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经典[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 解应用题的书写格式和步骤.
3.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求未知数 (要求口述口算过程,并说出根据)
+40=56 -47=28 +25=42
-24=36 +18=60 -33=12
(2)板演(与口算同步进行)
农场养肉牛94头,养奶牛78头,养的肉牛比奶牛多多少头?
订正板演时强调数量关系(肉牛头数-奶牛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二、讲授新课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板书课题: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应用题)
1.教学例8
农场养的肉牛比奶牛多16头.肉牛有94头,奶牛有多少头?
(1)用以前方法解答
94-16=78(头)
明确数量关系:肉牛的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奶牛的头数
(2)用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引导学生思考:
①设谁为 ?
题中求奶牛有多少头,应设奶牛有 头.
教师板书:设奶牛有 头.
②组织学生讨论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板书)使学生明确:
A:奶牛的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肉牛的头数
B:肉牛的头数-奶牛的头数=肉牛比奶牛多的头数
③列式解答(根据不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教师板书 A : +16=94 B:94-=16
=94-16 =94-16
=78 =78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答:奶牛有78头.
(3)比较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与以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①要设所求的未知数为 .
②未知数 和已知数放在一起参加运算.
③解出的未知数 所代表的数不写单位名称.
(4)练习
图书馆借出科技书35本,借出的科技书比借出的故事书少18本.借出故事书多少本?
三、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的算式.
(1)某班女生比男生多4人.女生有27人,男生有多少人?
A.27- =4 B. +4=27
C.27+4= D. -4=27 E.27-4
(2)山坡上栽满了松树和柏树.松树有250棵,比柏树多120棵.柏树有多少棵?
A. B. C.
D. E. F.
2.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1)小明有连环画38本,小林比小明少13本,小林有多少本?
(2)中央广播电视塔总高405米,比北京国际饭店高出301米,北京国际饭店的高度是多少米?
3.一题多解
(1)工厂运来一批煤,烧了28吨,还剩13吨,这批煤有多少吨?
(2)四季香果园采用科学管理后,去年收的苹果比前年多16吨.去年收苹果84吨,前年收了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列含有未知数 的等式解答应用题与以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工厂运来一批煤,烧了28吨,还剩13吨,这批煤有多少吨?
2.四季香果园采用科学管理后,去年收的苹果比前年多16吨.去年收苹果84吨,前年收了多少吨?(用两种方法解答.)
3.红星小学歌舞队原有37人,这学期又收了一些新队员,现在有45人.这学期收了多少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具有很强的直观依赖性,而图形的外显性属性特征比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触摸、测量、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实际大小的体积观念,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积累经验,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另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三个体积单位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
在认识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的新知教学中,采用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首先引导学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举例子,认识并学习1厘米3。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认识1厘米3的方法在小组内自主活动,认识1分米3,最后认识1米3。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尝试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一个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纸杯、酒瓶、饮料瓶
学生准备 若干个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体模型、收集的几种瓶子、针筒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体积单位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我们以前学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回答,师板书)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将一块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个粉笔盒放在讲台上。
师:请按体积的.大小将它们排列起来。
(生汇报)
2.引入新课。
师:物体有大有小,如果要测量它们的体积,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像计量长度有长度单位,计量面积有面积单位,计量体积就需要有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引出体积单位,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区别,同时让学生明确统一体积单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获取新知
1.认识体积单位。
(1)认识1厘米3。
①出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棱长,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厘米3。
②得出结论: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厘米3(cm3)。
③摸一摸: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
看一看:小组内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举例:找找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反馈:一个骰子、一粒花生等物体的体积接近1厘米3)
(2)认识1分米3。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一摸、量一量、举例子等方法认识了1厘米3,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1分米3呢?
①出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明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纸板做一个1分米3的正方体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举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分米3?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知识迁移推导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算下面各题.
13×30 23×10 24×4 21×40
120×6 40×7 8×60 500×8
2.笔算并板演.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探究新知.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1.出示例2:212×34=
(1)引导学生观察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应该怎样计算.
(3)板书: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848个一表示212×4的积.
②引导学生观察第二个积是多少,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636个十或6360个一,表示212×30的积.
③从两步计算中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④7208表示什么?
使学生明确:7208表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2.出示“做一做”(投影出示).启发学生分组合作.
(1)
963表示什么? 321乘1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2)
264表示什么?132乘30的积写在什么地方?
(3)独立填写.
订正并说明计算过程.
三、.继续演示课件“笔算乘法(一)”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①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②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③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 用竖式计算。
53 + 21 34 + 12
2. 口算。
8 + 6 4 + 7 9 + 5 7 + 6
3 + 8 6 + 4 2 + 9 8 + 8
5 + 7 4 + 8 3 + 9 5 + 6
20 + 30 + 40 50 + 30 + 10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略)
师: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 探索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 + 16。(板书:34 + 16)
师:34 + 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自己想办法算一算,算出得数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边在计数器上拨珠边说)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个位上拨6颗珠。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10个一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10颗珠去掉,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算出来也是50。
生3:我是这样算的,34 + 16,先算34加10得44,再算44加6,得50。
生4: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到黑板上写出竖式)先算4加6得10,再算3加1再加1,得5。
师:(结合学生的竖式引导)在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先从哪一位加起?
生:(齐)从个位加起。
师:个位上4加6得10,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表示1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进上来的1, 要写得小一些。再算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加几?
生:十位上是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
师:所以34加16等于50。(指个位上进上来的1)谁来说一说,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上进上来的1。
师:这个1在用小棒算时是什么?在用计数器算时是什么?
生1:用小棒算时是捆起来的那一捆小棒。
生2:用计数器算时是进到十位上的一颗珠。
师:很好。请小朋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用竖式再算一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师:会用竖式计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吗?(会)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请小朋友独立地用竖式计算。(出示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请板演的小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先算个位上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就在十位上写9。65加28得93。
师:他算得对吗?十位上是6加2得8,为什么还要再加1呢?
生:这个1是从个位进上来的,所以要加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完成课题的板书:进位)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下面的竖式。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 做想想做做第1题。
3. 改错练习。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4.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 课堂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
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32-5
=6.5-5
=1.5(千米)
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
(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引新
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 小时)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
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方法二: (千米)
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
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
4、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教学例2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
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 第一次+第二次
2、列式解答
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方法二:
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
4、练习
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 、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
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 、这部书稿有多少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 ,第二次截去 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
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 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五、课后作业
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 吨、运来橘子多少吨?
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 、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
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 ,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
解:设乙每小时行 千米
答:,乙每小时行 千米、
解:设这批水果有 千克
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
教案点评:
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6-1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小学数学教案03-17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
小学数学教案(通用)07-24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07-21
(集合)小学数学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