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30 12:54:48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语文教案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氾、佚、缒、阙。

  ②多音字:朝(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赘述)

  3、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第二自然段: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领读,齐读)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齐读)

  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领读,齐读三段)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出处类型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名词作动词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作状语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捕蛇者说》动词作状语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卖柑者言》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出处、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曾不若孀妻弱子?《史记·陈涉世家》,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

  2、说。

  例句、出处、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墨子·公输》,高兴。

  3、辞。

  例句、出处、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

  例句、出处、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5、微。

  例句出处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

  例句出处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句出处释义

  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站》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3、了解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示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沛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测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身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掌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身融入诗歌中去,用自身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沛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沛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和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绩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二、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一些应注意的词语: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2、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要求学生仔细听读,订正不恰当的读音和节奏。

  4、学生齐读。

  三、师生一起赏读《归园田居》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3、要求学生概述诗意。

  这是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一个剪影,请展开想像,用自身的话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释如下: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身的意愿就行了。

  选两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4、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意境美。

  ⑴提问: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示在什么地方?

  教师引导学生想像“带月荷锄归”的动人画面。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⑵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学生齐读,尝试背诵。

  6、深层探究:

  提问: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可提供另外两首田园诗协助学生理解。

  多媒体显示: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xxx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读诗,教师点拨:

  《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述往事,不胜悔恨。头两句点明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接着把官场视为“尘网”,说自身误落其中,好像羁鸟、池鱼得不到自由。“开荒”以下十二句,诗人着重描写了纯真、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最后两句,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达了他对丑恶社会实际的憎恶之情。这是点睛之笔。诗人之所以要把农村描写得如此恬静舒适,是因为要反衬出他对仕途生活的厌恶。

  《饮酒》(其五)写他怎样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全诗着力表示了悠然自乐的隐居生活,显示了诗人超然于尘俗之外的志趣,也透露了对污浊仕途的厌恶。

  学生明确:这里的“愿”具体指陶渊明的生活愿望,即依照自身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官场决裂,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7、学生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地说清楚一件新鲜事。

  2、能用普通话说,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教学重点:

  说清楚一件新鲜事

  教学难点:

  有条理语句通顺地说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学习《听说提示》

  1、指名朗读《提示》

  2、讨论:(1)什么叫“新鲜事”?

  (2)提示里告诉我们可以说哪些新鲜事?

  (3)新鲜事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找材料?

  3、小结

  4、这次训练的要求是什么?

  5、“有条理”是什么意思?怎样说才算是有条理?怎样说才是较具体?

  三、举例说话

  四、各自准备

  想好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样,列好说话提纲。

  五、指名说

  六、评议

  1、说的是不是新鲜事?

  2、说得是否有条理?所说的`事情是否具体?

  3、有没有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

  七、说话练习

  1、自由说

  2、同桌说、指名说

  3、师生共同评议

语文教案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启蒙老师的美好品质。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即联想自己的小学生活实际。

  (三)德育渗透点

  1.激发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要勤勉,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从作者以美好的心态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联想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二)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归纳学生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注意及时总结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课文,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动脑、动口、动手,弄懂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题中的启蒙是什么意思?

  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启蒙老师是些怎样的人,为什么让我时常心怀感激?

  (2)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3)从这些宽严之间,同学们也领悟了一些道理。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三)小组讨论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可以全都讨论,也可以只讨论你们感兴趣的某些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1.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①演讲

  教师引导:我们的演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②宽严之间

  教师引导:对什么宽?对什么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治学严谨,教育严格

  ①嗅觉特长的故事

  教师引导: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②写大字的故事

  教师引导:老师说我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联想一下,老师批评你时你是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理解最后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全文质疑,释疑

  (六)情感迁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父亲和鸟

  教材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父亲和鸟。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体会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阅读本文,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世界,让你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一定会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心灵感悟。

  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易的文章。有一定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根据这样的基础,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教者应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 以读悟情,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同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信息资料

  1、生字词卡片、课件或挂图,录音机及录有鸟叫声的磁带。

  2、收集鸟的图片和有关鸟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揭题: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猜想:这篇课文究竟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文章虽然以“父亲和鸟”来命题,但是却没有直接写出父亲与鸟之间发生的事情。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据题猜想,启发学生想像,激发学生读文兴趣,引入新课教学,进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寻找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

  2、谈话:播放鸟叫的录音,引导学生谈话。你喜欢小鸟吗?你了解小鸟吗?把你课外收集的有关小鸟的图片和资料展示给大家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爱鸟的故事-------《父亲和鸟》(板书课题)

  (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鸟的兴趣,挖掘学生对鸟的认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交流与展示资料为爱鸟护鸟奠定了情感基础,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父亲和鸟》。)

  对话平台

  自读

  1、师:你们想知道“父亲和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要求:先自己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再把课后“我会认”里出现的字多读几遍。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指读课文和生字。比一比,看谁读得准确。

  2、组内练习读课文,认生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

  3、指读课文,组织评议。(评议的重点放在正确、流利上。)

  (激发读书兴趣,培养学生自读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认真识字,帮助学生打好识字阅读基础。)

  识字

  1、出示字词卡片,让学生逐个认读,学生互相纠正。

  2、开火车读字词:教师相机指导,并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如:提示“喃”、“浓”的声母都是鼻音“n”;观察“味”与“妹”、“惜”与“借”的字形,教给学生一些记字的方法,如“味”为什么是口字旁,“猎”为什么是反犬旁。“嬉”是“喜”字加上一个女字旁,味去掉“口”就是“未”。“蒙”字有几个读音等。

  3、教师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认一认,读一读,进一步巩固识字。

  (抓住儿童识字规律,多形式呈现字词,反复识记。结合本课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分析,交流识字方法,积累识字经验,体会识字规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朗读

  1、自读课文,同时分别用不同的标记画出“我”和“父亲”的语言。

  2、引导学生重点练习人物的对话,(自读、教师示范读、同桌互读等)体会课文内容。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从阅读中你明白了什么? 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对话内容较多是本课的一个特点,对话内容又是人物心理活动的流露。所以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人物对话进行理解,线索清晰,有利于对课文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感悟。)

  ---------------------------

  写字

  1、指导学生整体观察,发现规律。如:可以将“并、喜、重、群”等字放大,让学生观察这些字当中横的写法。

  2、放手让学生描红、临写,亲身感悟字的写法。

  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让学生观察、体会,从中领悟写字的规律。

  4、学生书写作业展示,师生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大胆进行书写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议,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出示“我会读”的内容,指读词语。一生任读一词,其他生书写。

  2、指读课文,让学生说出上节课的学习收获。

  (通过复习,巩固了对本课字词的认读记忆,同时也复现了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边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是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解决。

  十、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8课《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王二小正在干什么(板书:放牛、放哨),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自由读第2自然段。

  讨论: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7.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1)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2)“埋伏圈”是指周围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3)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齐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王二小是怎样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的。

  二、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启发学生用偏旁和熟字自己分析“样”、“响”的字形。重点指导识记以下几个字。

  员:下半部不是“见”,最后一笔是点。

  路:左面是足字旁,右面上边是折文儿,不是反文儿。

  军:上面是秃宝盖儿,不是宝盖儿。

  2.课后练习第2题。

  先读生字,用笔描写后,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王:三横要平行,长短不同,第三横最长。

  前:笔画较多,要写紧凑些。左下的“月”第一笔是竖。

  响:左窄右宽,左边的“口”处于中间偏上部位。

  三、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

  先指名读一读词,“长长”与“常常”,都读chángcháng,但是它们的意思不同。“长长”是很长的意思。“常常”是经常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句子后口头填空。第1、2句填“常常”,第3句填“长长”。

  启发学生用这两个词说句子,如“妈妈的头发长长的。”“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走进烈士陵园。”“教师常常表扬我。”“夏天常常下大雨”等。

  五、听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然后齐唱

  板书设计

  王二小

  敌人

  ↓

  ↓

  一边放牛,一边放哨

  让王二小带路

  ↓

  ↓

  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被八路军包围

  ↓

  ↓

  光荣牺牲

  被全部消灭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激发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

  3、会本课生字新词。

  4、看图,读课文,把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多读几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这篇课文有7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

  2、看图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

  2、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

  二、理解第二段内容。

  1、哪句话具体写放风筝的人很多?

  2、哪句话具体写放风筝的式样很多?

  3、我跟哥哥说什么?表现“我”的什么心情?

  三、理解第三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

  2、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第二句话说的是什么?“赶紧”说明什么?

  4、此时的“大蜻蜓”怎么样了?

  5、第四句讲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讲了什么?

  2、我一边拍手一边嚷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嚷?说明什么?

  3、小鸟好象在奇怪地说什么?这叫什么写法?

  4、“大蜻蜓”放上去以后,天空中有哪些风筝?这些都是作者的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读课文,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说说“五颜六色”包括哪些颜色?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六、巩固练习。

  1、看图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是写画面内容的。

  2、分辨哪些风筝是先放上去的,哪些风筝是后放上去的。

  板书设计:

  星期天 体育场 我和哥哥

  放风筝 一人“举”着 一人“跑” 边跑边“放”线

  喊放 松手 又跑一阵

  “小蜜蜂”

  作者想象 “大金鱼”

  “小卫星”

语文教案 篇9

  课题:《对韵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认识6个字,会写6个字。

  2.在对对子过程中,产生识字兴趣。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导入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一部关于儿童的电视剧《少年大钦差》,不知道你们看没看,我特别喜欢陈文杰这个人物,他非常聪明。他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大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草)。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儿歌里也有一些很有趣的对子,你们愿不愿意自己先读一读?遇到困难怎么办?

  (拼音老师来帮忙,认真读,仔细看,在帮宝宝找伙伴。)

  学生轻声自由读。

  (三)精读课文,学习字词

  1、精读

  师:刚才老师感觉有一些同学读的有些吃力,可能是一些生字宝宝在捣乱,现在我们再把第一小节读一遍,边读边划出字宝宝,再用喜欢的方式学一学,同桌互相考一考。

  2、汇报:

  师:谁愿意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字宝宝。

  生读生字

  师:老师在文中也找到了字宝宝。(学习第一小节。)

  (1)课件演示。(或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

  师:谁能试着读一读,这里出现了2个生字,一起读一下。谁愿意把“雾”(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字介绍给大家。

  师:小朋友们可真棒!谁再介绍介绍“夏”(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字,书写时哪部分需要注意呢?

  (2)课件出示山水画(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这幅画的景美不美?你能用书上的哪句话来形容一下呢?(青山伴绿水)读一读这句话并介绍“伴”。

  (3)第一小节的生字小朋友们学的真棒,那是不是能把第一小节读的更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3、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课件出示图画)(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美丽的图画,谁能看的出来这是什么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很多蔬菜瓜果都丰收了,想不想亲自去采摘品尝一下。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快乐的采摘节吧!

  (1)生读第二小节,边读边画出字宝宝

  (2)课件出示带词的图片(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读一读,去掉图片再读词,再去掉拼音看谁读的准。

  (3)课件出示(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菜”和“芽”,观察一下有什么共同点,说说怎么记住它们,再说个词语。

  (4)课件出示(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葡萄穿紫袍”,读一读这句话,给“穿”“紫”找个伙伴并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师:现在我们和所有的字宝宝都成了好朋友,再读课文一定感觉轻松多了,愿不愿意读一读?可以看屏幕也可以看书读。

  中间休息:律动

  (四)巩固练习

  1.休息完了,想不想把刚才的词语再读一读。看屏幕(文件夹里的“对韵歌”课件),这么多词语谁读的又准确又响亮,就会有一只漂亮的蝴蝶来为他喝彩,谁愿意读?(生读)

  2.感情回读。

  词语读的这么好,放到文中一定能读的更好!

语文教案 篇10

  设计理念

  “披文入景,披文入情。由词及句,由句及篇。”研读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语句,培养语感,实现语言积累的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把这场雪称做“瑞雪”的原因,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2、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笼”“分”,理解“瑞雪、凛冽”等词语的意思。

  3、知道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的特点。

  4、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媒体准备

  《雪景》——多媒体课件一个。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案说明

  加“()”为教师主要导语;加“[]”为拟定的学生回答。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初步感受北国雪景的壮美。

  4、引出研读专题。

  教学过程

  一、侃雪赏雪—— 导入新课

  1、侃雪:板书“雪”(一起读“雪”)[“雪”](喜欢雪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中描写过雪?请你背上一两句。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一走进白雪世界,去赏雪好吗?)

  2、赏雪:欣赏课件——(告诉大家你欣赏到了怎样的雪。)在“雪”旁加括号,播放课件。

  二、放声朗读—— 教学字词

  (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雪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去细细品味。读之前请同学听清朗读要求:将难读的词多读几遍,难写的词在课本上写几遍,并将你认为最难写的1个词语写在小纸片上。)

  学生根据要求放声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小纸片上反映的情况,确定字词教学重点。初拟以“凛冽”、“巍巍”两词为重点。

  “凛冽”教学步骤如下:

  1、一起读“凛冽”。

  2、范写。

  3、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4、(“凛”和“冽”真是一对好兄弟,他们形影不离,经常手拉着手在一起。这回兄弟俩出现在哪个句子中呢?我请同学来读一读。)学生读: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了起来。

  5、(明白凛冽是啥意思吗?)

  6、从两个方面深切理解“凛冽”——非常寒冷:A、分组查“凛”和“冽”明白“凛”和“冽”都是“寒冷”的意思,两个寒冷加在一起是[非常寒冷、十分寒冷、特别寒冷等]B、反复读句从句中的像声词“呼呼”中也可感受到“凛冽”表示十分寒冷。

  “巍”的教学步骤如下:

  1、正形:“巍”有三部分组成:上面是一座山,下面“委”和“鬼”,先写“委”再写“鬼”,合起来念“巍”,“巍巍群山”的“巍”。(教师边范写边提醒)

  2、学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

  3、请一个同学择图写填写“巍巍群山”意会的含义。注:一副图中画着起伏高耸的群山;一副图中画着几个小土坡。

  三、轻声诵读——初步感知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雪或雪花的词语。)

  学生轻声读,边读边划。

  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补充板书。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雪、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注:不苛求学生找出所有描写雪的词语,随着学习的深入慢慢去体会。

  (白蒙蒙的雪、一望无际的雪,读了课文我们一下子找出这么多描写雪的词语。让我们再自由地选择自已最喜欢的句子或自然段美美地读一读。)

  自由选择读句子。

  指名学生选择读,集体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五、默读探究——理清脉络

  (课文是按同学们读的须序写的吗?)[不是](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请默读课文找出依据。)

  默读、交流得出结论: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有“昨天中午、傍晚、霎时间、夜里、今天清早”。

  六、引读设疑——提出专题

  (咱们就抓住这些表示时间变化的词,一起合作将课文有条理地读一读。我读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同学们接着读相关的内容。)

  1、引读全文。

  (哎呀!读了课文,我突然发现今天老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请同学们看看老师黑板上写的.字,知道老师出了什么洋相吗?)[课题是“瑞雪”不是“雪”]

  2、请同学帮老师把“瑞”字补上去,其余同学在课题旁写一写。

  3、(“瑞”字啥意思?)[吉祥](连起来说“瑞雪”就是)[吉祥的雪]。

  4、(谁能马上从课本中找到“瑞雪”的词?)[好雪]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好雪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研究。)在课题上打1个红色的问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课文,体会雪大、雪美、雪使人欢,知道课文所以说这是场瑞雪的原因。

  2、能按要求默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时间顺序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专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瑞雪]。(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完成了一项工程,老师把这项工程叫做“四个一工程”,是哪四个一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一些新词,比如说)指名学生自由报,报一个马上集体听写一个。;(我们还知道了《瑞雪》这篇课文写的是一场)指名学生说;(我们又发现文章是按)学生集体回答(这一个顺序写的);(最后我们还留下了一个问题,谁来说说是啥问题?)指名学生引入研读专题:课文为什么称这是一场好雪?(这节课咱们就首先来解决这个疑问。)

  二、默读全文研读深究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这是一场瑞雪,请你把它划出来,并且想一想理由是什么。)

  (一)学生按要求默读、思考,教师进行默读指导。

  (二)默读好后同桌间交流。

  (三)全班交流,交流顺序不固定,主要根据学生发言前后而定,教师适当调控,初拟交流重点如下:

  1、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1)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能组织语言将理由说清。如:[我找的是“傍晚……大雪之中。”因为从“傍晚、大片大片、笼罩、白蒙蒙、这些词中我读懂了这场雪下得很大。]请学生将研读结论“大”写到黑板上。

  (2)(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这场雪下得很大。)学生比赛读,师生点评激励。

  (3)(如果老师把“纷纷扬扬”这个词给去掉,我们再轻声地读读这个句子,想想好不好。)

  (4)学生读后交流,得出结论:[不好,纷纷扬扬不仅写出了雪大,而且使人感受到雪花在飞舞,很美。]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播放课件——雪花飞舞,帮助感悟。

  (5)训练延伸:(下面这个句中也有“纷纷扬扬”这个词,你能把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吗?)

  秋天( )纷纷扬扬地从( )飘落下来。

  2、一轮红日升起来,把雪后的大地照得分外耀眼。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读了句子,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雪吗?指名板书“美”

  (3)谁能通过读让大家感受到雪美。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白雪世界吧。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5)“茫茫田野一片雪白,巍巍群山遍身银装。”面对这么美的雪景,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学生赞美。

  (7)(作者是这样赞美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来赞美雪。)好一场( ),好一派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好一幅瑞雪丰年的喜人图画。

  3、“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面对一望无际的大雪,有经验的老农高兴得眉开眼笑,连声说:“好雪!好雪!”

  (1)学生交流。

  (2)用反诘的方法点拔理解。(我可从没见过麦子盖了三层被,也没见到过有人枕着馒头睡。这句句子写错了。)

  (3)请学生来解释给老师听,教师装着由迷惑不解到弄明白,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句子。

  (4)(原来,这场大雪还会给我们带来了丰收,人们该是多么高兴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板书“带来丰收”。

  3、孩子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掷雪球,奔跑着,追逐着,清脆的笑声传遍了山村。

  (1)学生交流研读成果。

  (2)指导点拔,这句中看出了“雪使人欢”。板书“雪使人欢”。

  (3)有感情地读句子。

  三、蓦然回着解答专题

  (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我想上节课留下的疑问我们应该能解决了。请你看着板书自己准备着说一说。)

  1、学生准备说。

  2、指名交流。

  四、熟读成诵自然结课

  (是啊,这是一场令人欣喜的雪。如果没有优美的句子把它描写下来,我们又怎么能联想到壮丽雄伟的北国风光,又怎么能感受到瑞雪丰年的喜悦呢?老师真想把这篇优美的课文背下来,把它牵牵地记在心上。同学们想吗?我背这篇课文的时候可有窍门的,有同学知道我的窍门吗?)[借助时间顺序背诵。](咱们比一比谁背得又快又正确。)

  1、学生自由准备。

  2、指名背诵,及时激励。

  3、(来,让我们边欣赏这迷人的雪景,边背诵这优美的文章。全体起立。)(播放课件)集体背诵。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语文教案【精选】07-25

语文教案07-20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乐园教案06-08

《语文园地八》语文教案03-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园地二》04-17

散步语文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