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3篇【精】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学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骨骼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骨骼的构造。
2、掌握人体骨骼的大致特征,提高探索身体奥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身体的结构-骨头
2、白纸和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骨头的存在
1、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用手捏一捏自己的手指和手臂。
有没有摸到硬硬的东西?那是什么?
你还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摸到硬硬的东西吗?
(膝盖、头部、胳膊肘、颈部等等)
教师:原来骨头支撑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部位。
小朋友们想想如果没有了骨骼,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变成软软的、像一团泥。)
二、认识骨头
1、说说骨头有哪些。
出示人体骨架图,对照图边讲述人体骨骼边触摸身体该部位的骨头:
-人的身体有两百多块骨头,它们连接在一起。
-我的头上有头骨,张开嘴巴吃东西靠的是颌骨
-还有手骨和腿部,走路、做事情都要靠它们。
-弯弯腰,那是一节一节的脊椎骨。
-再摸摸我们的胸口,那一排一排的.是肋骨。
2、引导幼儿再次捏一捏、摸一摸自己的骨头。
三、动手做做我们的骨头。
1、教师: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骨架吧,瞧!老师把白纸剪成一条一条贴在了胸口,
真像一排排肋骨。
你们还能不能贴出我们其他什么骨头呢?
2、引导幼儿用剪贴纸条的方法,在自己身体上表现各种骨头。
(如胸部、手臂上、腿上。)
活动延伸
看各种人体骨骼图片,说说是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骨头。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对称性。
2、根据提供的已有图形,画出与物体相对称的另一半。
活动准备:
1、具有两组相对称的图形片若干。
2、幼儿活动材料二册第19页《有趣的对称图案、水彩笔》。
3、人手一张长和宽为4厘米和3厘米的彩色纸、剪刀、水彩笔。
4、已拼插好一半对称图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后面躲着谁。
1、教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图形或实物,让幼儿猜猜后面会是什么。(幼儿猜测,教师打开图形让幼儿验证)
2、幼儿每人一张方形手工纸,折对称图形。(角对角折三角形,边对边折长方形等)。
二、找朋友。
1、在绒板上展示图形片,请幼儿在提供的图形中找找每个图形的'朋友,说说他们为什么是朋友。
2、集体观察两个图形的异同:形状、颜色、图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对称的意义。
三、找一半。
1、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对称物体。
2、找找自己身体上有没有对称的地方。(眼睛、耳朵、手等)
3、请幼儿翻开幼儿活动材料,指导其找出对称的图画并图色。
4、请幼儿观察已经拼好一半的图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想对称的另一半。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背景: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影子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亲手让影子动起来”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十分新奇,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加上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制作、实验、记录等操作能力,这些经验、能力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设计了本次动画游戏形式的科学活动“会跳舞的乌龟”,让幼儿通过亲历—感悟—实践来发现、获得一些有关影子的感性经验,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单;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搭建感悟支点,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评析:这一激趣环节,旨在为幼儿搭建学习的支点,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会跳舞的乌龟”正是幼儿感悟的一个支点,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同时提醒幼儿把白纸的一面对着自己,手电筒放在对着乌龟的一面表演,鼓励幼儿互相表演,发现问题,互相帮助解决。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 “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 你们可以相互商量一下。”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有光,当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3、引导幼儿再次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却不会“跳舞”。
①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寻找发现其中的秘密。
②讨论:“为什么都用手电筒照了,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却不会呢?”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小乌龟就会‘跳舞’了。”
(评析:有思才会有疑,有疑才会有动力。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了教学全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感知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发展。)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
教师进行示范“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是怎么动的,乌龟的影子又是怎么动的。”(手电筒往左,乌龟的影子就往右)出示记录表、红色和黑色箭头符号,让幼儿根据观察结果演示记录。
2、幼儿两人合作,一起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向上时,小乌龟的影子就向下;当手电筒向下时,小乌龟的影子就向上;当手电筒向左时,小乌龟的影子就向右……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评析: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采用了探索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等来突破难点。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尝试错误,验证错误,最终获得一定的科学经验。)
三、迁移经验,实践提升——动物舞会:
1、引导幼儿迁移经验,尝试让其他海洋动物“跳舞”,发现有关其他事物的影子的奥秘,体验探究的乐趣。
2、最后集体随音乐进行欢快的动物舞会,(温馨提示)可以单独、亦可以结伴表演给客人老师看。
(评析: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知识经验转化为生活实践经验,这个环节的迁移实现了显性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可以说是活学活用。)
活动反思:
一、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不是“听”科学、“看”科学,更不是“想”科学,而是“做”科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有这么一句话:“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只有幼儿亲历真实的探究过程,才能使其掌握认识世界的金钥匙。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遵循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 一定挑战性的原则,以“会跳舞的乌龟”作为感悟的支点,以疑激趣,以趣激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孩子们在做中思考,做中动手实验,做中创造,做中进步。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1-09
大班科学教案03-14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07-22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07-22
大班科学教案[实用]07-22
大班科学教案[荐]07-21
大班科学教案(必备)07-21
(通用)大班科学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