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0 12:02:5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优选[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以及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

  2.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高度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

  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反面事例:

  (1)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

  (2)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

  (3)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深省。

  五、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

  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上。

  六、延伸、讨论。

  1.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2.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

  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简析

  “看图说话学拼音12”课共包括五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看图说话和认识与本课新学韵母有关的词语:第二部分是前鼻韵母ɑn、en、in及整体认读音节yuɑn和yin;第三部分是学习含有介音的音节;第四部分是读儿歌;第五部分是正确书写本课的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以及落实“门、去、来”等三个“会认字”。

  设计理念

  汉语拼音教学应与学普通话、识字结合起来。本教学流程设计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故事入手,通过看动画课件(看图),说故事,说句子,读儿歌,识汉字等,使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教学过程努力体现以活动、游戏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克服汉语拼音教学机械音调重复、枯燥无味的毛病。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ɑn、en、in三个前鼻韵母及yuɑn和yin两个整体认读音节;会认“门、去、来”三个汉字。

  2.能力目标:能根据图意说简单的话;掌握声韵拼读方法和声介合母拼读物方法;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新学习的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3.情感目标:养成认真观察,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准韵母ɑn、en、in及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教学难点是学会声介合母的'发音要领。

  教具准备

  挂图、课件、卡片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揭示新课。

  1.复习单韵母i、u、e和声母n。(认读卡片,并读出顺口流。)

  2.认读复韵母ɑi、ei、in,说说你是怎样读出来的。

  3.谈话,揭示课题:看图说话学拼音12。

  评: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现,让学生准确呼读单韵母,熟练拼读方法,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动画课件(或课本插图),配上音乐,教师绘声绘色讲述教材里的故事,并随机点击出现课文中的词语。

  师:在一个美丽的树林里,住着小猴子和他的妈妈。一个晴朗的夜晚,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圆圆的月亮像银盘一样挂在天空中。多好的月夜啊!小猴子嚷着和妈妈出门玩。他们来到河岸边,玩得正高兴,忽然小猴子转过身子,大声喊:“妈妈,糟了,糟了!月亮掉进水里啦!快拿勺子来捞它。”猴妈妈往河里一看,笑着说:“傻孩子,那是月亮的影子。你看,月亮不是好好地挂在天上吗?”小猴子抬头一看,高兴地跳了起来:“噢!月亮果然还挂在天上哩!”

  2.观察插图,互相讲故事。(要求用上文中的词语)

  评:儿童对听故事说故事具有极大的兴趣,根据教材提供的故事情景,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儿童带进故事世界里,让儿童在听故事说故事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训练,并感知要学习的音节。

  三、学习韵母,指导拼读。

  (一)学习韵母ɑn。

  1.利用课件(或插图)引出音节。

  ①播放动画课件(或出示插图):小猴子和妈妈走到岸边。

  教师指导:小猴子和妈妈来到什么地方?引出“岸边”一词,并认读。

  ②谁能用“岸边”一词说一句话?

  评:从句子中带出音节,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而且有助于学生结合词句学习音节。

  2.提出韵母ɑn,并认识ɑn的组成。

  ①告诉学生:“岸边”这个词语用拼音表示是“ànbiān”,“ɑn”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第一个韵母。

  ②“ɑn”是由什么字母组成的?

  3.学习ɑn的发音。

  ①教师讲述ɑn的发音要领。

  ②听老师发音;做好口形跟随老师发音。

  ③自由练习发音。

  ④互相检查,并纠正发音。

  评:声韵母教学是拼音教学的重点,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练习和相互矫正,让每一个同学都做到发音正确。

  4.练习ɑn的四声。

  播放动画课件:四个小动物分别贴上ānánǎnàn,蹦蹦跳跳地走过来。当跳到屏幕中间时,小动物说:“你会读我的名字吗?”学生读对了,动物就发出“你真棒!”的声音。(也可以抽卡片认读)

  5.用“àn”组词并说一句话。如: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

  6.指导拼读声母与ɑn组成的音节。

  ①指名说说声母和韵母拼读的方法。

  ②在游戏中进行bɑn、pɑn、mɑn的拼读训练。

  (一位小朋友戴上头饰ɑn,去邀请b、p、m做它的朋友,两位同学配合发出bɑn、pɑn、mɑn的音。其他同学跟着发音。)

  评:四声和音节的训练,以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出现,与学习普通话结合来,使拼音教学增强了趣味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7.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

  师:很多声母都可以和ɑn组成音节,只有j、q、x从来不跟ɑn在一起。

  (唱顺口溜:j,q,x,真傲气,从不跟ɑn在一起。)

  评: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很有吸引力,儿童知道了小秘密,自然会永记心里。

  (二)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ɑn。

  1.出示圆球的课件(或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

  2.告诉学生“圆球”的书音是“yuánqiú”,“yuɑn”是这课中大家要交的第二个朋友,它是一个整体认读音节。

  3.练习读“yuɑn”不管它的四声。

  4.用“yuán”组一个一音节词。

  评:把学习音节和认识事物、学习词语结合起来,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培养了学生拼读能力。

  四、练习巩固,汇报收获。

  1.找朋友游戏。把写有声母或韵母的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音节,两个同学举着卡片组成朋友,其他同学跟着读。

  2.互相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评:引导学生谈谈收获,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主要学习韵母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练习拼读含有介音的音节:朗读儿歌和正确认读“门、去、来”三个会认字。教学设计略。

语文教案 篇3

  一、谈话导入:

  师:(出示一张票)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去武汉观看了一场大型的展览,是为了纪念世界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诞辰200周年而举办的,整个展览大厅挂满了世界各国画家为安徒生童话配上的图画,彩色大屏幕上放映着由安徒生童话改编的动画片,有《拇指姑娘》、《海的女儿》、《坚定的锡兵》、《白雪公主》,人一走进去,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老师今天特地带来了展览的门票,你们看,这上面画的是?

  生:(大声说)丑小鸭。

  师:哦,是的,是丑小鸭,下面咱们大家一起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好吗?赶快翻开书126页,齐读课题《丑小鸭》。(板书课题)

  二、初识生字,合作交流。

  1、自己读一读这篇童话故事,把字音读准确,如果碰上了不认识的生字宝宝,就作个记号,可以向身边的人求助。(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2、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已经标好了自然段,圈出了生字宝宝,学习习惯真不错!这样吧,把你已经认识的生字宝宝介绍给四人小组里的小伙伴,并且告诉他们,你是在哪里认识它的`。(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识字情况。)

  三、识记生字,游戏巩固。

  刚才很多同学大声地介绍了自己已经认识的字宝宝,咱们现在把这些字宝宝请出来和全班同学见面好吗?你想请谁出来?大声地叫出它的名字!(根据学生的发言调整以下三个环节的顺序)

  (一)形声字:

  鸭、鹅、剩、笆、讥、苇、裂、烘、翅、膀

  1、指一生请出一个字宝宝,这一课还有哪些形声字呢?找一找。(教师出示形声字卡片)

  2、能读准确吗?开火车认读,(扩词训练)。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文章,供学生阅读。

语文教案 篇5

  一、设计的僵化和“反设计”

  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学设计由教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不留一点儿空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和发挥,形成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独自主宰课堂的格局。这种状态由于应试教育的扭曲而愈演愈烈,导致课堂教学设计的僵化,并由此衍生出冗繁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和呆板的章法讲解的课堂教学程式,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对此必须形成一个针锋相对的“反设计”冲击波。

  “反设计”不是不要设计,而是不要那种由教师单向主观指令的传统的僵化设计,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闭门造车”式设计,过分“急功近利”式设计。“反设计”要把课堂教学设计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点上,这就是要以生为本,始终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体现素质教育的本真。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应当把学生从传统的“认知体”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激情和活力、有待点燃的“火炬”。“设计”应当是为了如何去点亮这些“火炬”,使他们自己发光,从而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硬设计”和“软设计”

  传统的僵化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全盘授予为途径。这样的设计必然体现着以教师的主观指令为基础,并以“一言堂”为权力主义的刚性机制驱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强行灌输的“硬设计”。它严重缺失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痊。教师的“教”应当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设计要能够充分地按照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现场生成性的基本规律而作相机诱导、即时处理,并为此留下最大的弹性空间和应变预测。它应当是一种“软设计”。如果说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无多大伸缩性可言的话,那么,达到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让其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所以,教学设计应当以具有高度弹性的“软设计”为主。

  鉴于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性的认识,“软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从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着眼,应当大力克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归,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软设计”。

  其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如果教学设计完全是刚性机制,教学活动必然只能是单向的强行灌输,上课就成了教师演示主观编制得十分细密的教案的单边活动。

  其三,课堂教学还极富创造机制。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师生双向合作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预测”,如何付诸实践,还得充分根据学情来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这样,就赋予课堂教学“软设计”以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语文课堂教学“软设计”的内在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对照图式:

  当然,以“软设计”为主,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位优秀教师执教《观潮》一课的教学设计,颇能说明这一些:出示课题“观潮”之后,教师先问学生,“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看’的意思。”教师穿针引线,再问:“课文中还有一个‘观’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回答:“课文中有‘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应该是‘景象’的意思了。”“那你能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编个课文标题吗?”学生结过一番思考,有人提出这篇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观天下奇观”。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直奔中心,抓住“奇”字,要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这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归结出“潮来形奇”(第3—5小节)“潮去景奇”(第6小节),并且再深入一步要学生深思“那么第2小节与‘奇’又有什么关系?”大家认为有关系,钱江潮“奇”的原因与这里(海宁县盐官镇)的特殊环境(时间、地点)有密切关系。这样就不难归结出:“潮前境奇”。而且,教师单刀直入,很快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精炼明晰的主线,找到了一条认识课文的“最短程”。如果说,这一步是以教师的组织引导为主的话,那么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具体的揣摩、品赏课文的语言材料,激发情意、调动想像,交流阅读心得等,就应当让学生因人而异地去主动探究。这一部分无疑应当是以“软设计”为主,教师根据具体学情去临场处理,即兴挥洒。最后,以这样一个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好,课文按顺序先写‘潮前境奇’,再写‘潮来形奇’,最后写‘潮去景奇’,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现在,请你再仔细读课文,挑一处最能吸引你,你觉得写得最传神的地方讲给大家听。要把怎样写出了‘奇’,好在哪里讲清楚。”于是,课堂教学就不再按传统的“硬设计”去迫使学生顺着教师的小步子提问,亦步亦趋地应答,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发现,从各人的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些作课堂交流,为浓度成功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步步扣“奇”,不离中心。而通过课堂交流各展所长,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这样的“软设计”,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三、新理念指导下的“弹性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世纪之初的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航向,“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应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这都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高扬主体性教育的大旗,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当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弹性设计”:

  1.体现探究学习的弹性

  由传统的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场极为深刻的变革。所谓“探究”的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索研究方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必须形成问题情境。教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应当在尊重学生质疑、求疑的基础上,组织、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情境,尔后放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自主处理课文信息、感受语言文字和联系生活积淀中去主动探究。

  2.体现合作沟通的弹性

  合作是儿童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品质,因而是儿童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最新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因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富有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同时也需要群体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对儿童进行合作的教育,促进他们的社会性,使他们获得积极、健康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合作沟通,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只能在组织引导上作一些有限的策划,而很难全部预测其细节,自然就需要“弹性设计”。一位教师导读《闪闪的红星》一课,在指导朗读时融入了合作沟通机制。她说:“现在我们把四个组作为四个公共汽车车厢,每个车厢请一位同学当老军人,一位同学当年轻的母亲,其余同学当乘客,读‘让座’这一部分。逐组表演读,读后互评,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现在,请大家先自读这部分课文,派好角色,想想应该怎样演读。”同学们分组合作的情绪很高,一南精选角色,议论怎样互相配合,都想争演读第一。这里,教师的深入引导和评价,只能按课堂进行的实际情况来操作,教师的设计就只有设想一些注意点,而总体上是一种粗线条的组织引导。

  3.体现交流对话的弹性

  在以自学探究为主的课堂里,“交流”成了提升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也是在接受式课堂里所没有的一种全新教学行为。请看《麻雀》一课的一组交流镜头:

  师:当猎狗张开大嘴要吃小麻雀时,老麻雀奋来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想拯救小麻雀。假如你是老麻雀,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生甲:不会,因为……我害怕……怕死。

  师:你很诚实,其他同学呢?

  生乙: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还多搭上一条性命。

  师:你是觉得不要增加不必要牺牲,对吗?

  生丙:我也不会,反正孩子注定没命了,我去白白送死,还不如回去再孵一只小麻雀。(众哄然大笑)

  师:你挺会保存实力啊!

  生丁:我会像老麻雀那样做。因为以弱胜强是常有的事,不去试试就输定了;去试试,才有可能战胜对手。

  生戊:老麻雀虽然不是猎狗的对手,但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没想那么多。

  生己:老麻雀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骨肉被吃了。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死也值得。

  师:说得多有道理啊!

  ……

  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交流活动中,教师就这样以片言只语或点击要旨,或引出疑窦,或启发补充,或拨疑解难,师生之间的对话成了心灵之歌。然而这往往也是教学设计难以企及的细节,教师只能以“假设”来猜度学生可能交流的要点,而如何对话引导则全凭临场的灵活应变。

  4.体现个体感悟的弹性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高度以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篇课文,每个学生都可能因为各人生活经历、认识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悟。教育应当十分尊重学生精神生命的自由展示,不应以统一的答案来压抑学生的个性和灵气。这种感悟的个性化就必然会带来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并作现场的因势利导,就必须为“设计”留出空白,赋予更多的可塑性。教学《寒号鸟》这一课,学生的感悟多种多样,多数小朋友认为寒号鸟懒惰,冻死是自找的。但也有小朋友说:“喜鹊缺少爱心,它为什么不帮助寒号鸟搭个窝?”老师就临场启发:“这个想法很特别,好,再读读课文,想想寒号鸟对喜鹊的劝说为什么不耐烦?如果喜鹊帮它搭窝,寒号鸟会一起来做吗?”有的小朋友说:“寒号鸟也太傻了,要冻死的那个晚上,干吗不飞到喜鹊窝里去挤一夜。”教师就灵活点拨:“这个话有意思,实际上懒惰就是傻的表现。如果寒号鸟躲过了那一夜,第二天太阳出来暖和了,寒号鸟会去垒窝吗?

  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弹性设计”,应当走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因为“设计”是回应理念、凝聚智慧、纵横信息的创造性活动。语文教学在前进,语文课堂设计也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去攀升新高!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三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及要求会写的四十九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好感情。

  3、积累词汇和格言警句,自主识字。

  4、复习反义词。

  5、完成课后练习。

  5、复习口语交际和写话,能安慰别人,赞美自己的家,并能正确欣赏、。

  教学重难点:

  1、复习三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及要求会写的四十九个字。

  2、复习反义词。

  3、完成课后练习。

  4、复习口语交际和写话,能安慰别人,赞美自己的家,并能正确欣赏、。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字音。

  平舌音:祖、所、座、紫。

  翘舌音:城、尚、战、转、衬、川。

  前鼻音:战、缓、轮、冉、建、然、转、衬、川。

  后鼻音:茫、城、尚、攻、涌、仰、屏。

  三拼音节:缓、假、阶、所、建、转、座、川。

  2、易错的字:海、志、赶、式、代、登、像、般、歌、飘。

  二、积累词语:

  1、读一读,比一比。P31一

  2、读一读,想一想。

  (1)长城就像一条巨龙。

  (2)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

  3、读一读,记一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三、朗读、背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听写。

  2、写一写,读一读。

  前——()古——()

  危——()黑——()

  深——()多——()

  3、组词。

  升( ) 怀( ) 观( )

  什( ) 坏( ) 现( )

  4、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长城就像一条巨龙。

  瀑布像一座珍珠的屏。

  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

  5、想一想,说一说。

  (1)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悬挂的五星红旗?

  (2)在别人不开心的时候你怎样安慰他?

  6、写话。

  我爱——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将心比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这个以“真诚待人”为主题的单元里,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能将心比心,那么,我们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故事显浅而紧扣生活,在情感态度教育方面,它通过揭示“多为别人着想”这一道理,突现了本组教材“以诚待人”的专题。从知识技能方面,它是“与文中人物进

  行对话,感受人物思想品质”这一训练重点的有利承接。可以说,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将心比心,以爱换爱”的呼唤直逼人的心灵深处。本文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在生活中将心比心,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这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自主学习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辨别多音字“将”的不同读音;正确读出“扎”这个翘舌音字;理解“将心比心”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真正含义;

  4.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爱换爱。把“将心比心”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关心自己的长辈、朋友,体谅别人的.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文所写的两件事,体会将心比心的真正含义。 难点:通过品读人物的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以爱换爱。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广告视频《妈妈,洗脚》,音乐《爱的奉献》

  五、教学时数:一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几张图片。请看大屏幕

  (1)如果你细心一点,你会发现,电梯里常常有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有什么作用呢?许多人可能回答不上来。当我偶然间知道了真实的答案时,我心里的感动,像微雨似的纷纷落下。这个答案是:当有残疾人摇着轮椅进来的时候,他(她)不必费力地转过身来,就可以从镜子里看到楼层的显示灯。

  (2)一般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

  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

  吸引小孩子呢?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3)这两种现象蕴涵了什么道理?

  这两种现象蕴涵了这样的道理: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也来题为“将心比心”的课文。(板书:8*将心比心)

  全班同学齐读课题。(“将”是一个多音字,表示动作的时候,读第一声;表示名词的时候读第四声,可以根据意思判断它的读音,“将”的基本字义: 1.快要2.带领,扶助

  3.拿,持(拿自己的心去衡量别人的心,形容做事应该替别人设想)

  2.你是怎样理解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呢?这两个心的意思一样吗? 课文中谁将心比心,又是怎样对待别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8页

  1.各自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3.1)第一件事,主要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板书:阿姨 奶奶

  ( 阿姨帮奶奶推门是作者听说的事儿)

  2)第二件事,又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板书: 妈妈 护士

  (妈妈鼓励护士给自己扎针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儿)

  4.体会作者的心理(温暖与幸福)

  这两件事都让作者受到了启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所以作者在每一件事情的结尾,都讲到了什么?我们把它读出来。 第一件事,作者听奶奶讲完以后,她心里——温暖了许久 第二件事,她亲眼目睹之后,她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5.体会详略写法

  两件事情,哪一件是详写,哪一件是略写?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件事情?(妈妈鼓励护士给自己扎针的事)

  三、默读课文,寻找“感动”

  1. 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的两件事,然后说一说这两件事情中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或者感动了你?

  2. 导语:这两件事情都让作者感到了幸福和温暖,我想这也让同学们心里有所触动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文中让你感触的地方?(指名答)

  3. (课件)“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1)阿姨和奶奶,体会“尊重”

  (阿姨面对素不相识的老人,却愿意为她推开大门,用手撑着,一直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手。从小事可以看出阿姨是个懂得关心尊重别人的人。板书:爱心、尊重) 阿姨为什么要这么做?她想到了谁?

  (当阿姨看到了奶奶,她不由的想到了自己年老的母亲,将心比心,因为她希望——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体会“扶帮”,

  当奶奶要谢谢阿姨时,阿姨说了什么?读出来

  (当奶奶向她道谢时,那位阿姨轻轻地说——我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3)同学们,现在我有个疑问,我不明白阿姨说的“这个时候”指什么时候?

  (我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人给他开这扇门,也就是说,给他帮助与扶持(板书:帮扶)。人生当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之间能够相互帮扶,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4)理解“门”

  当你为别人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别人也为你打开一扇门,文中“开门”仅仅是指简单的门吗?这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扇门,而是爱心的门,打开心灵的门,正是这样的故事,我的心温暖了许久。“许久”这个词,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换换?(很久)

  5)除了可以帮推门,平时还能为老人做什么?

  (展示图片)比如,公车让座,扶摔倒的老奶奶、、、、、、 情境创设:

  1.场景:在公车上,一名少先队员见到年迈的老奶奶上车后,主动让座,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2.表演,仿造文中阿姨与奶奶对话的句子

  把你们的对话写下来

  总结:她帮助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一位素不相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诗歌中“黄鹂”这个意象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生通过对诗人其他诗作的比较阅读,了解徐志摩诗的特点。

  【教学设想】

  徐志摩这个名字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可以通过留预习作业--“走近志摩”,让学生走近诗人,搜集徐志摩的资料,了解他的主要经历。(上网、到图书馆查阅)从《黄鹂》入手,拓展阅读,比较《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三首诗在意象、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黄鹂》。

  (一)简述诗歌内容

  诗歌写一只黄鹂鸟不知从哪里飞来,掠上树梢,默不作声地伫立在那里,华丽的羽毛在枝桠间闪烁,“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于是招来了我们这些观望的人(一个怎样的群体,可以想象),小心翼翼地聚集在树下,期待着这只美丽的鸟引吭高歌。可是它却“一展翅”飞走了。

  (二)分析意象

  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已经不十分清楚了,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在诗中也可以捕捉到一些宝贵的启示。

  引导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1)“一掠颜色飞上了树”中,“掠”“颜色”表现了黄鹂的什么特点?

  (2)“不作声”能看出黄鹂什么特点?

  (3)如何看待诗人“艳异”的感受?

  (4)两次出现“春光”“火焰”“热情”含义有何不同?本体、喻体有何不同?

  2蹦憔醯谩盎起俊毕笳魇裁矗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题:

  (1)“我们”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期待什么?

  (2)“怕惊了它”表现“我们”怎样的心理?

  (3)结尾中“它飞了,不见了,没了”,诗人感受如何?

  (4)这首诗言终意犹未尽,试谈谈诗人还有哪些未尽之意。

  (四)讨论

  师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主要理解下面三个问题。

  1被起坑泻翁氐悖

  抓住“掠”“颜色”“艳异”等词语可以看出,黄鹂迅捷、惹眼,这是黄鹂在一瞬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充满灵性、给人带来意外惊喜;“不作声”又多了几分神秘,引人向往;前一个“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比喻黄鹂,使人感受到它充满生机、活力,热烈、冲动、张扬,引人向往。

  2蹦憔醯没起肯笳魇裁矗

  《黄鹂》是一首象征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指出黄鹂形象具体的所指。诗中两次出现的“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的比喻,也给我们重要的提示。因为无论是春光、火焰,还是热情,都寓指了一种美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已经“不见了”。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韶光易逝,青春不回,爱情并非不朽,等等。

  因此要想确定黄鹂形象具体的意指,还必须联系到徐志摩当时的思想状况。

  学生展示预习作业“走近志摩”的材料。

  举例: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我们知道,诗人刚回国时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新月社,准备在社会上“露棱角”。他将自己的高世之志称为“单纯信仰”,胡适则洗练地将其概括为“爱”“自由”“美”三个大字。正因了这“单纯信仰”,他拒绝一切现实的东西,追求一种更完满、更超脱的结局。

  诗人在政治上则左右开弓,以至于有人认为新月派是当时中国的第三种政治力量。然而在现实面前,任何这类的“单纯信仰”都是要破灭的。世易时移,再加上家庭罹变,诗人逐渐变得消极而颓废。

  由是观,黄鹂的形象正象征他那远去的“爱”“自由”“美”的理想。

  3北硐至耸人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注意到,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选择“我”这一更为强烈的主体抒情意象作为主词,而是采用了“我们”这种集体性的称谓。黄鹂的象征意义不只是对“我”而言的。作为一群观望者,“我们”始终缄默无言(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流露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情绪。徐志摩们也只能无奈地观望,年青时的热情被那只远去的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

  二、印发材料,比较徐志摩诗作三首《雪花的快乐》《为要寻一个明星》《阔的海》。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为要寻一个明星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我冲入这黑绵绵的昏夜,

  为要寻一颗明星;--

  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

  累坏了,累坏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还不出现;--

  那明星还不出现,

  累坏了,累坏了马鞍上的身手。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阔的海

  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

  我也不想放一只巨大的纸鹞

  上天去捉弄四面八方的风;

  我只要一分钟

  我只要一点光

  我只要一条缝,

  像一个小孩爬伏

  在一间暗屋的窗前

  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

  缝,一点

  光,一分

  钟。

  (一)思考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二)讨论

  1北冉先首诗意象的特点。

  (1)《雪花的快乐》

  “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欢快、无拘无束、轻松自由)

  “认清我的方向”(目标明确)

  “飞扬,飞扬,飞扬”(坚定执著、矢志不渝)

  “她”--“有朱砂梅的清香”“柔波似的心胸”(理想的象征)

  (2)《为要寻一个明星》

  “明星”--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

  “瞎马”--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凭借物

  “荒野”“昏夜”--黑暗的环境

  骑手--诗人自比

  (3)《阔的海》

  “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表现出诗人追求光明的可怜、卑微和顽强执著。

  2碧柑刚馊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1)《雪花的快乐》

  这首诗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雪花的旋转、飞翔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阅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关注到,这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现实中他的灵魂也许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

  (2)《为要寻一个明星》

  “为了寻一个明星”,这“明星”是什么?意象的隐喻是不确定的。但你可以感受到它与寻求者之间的严峻关系,黑绵绵的昏夜是对明星的一种严丝密缝的遮蔽,而执著的骑手却寻求它的敞亮,这中间隔着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骑手的胯下却是匹拐腿的瞎马。想往和可能之间的紧张关系就这样构成了。至于这种意象,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好了:理想、美、信仰或者爱情。“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在理想和希望有一点影子时,主人公已没有机会看到。从中我们体会到诗人追求理想过程中美丽的挣扎。

  (3)《阔的海》

  徐志摩在他为数并不算很多的诗文中多次描写过“飞翔”,“飞翔、飞翔、飞翔”,然而,此刻,作者竟宣称放弃所有这些壮观和逍遥,宣称无疑象征自由的“阔的海空的天”“我不需要”,而只是奢望“一分钟”的时间,“一点光”的明亮和“一线天”似“一条缝”的希望。一个“小孩”,当然是纯真、新鲜的,生命刚开始,希望刚萌生,绝对应该拥有更多的光明,更美好的希望、更开阔的自由与更长远的生命。而却“在一间暗屋的窗前”“望着西天边不死的一条缝,一点光,一分钟”。这里面,满溢着诗人理想幻灭的几许沉重和悲凉。诗中,一个天真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希望显得如此的卑微、渺小而可怜。

  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首诗都是以浪漫主义的抒情笔调抒写自我的“灵性”,都是在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透示出了对理想追求而不得的苦恼。

  三、本课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03-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4-17

马语文教案01-20

人教版语文册教案02-10

识字语文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