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7-28 08:02:3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6-87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题目。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用竖式计算

  0.57×23 = 2.5×44=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 × 12 = 156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 × 12 =

  13 × 1.2=

  1.3 × 1.2 =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例如:因为13 × 12 = 156,而1.3× 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 1.3 × 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明房间的面积吗?

  (出示3.6×2.8=)

  2、3.6×2.8=?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你能估算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指导学生估算3.6×2.8的积)

  3、探索笔算方法

  ①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在6~12之间,或者说是在9左右。那么准确的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 (谁能在黑板上写出3.6×2.8的竖式)。

  ②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小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如果讨论好了,可以试着写在随堂本上

  ③教师巡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师生互动,完成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小数按照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想起。(在计算3.6×2.8时想起36×28的笔算,师板书:

  36×28

  ④做错的同学订正一下。

  ⑤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数乘小数怎么算?

  三、自主探索,形成认识

  教学“试一试”

  1.我们现在来解决小明阳台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2.观察黑板上的四道竖式,思考

  ①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说说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②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3.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加强理解

  1.解决1.3×1.2=1.56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去掉问号)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P87第一题)

  提问:说说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要注意些什么?

  4.用竖式计算:

  4.6×1.2= 1.8×4.5= 10.4×2.5=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P89 第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六、作业:

  P89第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让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资料,初步了解分数产生的条件、背景和发展史。

  2、让学生在玩学具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单位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教学难点: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教具、学具:

  苹果、一分米、方块、小棒、小旗、小刀、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介绍分数的产生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回去查阅资料,谁能结合你的资料来说说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事?(学生举手)

  师:(指手里拿着一本书的女生)你来说说。

  (女生拿着自己查的资料走到讲台前,把自己的资料放在实物投影下)

  生说:我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查到的。分数起源于分。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要平均分配果实和猎物,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后在土地计算、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所用的长度单位不能量尽所量线段时,便产生了分数。

  师:您查的挺好的。通过她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分数起源于分。

  师:(看到有学生举手,指其中一男生)你来说说。

  男生:(拿着资料来到讲台上的实物投影前,指着资料书)我是从《新编小学生数学词典》上查到的。人类在生产劳动的长期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分数,起初是使用具体的分数,如二分之一用"一半"来表示,四分之一是用"一半的一半"来表示,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出现了诸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等分数。

  师:嗯,好,请回。通过他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最初的分数表现形式和现在的表现形式一样吗?(学生齐说不一样)1/2是用"一半"来表示1/4是用"一半的一半"来表示,那么,照此推算1/8就是(学生齐说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师:看来同学们是真理解了,那谁还有别的资料吗?

  (学生举手)

  师:(指一女生)好,你来。

  女生:(拿着资料走到实物投影前展示)我是从资料书上查到的,我把它摘抄到我的笔记本上。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资料查的不错。今天我们就不一一交流了,建议课后大家再把查到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通过这几个同学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分数实际上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探索分数的意义

  1、小组探究,共同参与。

  师:我们三年级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说出几个具体的分数吗?

  (学生举手)

  甲生:3/4,1/2,1/20,88/100

  师:嗯,说的还挺多。

  乙生:1/10,1/100,1/50,1/60

  师:你也知道很多分数。

  丙生:2/4、2/8、5/10、20/100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分数,那要是给大家几种材料,你们能动手分一分,并且用分数来表示吗?

  (学生说能)好,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五分钟左右。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力求创新。

  师:大家得到分数了吗?哪个小组来说你们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举手)

  师:(指甲组)你们来说说。

  (一个学生代表甲组,拿着一个苹果走到实物投影前)

  甲组:我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教师板书:平均分分数1/2)

  甲组:我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教师板书:1/4)

  甲组:我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八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八分之一。

  (教师板书:1/8)

  甲组:这样,依次类推,可以分成许多份,得到许多分数。

  师:行不行啊,老师感觉他里面有句话说的非常好,谁来说说。

  生说:依次类推。

  师:那你明白依次类推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懂,就是一个一个往下类推。

  师:也就是说还可以再接着分,看来这个小组已经想的.很透彻了,谁还有别的材料需要展示的吗?

  (学生举手)

  师:(指乙组)你们来说说。

  (一学生代表乙组,拿着一分米的纸上来展示)

  乙组:我们小组是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1份就是十分之→。如果把;2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如果把它平均分成5份F飞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c

  (教师板书:1分米1/10)

  师:他刚才说了很多分数。咱就按照这个同学刚才说的,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除了十分之一,我们还能得到别的分数吗

  一生:把这1分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份,就是十分之一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十分之二,取其中的三份就是十分之三,这样,依次推下来,就可以得到十分之几。

  师:也就是表示其中几份就是它的十分之几,你们同意吗?

  (学生齐说:同意)

  师:谁还有别的材料需要展示吗?

  (学生举手)

  师:(指丙组)你们来说说。

  (两个学生代表丙组,拿着八个方块到前面来展示)

  丙组:我们把八个方块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

  (教师板书:八个 1/2 )

  丙组:把八个方块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两份就是四分之二,三份就是四分之三。

  (教师板书:1/4、2/4、3/4)

  (教师看到下面同学有很多急着举手的)

  师:你们有问题吗?

  一女生:他把它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两个方块,他为什么说是四分之一呢?展示的丙组男生回答:把这八个方块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女生质疑:这其中的一份是两个方块,为什么说是1/4,我还不明白。

  丙组男生:因为这两个方块组成一份。

  师:你满意吗?

  女生:不满意。师:不算很满意,那你们能再来解释解释吗?

  丙组女生很急切的解释:因为它要分成4份的话,这两个方块,并不是论块,而是论份,这两个方块组成了一份,是四份中的一份,所以是四分之一。

  师:你说的很有特点,看来这是一个难点。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要把八个方块看成一个整体,这两个方块或者四个方块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那谁还有别的材料需要展示。

  (学生举手)

  师:(指丁组)你们来说说

  (一生代表了组,拿着10根小棒走到前面展示)

  丁组:我这里有10根小棒,我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这一份,就是十分之一,然后,再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再把它平均份成两分,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教师板书:10根小棒1/10、1/5、1/2)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那这一份是几根小棒?

  生:是5根小棒。师:很好,请回,(指举手的同学)你想展示?

  生:我这有6面红旗,我首先平均拿走一面红旗就是六分之一。拿掉两面红旗就是六分之二,依次类推,把六个红旗都拿完了,就是六分之六。

  师:平均拿走一面红旗是什么意思?

  生补充:我想换一种说法,就是把这六面红旗平均分成六份,拿走其中的一份就是六分之一。

  师:你说的真好。我们要想得到几分之几时,必须要先把它平均分成几份。

  (教师板书:6面小旗1/6)

  3、抽象概括,构建新知。

  师:我们刚才得到了很多的分数,(指黑板)以前我们研究过了分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分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一个计量单位)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分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这些我们通常都可以把它们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师:除了这些你还能再举几个单位"1"的例子吗?

  生:一个西瓜。

  生:一个蛋糕。

  生:一个苹果。

  师:刚才同学都举的是一个物体的,还能举一些别的吗?

  生:10个人。

  生:10本书。

  生:8个铅笔盒。

  生:5瓶啤酒。

  生:3块橡皮。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单位"1"。那你能结合刚才的这些例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分数吗?小组先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一分钟左右)

  师:谁来说说。

  甲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乙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师:刚才都是说分一个物体,还有没有别的啦?

  丙生:把几个同样的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师:通过你们说的,教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了,那么到底数学家是怎样归纳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展示:把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找生读,学生质疑。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分数的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师:那你能通过3/10,说说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生:分数线、分子、分母组成。

  师: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师:这一物体也就是单位。

  三、 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填空;

  (1)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堆苹果的( )两份是这堆苹果的( )。

  (2)把今天来上课的同学平均分成()组,一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二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3、糖块游戏。

  拿走9块糖的1/3,拿走几块?为什么?再拿走剩下的1/3,拿走几块?为什么?再拿剩下糖的1/4,拿走几块?

  四、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就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就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5=24: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7.5:3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

  2.让学生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自己填写后小组交流。

  完成练一练。

  自己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教法:启发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干过家务活吗?谁能说说都做了那些家务?(学生发言)

  周末小明也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瞧,他做了些什么?(课件出示)

  项目扫地擦桌子烧开水

  时间8分钟2分钟10分钟

  他把做家务的时间也记录下来了,你猜:小明完成这些家务一共需要几分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沏茶问题

  谁沏过茶?请举手。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

  间?(指名说)

  (2)看一看,淘气沏茶要做几件事情?(出示课件)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淘气一件一件地完成,需要多长时间?但小明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他想什么呢?(出示课件),怎样才能尽快

  地让客人喝上茶?”尽快”二字怎样理解?

  聪明的小明就想跟大伙比比,看谁能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沏茶方案。出示课件。

  小明也给咱们发来了一个温馨提示的信息:设计时应该考虑:1、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事又可以同时做?2、可用

  箭头“→”标出做事的先后顺序3、经你合理安排,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节省了多少时间?下面,就以小组为单

  位,合作探究,与小明比比吧。板书示范。

  ③互相交流,比比谁的设计方案即合理又省时。

  (3)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

  方案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B: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C: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

  1+1+8+1+2+1=14(分钟)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同时)?学生说,师板书工序流程。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

  流程图。

  此时,小淘气的方案也出来了。(出示课件),你能看懂他的.沏茶方案吗?

  请同学们再想想,在哪个时间内还可以做些什么事?(学生说)能节省多长时间?多做了几件事?(揭示:同时做的事

  情越多就会越节省时间)

  像小明写的这样图示,我们把它叫做“流程图”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2页的烙饼。小组汇报交流。

  四、当堂训练

  1、判断: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老师把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课件):“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

  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六、作业

  板书设计:

  统筹安排时间

  先后有序同时完成科学合理

  最佳方案: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

  同↓洗茶杯

  时找茶叶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17

小学数学教案06-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4-2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小学数学教案(荐)07-22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