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7-04 07:21:07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合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合8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对肥皂感兴趣,他们喜欢到水龙头旁玩肥皂,而且觉得好玩,抹了再抹、搓了再搓,爱不释手;在区角活动中,许多幼儿模仿成人洗衣服,有的还系上围裙,拿拼塑当作肥皂,抹呀、搓呀,很认真、很专注、很开心。

  2、把空间留给幼儿,让他们真正“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既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多种感官,亲身感受和体验,发现肥皂的特性和功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劳动的快乐。

  3、活动中注意与其它领域的联系,有机整合。如:复习1和许多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肥皂的主要特性和用途。

  2、尝试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发现问题。

  3、体验劳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肥皂、海绵、积木若干;一定数量的小衣服(选择颜色鲜艳、薄又易洗的布,裁成平面的小衣服);《健康歌》CD片;与幼儿人数相符的防水背心(彩色塑料袋)。

  2、情景准备:洗衣坊(在室外阳台根据幼儿人数摆放相应数量的装水大脸盆、肥皂盒、晾衣绳、夹子等)。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出示脏衣服宝宝,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重点: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说出肥皂能使衣服宝宝变干净。

  师:今天老师请来许多朋友,你们看是谁呀?

  幼:衣服宝宝。

  师:我们来数一数来了多少衣服宝宝?

  幼:1、2、3、4、……许多许多衣服宝宝。

  师:咦?白色的衣服宝宝怎么啦,为什么在哭呢?

  幼:想妈妈了、有人打她、很脏……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先说说衣服宝宝为什么哭,然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安静听衣服宝宝说——我全身都弄脏了,很难受,你们能帮助我,让我变干净吗?

  师:谁最棒,能想出好办法让衣服宝变干净呢。

  幼:洗一洗、用肥皂洗……

  二、找肥皂

  1、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在装有不同形状和不同颜色的肥皂、海绵和积木的筐里寻找肥皂。

  师:肥皂能把衣服宝宝变干净,那肥皂宝宝藏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看谁最棒先找到。

  幼:好!师:找到了吗?

  幼:我找到了!

  师:真的是肥皂吗?你怎么知道它是肥皂呀?引导幼儿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发现什么?

  幼:有点粘、有点滑、香香的、绿色的、黄色的……

  师:你找到什么样肥皂?进一步让幼儿边找边感知自己找到的肥皂的形状、颜色和气味,并引导幼儿将找到的肥皂轻轻的放进肥皂盒里。

  师:小朋友都找到肥皂,真棒!给自己鼓鼓掌吧!

  [反思:幼儿在日常生活动中都有接触肥皂,对肥皂的感知基本上无意识的。此环节有意识让幼儿在几种物体中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寻找肥皂,发现肥皂与其它物体的差异,感知肥皂的特性;同时,幼儿也初步运用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等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游戏:纠错

  师:小朋友真棒!都找到了肥皂宝宝,老师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找对,要是找对你们就鼓掌,要是找错你们就帮助我。

  幼:好!师:我找到了找到了(海绵)!

  幼:不对,不对,错了!

  师:为什么?

  幼:软软的是海绵,肥皂比较硬……

  师:找到了(积木)!

  幼:不对(幼儿看起来又着急又开心)……

  师:硬硬的,为什么不对?

  幼:那是积木,肥皂有味(香的、臭臭的、像大蒜会刺鼻子……)

  师:这个真香呀,是奶油蛋糕吗?我吃一口吧!

  幼:不能吃,不能吃,那是肥皂!

  师:噢!这是肥皂不能吃!谢谢大家帮助我!(幼儿很开心很激动给老师鼓掌)

  师:我自己再找一次吧。

  幼:对了,对了!(老师再次找对时幼儿开心的笑声和响亮的掌声融合在一起)

  [反思:游戏纠错主要是提供师幼互动这样一个平台,体现幼儿和教师都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幼儿之们是平等的;通过老师与幼儿互换角色,老师找肥皂,幼儿来帮助老师,改变传统幼儿被动接受知识,增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幼儿在活动中增强自信,体验帮助别人的成就感和快乐。另一方面,通过纠错幼儿进一步学习巩固对肥皂特性的认识]

  三、给衣服宝宝洗澡

  1、说一说洗衣服的方法。

  师:肥皂找到了,那怎么洗才能把衣服宝宝洗干净呢?请幼儿说或请个别幼儿表演:抹皂、搓、漂一漂、拧干、晾起来等,提示洗衣服时不能用手揉眼睛。

  [反思:此环节重点引导幼儿使用肥皂的方法,洗衣服的一些要点,请个别幼儿示范,幼儿之间更有共鸣,易理解。]

  2、老师和幼儿都穿上防水背心,一起到洗衣坊洗衣服。

  师:肥皂沾了水,摸起来怎么样?

  幼:肥皂会跑、滑滑的……

  师:衣服抹上肥皂,搓一搓看到什么?

  幼:泡泡……请幼儿将洗好的衣服拿到晾衣绳这边,用夹子夹衣服的两边把衣服晾起来。(大部分幼儿不会夹,需要老师帮忙,可以请幼儿互相帮助,晾好衣服。)

  [反思: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创设情景、提供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互动、磨合中感受知识、获得经验。此环节让幼儿亲身体验中感知肥皂遇水的特性:滑滑的、有很多泡泡等,幼儿活动中还发现新问题,如:肥皂抹多漂不干净,抹少洗不干净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感性经验;幼儿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

  四、感受劳动成果,做个爱劳动的健康宝宝。

  师:小朋友都过来看看,衣服宝宝多干净呀!衣服宝宝变干净了多开心,他们说谢谢小朋友,你们真是个爱劳动的健康宝宝。现在我们来跳个健康操,使我们身体更棒!老师与幼儿一起跳健康操后跟衣服宝宝说再见。(大部分幼儿开心舞蹈,跟衣服宝宝说再见,但也有一小部分幼儿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活,专心在洗呀、搓呀。最后请配班老师与他们一起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在音乐中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用舞蹈表达自己劳动后快乐的心情,当部分幼儿舍不得放下手中活,还在专心洗呀、搓呀时,老师没有按自己的意愿强求幼儿,而是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给幼儿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较好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赤潮的成因和危害,寻求解决的方法。

  2、激发幼儿保护海洋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赤潮前后大海的景象;家用洗涤液及工厂排泄物对大海的污染。

  2、活动前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课件,比较赤潮来之前和赤潮来之后大海发生的.变化。

  1、欣赏赤潮来之前的景象。

  提问:你觉得大海美吗?为什么?

  2、观赏赤潮来时和之后的景象。

  提问:现在海水和刚才有什么变化?(变红了)

  海水大片变红的现象叫什么?(赤潮)

  赤潮来后,你觉得大海还美吗?为什么?

  (二)了解赤潮的成因。

  1、赤潮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浮在海面上的红色水藻)

  2、这些水藻为什么会繁殖的那么迅速,形成赤潮?(集体讨论)

  集体观看课件:赤潮的产生是与人们使用的洗涤液和工厂的排泄物分不开的,它们磷含量非常高,大大促进水藻的繁殖,从而形成可怕的赤潮。

  (三)、了解赤潮的危害。

  1、赤潮会给大海带来哪些影响?

  2、赤潮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3、赤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赤潮本身是有毒的,另外水藻需要大量的氧气,致使海里的生物缺氧死亡。)

  (四)、寻求解决的方法。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赤潮的发生?

  (五)活动延伸:

  设计宣传画:《让海水变蓝》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隐身妙招

  1.讲故事《隐身妙招》

  2.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3.引导幼儿说说这些动物的防身妙招。

  为什么老虎找不到它们?这些动物用了一种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

  4.结合图片观察与比较:草丛里有谁?青蛙(原来绿绿的青蛙躲到了绿绿的草丛里)

  二、防身绝招

  1.你知道动物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2.你知道变色龙、狐狸、壁虎、黄鼠狼自我保护的方法吗?现在我们去听听小动物的介绍。

  变色龙——我身体的颜色能变,敌人来了我不怕。

  狐狸 ——要是我遇到敌人,我会马上往地上一躺,装死,谁也不会吃掉死了的`狐狸。

  壁虎——断尾。

  黄鼠狼——臭气味。

  三、自我保护

  1.出示动物图片,是谁?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2.动物们都有保护自己的好方法,那小朋友在活动、游戏中,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激发探究昆虫奥秘的欲望。

  2、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昆虫躲在哪里》。

  2、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3、白板课件。

  重难点:知道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

  【活动过程】

  一、观看有关昆虫伪装的课件,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你们见到过哪些昆虫,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神秘的昆虫,他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看你能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找出来?(播放课件)

  二、引导幼儿了解保护色,开展讨论,积累经验。

  1、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对昆虫的作用。

  (1)师:小朋友的眼睛真棒,把刚才藏起来的小动物都找出来了,那么小动物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请幼儿个别回答)

  (2)带领幼儿讨论:昆虫为什么要有保护色?如果没有保护色,它们将会怎样?

  (3)师进行小结:原来,刚刚的昆虫利用了保护色来伪装自己,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躲避危险。

  (4)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保护色,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驱除危险。那谁能来说一说你看到或听过的这种类似的昆虫呢?

  (5)幼儿相互讨论,教师请个别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2、播放课件,了解一些常见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师:现在,我们来来揭开神秘昆虫的'面纱,看看他们躲在哪里,它们的保护色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3、播放视频,让幼儿知道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办法。

  师:刚刚,我们只说到了保护色,现在,我们来看看昆虫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4、教师进行相应的小结。

  三、游戏活动:昆虫躲在哪里。

  1、师:我们刚才学习了保护色,知道了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现在,我们的昆虫也要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了。看看谁能来找出它们?

  2、教师边出示白板课件,边介绍游戏规则: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吧。分成两队,一队是苹果队,还有一队菠萝队,找出一个奖励一颗红心,看哪组找出的小昆虫多。

  3、幼儿进行找昆虫游戏比赛,教师给获胜队相应的奖励。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电池的作用和正负极。

  2、产生对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各自从家里带来的电动玩具。

  2、有关课件内容的PPT。

  活动过程: (教师事先将幼儿带来的电动玩具的电池做些“小动作”—将部分玩具的电池装反)

  一、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都从家里带来了电动玩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老师有要求一会小朋友要把在玩时发现的小秘密跟大家一起分享。

  二、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和正负极

  师:好了,小朋友们把玩具放在地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现在谁来说说玩玩具时发现了什么?

  幼:玩具坏了;不会动;没电了。

  师:有的小朋友说玩具没电了,是真的没电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拿一个幼儿说没电的`玩具来做示范,拆开拿出电池。教师用电珠——一节电池、一段电线(带有铁环)、一个小灯泡。试验电池是否有电)电池都亮了,说明电池是有电的,那为什么玩具不会动呢?

  幼:提出猜测

  师:老师将电池放大了(PPT),小朋友们一起来看看这个电池,发现了什么?

  幼:电池两端有+、—符号。

  师: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每节电池都有+、—两个符号,突出一个小头的有+表示的是正极,来跟老师一起念正极;平平的一头有—表示的是负极,跟老师一起念负极。安装电池时我们要将负极的那头对准弹簧按下去,两块电池要相反安装。老师呢这里有一个视频,上面放了电池安装的一个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要强调安装电池时,弹簧要被完全压下,电池要完全装进)

  三、,幼儿自己动手安装电池

  师:小朋友们现在都知道电池的正确安装方法了,那现在自己去重新安装电池,然后玩一玩玩具,看看玩具是否能动了。

  师:小朋友们把玩具放下回到自己的位子,看来大家都很聪明,都成功了。大家都知道了安装电池时,要将负极那头对准弹簧完全按下去,电池是相反安装的。

  四、扩展有关电池的知识

  师:其实除了我们今天用到的这种电池,科学家叔叔还发明了许多其它种类的电池,我们一起来看看吧。(PPT、一张张出示电池图片并讲解名称,适当的讲2个电池的作用,一般用在哪里)

  活动延伸:

  师: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安装电池的秘密,小朋友们回家后还可以问问爸爸妈妈(剩余的两种电池)一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知道一年有四季。并知道现在的季节。

  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四个)是哪四个季节呢?(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是四季妈妈的四个孩子,它们喜欢一个一个出来玩。你知道现在谁在出来玩吗?(秋天)

  分析: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幼儿巩固一年有哪四个季节,并能准确地说出现在是秋天。

  二、描述秋季的特征,提升对秋天的认识

  1、小朋友知道现在是秋天,那你最想说说秋天的什么给大家听呢?(请幼儿用:秋天怎样怎样来说一说。)幼儿讲述。

  2、宝贝们说了这么多秋天的景色!现在我们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PPT)

  秋天开的花

  刚才小朋友说了秋天菊花开了,瞧,还有很多花在秋天也开了呢!

  教师小结:哇!秋天很多花都谢了,可是菊花、桂花还在开放,它们使秋天变得更美丽。

  这是老师找到的,还有许多花呢,我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好吗?

  秋天的田野

  刚才去看了美丽的花,现在老师带你们去秋天的田野里看看那儿有些啥呢?(幼儿欣赏PPT)

  教师小结: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庄稼地里的稻子都弯下了腰,棉花白了,高粱红了,农民伯伯都在忙着收割粮食。

  秋天的果园

  我们再去秋天的果园瞧瞧有哪些果子成熟了?

  教师小结:秋天,果园里的苹果、橘子、葡萄都成熟了。

  秋天的动物

  秋天天气凉了,你们知道动物们在干什么呢?

  燕子、大雁往南飞,到南方去过冬,蚂蚁青蛙准备过冬的粮食。

  教师小结秋天的这些特征:

  看了这么多秋天的景色,你能用一个好听的词语来说说秋天是一个什么季节吗?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个瓜果飘香鸡季节。秋天是个小动物们准备过冬的季节、秋天是个凉爽的季节、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分析:活动以“说说秋天”为线索,以开放性提问为中介,帮助幼儿认识秋天的一般特征,诱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求异,一起探究秋天的秘密,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秋天的基础知识,同时利用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秋天的特征。教师及时的小结可以帮助幼儿的加深对秋天特征的印象。同时通过小结充分发挥幼儿的思维,用语言表达出秋天是美丽的,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知道一年四季是轮回的。

  现在是秋天,那秋天过去了,是什么季节呢?(冬天)冬天过去了,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过去了是什么呢(夏天),夏天过去了,又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PPT。

  分析: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知道一年四季是缺一不可的。

  四、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刚才我们说了美丽的秋天,其他的三个季节也是很美的,你想说说哪个季节给大家听呢?

  幼儿讲述三个季节中的不同景色。

  分析:积极探索大自然,比较秋天与其他季节的不同景象,给幼儿充分想说的机会,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发现用自己的语言较准确地表述出自己的探索结果

  五、同一种东西四季不同的变化

  一年有了四季,景色很美,我们还有吃不完的粮食,你知道这些粮食是从哪来的呢?农民伯伯是什么时候种粮食的?(出示PPT)

  你还想不想知道果园里的苹果在一年四季是怎么样的吗?(出示PPT)

  春天果树开花,夏天结果、秋天苹果成熟了,冬天农民伯伯要给这些果树修一修,让苹果树在明年接出更多的苹果。

  分析:以同一种东西在四季里不同的生长过程,提升幼儿的经验,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再次感受一年四季交替变化的顺序。

  六、小结: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秘密。春天柳树发芽了、花儿开放了、人们开始播种了,春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夏天树叶茂盛,我们可以去捉知了、游泳,是一个炎热的季节;秋天果实累累、树叶飞舞,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冬天雪花飘飘,是一个寒冷的季节。这四个季节还有很多的秘密,回家让爸爸妈妈帮你在书本里,电视里,电脑里一起去找找好吗?

  分析:拓展幼儿思维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继续去寻找有关四季的秘密,丰富幼儿的知识。

  反思: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方面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这也是我们应预见并考虑到的。比如,对不同孩子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可能没有及时地给予关注,使一些孩子的能力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幼儿的扩散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幼儿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完整等等。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多用激励性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来关注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与成功。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能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

  3.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活动准备:

  1.方形积木、饼干桶、牛奶盒;银鹭花生牛奶瓶、纸筒、薯片桶、茶叶罐、八宝粥筒、红酒瓶、奶粉罐;方便面筒、纸杯、KFC纸筒、可乐杯、奶茶杯;皮球、海洋球等;短棒(赶小猪用)、皮球、薯片罐每样12个;二张桌子,一个大篮子,记号笔,纸,两个书包

  2.场地:半圆形,在活动室里散放着纸杯、茶叶筒、球、塑料盒、积木等各种物品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寻找滚动,发现物体滚动的原因

  1.教师出示一圆形物体,知道滚动教: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积木?(圆的积木)我把它用力一推,看它在做什么?(滚动) 像这个积木一样咕噜咕噜往前翻滚我们叫它滚动教:我啊还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幼儿了解操作的材料)

  2.找一找,玩一玩,说一说,讨论物体滚动的原因教师:孩子们,这些都是我们生活里的常见东西,等一会请你们去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看看哪些会滚动,哪些不会滚动?如果它不会滚动,就把它放在这个篮子里,如果它能滚动就把它拿在手上,记住了,每人找一个滚动,找到后玩一玩,想想看它们为什么会滚动呢?(幼儿寻找)找到后,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换着玩,尽量多玩几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教: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找个位置坐下来,用小脚夹住我来看看你们都找到了哪些会滚动的东西?(幼儿演示)教师:想想看,为什么这些东西都会滚动?把你的想法跟小伙伴交流一下(幼儿回答)

  小结:这些东西的样子虽然不一样,但是,他的身上都有一个地方是圆的,所以就会滚动,摸摸看,你手里的东西哪儿是圆的?相互之间交换着摸摸,你摸摸我的,我摸摸你的二.第二次探索,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

  1.游戏:滚进球门。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用这些会滚动的东西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滚进球门》,小朋友在玩的时候注意观察,看哪些物体不能滚进球门呢?哪些物体能滚进球门?他们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玩,谁来配合我?示范:两个人面对面站好,然后各自往后退二步,一人做球门,腿尽量分大,球门朝着对面的人,另一个人把东西放在地上,瞄准球门,轻轻一推。

  2.幼儿两两结伴游戏

  3.集体交流,并尝试记录物体滚动的路线

  (1)、集体交流分类教:好了,孩子们,拿着你的滚动坐到位置上,哪些东西不能滚不进球门?(幼儿验证)哪些东西能滚进球门?(幼儿验证)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现在,请你们把不能滚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这张桌上来,能滚进球门的东西都送到那张桌上。

  (2)、探索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记录教师以惊奇的口气提出疑问:“咦,为什么这些纸杯、可乐杯、肯德基筒就滚不进球门呢?”(幼儿回答)总结:纸杯、方便面筒它们都是一头大一头小的,滚动时会转圈,可以滚进球门,我来把它的形状画出来,(画出一头大一头小),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转圈 “为什么银鹭花生牛奶瓶,薯片罐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银鹭花生牛奶瓶和薯片罐两头圆大小一样,是圆柱体(画出圆柱体),可以滚进球门,想想看,它们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个孩子来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直线(直线) “为什么皮球容易滚进球门?”(幼儿回答)总结:皮球它到处是圆的,是个球体,能滚进球门(画出球体),那它滚动时走的走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请幼儿把它滚动的路线画下来――曲线(波浪线)

  三.第三次探索:圆柱体和球体滚动时哪个更灵活?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赶小猪教师:这个游戏需要三个人玩,谁来和我合作?我们三个好朋友手拉手走到篮子旁边,其中两人来做小树,两人面对面站好,各自往后退一步。做小树的小朋友能动吗?还有一个就做赶小猪的人,开始的时候,赶小猪的人要从篮子里拿出一根赶小猪的棒,一个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小猪,从一个小朋友的边上赶着圆筒小猪绕着这两棵小树走8形,从这里开始,等会还要到这里结束。圆筒小猪绕完了,再从篮子里拿出皮球小猪,三个人轮流玩。 “刚才,我们赶了‘圆筒小猪’和‘皮球小猪’,你们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皮球小猪’好赶,‘圆筒小猪’就难赶呢?”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从上到下一样大的圆筒,我们把它往哪儿推,它就只能往一个方向直直地滚去,转弯时不灵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滚动,很灵活。得出结论后,教师在记录纸上补充出圆柱体朝一个方向滚,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任意滚动的路线。

  小结:原来不仅仅物体的滚动与它们形状有关系,而且滚动的路线也与形状有关,也就是说不一样的形状它们滚动时走的路也就不一样四.结合生活,感知滚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寻找生活中的滚动教:孩子们,除了我为你们提供的这些滚动,在生活中,你们还看到哪些会滚动的东西?

  (幼儿说)其实在我们的幼儿园里也有许多滚动,现在我们就一起到教室外面去找一找,玩一玩,看看它们滚动的路线是怎样的?而后把它们的路线画下来,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绿豆芽在我们家常菜肴中并不陌生,孩子们几乎都吃过,但对绿豆变成豆芽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我决定让大班的孩子们来做一次绿豆发芽的小实验,让他们多一次新奇的生活体验。

  【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绿豆发芽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孩子们探索科学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

  3、初步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不易,教育幼儿要学会爱惜我们的食物。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绿豆种子,绿豆芽,自带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空瓶子,纸杯,干净吸水的小毛巾、温水、小剪刀、双面胶、中性笔。

  【活动流程】

  浸泡绿豆—观察生长过程—实验总结

  一、浸泡绿豆

  活动过程

  1、认识绿豆种子和绿豆芽。

  (1)教师出示绿豆种子和绿豆芽,让幼儿识别并说出名称、形状、颜色。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绿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教师提问:你们吃过绿豆芽吗?好吃吗?你知道一颗小小的绿豆是怎样变成绿豆芽的?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发好多脆脆的绿豆芽让妈妈炒着给一家人吃啊?(激起孩子的表现欲)

  2、让幼儿把绿豆种子装入纸杯(绿豆约占三分之二),倒入温水淹没绿豆。

  3、在教师辅导下把饮料瓶子底下用小剪刀钻4个比绿豆小的眼(以保证每天浇的水不积在瓶子里,积水会让绿豆烂掉),把瓶口锥形部分剪掉(便于通风和生长)。

  4、在双面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贴在瓶子上。

  5、把纸杯里泡好的绿豆放入饮料瓶内,并在绿豆上面盖上干净吸水的毛巾(主要是保湿),开始第一次浇清水,多余的水会通过瓶底小眼排出。

  二、观察生长过程

  活动过程

  1、幼儿每天观察绿豆发芽的情况,并由老师带领进行两次浇水管理(每天上午和下午浇水,绿豆芽一个星期即可长成食用)。

  2、引导幼儿观察生长情况。教师提问举例: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和昨天比有什么变化?回答:绿豆皮裂开了,有个白色小芽钻出来了!………白白的身子上还有两片小叶子………

  三、实验总结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知晓绿豆种子发芽也像小朋友一样需要呼吸,需要喝水。

  2、实验总结:空气和水是绿豆种子发芽不可缺少的条件。

  3、让幼儿体验收获是需要等待的,也是要付出劳动的。

  4、实验总结:我们所吃的食物是来之不易的,要学会珍惜。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将发好的绿豆芽带回家,让妈妈给全家炒一盘香喷喷的绿豆芽菜,

  2、当一回小老师,把发绿豆芽全过程教给爸爸妈妈,让他们也学会在家里发不同种类的豆芽菜。

  3、让幼儿家长给教师手写一封短信,介绍一下绿豆芽菜的口感和自己的孩子“授课”的全过程,发表一下感想,然后教师在全班一一念出。

  【活动反思】

  一、注重学生参与探究教材的准备,通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即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为探究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感性基础。科学教材为学生创造了许多课前搜集材料的机会,如让学生采集各种树叶,捕捉蜗牛、蝗虫、蚂蚁等小动物,以及搜集各种液体、家中的材料,米饭等实物。通过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既充实了探究材料的不足,为探究活动打下了基础,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从创设探究情境入手,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最终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已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表现在传授领悟科学概念,培养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养成观察实验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在教学效果上,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是很大的。明确了生物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种植绿豆、做绿豆生长的试验、亲自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让他们从中获得了乐趣,也获得了知识。

  三、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我认为事先准备好的`绿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效果明显突出,使学生耳目一新,认知鲜明,印象深刻。“亮点”产生的原因,我认为还是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

  四、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不少。例如“让学生举出植物努力适应环境的例子”,这一环节中我希望通过出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然后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为了这个讨论,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2)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然而,讨论的效果没有达到。学生的回答与预设结果出入较大。后面设计的鼓励学生说说他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这一环节也忽略了。今后在处理时间与预设问题上要多下苦功。

  五、本张图片中学生在观察植物适应环境的试验中,学生观察后的回答很多,有的回答与本节课无关,老师必须在此方面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明白其中道理。

  六、纵观这节课,我收获很大,学生积极活泼,表现出色,乐于参与,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我很好地组织学生语言,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一定会收到效益。当然,科学课也应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习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6-14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02-1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4篇02-21

科学活动教案三篇03-11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12-19

科学活动教案15篇11-14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四篇03-16

科学活动教案4篇02-26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