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班教案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触摸、欣赏,感知五官及表情变化,重点关注脸部的凸起部分。
2.学习用泥皮、泥条、泥团捏塑一张较完整的脸。
3.能大胆想象创作,体验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立体雕塑脸若干。
2.陶泥及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教师:请你们相互看看对方的头部,头部有什么?(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2)教师:请仔细看,我的五官怎么了?(教师做鬼脸)
(3)根据幼儿的发言,教师小结:原来让脸上的五官动一动,会产生各种表情,比如哭脸、笑脸、凶脸、俏皮的脸……有了表情的脸看起来生动有趣!
教师生动而有趣的变脸,让幼儿感觉到教师的可爱和滑稽——这对幼儿细致地观察以及接下来幼儿的变脸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集体欣赏雕望脸。
教师:艺术家也做了许多生动有趣的脸。请你挑一个最有趣的脸,说说自己的感受。
通过欣赏以及教师的`激励、引导,幼儿动手一试的欲望更加强烈。
3.出示泥皮、泥条、泥团,幼儿进行创作活动。
(1)教师:要想用陶泥成功地创作一张有趣的脸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先要认识一下泥的兄弟们。
(2)教师:泥老大就像我们常用的饺子皮,名字叫泥皮;泥老二长得像油条,名字叫泥条;泥老三好像我们吃过的麻团,名字叫泥团。
(3)教师:现在就请你们用“泥家三兄弟”来制作一张生动有趣的脸吧!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5.展评幼儿作品。
幼儿相互参观、交流、评价,选出“谁的表情最有趣”“谁的五官最突出”“谁的装饰最有趣”。
活动建议:
区角活动 ①美术区:鼓励幼儿运用“泥家三兄弟”创作,重点指导幼儿用多种手段表现脸(泥条盘脸,泥球、泥皮做五官;泥球做脸,泥皮、泥条做五官;泥皮做脸,泥条、泥团做五官),充分感受“泥家三兄弟”配合运用产生的不同效果。提供纸笔,让幼儿画一画有趣的脸。②语言区:提供各种不同表情的脸谱,玩“看表情、说表情”的游戏。鼓励幼儿在家用“泥家三兄弟”分开或组合制作,如,用泥皮做饼、饺子等,用泥条做麻花、耳环等,用泥团做馒头、汤圆等,和爸爸妈妈比一比谁想得多、谁做得多。
【评析】
把泥皮、泥条、泥团生动地比喻为“泥家三兄弟”,对于幼儿来说比较亲切,从而在操作和运用中更加有兴趣。由于每个幼儿的想法不同,运用“泥家三兄弟”的时候也会不同。在讲述过程中,幼儿感受到制作方法的多样性,能为白己的下一次创作积累经验。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对滚动的物体发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方形的盒子、球、杯子等各种圆形的物体。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材料,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出示杯子,操作滚动。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现在它要和我们做游戏了(操作滚动)怎么样了?你们想不想来试试?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材料,请你们去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可以滚动。
2、教师与幼儿共同总结试验结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会不会滚动?
(2)现在请小朋友帮它们分分类,把不会滚的东西放到空筐内.
(3)除了小朋友们刚才玩到的东西会滚动,你还知道哪些会滚动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滚动?(都是圆形的).它们滚的一样吗?
3.请小朋友们再去玩一玩,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它们滚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出示表格
幼儿讲述自己的想法
一次性纸杯
薯片盒
圆形笔
铃铛
4.幼儿再次操作,验证结果.
5为什么有的物体会向一个方向滚,有的物体会拐弯?
师幼共同交流实验结果,物体的滚动与它们形状有关系,罐子可以滚直是因为是一样粗的,一次性纸杯会拐弯是因为两头的粗细不一样.
6.活动延伸:会滚的轮子.
出示两个旅行包,问:”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是两个包,一个有轮子,一个没有轮子),使用起来哪一个更方便,省时间又省力气呢?(有轮子的包省时省力),老师在这两个包里装上相同数量的书,请小朋友排成两队来运书,一队是运没轮子的包,一队运有轮子的包,看看哪队运的最快!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 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中班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我班是音乐特色班,发展到中班后期,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对看似枯燥的音符有了兴趣,原意主动地去摆弄。这个教材是我在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改编的,很受孩子的喜爱。特别是结合活动,让孩子在农村田野里跺脚印更让他们的兴奋点达到了高潮。在此基础上,我考虑到了尝试运用我园的“幼儿创造力培养课堂电化教学模式”来设计这个活动流程,力图把编音符节奏的活动设计得活泼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发展厂能力,更能获得审美(节奏美等)与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在反复感受的基础上,学习用节奏谱创编二拍子的节奏型。
2、继续培养幼儿用身体乐器(小脚)踩节奏的能力,发展灵活性。
3、体验去农村郊游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节奏谱上摆放、创编二拍子节奏型。
难点:把创编的节奏放进歌表演中,并用脚踩出节奏。
活动准备:
1、小鼓20只,大鼓1只。
2、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
3、红、紫、兰、绿、黑节奏步法.有小节线纸条若干。
4、底色画面一张,节奏谱两张。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复习节奏鼓:《欢乐的鼓》
进教室,找只小鼓做朋友吧。你们身体上的小鼓在哪儿呢?
让我们敲起欢乐的鼓,热情地欢迎客人老师!
(1)“比比哪只小鼓节奏最好听”。
能听音乐伴奏的速度,完整表演。
(2)请两名幼儿做小老师编节奏。“你们的小鼓真听话”。
鼓励幼儿大胆表演,有表情地。
(3)送小鼓休息去。“小鼓在找动作最快的朋友。”
2、复习歌曲、歌表演:《脚印》
“上星期我们去农村郊游了。还记得是怎么玩的?”
“我们请客人老师一起来看看”。
(1) 看录相片,最后特写:脚印。
(2)瞧我们玩的多多带颈,我们的小脚丫在田野留下了一串串小脚印,就像一朵朵小花。 让我们来用歌声唱唱自己的脚印。
a、要求从歌声中听出你的笑,你的快乐。
集体复习歌曲《脚印》。
b、第二遍唱:最后留下的脚印,在泥土里踩,好象是有弹型的(ba ji ba)。
(二)观察尝试:
复习歌表演:
现在,我们就要出发了,看看我们今天踩什么节奏去?
从实物投影仪上出示节奏谱,底色加好。
先踩出,再完整表演。
结束照型,可讲讲各种留下的脚印。
(三)联想:
自编节奏型:
“你们的小脚真可爱,行,先休息一会儿。”
除了这两种节奏,你的小脚还会在田野踩什么节奏?(幼儿随意踩,老师学)
(四)应用推广:
1、你们都很聪明。今天,音符娃娃都来了,有红、紫、兰、绿、黑色的,看看,是几分音符,几拍?(看有四分、二分、八分音符,分别是二拍,一拍)我们就用这些音符娃娃来变二拍子的节奏型,编二个小节一个节奏型。
出示纸条,有二条小节线隔开,一小节二拍。好,先4人找朋友,再找你们喜欢的.颜色,共同创作。
2、幼儿分组摆节奏谱,自编节奏型,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先编好的,打出自己的节奏,用脚踩出来。
(五)展现交流:
1、出示节奏谱,大家用脚来踩出此5条节奏。重点看,是几分音符,是不是一小节二拍,如错的,来纠正。
2、你们编的都不错,为你们的创作成功,可以拥抱庆祝一下。
现在,就让我们踩着这些节奏,去田野里玩玩。(用2、3个)
“哎呀,玩了好久,脚上全是泥,来,跳到岸上来”。
3、复习歌表演《郊游》
在田野里玩厂这么久,还有许多好玩的地方我们没玩呢,准备好,我们继续出发。看看谁最精神。
边舞边出教室,和客人老师再见!
结束
活动反思:
本着“初步萌发幼儿创造意识”的中班年龄班的目标出发,我设计了这个音乐节奏活动。并以“幼儿创造力培养电化教学模式”的程序来开展。
整个活动,由于采用了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大屏幕投影、录像、录音等,故深深地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了幼儿的求知、探索欲望。如大屏幕录像出现了师生共同在田野里赤脚玩耍的情景,一下子就把幼儿的记忆带回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虽只三分钟时间但效果奇好。而幼儿的一张张自编节奏型卡片通过投影仪后清晰地放大在大屏幕上,真正地体现并达到了现代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的宗旨。
而活动设计遵照了“幼儿创造力培养课堂电化教学模式”的程序,幼儿在有序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经验,进行联想创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感受,获得了审美和创造的快乐。既使整个音乐教学活动让幼儿感受了美,表现了音乐的节奏美,提高了幼儿的音乐素养与创造意识,也很好地体现了本模式的最大效益与功能,使此模式很好地为幼儿教学服务。
【中班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02-27
中班教案(经典)07-25
中班教案07-20
中班的教案03-30
中班教案(精选)07-20
中班教案(经典)07-20
(精选)中班教案07-25
中班教案【精选】07-27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
中班体育《搭桥》_中班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