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5 10:21:3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实用[10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实用[10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有一天午睡时,小朋友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声音,有的小朋友说玩滑梯的时候头发在“跳舞”,觉得很奇怪!还有一次,我们为女孩子们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起来,十分好奇。《纲要》强调: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我设计了“有趣的静电”这一活动,让孩子们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充分感知,观察不同材料摩擦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通过合作探索,记录下不同材料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知道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活动准备:记录表 碎纸屑 塑料小勺 塑料梳子 塑料尺子 塑料剪刀 铅笔 排笔 水彩笔 吸管 玻璃瓶 幼儿事先分为4组(红、黄、蓝、绿)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变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⑴教师出示塑料小勺

  ⑵教师变魔术,让塑料小勺吸起纸屑。

  教师:想让它发挥魔力,还得请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配合。

  2、幼儿用小勺自由探索,将小纸屑吸起来。

  ⑴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⑵请幼儿尝试操作

  ⑶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

  ⑷教师小结。

  教师:其实我们这个神奇的魔术是因为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起来。摩擦的力量大,静电产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纸屑就越多。

  3、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

  ⑴教师出示记录表。

  ⑵教师交代注意事项。

  教师:小魔术师们,我们研究魔术的时候,桌上的材料不要争抢,自己先拿一种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盘子里,再换另外一种材料。

  ⑶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⑷师幼交流实验结果。

  ⑸教师再次实验。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4、 提问: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⑴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遇到的静电现象。

  ⑵教师小结: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们梳头的时候,梳子和头发也会互相吸引产生静电现象。脱衣服时,我们身上的毛衣和衬衣和头发都会产生静电现象。

  5、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教师:小魔术师们都学会了我的魔术,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给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2、对认识昆虫产生兴趣。

  3、知道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教学课件、昆虫图片、字卡

  活动重难点:

  知道几种常见昆虫的名称和外形特征。

  了解常见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那春天有什么呢?"当幼儿说到昆虫时,教师导入活动主题。

  二、游戏:"猜猜它是谁"。

  1、教师遮挡图片的一部分,:蝴蝶图只露出翅膀,蜻蜓图只露出翅膀,螳螂图只露出脚,萤火虫只露出荧光,瓢虫图只露出圆点图案,蜜蜂只露出尾部。

  2、小朋友,请你猜猜他们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露出全部图片,请幼儿说出图片中昆虫的正确名称。

  三、昆虫长什么样子?

  1、出示图片,分别讲解"飞舞的花朵"(蝴蝶)、"空中小飞龙"(蜻蜓)、"勤劳的使者"(蜜蜂)、"草丛中的杀手"(螳螂)、"提着灯笼的甲虫"(萤火虫)、"蚜虫杀手"(瓢虫)。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几种生物,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特点?

  3、出示字卡"头""胸""腹""足""翅",请幼儿认读,请幼儿找这些生物的头、胸、腹在哪里,数一数他们有几对足,几对翅膀,帮助幼儿了解,他们的`身体有头、胸、腹组成,都有3对足,2对翅。

  4、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吗?"昆虫"的名称。

  四、我认识的昆虫朋友

  1、除了这些昆虫是生物外,你还知道哪些属于昆虫?它长什么样子?

  2、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昆虫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常见昆虫的名称。

  五、游戏"我来做,你来猜"。

  请幼儿任意选择一张昆虫的图片,记住它是什么,然后用语言对这种昆虫进行描述,但不许说出昆虫的名称。请其他幼儿根据该幼儿的描述猜测是哪种昆虫?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昆虫的特征,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但是课后教师没有给幼儿预留学习运用环节,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方面有待加强。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素材来源于《2-3岁婴幼儿教养活动》发展期的一个小集体活动。“冰”对于托班的孩子来说是件“不可思议”的东西,触摸上去冰冰凉凉的、看上去透亮透亮的。而水变冰、冰变水的变化过程能激发孩子无穷的好奇心。在玩冰的游戏中,老师制作了有趣的冰蛋,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在观察和体验冰融化的过程中,孩子们神奇的感受水的三态变化,感知事物的因果关系。

  活动目标:

  在玩冰蛋游戏中,体验冰融化的过程,激发宝宝探索水的变化的兴趣。

  重点:宝宝在玩冰蛋的'游戏中,体验冰融化的过程。

  难点:在游戏中激发宝宝大胆表达,探索水的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实录1:(见照片1)

  在教室的一角的“小剧场”里,展示出各种蛋,供孩子们来认识和比较。有红壳的鸡蛋、白壳的鸭蛋、花纹壳的鹌鹑蛋。孩子们和这些熟悉的蛋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这么多蛋呀!”“这是鸡蛋,我奶奶给我蒸蛋吃的。”佑佑对鸡蛋情有独钟,也感受到奶奶对她的爱。“咕噜噜、咕噜噜,瞧,蛋宝宝滚起来了。哈啊哈!”喜欢摆弄的涵涵惊呼起来,我走近介绍说:“这是鹌鹑蛋,小小的,很可爱。”“摸上去滑滑的。”他咧开小嘴笑着说。

  实录2:(见照片2)

  娃娃家添了一台新家电“冰箱”,这下孩子们忙坏了。喜欢装扮妈妈的悦悦把新鲜的蔬菜放进了冰箱;馋嘴的松松嚷着要冰酸奶;泽泽悄悄的告诉我,他知道可以冰冰淇淋和冰块。我和孩子们一起摆弄着这台新家电,聊着我们之间有趣的话题。“如果把凉水放进冰箱,冰一会儿,会发生什么呢?”“你吃过的冰块是什么感觉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开了。听见他们对“冰”很感兴趣,于是,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先将蛋抽空、洗净、擦干)和他们围坐在一起,制作“冰蛋”。轩轩喜欢让蛋宝宝的肚子里装上黄颜色的颜料水,并贴上凯蒂猫的图案作标记。丹丹则喜欢自己制作的绿色的冰蛋,并贴上小花贴纸。不一会儿,可爱的鹌鹑蛋们都被喂得饱饱的,五颜六色的,孩子们都爱不释手。在我的提醒下,将这些宝贝放进了冰箱,神秘的说:“让蛋宝宝在冰箱里睡觉,到了明天,让我们看看,他们都会变成什么?请你找到自己的蛋宝宝,来猜一猜、摸一摸,告诉大家。”……

  环境准备:

  布局:活动在“娃娃家的厨房”开展,老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和事先一起制作冰蛋一样的氛围,彼此熟悉,而且都可以看得见,便于互动交流。

  材料:1.娃娃家的小冰箱里放置孩子们前一天制作的冰蛋。(见照片3)

  2.反穿衣、桌布、毛巾、温水和透明的杯子。

  活动过程:

  一、认识冰蛋

  重点提问:

  1.昨天我们做的蛋宝宝,肚子里喝满了颜料水,在冰箱里睡觉,现在醒来了没有呀?不知道怎么样了?你来猜猜看?

  2.为什么能变成冰(冰蛋)了呢?

  3.哪只是你的蛋宝宝?

  4.它的肚子里有什么?请你摸摸,是什么感觉?

  5.你的蛋宝宝变成冰蛋了吗?

  小结:蛋壳里的水放在冰箱里,结成了冰,就变成了冰蛋。

  (说明:观察幼儿对冰有些什么前期经验?能否认出自己制作的冰蛋?是否关心和探究为何变成了冰蛋?)

  二、玩冰蛋

  重点提问:我好想看看里面有什么,怎么样才能打开冰蛋呢?

  (一)剥冰蛋:一起敲蛋壳、剥出冰蛋。

  (二)观察冰蛋:(在水杯里注入适量的温水)

  1.让冰蛋在温水里游泳,看看冰蛋是不是越变越小了?(开始融化了)

  2.冰蛋不见了(完全融化了),冰又变成了水。

  小结:冰蛋到温水里游泳,游啊游,越来越小,不见了,最后冰又变成了水。

  (说明:孩子是否知道蛋壳是很容易碎的?有否剥蛋的经验?)

  活动延伸:如果再把杯子里五颜六色的水放进冰箱,让他们睡一觉,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呢?颜料水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说明:对冰遇热后的现象的了解?会有些怎样的表现?)

  活动评析:

  一、活动开展时机成熟,突出重点,幼儿操作体验充分、真实。

  从活动前期,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冰蛋,到本活动中,通过玩冰蛋,孩子们充分感受冰融化的过程。活动延伸环节,老师再次激发宝宝探究冰变水、水变冰的兴趣。使整个探索活动组织开展有序、有趣。孩子们在活动中真实的、充分的体验(触觉、视觉上)和感知。

  二、生动、有趣、简洁的儿歌,激发幼儿开口、辅助操作体验。

  在活动的各个环节,老师能根据幼儿的(触觉、视觉)等感知体验和经验,以生动、有趣的儿歌的形式设计提问。同时,辅助幼儿进行操作体验,相互间的模仿,在重复中、在激发幼儿想象的过程中,给予适宜的口语刺激,体验出小集体活动的语言价值——开口,大胆在集体面前表达,交流经验。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感知镜子的多样性,发现镜子的特点及用途。

  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镜子的名称、用途,了解镜子小的物像与原物左右相反,哈哈镜能使原物变样等特性。

  活动准备:

  各种平面镜、哈哈镜。

  活动过程:

  1.操作各种镜子,了解其特点。

  镜子是玻璃做的、硬的、光滑的、能反光,有的平、有的`凸、有的凹,能照见各种东西。

  2.启发见过什么镜子”它有什么用途:

  有穿衣镜、梳妆镜、牙科医生用的镜子、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哈哈镜等。

  在生活中用来照着梳头、整衣、剃胡子、医生看病、司机开车、理发师理发等都要用不同的镜。

  3.镜子游戏:

  ①“猜猜我在干什么?”教师背向小朋友,让小朋友任意做各种模仿动作,教师通过大镜子观察小朋友在做什么.并让小朋友猜猜教师为什么能从背后看到小朋友;

  ②把右左的图像放在镜子前照一照,镜中会山现左右相反的图像,可举左手、踢左脚来试验。

  ②让小朋友站在平面镜和哈哈镜面前看看发现了什么?平面镜可成正立等大的图像,哈哈镜处处凹凸不下,凹的部分照的影像放大,凸的部分照的影像缩小,叠合的结果就形成了奇形怪状的影像。

  活动延伸:

  课下让小朋友玩“万花筒”的游戏,进一步了解镜子的秘密。

  评量:

  利用水和书本看看哪一个能看到自己?放大镜和平面镜哪个能放大?

  活动结束:

  小朋友经验比较丰富,能说出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小朋友对镜十的游戏感兴趣,争先恐后地到镜子前做各种怪模样或观看自己变化的形象。

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风、雨、雪、虹、雷鸣、闪电等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设想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现象,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天气的种类,了解每种天气的基本特点。

  2、尝试用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方法。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天气牌(晴天、雨天、刮风)活动过程:

  一、观察天气

  1、小朋友看,今天是什么天气呀?

  2、引导幼儿观察窗外的情景,说说今天是晴天还是雨天,有没有刮风,风大不大。

  3、如果是下雨是大雨还是小雨。

  二、认识天气牌。

  1、分别出示晴天、雨天、刮风、下雪的天气牌,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

  2、帮助幼儿了解天气的种类及其特征,教幼儿认识天气牌告诉幼儿有太阳的是晴天,画了小雨点的是雨天.

  3、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天气,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三、用动作表示天气

  1、这些天气我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小朋友想一想都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晴天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下雨天又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下雪可以做什么动作。

  2、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我们手臂向上围成一个圆圈当作太阳,表示晴天。

  3、我们五指张开,从头顶向下摇动手腕,表示下雨。

  4、高举双手,在头顶左右摆动,表示刮风。

  5、紧握拳头,轻敲大腿,表示下雪了。

  6、老师高举某一个天气牌,幼儿根据天气牌指示的天气表演相应的动作。

  四、游戏介绍游戏玩法:找一个朋友,让他背对自己,在好朋友背上用手的动作表示天气,让他猜猜是什么天气。

  反思: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天气的的变化为导线,根据天气的变化同时出示各种天气符号的标志,晴、阴、小雨、大雨、雨夹雪等,引导孩子们分别认识了这些标志符号,结束部分天气又变的晴朗,和孩子们一起继续去郊游,前呼后应。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关注了天气的变化,并认识了各种天气的标志符号,本节课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学得轻松快乐。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培养幼儿大胆推测、操作及细致观察的能力。

  3、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科学现象,知道雨与人们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雨的形成的图片,故事:《小雨滴旅行记》、《雨来啦》。

  2、实验器材:酒精灯、试管、试管夹、玻璃片、水

  活动步骤

  一、开始部分:

  提问: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下雨时的天空是什么样的?雨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样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了解雨的形成原因:

  请幼儿自由说出雨是怎么形成的?(打雷了,就会下雨了……)

  2、师幼共同做实验,了解雨是怎样形成的?

  1)让一幼儿先将试管里的水加热,看看有什么现象?

  a、有气泡、b、有气从试管口冒出来。c、有响声

  2)请另一幼儿将玻璃片放在试管口的上方,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

  a、玻璃片上有水b、玻璃片上有气(过了几分钟)c、我发现玻璃片上有水珠d、我发现玻璃片上的水珠掉下来了

  3)实验完成,引导幼儿通过刚才的'实验,说一说:雨是怎样形成的?

  师幼总结:水加热以后,形成了水蒸气,水蒸气渐渐多了,他们抱在一起,当遇到冷空气,形成了小水珠,当他们快托不住的时候,小水珠就落下来,这就是雨。

  4)听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更深一步了解雨的形成的原因。(边听故事,边出示雨的形成图片)

  3、引导幼儿说说雨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1、可以浇地。2、可以浇树。)

  4、雨对我们的生活与这么多的好处,那我们怎样才知道要下雨了呢?听故事《雨来啦》,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听故事。知道:

  燕子低飞要下雨

  青蛙高唱要下雨

  鱼游水面要下雨

  蚂蚁搬家要下雨

  三、结束部分:

  师幼共同到外面去找一找这几种小动物都在干什么,看有没有要下雨。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2、发现通过碰撞、敲击、摇动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4、学习使用"摇"、"敲"、"碰"等动词。

  活动准备:

  物品-勺子、木珠、塑料盒、瓶子、豆子、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的愿望。

  2、提问:你们喜欢熊宝宝的宝盒吗?为什么?

  熊宝宝的宝盒都有什么?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你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个宝盒呢?

  二、制造声音

  1、观察材料,提问幼儿材料的名称。

  教师:老师也有宝盒,看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探究"用他们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用两件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试一试其他东西看看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分享与交流

  1、教师请小朋友演示他们的发现。

  教师:你们真能干,制造出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哪个小朋友给大家表现一下,

  你是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的?

  2、引导幼儿归纳:用敲一敲、摇一摇的方法,可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听的声音。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

  ·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

  科学知识: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

  ·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

  ·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小诗等。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

  课时安排:1

  教学流程:

  授课有五个步骤:

  1.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

  2.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3.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将一只太阳光支架放在讲台中央代表太阳。太阳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杆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据地球仪的高度来定。支架的柱子上贴一张画有5对箭头的卡纸,表示太阳射出的光线。五对箭头的距离可根据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极北极极圈来画。卡纸的两边剪成凹弧形,使地球仪的地球部分恰好镶嵌在里面。演示时,把地球仪绕太阳光支架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甲的位置时,请学生观察支架纸面上的箭头,有三个指向北半球,一个指向赤道,一个指向南半球,表明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乙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箭头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仪转到丙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阳光箭头有三个,北半球是一个,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这时是冬至。地球仪转到丁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气候温和.这时候北半球是春分,昼夜一样长。

  4.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年循环一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从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轴是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除利用图示说明,还可结合北极星在一年中总是固定的方向来说明。

  在研究太阳高度的周期变化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关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把小地球仪的轴改成与桌面垂直),或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再推着地球仪围绕蜡烛转圈,一年中的太阳高度还会不会发生如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那样的变化,以便从反面更深入地证明这个问题。

  5.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可以做一个四季盒,用纸板和胶带将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别标上春、夏、秋、冬。接下来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围的事物,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会使你想到某个季节,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那个季节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叶或许让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会让你想到春天,如果那个东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头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记在一张纸条上,再把纸条放入四季盒的一个小格里,结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满,表示现在很可能就是那个季节。

  总结

  (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

  (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

  (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书设计:

  14、四季更替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盒子是孩子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游戏,愉快的发现、学习、挑战;发展幼儿有关盒子的认知经验、分析能力以及整理物品的生活智慧,我在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说盒子、看盒子、玩盒子的过程中,丰富幼儿有关盒子的外型特征(形状、大小、颜色)盒子的各种功能、用途等经验,有效刺激和发展幼儿观察、比较、概括、综合等能力;我还设计了“整理盒子宝宝”的环节让幼儿尝试把一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盒子叠放起来。通过这些创造性的活动,放手让孩子们去摆放、去探索,以此来挑战中班幼儿整理物品的生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智慧水平。

  活动目标:

  1、在观察、比较盒子的大小、形状、用途等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

  2、在感知不同盒子外形特征的过程中、知道一些关于整理物品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套盒、各种盒子若干活动重点:在观察、比较盒子的大小、形状、用途等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活动难点:在感知不同盒子外形特征的过程中、知道一些关于整理物品的方法。活动过程:

  一、参观“盒子博览会”

  1、引导幼儿观察盒子,与同伴说说你看到的盒子。

  2、集体交流:这是什么盒子?它是怎么样的?里面可以装什么?

  3、小结:这么多的盒子宝宝,他们的'形状,大小都不同里面装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的盒子是放好吃的东西,有的盒子是放有用的东西。

  二、猜猜神奇的盒子

  1、老师这里有一个大盒子,里面藏着许多小秘密。这是一个什么盒子?蛋糕盒子——猜猜里面会住着什么呢?牛奶盒子——这是什么盒子?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鞋盒子——这是什么盒子?猜一猜里面会有什么?宝宝鞋盒子——这个盒子是老师的还是小朋友用的?月饼盒——这个圆圆的盒子是什么样子的啊?

  ——盒子宝宝的全家都来了,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这么多的盒子宝宝是怎么排队的?(一个接一个,从大到小)

  小结:这么多的盒子,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圆圆的蛋糕盒子里藏着方方的牛奶盒,方方的牛奶盒里躲着妈妈的鞋盒子,妈妈的鞋盒子里住着宝宝的鞋盒子,宝宝的鞋盒子里躺着圆圆的月饼盒……。原来小盒子可以躲进大盒子里面,这么多盒子看起来就像一个盒子,这叫叠套。三、理理各种各样的盒子

  1、分别请2名、3名幼儿学习套盒子。

  2、幼儿分组探索套盒子。找一个“盒子妈妈”,把“盒子宝宝”想办法藏在“盒子妈妈”里面。数数“盒子妈妈”可以装几个“盒子宝宝”。

  四、拓展、延伸。

  1、欣赏PPT。生活中摆放凌乱与整齐的场景,与幼儿一起讨论除了叠套之外别的整理方法。了解盒子的用处,建立初步整理意识。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 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一次性桌布。

  活动过程:

  一、 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闻闻,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特征)

  小结:面粉是白色,粉状的、有香味。

  二、 了解面粉的特性。

  1、 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 教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3、 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介绍桌面材料:桌面上有水和面粉,请你们试一试将面粉变成面团。

  三、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1、 让幼儿感受面粉变成面团的过程。

  2、 通过对比幼儿知道面粉加适量的水可以作成面团。

  四、小结。

  活动反思:

  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昆虫科学教案12-15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关于科学教案03-24

科学教案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