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6 09:54:1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语文教案(集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山市》教案。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一、导入新课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诵读课文

  第一遍,听课文朗读录音;第二遍,学生自读;第三遍,学生齐读。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2、根据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含。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直接霄汉 黯然缥缈

  3、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划出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注意理解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相顾惊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2)数年恒不一见(经常)

  (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不久,不一会儿)

  (4)高垣睥睨(高墙)

  (5)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连绵不断)(城市)

  (6)历历在目(清清楚楚)

  (7)一切乌有(乌,同“无”)

  (8)黯然缥缈(隐隐约约)

  (9)裁如星点(裁同“才”)

  (10)窗扉皆洞开(窗户)

  (11)或凭或立(靠着)

  (12)倏忽如拳如豆(突然)

  (13)见山上人烟市肆(集市)

  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2)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3)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赶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四、体味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指出奂山山市“数年恒不一见”?

  为下文写神奇的“山市”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

  2、作者写孙公子及其朋友“相顾惊疑”,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侧面表现出“山市”的神奇,教案《山市》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3、找出并解释《山市》里表示时间的词语,再看看“山市”的变化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无何、未见、既而、逾时等。综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②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先总写一笔:”高原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副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

  ③**阶段:危楼的出现。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的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4、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很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山市的变化很快,从下列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这些词语中“忽”表明了山市出现得很迅速,“倏忽”,表明山市变化的突然性,“无何”“未几”“既而”“逾时”等词语都表示极短的时间,表明山市的景象率化很快。

  5、在描写“山市”变化的过程中,那些内容是详写?那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详写:如城郭:高垣睥睨……以亿万计如危楼:风定天清……不一。

  略写:其它变化过程是略。

  可以使描写更生动,富于变化,有很强的层次感。

  6、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明确:主要采用了以下修辞方法。

  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以上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五、拓展延伸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和老师们描绘一下美丽神奇的山市。

  2、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作“鬼市”?你能不能用你了解的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只好用迷信的方法解释它。

  海市蜃楼——当异地景物被阳光折射到空气稀薄的高空后,恰好造成适宜的角度,又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的传递折射回低空,平静的海面或沙漠就成了这些图像的“地面接收站”。古人认为是天上的一种大虫吐气形成的,所以称为“海市蜃楼”。

  六、课堂小结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猜字谜。通过说绕口令,能分辨“四”与“十”的发音。读准平舌音和翘舌音。

  2.练习“照样子说”,通过扩词练习,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人、水、火、山”。学习新笔画竖折。

  4.通过阅读欣赏古诗《静夜思》,复习拼音、汉字、阅读训练,感受古诗的美,学习积累语言。

  5.了解读书的正确姿势,培养良好习惯。

  6.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阅读欣赏古诗,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教学准备

  小黑板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字谜

  1.激趣导入。

  2.猜一猜。

  教师读谜面,让学生好好想想,再指名说谜底。(三、七)

  3.说一说: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二)照样子说

  1.出示题目,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学生分组读词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3.照样子进行扩词练习,指名说。教师及时肯定或纠正。

  (三)写字板

  1.出示“写字板”,读生字“人、水、火、山”。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几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我们也要写得这么美。学习新笔画竖折。注意按先中间后两边的顺序来写。

  3.学生在“写字板”上先描红,再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四)说绕口令

  1.过渡语:“四”和“十”两个生字宝宝经常在一起玩,所以很多小朋友有时会叫错他们的名字。今天,他们又跑来了,想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2.小黑板出示绕口令。

  学生试读,同桌互读。

  指名读、纠正读音。

  齐读。

  比比谁说得又准又快。

  第二课时

  (一)精彩表演

  1.猜谜比赛。(教师准备几则谜语,让学生猜)评价、奖励。

  2.说绕口令。评价、奖励。

  (二)阅读欣赏

  1.出示古诗《静夜思》及插图,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听配乐朗读。学生反复朗读、吟诵。

  4.齐读,指名读。教师引导评价,指导朗读。

  5.学生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

  6.鼓励学生背诵其他古诗。

  (三)读书姿势

  1.让学生看一看读书姿势图。

  2.教师领读:读书时身体要坐直。学生齐读。

  3.演一演:指名上台表演正确的读书姿势,比一比,谁表演得最好。

  4.学生模仿读书姿势,表扬坐姿好的学生。教育学生读书姿势要正确。

  第三课时

  (一)指导观察课程表

  1.出示课程表,指导观察。

  2.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课程。

  (语文,数学,体育,品德等等)

  (二)进行口语交际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2.向大家说说爸爸妈妈小时候喜欢哪些功课。

  提出要求:把话说清楚,声音响亮。

  3.分小组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功课,最好还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名说,师生评价、补充,提醒注意礼貌用语。

  5.你从这些功课中学到了什么?

  6.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生要学好每一门功课。

  (三)课外交流

  学生与其他亲人交流,问问他们小时候喜欢什么功课,为什么。

语文教案 篇3

  一、 说话

  首先,我们继续每节课之前的5分钟说话。今天我们说的话题是“各国风采”,谁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国家情况。

  二、 揭题

  在欧洲西部有一个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那就是荷兰。它又叫尼德兰,是一个低地之国。(板书 :荷兰)

  本课《田园诗情》仿佛是介绍荷兰风光的解说词。而田园诗指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的劳动为题材的诗,单纯简朴。

  三、 新授

  1、 那么,荷兰的乡村又有哪些诗情画意呢?让我们听着如诗的解说词一起去游览这低地之国吧!请大家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

  2、 荷兰有哪些美丽的景色?让我们分小组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甚至可以闭上眼睛来想想一下那美丽的景色。

  3(相机板书: 水之国 花之国 牧场之国)

  4、 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板书:向往赞美)

  5、 是啊,这么美的'国家,谁能不向往,谁能不赞美呢?

  今天就有一个中国孩子来到了荷兰,你们愿意成为他的导游,为他介绍一下这个迷人的国家吗?

  (生配乐朗读)6、 荷兰真是太美了,不愧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你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就请同学们挥动手中的画笔尽情描绘心中的田园吧!(生画画)

  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四、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了一个美丽的国家,它就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五、 作业 请同学们把荷兰介绍给你的父母。

  板书 12 田园诗请

  水之国

  荷兰 花之国 向往赞美

  牧场之国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调查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一季?引入:喜欢夏天的人寥寥无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看看作者对夏天有何独特的感受。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二、解题。

  文章的题眼是什么?什么意思?(教师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说出“感”的意思,如:感受、感动、感激、感染、感觉、感想、感知、感情、感触等等)

  三、听读课文,扫除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四、讲解赏析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段,问:这是写夏感中的哪个词?(感受)夏天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快速默看课文2—4段,看看这三段各是写夏感中的那个词?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归纳:三段分别感知了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依据归纳,板书夏之景,夏之色,夏之韵或夏之人)

  3、看看第一段和2—4段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讨论归纳:2—4段作者具体感知了夏天的景物,夏天的颜色,感受夏天里农民紧张的劳动,正好说明了第一段中的三个特点,所以是总分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本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用笔画起来。(学生读画,然后说说天气的特点:炎热或者火热)

  5、请用你的语气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教师提示:可按天气的变化过程把握语气,先可慢读,天气热起来后就要读出热的气势)

  6、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

  7、学生探究:在作者所写景物的句子里,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可从修辞、关键词、感受器官的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示例:“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8、挑出文章中“火红的太阳……夏天到了”训练朗读。

  9、过渡:作者捕捉了夏天里有特色的景物,突出了夏天热烈的气势,还以显微镜的效果观察了夏天的颜色。提示学生默看课文第三段,找出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

  10、为了写这种颜色,作者用了什么写法?(对比)找出对比的句子,根据作者对夏天的描写也仿照它的形式写一句话。

  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11、分析第四段。本段主要以朗读带分析(提示学生朗读的处理:语速要快,语气要短,要读出农民的紧张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后评价,有时间的话应该全体朗读。读后说说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

  12、过渡:作者感知了夏天如此热烈、成熟的景物,感受到农民的紧张、繁忙,那么作者对夏天有什么样的感情?(赞美和喜爱之情)

  13、朗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段有什么作用?(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全文的结构:总——分——总。

  四、总结全文。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五、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

  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小结全文

  罗丹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试着用敏感而虔诚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情趣之光时,你会发现眼前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竟是如此卓尔不群,令人感动!让我们大家睁开心灵的眼睛,去感知这个天地之间的不同的美好吧!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2、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如“其”“而”“之”“以”的用法及意义)和实词。

  3、理解作者的议论,寻求生活的启示。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应把朗读作为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2、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文章的意义,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3、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4、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

  一是故事的“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一读,重读音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线的`字的音:

  缀行甚远。屠大窘 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目似暝 意暇甚止露尻尾 前狼假寐 狼亦黠矣

  二、二读,重翻译

  1、注意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问其故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顾野有麦场 弛担持刀 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狼洞其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积累虚词的用法:

  虚词意义以及用法举例:虚词意义及用法举例其 之 以 而

  4、翻译课文。

  5、依照原文复述故事。

  三、三读,重理解

  1、名结构: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

  第二部分: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第一部分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析形象:

  ① 找出文章中表现狼的语句。

  ② 找出文章表现屠夫的语句。

  ③ 概括屠夫和狼的形象特点。

  四、四读,重想象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你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根据你的想象,编写白话故事《狼》。

  五、五读,重创造

  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

  由全班同学推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狼》。

  六、六读,重启示

  1、屠夫在狼面前的表现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2、对比屠夫,你受到什么启示?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 能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 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古文中“之、其”在不同语境指代不同内容或对象。

  3、 通过阅读,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4、 能向家人或伙伴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意思;并能正确熟读全文,做到停顿正确。

  2、通过读文,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三、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古文中“之、其”的意思在本文不同语境中指代内容或对象是不同的。

  2、能在理解古文意思的基础上讲述这个故事。

  四、教学准备

  1、 老师:相应的课件

  2、 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读通古文,浏览注释,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五、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孙叔敖

  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个名字。

  书空“敖”的左边部分(注意“竖”和“撇”是两笔)

  师:有谁了解他呢?

  组织交流

  师补充: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楚国的令尹,令尹是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官。

  师:今天我读的这篇古文是讲述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2、齐读课题,了解文章内容

  板书课题:*30 孙叔敖杀两头蛇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

  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产生了哪些疑惑呢?

  预设一: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

  预设二:孙叔敖是怎么杀两头蛇的?

  (二)借助工具书,读通、读正确古文:

  1、指导朗读古文

  师: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大声地朗读这篇古文?

  指名朗读古文;教师进行指导

  2、重点指导古文中的停顿:

  出示:

  孙叔熬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熬/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尝试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三)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古文意思

  师:刚才我们已经读通了古文,现在请你默读古文,借助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自己在重要的加点字处做好学习记号,也可圈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予以指导帮助

  2、交流学习过程

  四人一组交流学习情况(重点字的理解;不懂地方的.解答)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课文中几处“之、其”的不同意思

  师: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之”字,故事中出现的几次“之”的意思一样吗?

  1)“之”在文言文中常用的解释有如下几个:①往,到;②直到;③人称代词;④指示代词:这;⑤的。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读懂“之”的不同意思。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中的“之”意思是“的”;“杀而埋之”、“向者吾见之”中的“之”意思是“它”,指代那条两头蛇。)

  2)师:“其”在文言文中经常指代不同的对象,你能知道文章的“其”分别指的是谁吗?

  (“其母问其故”中两个“其”所指的对象是不同,一个“其”的意思是“他的”,指孙叔敖;第二个“其”是指“孙叔敖在哭”这件事。)

  师:古文中一些指示代词在文中具体所指的内容一定要联系前后文来确定,读古文的时候可要特别注意。

  4、解疑课题疑问

  师:在刚开始学习时,大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你能解答了吗?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组织交流(用古文中的原句回答)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讲述吗?

  组织交流

  (四)感受孙叔敖是一个善良,能为他人着想的孩子,并流利讲述故事:

  1、感受孙叔敖的为人

  齐读古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组织交流

  2、讲述故事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孙叔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感受到了他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

  同桌尝试;组织交流

语文教案 篇7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板书:

  1.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楚王

  城旁开洞 城门关 钻洞 访问狗国当然钻洞 只好 没有人了打发你来 访上派上访下派下

  不中用 派这来 赔着笑 齐国人没出息做强盗 柑橘淮南又大又甜 在齐 安居乐业 积 淮北 又小又苦 在楚 做强盗 赔不是

  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教案07-20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教案【精选】07-2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03-08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4-17

语文教案模板06-13

挑山工语文教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