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14 10:39:12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科学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科学教案范文集锦7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绿树植树对环境和生活的作用。

  2、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

  二、活动重点: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并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

  三、活动难点:了解绿树植树对环境和生活的作用。

  四、活动准备:请幼儿收集有关树的资料或图片。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1、老师:我们呼吸的是什么呀,对是空气,你们知道空气是从那里来的吗?对是从大树上散发出来的,所以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树木,春天的时候也要植树。有一个专门植树的日子,你们知道是那天吗?

  老师小结:因为现在是春天,春天适合植树,所以大家把3月12日,指定为植树节。

  2、欣赏儿歌《留住小鸟》。

  大树不但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是小动物的好朋友,用什么方法才能留住小动物呢?小猫和小狗用什么方法想留住小鸟?为什么没有留住小鸟?小兔子用什么样的方法留住了小鸟?为什么留住了小鸟呢?小鸟为什么喜欢树呢?

  (二)、老师分享和谈论有关植树节的资料。

  1、老师给幼儿介绍有关植树节的来历、日期,并请幼儿讨论一同说一说有关树的作用。(丰富幼儿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以及意义。)

  2、 老师带领幼儿一起讨论有关于保护树木的方法。

  (三)、老师让幼儿以植树为主题,分组绘画。

  1、老师请一组幼儿讨论的保护树木的方法,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老师请另一组的幼儿进行设计有关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

  (四)、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种植花草的步骤。

  1、老师:小朋友,你们知道种花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吗?

  2、老师请幼儿思考后回答。

  3、老师小结:我们种花的时候,我们要先把土放进花盘里,挖一个洞,然后再把种子撒下去,再用土盖起来,最后给种子浇点水就可以啦。然后每天都要给种子浇水,吸收阳光和水分,这样就可以促进种子的生长,让它可以更快的发芽等。

  4、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种植花草。也要养成爱护花草树木。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 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1观察感知不同泡泡器吹出泡泡的形状。

  2会用记录的方式记录自己猜想与实验的结果。

  3乐意与大家交流分享

  准备:

  电线所做的泡泡器肥皂水

  过程:

  1吹泡泡,引起幼儿兴趣

  吹泡泡需要什么?

  2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思考:

  (1)桌上有哪几种泡泡器?

  (2)认识后猜测

  3介绍表格记录

  4幼儿操作实验

  5交流、讨论

  (1)记录表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说说猜想与实验是否一致

  (3)提示客观记录、看到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

  (泡泡器我们可以提早做好做成有三角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并且有柄可以拿的

  一般小孩子觉得什么形状的会吹出什么样的泡泡通过实验后就发现都是圆形的)

科学教案 篇5

  册数、单元:六上第一单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重、难点:

  1、通过探究,让学生认识轮轴,知道轮轴的作用,以及轮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点)

  2、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描述等能力。(重点)

  3、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悟到周围生活处处充满了科学,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难点)

  教具准备:轮轴两个(轴同粗,轮大小不同)、铁架台、钩码、螺丝刀……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比赛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教师:同学们,前两节课,通过探究我们认识了杠杆,了解了它的一些原理。这节课起我们要来探究另一种简单机械,接下去,先让我们来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

  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力气小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柄,力气大的同学手握螺丝刀的刀杆,两人向相反的方向用力,看看谁能取得胜利。

  2、教师:谁赢了?说说你们的比赛结果?

  3、教师: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反而输了呢?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1、学生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2、让学生说说比赛结果,并对结果做一个合理的解释或推测。

  探究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1、教师:看来,螺丝刀虽然简单,但却隐藏着许多秘密。下面,就以同桌为单位,仔细地观察一下螺丝刀的构造,看看都有些什么发现?

  2、教师:哪组同学来描述一下你的发现?

  A、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B、刀柄上有些凹槽,手握在上面时,可增加摩擦力,也就是说在用力时,能使得上劲。

  小结:像螺丝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

  3、教师:认识了轮轴,接下去我们来体会一下轮轴的作用。出示幻灯片:

  A、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

  B、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请每位同学分别试一试,并仔细体会操作时的感受,然后跟同桌进行交流。

  4、教师:谁来谈谈你的感受?——用绳子将钩码系在刀杆上,然后转动刀柄比较省力。这就是力气小的同学能战胜力气大的同学的`原因所在了。

  1、学生观察螺丝刀的构造,并将发现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2、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会,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

  轮轴的研究

  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介绍装置中的轴、轮及穿线的方法,出示幻灯片:

  A、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这说明什么?

  (当轴上挂x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说明手握轮那部分工作时省力,轮轴有省力的作用。)

  B、(轴不变,轮增大)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的引线上,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秘密?这又说明了什么?

  (当轴上挂y个钩码时,轮上只挂一个钩码便可保持平衡了,这说明当轴大小不变时,轮越大就越省力。)

  学生动手探究,仔细观察其现象,讨论其中的秘密,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课后延伸

  教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学生先说一说,然后再回家找一找。

科学教案 篇6

  一、说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说目标定位:

  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培养幼儿的团结协助能力。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2)、教学难点;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各种操作材料:大水盆、每张桌上放有西红柿、土豆、萝卜、桃子、枇杷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蔬果。每桌一盆水,记录卡教师用(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幼儿用记录卡(记录表上画有各种蔬果小图片)。

  (2)、记录材料:标有上下标记的记录卡、记号笔。

  五、说教法:

  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此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卡,幼儿并未见过,因此,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了解记录卡的使用方法,减少了幼儿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六、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

  2、记录法;让幼儿将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为幼儿的讨论、交流活动提供依据。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说活动流程:

  1、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2、引发幼儿思考:这些瓜果蔬菜哪些能浮在水上,那些会沉在水底。

  3、幼儿猜测并记录

  (1)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的方法。幼儿针对问题进行猜测并记录。(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2)教师出示上下两个箭头,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三角形可半沉半浮的状态,并告诉幼儿如何做记录卡的方法。

  (3)让幼儿自由讨论,请兴趣较浓的幼儿上来操作,并把相应的图片放在上下箭头的后面。

  交流猜测的情况。教师将幼儿的发言在集体记录单上。

  (4)教师:你认为哪些瓜果蔬菜能浮在水面上?那些瓜果蔬菜会沉在水底?为什么?

  4、幼儿试验

  讨论怎样做试验?

  教师和幼儿共同研究试验的方法。如:试验----观察------捞上来-----记录。教师观察幼儿的试验情况。

  5、交流讨论。

  教师:你是怎样做试验的?哪些会沉在水底?哪些会浮在水面上?在试验上你发现了什么?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如: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师: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如: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枇杷却沉下去了呢?

  师:这个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小枇杷浮到水面来?

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咱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范文04-06

科学教案范文05-12

科学教案模板05-09

昆虫科学教案12-15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关于科学教案03-24

【精选】科学教案四篇05-08

小班科学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