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7-29 07:43:29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教案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科学教案4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我园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农村,而且有许多孩子的房前、屋后都有一片竹林,孩子们虽然都喜欢在竹林下做游戏,但是对竹子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之上,并没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而且近期我班有部分幼儿到附近古镇游玩的时候,买回了一些用竹子制作的玩具,并且带到班上来和小朋友一起玩,还相互讨论我们家的竹子可以做椅子,我们家的竹子可以做篮子,我们家的竹子可以做筷子等等,兴趣非常浓厚。我想,何不让孩子们在已有的兴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一些竹子的外形特征、种类及用途,激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因此,我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多变的竹子》。

  【活动目标】

  1、认识并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了解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发展幼儿细致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学会与同伴分工合作。

  3、培养幼儿热爱乡土文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观察竹子的外形特征,了解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难点:发展幼儿细致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分工合作制作出竹制品。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竹子,丰富其关于各种竹制品的有关知识。

  2、部分竹制品的成品,如:竹伞、竹笛、竹筒、竹杯、快板、白纸等。

  3、自制部分不同种类的竹子图片。

  4、各种竹片、竹条、竹圈、竹筒以及线、剪刀、胶棒、透明胶、彩色纸等各种相关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幼儿用竹子制作竹玩具

  1、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探索,相互合作。

  师:“宝贝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你们想去吗?”?

  师:“那就跟我走吧!”教师带领幼儿走过竹林来到操作现场。“瞧,这里有这么多的材料,你们想不想玩一玩?”

  师:“那现在就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选你们需要的材料,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做你们喜欢的玩具吧,每种材料端一筐,你们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教师进行巡回观察指导。

  2、作品展示

  师:“我看见好多宝贝都做好了,那把你们做好的玩具都拿过来,让我们大家看看。”幼儿将自己制作的作品拿在手上。

  师:“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们都做了什么玩具呢?”幼儿进行相互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进行简单介绍。

  二、观察认识竹子

  1、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感知竹子和竹笋的外形特征。

  师:“宝贝们,告诉老师你们手中的玩具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那你们认识竹子吗?竹子到底在哪儿呢?”幼儿回答,并寻找自己周围的竹子。

  师:“那现在就把你们手中的玩具放在桌子上,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竹子吧,然后把你们看到的,摸到的,想到的告诉老师。”幼儿自由结伴,对竹子进行自主探索。

  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讲述。

  师:“把你们看到的,摸到的竹子的样子告诉我们吧。”幼儿相互交流。

  师:“竹子长的什么样子呢?” “竹子的身上有什么呢?” “竹子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叫它什么呢?” “它长得像什么样子呢?”

  师:“笋壳就象竹笋的衣服,因为竹笋宝宝很怕冷,所以在外面穿了很厚很厚的衣服,慢慢的.等竹笋宝宝长大了,它就脱去厚厚的外套长成竹子了。”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竹子的种类。

  1、幼儿讲述

  师:“其实竹子有很多种类,那你们知道我们身边的这种竹子叫什么吗?” “现在老师来告诉你们,它叫慈竹。那除了慈竹你们还知道哪些竹子呢?把你们知道的竹子告诉身边的好伙伴。”教师倾听后请个别幼儿讲述。

  2、教师出示图片。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竹子图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吧。”

  四、认识竹子的用途,并出示幼儿平时收集的部分竹制品 。

  1、了解竹子的用途

  师:“原来在我们身边还有这么多种竹子,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被叫做世界竹子之乡,还被叫做竹子王国呢!那你们知道竹子在我们生活中都有什么用处吗?动动你们的小脑筋,把你想到的竹子的用处身边的好伙伴听听。”教师倾听后请部分幼儿讲述。

  师:“宝贝们,你们找一找在你们旁边还有什么是用竹子做的。”引导幼儿说出装材料的簸箕、篮子和用来坐的席子是用竹子做的。

  2、教师出示幼儿收集的竹制品

  师:“小朋友都告诉了老师竹子有这么多用处,你们可真棒,老师这还有许多小朋友在洛带古镇玩时带回来的用竹子做的玩具,你们看这是什么?” 出示部分竹制品的成品。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这是什么呢?” “那你们知道纸是用什么做的吗?” “其实纸也是用竹子加工制作成的。”

  五、师生互动,共同玩耍幼儿用竹子制作的玩具。

  师:“刚才你们用竹子制作了这么多玩具,现在就拿上你们自己制作的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吧!”幼儿愉快地自由结伴玩耍,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竹子对于孩子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真正了解竹子的宝贝不多,因此我根据孩子的兴趣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去了解身边常见的事物。由于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园旁边的竹林中进行的,很贴近农村幼儿的生活,孩子们兴趣非常浓厚,整个活动很轻松、愉悦。环节设计也很清晰,重难点明确,整个活动设计是以幼儿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于水与不溶于水的调味品、食品,知道什么叫溶解。

  2通过自护探索实验能描述实验发现,知道如何加快溶解速度。

  3、体验动手操作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溶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

  自主操作探索食品的溶水性与不溶水性。

  经验准备:

  幼儿对常见调味品、食品有一定的认识。

  物质准备:

  盐、糖、蜂蜜、食用油、透明塑料杯若干,搅拌棒若干,装有食盐和油的大碗,纸巾。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1、逐一介绍食盐、糖、蜂蜜,食用油。

  2、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

  问题引导:能否食用?盐什么味道?糖和蜂蜜是什么味道?

  如果把这些放水里会发生什么?猜一猜。

  二:幼儿自主探索实验。

  1、实验: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盐放入自己面前的.1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盐去哪了?(融解了)教师解释溶解的科学原理。

  观察:还有一点盐溶解得慢,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加快溶解速度?(搅拌)

  2、实验:不溶于水

  每位幼儿将一勺油放入自己面前的2号杯,请幼儿观察变化。

  提问:油在哪?为什么浮在水面?(不溶于水)

  三:幼儿观察教师实验。

  1、教师将一勺糖放入水中,请幼儿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说“糖溶于水”。

  2、区分油与蜂蜜。

  教师帮助幼儿区分油与蜂蜜。颜色、

  教师将一勺蜂蜜放入水中,观察蜂蜜有什么变化?(溶解慢)请幼儿搅拌,观察现象,引导幼儿说“蜂蜜溶于水”。

  提问:如果搅拌油,油会溶于水吗?猜一猜。

  请幼儿自主探索搅拌自己面前的2号杯。说一说实验结果。

  四:活动小结。

  1、幼儿讲述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

  2、教师提炼幼儿的实验发现,给予正确的科学道理。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学习简单的记录。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用途。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事先学习观察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幼儿观察蚯蚓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动物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教师在白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它像蛇,但没有眼睛;它像毛毛虫,但没有脚。)

  二、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蚯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观察桌上的蚯蚓你能来说说它长的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把观察蚯蚓的样子请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好吗?

  1、每组记录(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3、将幼儿记录的表格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幼儿。

  4、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师:那蚯蚓生活在哪里呢?(泥土里)它吃什么呢?看让我们来看一看蚯蚓是怎样在泥土里生活的。看PPT(图一),让幼儿讲述。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松土)蚯蚓有用吗?观察PPT(图二)

  (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小结蚯蚓的用处。

  四、拓展知识经验。

  1、什么时候会出现许多蚯蚓呢?(下雨过后)。为什么下雨天会有这么多蚯蚓。观察PPT(图三)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2、激发幼儿扮演小蚯蚓的兴趣,模仿蚯蚓爬以及松土的游戏!

  【活动延伸】

  带着工具到户外去挖蚯蚓。

  最后让幼儿看着大哥哥姐姐手拿小工具外出挖蚯蚓的情景图,再次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今天的科学活动中我的教学挂图一出示出来,孩子们就开始大声嚷嚷起来:“蛇!快来看呀!好大的蛇啊!”“不对,是蚯蚓呢!”“是蚯蚓,蚯蚓比蛇小好多的。”…… 由此可见,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是挺多的。这个活动不仅使孩子们观察到了蚯蚓的外形特征,了解了蚯蚓的生活习性,使他们掌握了蚯蚓的作用,还知道了蚯蚓的一个神奇的本领。

  相信孩子们对蚯蚓还只是表面上的了解了一些相关知识,所以今天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就是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户外去找一找蚯蚓,在做进一步的观察,并要求他们亲自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蚯蚓的再生本领,希望能得到家长们的配合。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讲讲自己发现的各种洞洞,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引导孩子观察身边是否有洞洞,以及这些洞洞的用处。

  3、初步尝试能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纸、剪刀、皮球活动过程:

  一、说说身体上的洞洞。

  1、请幼儿找找我们的身体上,哪里有洞洞呢?

  幼儿在自己身上找、也可以在同伴身上找洞洞。鼓励幼儿仔细发现身上的`洞洞。

  2、说说身上的洞洞的作用。

  幼儿大胆回答教师小结:嘴巴用来吃饭、眼睛看东西、鼻孔用来呼吸、耳朵听声音、肛门拉大便等等。

  二、讨论如何来保护好我们身上的洞洞。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保护洞洞的方法

  2、引导幼儿学会科学保护身体上洞洞的常识。

  小结:身体上的洞洞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身体上的洞洞,不能让它受到伤害(如:掏耳朵、戳眼睛、把异物放入洞洞等等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体验如何制作出洞洞

  (1)出示纸:这是什么?上面有洞洞吗?我可以变出洞洞来。你们能试一试吗?我可以用这个洞洞当望远镜。(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

  (2)老师用剪刀剪纸,请小朋友猜猜会剪出什么来。(圆形的洞洞)用湿的手戳出一个洞洞。

  四、游戏

  钻洞洞教师和配班老师利用肢体做出不同的洞洞造型,请幼儿一个个的钻过去。洞洞的形状有大到小,有低到高,慢慢训练幼儿掌握钻洞洞的方法。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组织和帮助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精选】07-2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关于科学教案03-24

科学教案范文05-12

科学教案模板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