开的是什么种子?请你拿上来给大家看一看,里面有小芽吗?有人和他的一样吗?还有不一样的吗?

  3.出示种子解破图:胚芽、胚根。胚轴、子叶组成。

  师:哦!原来种子里面都有这个小芽,它叫胚芽,胚芽下面的叫胚根,中间的部分叫胚轴,胚轴把胚根和胚芽连接起来了,在胚芽的'两边像蝴蝶大翅膀一样的东西呢叫子叶。子叶是用来传输营养给胚芽的。种子有了这些才能够发芽哦!

  4.讨论:是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呢?

  四、观看视频,了解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

  师:你见过种子发芽、生长的样子吗?

  边看视频边讲解:种子的胚根先长出来,然后是胚芽一点一点的钻出泥土,长出嫩芽,慢慢变成小苗。

  五、观看实验视频,了解种子生长环境及条件

  1.种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芽?

  师:种子发芽、生长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幼:需要土壤、水、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2.边看视频边讲解。

  3.幼儿总结:种子发芽、生长需要的条件。

  六、种植活动

  1.小朋友想自己动手种一盆植物吗?你想种什么?种在哪里?老师帮你们准备了一些种子,请你们动手把它种下去吧。

  2.用小铲子在花盆放一些泥土,把种子放进去,再盖上少量的泥土,浇上适量的水。最后带你的小种子去晒晒太阳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我将《大自然的语言》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大自然丰富多彩、变幻万千,它的语言有很多,例如花草树木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儿所熟悉的,而气温的变化是幼儿每天能感受到却容易被忽略的。如果让他们说说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有什么不一样就比较难了,本次活动就是选取这一元素,通过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让幼儿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热带、温带、寒带是幼儿比较陌生的名词,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活动过程中先采用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不同地方人们着装的差异从而推断出气温的差异。幼儿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那么通过进一步谈话得出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就高,所以叫热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就低,所以叫寒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温度比较适中,所以叫温带。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地方离太阳近,哪个地方离太阳远呢?教案中这一设计就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出判断不同地方离太阳远近的办法,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采用连直线的方法,比较这些地方离太阳距离的长短,从直观上观察到近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少,是热带;远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多,是寒带;不远不近的人穿的衣服适中,是温带。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

  [设计思路]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师:这三个地方哪个离太阳最近,哪个离太阳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用两地之间直线的长短比较远近,知道热带离太阳最近,寒带离太阳最远。)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操作一遍进行验证。

  (五)总结提升教师出示一张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三个温度带的地球平面图(红色表示热带、黄色表示温带、蓝色表示寒带)教师:离太阳近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所以叫热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比较温暖,所以叫温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带。我们生活在温带里。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画有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和各地人们着装的图片塑封起来放在科学角中供幼儿匹配。

  2.游戏活动:将各地的服饰投入表演区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家园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阅了解不同温度带人们生活习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处。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前评析: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领悟到;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幼儿生活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幼儿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他们健康生活每一天.

  进入大班的幼儿正处在换牙期间,幼儿对脱落的乳牙既好奇又恐惧,因此,我根据幼儿生长发育情况,设计了这堂课,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换牙期间要怎样保护牙齿。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牙齿的结构,功能及生长特点。

  2.初步了解换牙的有关知识。

  3.让幼儿知道牙齿的作用,使幼儿知道保护牙齿的意义,保护牙齿的方法。

  4.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用牙习惯。

  活动准备:

  1.牙齿模型一副、牙齿挂图一张。

  2.幼儿每人一把小牙刷、一面小镜子。

  3.录音机一台、《刷牙歌》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实录:

  一、导入,猜谜语,提起幼儿的兴趣。

  谜语:上下两排兵,驻守大门口,谁要进门去,打得纷纷碎。

  师:小朋友们好。

  幼:老师好,师:老师知道小朋友们最喜欢猜谜语了,是不是啊?

  幼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说的谜语是什么吗?

  (幼儿思考片刻)幼1:是大树,大树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站在大路两旁还有大门两旁,一动不动,可直了。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不过不是这个谜语的答案,请你坐下再想想好吗?

  幼2:是警察。他们站在大门两旁。

  (是奥特曼,是... ...)师提示:他们穿着白色的衣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一种器官,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哎!有一个广告你们看见过吗?广告的内容是:“什么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幼儿抢答: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谜语答案是牙齿。

  师:对,小朋友们真聪明,牙齿对我们很重要,你想了解它们吗?

  幼儿齐答:想。

  二、看一看,查一查,数一数。

  1.幼儿之间互相看一看,小伙伴的牙齿是什么样的,查一查有没有蛀牙,数一数有几颗牙齿。

  2.拿小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的牙齿长的怎么样,查一查有没有蛀牙,数一数有几颗牙齿。牙齿为什么会有蛀牙,为什么会掉呢?比一比你和你的朋友谁的牙齿保护的好。

  三、出示牙齿模型。了解牙齿的结构及功能,讲解换牙的原因。

  师:我们的牙齿按功能和形态可分为三种。(看模型)切牙(门牙)它主要是切断食物,尖牙(犬牙)它主要是撕碎食物,磨牙(臼牙)它主要是磨碎食物。想一想我们吃不同食物时,用到的是那几颗牙齿呢?

  (幼儿模仿吃蔬菜、水果、肉食... ...的动作)(每个幼儿分发一块饼干,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牙齿)师:不论牙齿分工如何,它的作用主要是嚼碎食物,便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如果牙齿有损伤(如:蛀牙、牙龈炎),食物就不易嚼烂、嚼碎,影响胃肠道疾病,有害健康和生长发育,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牙齿。

  师:换牙是每个孩子必定经历的一个过程,小朋友们不要害怕,一个人一生会长出两幅牙齿,一副叫乳牙,一副叫恒牙,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小小的乳牙就不能适应长大的颌骨和日益增强的咀嚼力。乳牙从6岁左右起陆续脱落,到12岁前后全部为恒牙所代替,再长出来的牙齿叫恒牙,恒牙如果没有保护好,掉了就不会再长出来了。小朋友们知道了牙齿为什么会掉,以后我们的牙齿齿掉了还害怕吗?

  幼齐答:不害怕了。

  师:我们再听一个故事《换牙的时候》,了解换牙前后的`注意事项。

  四、听故事《换牙的时候》了解换牙前后的注意事项。

  1.师讲故事后,提问幼儿知道了什么?

  幼1:牙齿活动了,不要用手指去摇动,这样掉牙时出血多,还会把细菌带到嘴里去,容易生病。

  幼2:新牙刚长出来的时候,不要用舌头去添,这样新牙就长的不整齐了,不仅难看,吃东西也不方便。

  幼3:如果乳牙还没掉,新牙就长出来了,要告诉父母和老师,去请医生把乳牙拔掉。

  师:新牙长出来以后是恒牙,就不再换牙了。我们要好好保护牙齿,不要咬坚硬的东西,不吃过甜、过酸、过凉、过烫的食物。多吃些蔬菜,含盖量多的食物(如:豆腐、牛奶等),最主要的是饭后要漱口,早晚要刷牙,注意牙齿的清洁。

  师:我们拿出小牙刷,一起刷刷牙好吗?

  幼齐答:好!

  2.听歌曲《刷牙歌》

  老师示范动作,幼儿边听边一起跟着老师做动作。

  五、结束。

  幼儿做律动,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这节课能够较好的完成目标,以实践操作、分析比较,贯穿整个活动,幼儿很感兴趣。通过这次活动,幼儿知道了换牙是人生成长的规律,不再恐惧,懂得了牙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及怎样保护好牙齿。

  这堂课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是一堂成功的课。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发现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的科学现象,了解产生气体多少与材料的用量有关。

  2、能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体验猜想、验证、结论等基本的实验步骤。

  3、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

  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难点:

  能够有序的合作进行实验,总结出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用量有关。

  活动准备:

  每组一份活动材料:杯子、小苏打、盐、白糖、鸡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气球,课前幼儿学会套气球。

  活动过程:

  一、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激发探索的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一个好玩的科学游戏,游戏的名称是《瓶子吹气球》,你们看……出示瓶子吹起的气球,思考:气球里面的气体是从哪里来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以趣激学--寻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探索出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师:瓶子里装的不是水,是由两种材料混在一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这两种材料是什么?

  1、出示材料,幼儿闻一闻、看一看:醋、盐、白糖、味精、小苏打2、出示实验表格,集体猜想哪两种材料在一起会产生气体?鼓励幼儿用多种记录方式表达自己的猜想。

  3、幼儿探索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会产生气体。猜想有时很不可靠,遇到问题最好动手试一试。

  三、学以致用--尝试用瓶子吹气球,更加直观的感知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了气体。

  师:我们找到了能够产生气体的这两种材料,你打算怎样用它们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

  1、讨论怎样帮助瓶子把气球吹起来,操作过程要注意什么?

  2、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3、展示结果,分享经验:你们组刚才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气球有的大、有的小?

  四、快乐体验--让气球吹得更大,进一步验证产生气体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关。

  师: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样才能把你们组的气球吹得更大呢?

  1、幼儿讨论:

  多用材料、套气球速度快点、用手捂一捂瓶口……2、再次实验瓶子吹气球,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3、总结:小苏打和醋在一起产生的气体能吹起气球,而且两种材料用的越多,气球就会吹得越大。尝试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就会越成功。

  五、拓展延伸--吹起气球的神奇气体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激发继续探索的愿望。

  师:你们知道今天用来吹起气球的这种气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吗?

  (各种各样的饮料中有它、医生帮助病人缓解病痛要用到它、消防员灭火要用到它……)

  【活动反思】

  《瓶子气球》这是一节陆慕中心园王叶青老师上的大班科学活动,主要是让幼儿通过猜测、探索、试验,发现气球吹不大的原因。

  王老师在第一环节就是让幼儿玩吹气球比赛,试一试,吹一吹,看谁的气球吹的最大。部分孩子能够用嘴巴吹气球,并把气球吹大。紧接着王老师便出示装有气球的瓶子,让幼儿猜一猜气球装在瓶子里能否吹大?这一提问的出现,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很多孩子都是充满信心觉得气球能够吹大,还有一部分幼儿认为气球吹不大。王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抛给孩子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问题一出来,很快得到了幼儿的回应“我们要试一试,去吹一吹才能知道结果。”这样一来的效果比起直接让孩子去操作好多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为什么气球在瓶中吹不大?是贯穿整个活动的关键。有的孩子认为是瓶子太小了,有的孩子认为是没有力气?当孩子们出现了一系列的猜测后,王老师展示自己的瓶子气球,并吹给孩子们看,然后请小朋友们观察,为什么老师的能够吹大,你们的不行。让幼儿自主探索,寻找答案。在孩子们找到答案后,再请孩子们去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孩子们通过在有洞的瓶子中吹气球,而且能够成功地将气球吹大时,个个都享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王老师这一节活动报告,让我了解到了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都要从幼儿出发去考虑问题,给孩子足够思索、探究的空间,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科学。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通过操作摆弄,引发幼儿对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 学习用语言和图表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活动准备:

  1、 不同粗糙、长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积木、椅子、记录纸、笔等。

  2、 已学过做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 幼儿在科学活动角对球的滚动产生兴趣。

  4、 在户外大场地上活动。

  活动过程:

  一、诱发情趣:让球滚起来

  1、 提问:球可以怎么玩?(滚、抛、踢等)

  2、 教师将球放在地上。提问:这个球怎么又不动了呢?(因为没有去踢它,拍它,没有去推它等。)

  3、 提问:我们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呢?请小朋友去用那边你们自己带来的材料试试。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滚得快?

  4、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提示:想想用这个洗衣板、木板怎样让球自己滚起来?还可以不用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让球自己滚起来。(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 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球自己滚动起来或让球滚得快的?

  6、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况。

  :刚才大家发现不用踢、拍、推等这些动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让球自己滚起来而且球滚得很快。

  二、引导体验:尝试使球滚动的各种方法

  1、 下面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请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想办法让2个球同时从2个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你会发现什么?想想为什么?想想怎样才能让2个球同时从不同的2个斜坡上滚下来?怎样做出不同的斜坡。

  2、 请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发现记下来。记录的内容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3、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引导。(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许多种办法。如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样。或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得一样高。)

  三、创造表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录

  1、鼓励幼儿想不同的办法进行记录,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达自己的成果

  1、请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什么?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你的发现的?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3、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记录的幼儿。

  4、:刚才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时发现了:不同的斜坡,球滚下来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样时,坡度越大,球滚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滚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样高时,坡面光滑,球就滚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滚得慢。

  5、那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图中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6、表扬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记录的幼儿。

  五、延伸活动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的球,这些不同的球它们在不同的地方还滚动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小朋友可以先去观察一下,以后我们再一起来讨论。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14

大班科学教案01-09

大班科学教案《鸡蛋》03-29

声音大班科学教案02-15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根05-10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四篇02-27

大班科学教案15篇02-07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3篇01-30

大班科学教案《纸桌》04-2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4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