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猜想、实验、记录等活动,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2.尝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对活动产生探究兴趣并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课前玩过针筒。
2.教具:二个八宝粥瓶子,大记录表一张。
3.学具:八宝粥瓶子人手一个(里面装有餐巾纸,盖子上开一个小口)。
每桌一盆水、毛巾、积木、海棉、石头、塑料袋、泡沫等。
4.座位:圆弧形。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你们看过魔术吗?
今天符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一个魔术,魔术的名字叫《水不见了》。
1、出示材料:二个八宝粥瓶子(一个空的和一个装有餐巾纸)和二个针筒。
你们看!这些是什么东西?请你看看这两个瓶子一样吗?(是一样的)
我现在要把水注入这二个瓶子,我要让这个瓶子里的水流出来,而这个瓶子里的水变不见了。
你们可要看仔细哦!现在我要来变魔术咯。
二、科学发现,找出水不见了的原因。
(一)教师实验,幼儿找出水不见的原因所在。
1、提问:奇怪,这个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不见呢?
2、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把这个瓶子的盖子打开,你们发现了什么?
3、用筷子夹取瓶内餐巾纸,水到哪去了呀?
4、用手拧,有滴水现象。
5、小结:原来当我们把水注入空的瓶子里,空瓶子里的水会流动,最后通过洞口流出来;当我们把水注入放有餐巾纸的.瓶子里,餐巾纸有吸水的本领,会把瓶子里面的水全部吸走,所以瓶子里的水不见了。
三、猜想、根据提供的材料,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记录下来。
(一)幼儿猜想: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1、幼儿猜想,个别讲述,教师记录。
符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看一看。
2、介绍材料。
3、你们觉得这些东西容易吸水吗?为什么?
(二)幼儿再次操作、记录操作结果并验证。
1、到底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呢,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2、交代要求:6个小朋友一组。
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材料放进八宝粥瓶子里变魔术,变魔术之前先要把盖子打开,把材料放进去,然后把盖子盖好。记住:注水时要请针筒帮忙,千万不能让小水滴跑到桌子上哦。
5、小组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材料变的魔术,它容易吸水吗?
5、小结:原来符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里只有海绵跟毛巾可以吸水。
四、经验迁移:请幼儿说说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纸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脸等等。
五、结束。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吸水,回家以后请小朋友一起去找一找。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形式导入活动,这样不仅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而且也吸引了听课老师的兴趣。明明看到一针桶水射进八宝粥的瓶子里,在想把水倒出来时,水却倒不回来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请孩子打开瓶盖找出瓶子里藏着的秘密,原来瓶子里藏的是餐巾纸,水就是被餐巾纸吸掉的。发现原因后,我趁热打铁,引导幼儿将刚刚获得的经验扩散到生活中,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让幼儿继续在变魔术的情景中去探索、发现。当然活动中还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如:导入部分需不需要进行二次实验进行对比;另外操作的材料是不是需要更改;最后就是是否需要结合生活中吸水的东西展开讲述。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染料使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是可以再利用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活动所需资源:
洋葱皮、咖啡渣、红茶渣、绿茶渣各若干,锅、网勺、橡胶手套、敞口盘、明矾水、白色小手绢(幼儿人手一块)、白色T恤衫(幼儿人手一件)。
活动内容及过程:
看一看:盘子里是什么东西?是从哪里来?
(1)是洋葱和茶叶渣。
(2)是咖啡渣、茶叶渣和洋葱皮。
(3)妈妈把这些东西都扔了。
做一做:制作染料。
自由选择实验物(咖啡渣、绿茶渣、红茶渣、洋葱皮),将其放人锅中煮沸。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现在锅里的水比刚才更深了。
(2)洋葱皮水煮成咖啡色。
(3)红茶渣煮的.水颜色变成了黄绿色。
(4)水的颜色变黑了。
试一试:给手绢染色。
介绍染色材料:除自制的染料外,还需要稀释过的明矾水。
(1)我们把锅里的染料水,过滤出来以后,再染手绢。
(2)先把手绢放进染料里浸湿,绞干水分后,浸入明矾水中。再从明矾水中捞出手绢绞干水分,泡人染料水中,反复三次。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我的手绢变红了。
(2)我的手绢颜色一次比一次深。
(3)我的手绢颜色变了一点点。
(4)我的手绢变成黄颜色了。
讨论分析。
在染手绢的过程中,哪种材料最容易着色?
(1)洋葱皮煮的染料,最容易着色。
(2)茶叶渣煮的染料,能让手绢变黄。
(3)咖啡渣煮的染料,几乎看不出来。
注意事项:
1.材料使用时需要煮沸,因此,适合小组进行,以保证活动安全进行。
2.教师在明矾水的配制时要注意,明矾重量约为织物重量的10%。
拓展性方案线索:
把植物性材料的收集记录填在表格里。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亲近与观察小螃蟹,激发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通过观察螃蟹,发现螃蟹的显著特征、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
3、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大胆表现螃蟹。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螃蟹,发现螃蟹的显著特征、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
难点: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大胆表现螃蟹。
活动准备
1、每组螃蟹一只,水盆一个;
2、吸管若干,各种废旧材料;
3、背景图画一幅;
4、《小螃蟹生活习性》的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和它见面吗?它要给小朋友出个谜语:“两只大钳会夹人,走起路来横又横,水中身穿青灰衣,盘中变成红色衣,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一)说一说
你能说说螃蟹是什么样的吗?大家说了很多,让我们来亲眼看看这位朋友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看一看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提出观察要求:用吸管去碰碰螃蟹,不用手去触摸螃蟹,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
(1)螃蟹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有什么?
(2)螃蟹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身体的反面呢?
(3)螃蟹是怎样爬?
2、观察螃蟹的图片,引导幼儿发现、指出其中的错误。
“我们刚才看到图片上的螃蟹不是少了腿就是少了钳子,那我们现在来组合一只完整的螃蟹。”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依次拼出螃蟹的身体。
3、听一听
提问:螃蟹的家在哪里?螃蟹喜欢吃什么?
4、操作活动
引导幼儿通过拼粘、涂色的方法表征螃蟹。
教师和幼儿共同检查制作的螃蟹,巩固对螃蟹的认识。
三、结束部分
将制作的螃蟹挂在身上,在海浪的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教学反思
《小螃蟹》是一节科学活动,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愉悦、平等、自由的平台,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感知螃蟹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在自主探究、都在“玩中学”,活动气氛很活跃。通过观察、讲述、表征的过程,幼儿对螃蟹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活动的设计遵循幼儿认知的特点,从猜谜语、观察螃蟹、讲述发现、纠正错误、表征几个环节中,层层递进,让幼儿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认知。二、“以音代物”,孩子对螃蟹的生活环境的了解较少,而且这一环节也不宜表现,给幼儿提供一个听“小螃蟹”自述的环境,并通过提线纸偶进行表演,让幼儿能在近似环境中感受,从而了解螃蟹的生活习性。三、将原来的在纸上给螃蟹涂色改为在小的一次性餐盘中涂色,这样可以减小幼儿涂色的难度,从而更多关注螃蟹的特征。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水没有特定形状的特性。
2、观察瓶中水位高低不同,依照一个标准排序。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认知准备:
知道一些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
材料准备:
水、各种透明容器,幼儿各自带一个透明容器。
【活动重点】
在实验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难点】
激发幼儿利用感官发现水的别的特性。
【活动过程】
一、玩水的经验。
1、介绍自己玩水的生活经验。
2、说说你觉得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玩水。
1、将水倒入各种形状容器中,说说水的的形状。
2、讨论:为什么水的形状会改变?;它到底是什么形状?
3、再现试验证实“水没有形状”。
4、幼儿自己操作实验,运用自己带的容器装水互相观察水的形状。
小结:水是没有形状的,当容器变化了,水的形状也就变化了。
三、帮水比多少。
1、有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哪个容器里的水多或水少?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
2、老师实验?同种大小容器?不同种容器装水。
小结:原来比较多少时,要将水装入同种大小的容器中,然后再看水面的高低,就可以比出水的多少了。
3、水除了没有形状外,它还有什么特点?
小结:水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1、知道磁铁是能吸住铁的东西的,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学习按一定标准分类的方法。(是否能吸铁的标准)
3、激发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盘材料,内有磁铁和铁片、回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纽扣、木块、布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等。
2、在教室中增加一些铁制用具供幼儿探索。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小朋友,请你看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粘在一个黑块上)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我们给他一个名字叫磁铁。”幼儿说出名称。“现在你们试试,磁铁能吸住哪些东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为什么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吸不起木块、纽扣….?”(因为铁片、回形针等是铁的,木块、塑料不是铁的)“磁铁能吸起铁做的东西,而不能吸起木头、塑料等其他东西。”
(2)“请你试试,把磁铁和它吸起来的东西分开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3、引导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学习分类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尝试分类,教师个别指导
4、小结并扩展幼儿经验。
今天我们又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磁铁能吸起铁块、回形针…因为他们都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硬币、木块、纽扣,因为他们都不是铁做的,你想知道磁铁还能吸什么东西嘛?请你用磁铁去吸一吸教室里的其他东西。“请幼儿讲述,那些东西能吸起,哪些不能吸起,为什么?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1、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的鸟及鸟的基本特征。
2.培养幼儿爱护鸟的意识。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2、活动准备:
PPT。
3、活动过程:
一、了解不同的`鸟。
教师重点介绍蜂鸟,啄木鸟,鹦鹉等。
1.师:看,图片上画了很多什么啊?(鸟),这些鸟长的一样吗?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只鸟的名字叫“蜂鸟”它的身体很小,就只有蜜蜂这么大,所以叫蜂鸟。
2.师:再来看看这只鸟,这只鸟的身体看上去怎么样啊?它的名字叫啄木鸟,那你们知道它有什么本领么?它会给树木治病,是鸟中的医生。
3.师:再来看看这只什么鸟?它的名字叫鹦鹉,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吗?都有些什么颜色?鹦鹉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就是会跟人一样说话,你教它什么话,它就会跟你一起说......
二、讨论。
1.师:谁来告诉我什么鸟最小?什么鸟最大?什么鸟会唱歌?
2.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鸟,我们再看看其他的鸟呢?
活动延伸:
鸟类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用不同的方法使物体变长,并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能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变长的方法;
难点:同样的材料及方法长度不一样。
活动准备
1、魔术棒一根;
2、报纸若干,雪花片、纸条、吸管(大小不一)、橡皮筋、双面胶、回形针、小夹子、A4纸、扭扭棒若干;
3、系好大夹子的架子两个。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2分钟)
出示可变长的教鞭。
T: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根魔术棒,我们来看看它会有什么变化。
T:变变变,变长了。
T:它是靠伸缩的方法,由短变得越来越长了。
T: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它们也想变得长长的。
二、幼儿自由操作,初步尝试变长的方法。(6分钟)
(1)介绍材料
T: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材料?(雪花片、纸条、吸管、橡皮筋、双面胶、回形针、小夹子、A4纸、扭扭棒)你们能想办法帮助它们变长吗?请听操作规则
(2)规则:
1、请小朋友们到后面的桌子上自由选择材料,想办法让它变得长长的,并将完成的作品夹在架子上。
2、音乐声结束后将多于材料整理好后轻轻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3、操作结束后要给大家分享,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什么材料变长的?
T:让我们行动吧!
(3)分享交流玩具宝宝变长的方法。(5分钟)
T:小朋友们都好厉害,想办法让这么多材料宝宝都变长了了。谁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使什么材料变长了?(幼儿自由回答,幼儿不会用准确的词表达出来可以引导幼儿做出动作。引导幼儿完整的讲述)
T:这位小朋友用拉的方法使吸管变长了,还有用不同的方法使吸管变长的'吗?给大家分享一下。
T:你用插的方法使吸管变长了。不错哦,方法不一样呢。
T:你用扭的方法将扭扭棒的两端扭在一起使扭扭棒变长了。
T:你用双面胶把纸条两端粘在一起,使纸条变长了。
T:用夹的方法使小夹子变长了。
T:用插和拉的方法将吸管和扭扭棒变长了。
小结:
小朋友们用插的方法使雪花片变长;用扭的方法将扭扭棒变长,还用撕的方法将A4纸变长了,用拉的方法将吸管变长了。你们的方法真多,但是它们都是在同伴或其它材料的帮助下变长的,接下来老师要请小朋友玩一个挑战游戏,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三、幼儿再次实验,不借助材料使物体变长的方法。(7分钟)
(1)尝试探索不借助材料变长。
T:老师这里有很多过期的废旧报纸,它也想变得长长的,你们有办法让它在没有任何材料的帮助下变长吗?
T:你觉得用撕的办法可以使它变长,那你来试一试?
T:我们和原来的报纸比一比,他的方法有没有使报纸变长呢?怎么撕才能使报纸变长呢?撕开的这一条如果不断掉,会不会更长呢?
T:哦,不撕断可以让报纸变长。你的方法太好了。那它还能变得更长吗?你们再去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最好,让报纸变得最长?请听操作规则
规则: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张报纸在桌面上进行操作,作品完成后将作品夹在架子上。
2、音乐声停止后整理好桌面和地面,悄悄的回到自己座位上。
3、操作结束后,给大家分享,你是用什么方法使报纸变得长长的?
(2)再次分享,教师总结。(5分钟)
T:哇,看看你们的作品,像好多长长的……小蛇一样,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将报纸变长的呢?
S:撕的方法。
T:咦!孩子们!为什么你们使用的方法都是一样,但撕出来的长度却不一样呢?
S:横着撕的,竖着撕的,撕断了。沿着报纸的边一圈一圈的撕,长边和短边一起撕,不断掉。
小结:原来同样是撕的方法,如果长的一条边和短的一条边一起撕,不断掉,会越撕越长,或者沿着报纸的四条边一圈一圈的往里撕,也会越撕越长。撕的方法不一样会影响纸条的长度,那还可以怎么撕会让它变得更长呢?小朋友下来可以继续去探索,把好的方法记录下来跟大家分享。
四、活动延伸。
T:小朋友们,刚才撕了这么多纸条,我们把它收起来,想想可以做什么呢?哦,揉在一起像什么?纸球。我们还可以去玩纸球呢?那请小朋友们来搭火车,我们玩纸球去。火车变长了吗?怎样可以变长?一个接一个,长长的火车搭好,出发了,我们的纸球怎么变长?也可以一个接一个……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在第二次探索中,老师在幼儿分享时忽略了个别幼儿一种材料多种方法的分享,如:运用到的撕、粘、扭完成的变长,使其幼儿的思维没有得到更好的拓展。在二次实验时老师的关键性提问中没有层次性,对于幼儿也就没有引导性。延伸活动环节没有让幼儿将撕出的纸条,收集动手制作成纸球,而是由老师在说,在示范做,也没达到废物再利用效果。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初步认识沙子和石头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头是多种多样的。
2、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发现沙、石的用途以及它们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3、学习用沙、石来表现各种造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平时散步、参观、春游及秋游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用沙、石做的各种建筑,看石人、石马、石子路,看工人用水泥、沙子造房子,帮助幼儿积累经验。
2、游戏中让幼儿玩沙,科学桌上放置幼儿捡的各种石头。
物质准备:每人一块石头,每组一个盆,放上水,供给幼儿的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黄沙(粗的和细的),玩沙工具若干,有关石头建筑的图片,沙盘两个(分别装干沙和湿沙)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石头和一盘沙,引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教师引导进行探索活动,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初步概念。
1、探索活动:沙、石的由来。
(1)提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是先有石,还是先有沙?”
(2)做沙、石的实验。
将一团捏在一起的湿沙,用吹风机吹,观察其变化。
教师小结:小球上的沙,由于湿度的变化和挤压,可变成岩石,而在岩石经过风吹、日晒或水浪的冲击可变成大石头。大石头可在变成小石头,小石头
可变成粗沙。粗沙进一步又可变成细沙。所以,可以说沙是石头变的,石头也是由沙变的。
(3)让幼儿再次做上述沙、石实验,验证是否正确。
2、探索活动:认识石头。
(1)让幼儿自己玩自己的石头(每人一块,颜色、大小、形状不一),
(2)启发提问:
① 石头是什么样的?(硬硬的)
② 摸上去有什么感觉?(粗糙、光滑)
③ 你手里的石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④ 把石头放在水里看看有什么变化?
(3)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形成认识:
“你听了其他小朋友的发言,你发现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石头是多种多样的,颜色有……,形状有……)
教师小结石头的特征。
(4)讨论:石头有什么用?
铺路、铺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桥和石凳、石栏杆(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幼儿看),还可用来做工艺品。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
3、探索活动;认识沙。
(1)请幼儿到大沙盘了玩沙。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它与石头有什么不同?
(2)让幼儿玩干沙和湿沙。
教师提问: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干沙捏不拢)
(3)给幼儿看各种不同的沙子。
让幼儿触摸粗沙、细沙,问他们有什么不同感觉。
(4)讨论:
① 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沙子?(土地上、海边、电视上的大沙漠里……)
② 沙子有什么用?能为人们做些什么?(造房子、给小朋友玩建筑游戏……)
三、幼儿创造性活动
请幼儿集体用沙子和石头来建筑美丽的公园(分成小组进行)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让幼儿感知沙子的特性,比较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学习用沙土造型,充分享受玩沙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铲、小桶、筛子、模子、水等。
活动过程
活动(一)干沙游戏
1、让幼儿在沙地里自由自在地玩沙子。可以光着脚在沙子上走一走、跳一跳;可以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可以用铲子、小桶、筛子等玩具玩沙子。
教师启发幼儿:
在沙子上跳一跳,有什么感觉?
用脚踩过干沙子后,看看留下的脚印什么样?
用手捏一把干沙子,试试能不能捏成一个球?
用铲子挖洞、挖井、造房子,试一试能不能成功?
用筛子筛过的沙子什么样?摸一摸这些沙子有什么感觉?
2、模仿游戏:让幼儿在沙池里或沙滩上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如乌龟、螃蟹爬,小兔跳等。
活动(二)湿沙游戏
1、在沙箱或沙池中喷洒适量的水,放上一些玩具和模型。让幼儿自由地玩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脚踩一踩,看看湿沙子上留下的.脚印什么样?用手捏一捏,试试湿沙子能捏成球吗?用容器、模子扣一扣,看看湿沙子能变成什么样?用筛子筛一筛,仔细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用小棍或手指在沙子上画画、按手印、按各种图型印,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用湿沙子筑长城、建城堡……比一比谁建的最牢固?谁造的最有趣?2、讨论:干沙子与湿沙子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小实验在玻璃杯中放些干沙子,然后往杯子里倒水。让幼儿观察杯子里出现了什么现象。(沙子里会冒出小泡泡,说明里面有空气。)将杯子放到窗台上,过一会再观察,看看杯子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漏斗上铺一块纱布,将杯子里的沙子倒入漏斗,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
活动建议
活动(一)和(二)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玩沙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教师应创造条件,扩展以上活动内容。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15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02-17
中班科学教案01-05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0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7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7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7-24
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