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8-01 11:40:1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精品7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目标

  1.了解泥鳅外形特点及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对自然生物感兴趣。

  2.愿意用各种材料进行操作,感受光滑与摩擦。

  3.敢捉、玩泥鳅,体验快乐。

  活动

  1.在班级的自然角中饲养泥鳅,开展事先的观察活动。

  2.关于泥鳅黏液知识介绍的视频。

  3.泥鳅若干,养在几个大盆中。

  4.捉玩泥鳅的工具与材料:煤灰、沙子、抹布、手套等。

  活动过程

  一、徒手玩泥鳅,感知泥鳅的外形特征

  1.第一次玩泥鳅:

  教师引出活动主题:让我们一起去和泥鳅玩玩,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1)幼儿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参与及指导。

  重点:教师引导部分胆小、怕脏的幼儿逐渐敢于触碰和捉玩泥鳅,并鼓励幼儿间用语言交流、描述玩泥鳅的感受。

  (2)玩泥鳅后,师生共同分享趣事。重点突出:幼儿自我感受泥鳅的特性,学习相应的词句,如滑溜溜、很黏、调皮地逃来逃去、不停地滑落等。

  2.第二次玩泥鳅:

  (1)教师提出探索重点:试试怎样才能用手捉住泥鳅,不让它滑落。

  (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捉泥鳅的方法,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及时请成功者介绍并展示徒手捉住泥鳅的方法,如捏紧、贴脸盆壁移动、两手捉等。

  (3)教师再次提出捉玩泥鳅时的观察重点:泥鳅这么调皮,它身上有什么秘密让我们难以捉住它?大家来找一找。

  集中反馈观察信息,请有相关知识的幼儿进行介绍,并结合看知识光碟进一步了解黏液的形态及作用。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看、玩、捉的过程中了解泥鳅不易捉住的原因,如泥鳅的体型细长、身上的黏液湿滑等,并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为下一环节尝试用各种材料增加摩擦力捉住泥鳅打下铺垫。)

  二、使用材料捉泥鳅,感知光滑与摩擦

  1.幼儿叙述经验:生活中,大人们是怎样捉住泥鳅的。

  2.出示各种材料(沙子、煤灰、抹布等),教师介绍,幼儿指认。

  3.幼儿分散自由试用材料,教师巡回了解信息。

  4.交流梳理:说说用了哪种材料或工具,怎样使用这些 工具捉住泥鳅的,为什么能捉住。(让成功者演示)

  5.比较所使用的材料及捉的方法,了解摩擦力的现象。(使用材料,增加了摩擦,就比较容易捉住泥鳅。)

  6.借鉴别人的方法,再自由使用材料捉捉、玩玩,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本节重点:让幼儿在使用各种材料与工具时,感觉到手感不像先前那样光滑,似乎变得粗糙,这就是增加了摩擦力。意在通过运用材料捉泥鳅.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力以及摩擦力给人带来的便利。)

  三、戴手套捉泥鳅比赛

  1.教师出示劳动手套,幼儿说说为什么要戴手套捉。

  2.幼儿戴手套自由捉玩泥鳅,教师巡回,鼓励幼儿捉得又快又多。

  3.请几名幼儿进行戴手套捉泥鳅比赛,最后比比谁多谁少,并找找原因:大家都戴一样的手套,为什么捉的数量又不一样呢?(鼓励幼儿在捉泥鳅时要胆大心细,眼捷手快。)

  (本节重点:戴相同的手套提泥鳅,但捉住的数量却不一样,由此引导幼儿思考,除了使用增加摩擦力的材料,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影响捉泥鳅的效果,比如胆量、运气、灵敏度等。知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除了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材料,还要依靠自己的胆量、睿智等。)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说说泥鳅是属于哪一类动物.这类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幼儿经验反馈,教师不作评述。)

  (本节重点:让幼儿凭借对泥鳅的'认识,自由说说泥鳅的类别。教师重在了解幼儿对动物归类的原有经验,为下次继续认识泥鳅,并与其他相类似动物进行比较、归类打下铺垫。)

  科学小百科:

  泥鳅的身体表面没有鱼鳞,但却有黏黏、滑滑的黏液。泥鳅、鳝鱼、鳗鱼这些表面有黏液的鱼类,一般都是没有鱼鳞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和推测,这种黏液肯定是取代鱼鳞成为了它们的保护层。泥鳅很不容易被抓住,特别滑。黏液可以让它们在泥土和水中减少阻力,也便于逃生。其次,这种黏液也起到隔离细菌的作用。所以泥鳅身上的黏液就像软的防身服一样。(浙江省湖州市实验幼儿园卞娟娟)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 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 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 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活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 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活动过程:

  (一)激趣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通过幼儿操作活动,探究水的特性。

  1、 通过活动,引导幼儿知道水是没有颜色的。

  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

  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

  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

  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三)比较观察。

  1、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2、幼儿动手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四)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 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师 师总结: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此外孩子们对水有着很大的特殊感情,由其是在天气热的时候,洗澡成了孩子们的一大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风,是一年四季孩子们天天都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孩子们的很多游戏:玩风车、放风筝等都离不开风,所以孩子对风有着很多的感性经验。但他们对风的形成、风力的认识并不很准确,充满新奇感。因此,虽然这是传统的教育内容,但我认为孩子们仍有必要探究和认识它。本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以常见的的自然现象“风“为载体,通过提供丰富多样,适宜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主动地探究,从而直观、形象、生动的获得有关风的`经验。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操作活动,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

  2、 初步感受风产生的原因,简单了解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重点:通过探索操作活动,体验与风游戏的乐趣。

  难点:初步感受风产生的原因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感受过风,和孩子事先一起收集一些关于“风”的资料和知识。

  2、物质材料的准备:扇子、KT板、空塑料瓶若干、滚筒青蛙(铁饮料罐外包上手工纸,手工纸上画有青蛙)。

  提供产生风的有关操作材料(玩具电扇、扇子、图书、报纸、盒子、盘子、各类弹性瓶子。风车、打气筒、针筒、塑料垫板等),风与人们关系的PPT。记录卡等

  活动过程:

  回忆说说风在哪里

  意图:通过回忆,自然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前几天,老师请你们回家去寻找风娃娃,说说你在哪里找到风娃娃?

  2、小结:当我们看到树叶摇、红旗飘的时候就知道风吹来了,风吹来了时还可以听到“呼呼”的声音,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感觉是凉凉的。

  探索感受风的产生

  意图:幼儿通过各种材料和用具尝试制造风。

  1、介绍各种操作材料,提出要求。提问:用老师给的各种材料和用具试一试怎样变出风娃娃?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启发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的结果。

  3、小朋友,你用什么方法变出风的?(师:边总结变风的方法边出示记录卡)

  大班科学活动:风娃娃4、为什么扇一扇、捏一捏、吹一吹,翻一翻、一按开关风叶转动会产生风?

  5、小结: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当我们扇一扇、捏一捏、吹一吹,翻一翻、一按开关风叶转动时,空气就流动了,空气流动就产生了风。

  意图:通过幼儿对风的观察和实验,感知风会产生动力。

  感知风会产生动力

  探究活动一

  1、出示(瓶子、嘴巴的图片、KT板)

  探究的问题: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不用手,就用瓶子、嘴巴、KT板让“小青蛙”跑起来?

  2、幼儿操作探索。

  3、分享交流:你在让“小青蛙”跑起来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4、小结:用瓶子捏一捏,“小青蛙”没有动;用嘴吹一吹,“小青蛙”跑得慢;用KT板扇一扇,“小青蛙”跑得快。

  探究活动二

  1、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小青蛙”跑得这么快?

  2、幼儿操作探索。

  3、分享交流:你觉得是什么力量使“小青蛙”跑得这么快?

  4、小结:原来是风的力量使“小青蛙”跑得这么快。风大“小青蛙”就跑得快,风小“小青蛙”就跑得慢。

  5、游戏:赶小青蛙(巩固经验)

  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意图:简单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1、师:今天我们动脑筋变出了风,你喜欢风吗?为什么?

  2、幼儿观看PPT,了解风与人们的关系。

  3、小结:原来,合适的风可以帮助我们,而风太大了,反而会带来麻烦哦!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内容:大班科学活动《你猜,我猜,大家猜》

  活动目的:

  1、通过让幼儿猜答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

  2、在“竞猜”中,丰富孩子的科学知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幻灯片四张。

  2、《十万个为什么》的碟片一张。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森林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二、基本过程:

  1、(1)出示幻灯片:“你们猜猜看,大象怕老鼠吗?为什么?”

  幼儿自由竞猜,并说出自己的理由,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2)出示三个答案标志,让幼儿选择,请幼儿想好自己的选择合,等老师说:“1、2、3”后,就到各自的选择的答案所代表位置坐好。如选“1”的坐在左边的一排,选“2”的坐在中间一排,选“3”的坐右边一排。

  请幼儿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

  (3)“到底谁的答案正确呢?请看……”师放碟片。

  (4)幼儿再次回答,哪个答案正确,并说出理由。

  师小结:大象怕老鼠,因为老鼠会钻到大象的鼻子里去。

  2、按上面的方法让幼儿猜:啄木鸟在找虫子的时候,为什么样要先用嘴敲敲树皮?

  (因为它通过用嘴敲可以听出敲的地方是空心的.,还是实的,空的疾里面就可能有虫子)

  3、热天狗的舌头为什么要伸出来?(为了散热)

  4、刺猬怕谁?(怕狐狸和黄鼠狼:因为狐狸很聪明,它会把刺猬扔到河里去淹死它再吃;黄鼠狼会放臭屁,小刺猬会把卷起来的身体伸展开来)

  三、“森林还有很多小动物间的有趣的故事,你们还想听吗?”到室外去找(教师布置好动物园)小动物,给小动物编故事,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2、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出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分析类推及判断能力。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在探索活动中发现有些物体是靠反冲作用在运动的。

  活动难点:启发幼儿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推断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1个气球,每组1个装有小口瓶子的木板自制船。

  2、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1张。

  3、已学会画简单的火箭。

  活动过程

  1、教师指导幼儿实验,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操作方法:小朋友将装满气的气球松开口,气球向前飞去。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操作、观察,找出气球向前飞行的原理。

  幼儿讨论:什么力量使气球飞动起来了?

  教师指导幼儿小结:往后流动的气体形成气流,气体的反冲作用推动着气球往前飞。

  2、实验:小船是怎样前进的?

  操作方法:将小口瓶子装满水,盖好,然后把它装入木板船上的固定位置,要求瓶口朝后。把自制船放入水盆中后,拔掉瓶盖,船就前进了。

  引导发现:鼓励幼儿反复实验,重点观察船运动的方向和水流方向,找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

  幼儿讨论:船是靠什么力量前进的?生活中还能见到哪些物体是靠反作用运动的。

  3、通过实验,引出活动内容:

  出示火箭发射升空的图片,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说出什么办量推动这么大的火箭上天,而且使火箭的速度这么快?

  4、观察火箭结构与火箭发射升空的实况,运用实验发现进行合理判断。

  (1)教师指点火箭部分,逐一指导幼儿观察认识火箭顶舱,燃料箱,发动机和助推火箭。

  小结:火箭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顶舱装载人造卫星和各种空间探测器,下半部分由巨大的燃料箱和强大的发动机组成,旁边还有两个助推火箭。

  (2)引导幼儿观察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工作状况,并进行合理推断。

  提问:火箭的尾部有什么在燃烧?整个火箭是怎样啦?火焰是向什么方向喷射的?猜一猜,火箭是靠什么力量升入太空的.?

  小结:火箭的燃料燃烧时有了巨大的火焰,巨大的火焰向后高速喷射,形成了强大气流,气流的反冲作用加上发动机的巨大力量就推动着火箭飞速前进,升入太空。

  活动延伸

  组织幼儿参观少儿科技馆,通过参观和工作人员的讲解肯定幼儿的探索热情,激励幼儿继续再学习、再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支持者、引导者,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鼓励幼儿自己去想象,提出建议,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展开想象的翅膀,自愿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学会思考、学会协商、学会合作,使幼儿的能力和个性得到发挥。活动结束部分,展示幼儿创作作品,相互欣赏,相互评价,让孩子们倾听他人的介绍和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设计,发展了口语表述力,同时学会欣赏同伴的智慧,学习吸收他人的闪光点,达到资源共享,互相提高。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喜欢唱歌。

  知道生病了要吃药。

  初步了解吃药的安全守则。

  活动准备

  歌曲《医生,谢谢你!》(歌曲及音乐欣赏cd或磁带)。

  药水、药丸。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集体

  1. 播放歌曲《医生,谢谢你!》,与幼儿一起唱歌曲:

  2. 与幼儿讨论歌曲的内容:

  歌曲中唱了什么?

  根据幼儿的回答可以给出以下提示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肚子疼要怎么办?(看病。)

  为什么肚子会疼?(自由回答。)

  生病了,要吃什么才会好?(吃药。)

  医生怎样帮助我们?(治好我们的疾病。)

  看完病,你会对医生说什么话?(谢谢。)

  3. 出示药水和药丸,向幼儿提问什么时候要吃药。

  4. 请幼儿分享吃药的'经验,并说出吃药的正确方法,例如生病时才需要吃药、要定时和按医生要求或说明吃药等。

  5. 请幼儿一边唱歌曲,一边做动作表达歌词的内容。

  活动评价

  能唱歌曲《医生,谢谢你!》。

  知道生病时才能吃药。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 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3、 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一、 以介绍材料导入活动,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图形娃娃,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圆形)”

  二、 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

  1、 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教师:“如果用吸管顶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2、 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教师:“你们看,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一个点上都试一试,能顶起来的那个点用圈圈出来,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3、 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 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那个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5、 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师: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能把圆形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 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 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2、 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用小圆点做个记号。

  3、 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 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5、 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四、 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延伸活动探究。

  师:刚才小朋友都试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知道他们都有一个点能顶起来,那这个图形能顶起来吗?请你回班试试吧!

  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与顶纸板的关系。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6-14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7-25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9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7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6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07-20

【经典】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02-16

科学活动教案【合集】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