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3 10:37:18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10篇[优]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10篇[优]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玩各类能滚动的物体,体验玩滚动游戏的乐趣,引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

  2.愿意表达自己在探索活动中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1-2种自己认为能滚动的物体。

  活动重点:

  探索怎样把物体滚动起来。

  活动难点:

  了解物体滚动的原因。

  审美元素:

  探索活动的成功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喜悦,能够激发人向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出挑战和进取,本次活动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物体滚动"的经验。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东西能滚吗?

  2.幼儿自由介绍自己带来的能滚动物体。

  师:你带来的是什么?它能滚动吗?

  3.幼儿自由探索,尝试使物体滚动起来。

  师:你们玩玩、试试,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滚起来。

  4.幼儿自由选择物体进行尝试,并交流各自经验,了解什么是"滚动"。

  (1)引导幼儿根据尝试后的经验,将这些物体按照能否滚动进行归类。

  (2)请幼儿演示,并检验这些物体能否滚动。

  (3)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滚动"。

  (4)引导幼儿尝试解释物体滚动的原因:这些东西为什么能滚起来呢?

  教师小结:

  这些物体,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球体……在一般情况下,圆状物体都可能会滚,不过,事情不一定就像我们猜想的那样,只有试了才能真正知道它能不能滚动起来。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美。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

  探究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事例。

  三、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络搜索查找有关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事例与资料。

  五、教学程序:

  (一)探究学习: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美

  (1)课件展示太空星云图片。

  ①图片中的景象像什么?(眼睛)

  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造型、色彩)

  ③在平日里我们用肉眼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象吗?(天文望远镜)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在遥远太空中发现了艺术的美景(板书出示: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的美)。

  ④你们还想再看一些这样的美丽的星云吗,下面我们就用美术的眼光来欣赏,这些美丽壮观的景象。(多幅星云图片欣赏)

  ⑤你能不能用美术语言,说说看到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2):是科学拓宽了人们艺术欣赏的新视野,为艺术的创作插上科学的翅膀。(出示课题)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受一下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

  2、用艺术表现科学。

  (1)展示《下楼梯的女人》。

  ①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著名画家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梯的女人》。给你什么特别的感觉?这种现象你在哪里见过吗?(一个人在下楼梯,而且好像是连续的动作画在了一起)

  ②点击出示:用数码相机拍摄合成的击剑运动连续动作图片,与《下》对比观察:这张照片是用数码相机选用连拍功能后合成的,是不是和这幅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③:通常的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一个静止的瞬间影像,而杜尚正是看到了高速摄影机拍出的连动画面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用独特的艺术创作表现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这幅作品打破了贯常的.表现形式和局限,进行了新的有意义的尝试。

  (2)欣赏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①另外一位画家则是研究并运用了光学原理来作画。请欣赏法国画家修拉的“点彩画”。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画家是怎样运用小色点来排列作画的。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细节图)

  ③:画家作画时没有将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而是将需要调和的小圆色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并列排点在画布上,利用光学原理和人眼对环境色的自我调和功能而达到色彩的自然调和效果。是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艺术创作的新灵感,用艺术去表现科学的新技术。

  3、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飞檐与斗拱:

  ①展示世博馆图片:世博会期间馆的奇特造型每天都吸引了上万观众排队参观,你认为它的造型奇特在哪?(上宽下窄)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造型?设计师受到什么启发?下面的面积这么小,为什么能托住上面那么宽大的顶部?)

  ②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参与、指导。

  ③:馆的屋檐设计灵感源于我国古建筑的传统造型“飞檐”,其中的木架结构“斗拱”这一科学技术实现了人们对建筑造型美的设计创想。

  ④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斗拱。

  ⑤展示各种斗拱的结构图片。

  ⑥欣赏“浙江宁波保国寺”的建筑图片。(造型宏伟别致的飞檐不仅给人以建筑艺术美的享受,更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屋身墙面的浸蚀。那么这么大而重的飞檐是用什么方法支撑起来的呢?)

  (2):艺术与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一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艺术不断激发着人们创造的想象和灵感,科学则为艺术的创新表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首先感受摄影的艺术美,在欣赏的同时思考探究艺术创作背后的科技支持

  (二)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1、每组桌面上有一些同学们课前在互联上搜索查找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作品,请各组进行探究考察活动,并填写好图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1)它的艺术美体现在哪?

  (2)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哪?

  3、各小组进行考察活动。

  (1)钻石艺术。

  (2)壁纸艺术。

  (3)电脑绘画艺术。

  (4)桥梁建筑艺术(赵州桥)

  (三)交流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考察结果,其余同学补充。

  (四)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

  (2)用艺术表现科学。

  (3)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2、课堂小检测。

  3、拓展:(图片欣赏)

  (1)梵高《向日葵》(这是谁的作品?)

  (2)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图片里是什么?)

  (3)纳米材料图片欣赏。

  4、:从古至今,人类从未间断过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发明与创造,所以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不同时代的具有艺术与科学实用价值的物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发展情况。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教师出示树叶模切卡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请幼儿给树叶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请幼儿按树叶的大小、颜色或者形状进行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分享成果。

  (1)请2~3名幼儿给大家讲讲是怎样分类的,分的结果如何。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讲述,并进行集体验证。

  (2)引导幼儿知道同样的树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玩法:幼儿站成一圈,请出6位幼儿站到圈里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儿边拍手边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请幼儿说一说找到的朋友是谁?你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游戏可进行三次,教师提醒幼儿按衣着、性别、头发等特征来找好朋友。

  教学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以及活动整体构思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进行一项大的活动(事情)首先要从整体上进行计划和组织。

  2.过程与方法 :分析讨论他人的经验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严禁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用电灯、声光控灯、各种壁灯、地灯、荧光壁纸、白墙、手电筒、蜡烛、太阳能、玻璃天窗、打开窗户等等很多方法使那里亮起来。但是没有从活动的整体上进行构思,确保设计质量意识。

  教学过程

  (1)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教材中的科学日记一方面作为提出问题的材料,要激发学生产生回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这篇日记也是学生科学日记的样张,教学中,应对学生渗透关注生活,并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思索的教育。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采光问题。

  生活中采光不足的现象很多,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所经历。教材通过人物语言暗示这里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记录,为后面的研究作内容上的铺垫。

  (3)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动员参加采光设计邀请赛。

  积累了一系列的`关于采光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开展一次采光设计邀请赛。

  比赛规则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

  (4)制定研究计划

  计划考虑得越周到,研究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引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研究方案是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首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研究载体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分组。

  然后引导各小组必须明确研究的目的,清楚自己将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明白下一步即将去做什么。

  课后反思

  考虑到学生独立研究能力是有限的,建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分组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按研究内容分,也可以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进行适当调节。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鸡出壳后的生长过程。

  2.了解成年后鸡的身体结构,能正确掌握鸡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图片:《小鸡出壳了》、小鸡。

  2.挂图《小鸡出壳了》

  活动重点:

  了解小鸡出壳以及出壳后的生长过程。

  活动难点:

  用正确的语言讲述鸡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审美元素:

  幼儿通过观察小鸡,感受小鸡黄黄的颜色,绒绒的羽毛,唧唧的叫声,激发幼儿热爱小动物和爱护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活动过程:

  1.出示小鸡

  师:我们班来了位客人,看看是谁?它是什么样子的?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吗?小鸡是怎么出壳的?

  师小结:小鸡是黄黄的,有毛绒绒的羽毛,尖尖的.小嘴。

  2.出示挂图或播放小鸡出壳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并自由交谈。

  教师:图上,小鸡从哪儿来的?

  教师:你看到的小鸡是怎么样出壳的?

  3.带幼儿讲述"小鸡出壳"的全过程,学习关键词语"啄破蛋壳""钻出来"并跟随教师的语言用动作来表现。

  师小结:小鸡是经过母鸡孵蛋,出壳后慢慢地跟着妈妈找虫吃。

  4.观察大鸡图片,认识鸡的身体结构。

  师:小鸡长大后是什么样的?(出示公鸡图片)这是什么鸡?你能说出它身体每个部分的名称吗?(教师引导幼儿认识鸡的身体结构)

  5.共同表演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

  活动反思:

  今天我组织的这个活动是由小班主题活动《小鸡出生了》修定而成的。选择这个活动后,我反复推敲并进行了重新调整,通过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来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激发孩子模仿探索的欲望,并根据小班下学期孩子的能力水平,适当增加了一点难度,让孩子多一些挑战困难的勇气。

  在活动的一开始,我利用富有夸张性的小鸡动作,调动起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动起来,同时也是整个游戏活动的热身运动。接着利用大屏幕上的鸡蛋图片,引发出两个问题:谁住在里面?鸡宝宝在蛋壳里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和模仿表演,扣住了活动的目标。蛋壳房子里住着小鸡宝宝,孩子们都知道,但小鸡宝宝是怎样啄破蛋壳出来的,孩子们却很陌生,此时,我利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攻破这个难点,为下一步孩子们模仿表演小鸡出生做好了铺垫。

  小班孩子对动作的记忆尚属无意记忆,我自编了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动作模仿小鸡出壳,孩子们趣味盎然,表现的非常投入,非常积极。接下来的小鸡捉虫这一环节,我先强调游戏规则,让孩子们明白通过小路时要一个跟着一个走,培养小班幼儿遵守只须,自觉排队的意识。当第二次游戏时,我提高难度,游戏环节中增加了小桥,让孩子们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一个跟着一个过小桥。既达到了通过窄路的目标又锻炼了孩子的平衡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放松活动,我准备了比较舒缓的小鸡音乐,让孩子们在优美的律动中放松身体的各个关节,结束活动。

  当然,我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有时只顾及整个活动的进程,忽略关注个别幼儿,没有很好的督促他遵守游戏规则,致使个别幼儿走小路时,不是从开始就踏上小路,而是从中间插入队列。可能我组织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疏漏我自己没有发现,请各位评委给予指正。

科学教案 篇6

  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以下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学领域教案《呼—变大了》,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活动目标】

  1、观察充气过程,感受物体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2、能用动作表现玩具充气前后的大小变化。

  【活动准备】

  1、气球,塑料袋,棉线。

  2、《变大变小》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奇妙的朋友,先听我说一个谜语,猜猜他是谁。(有一个东西很奇怪,胖也胖的快,瘦也瘦的快,胖了飞上天,瘦了落下来)。

  幼:气球。

  二、观察气球变大变小。

  师:现在这个气球是胖的还是瘦的`?是大的还是小的?

  幼:瘦的,小的。

  师:我怎么能让这个气球变大呢?

  幼:吹气……

  师:气球变大了,如果我一直吹一直吹气球会怎么样?

  幼:破,爆炸

  师:小朋友在吹气球的时候也不能一直吹一直吹,气球爆炸的话会伤到脸和眼睛,非常危险。现在气球变的大了,我怎么让气球再变小呢?

  幼:放气,撒气。

  师:气球小姐还带来了她的好朋友,气球先生,可是呢,气球先生生病了,你来看看他发生什么事情了?

  幼:漏气……

  师:气球漏气的时候是慢慢漏气的,还是一下子漏气的?

  幼:慢慢漏气的……

  三、尝试给充气物品充气。

  师: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充气的吗?

  幼:皮球、热气球、游泳圈……

  师:我还知道有一个东西也是可以充气的,(塑料袋),你来试试怎么能让塑料袋充气呢?

  幼:每人一个尝试。

  四、游戏:“变成一只大气球”

  (1)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只大气球,教师给气球充气,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气球渐渐变大的样子。

  (2)幼儿手拉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与破掉的情形。

  (3)幼儿牵手拉个圆圈,合作表现气球逐渐变大、漏气、越来越小的情形。

科学教案 篇7

  目标预设

  1.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2.积极探索,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验合作探究影子的快乐,萌发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了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征。

  难点:积极探索,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并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影,引起兴趣。

  教师:嘘,听。有小动物在和我讲话呢,她说,今天是她的生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是谁呀?我们把她请出来吧。(小朋友们好,今天是我小猫的生日,欢迎你们来到我的生日聚会。)哦,原来是小猫啊,她还请了其他小动物来呢,看看,这是谁呀?(小狗)这时又来的一个动物,他说,要带大家到天空中去瞧一瞧。(老鹰)

  二、自我探索,初步感知。

  教师:原来呀,这些小动物都是用手的影子变成的,那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过你们的影子吗?仔细找找你自己的影子。(幼儿回答)

  教师:你找到你的影子了吗?你是在哪儿找到你的影子的呢?(地上,桌子上等等)

  教师:那谁来说说,你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呢?(我站着它也站着,我动它也动等等)

  教师: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形状不同的影子呢?

  三、操作实验,记录表格。

  教师:老师为你们提供了电筒,长方体,三角形积木,电筒还有记录表

  教师:认识这个记录表嘛?是什么意思?

  教师: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去找找物体的影子。

  幼儿操作。

  四、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教师:实验有结果了吗?说说你们的成果吧。

  教师小结:表格一中,可以知道影子的样子随物体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影子的样子和物体的形状是很相像的。表格二中,可以知道同一物体电筒位置的不同影子也会变。表格三中,可以知道灯光越强,影子越清晰。

  教师:影子可真有趣,在有光的地方呀它一直跟着我们,就像好朋友一样,形影不离。

  五、有趣的皮影戏,生活迁移。

  教师:这么有趣的影子,老师这儿还有有趣的东西呢,我们再来看看吧。(播放皮影戏片段。)

  六、延伸活动

  教师:这么有趣的影子,我们到外面的阳光里找找自己的影子,一起来玩踩影子的游戏吧!

科学教案 篇8

 总课时:6课时

  第二课时,备课时间:开学第九周上课时间:第十周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计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发现:(大 家帮 老师解决下面一个问题:)

  20xx年十一黄金周我国外出旅游人数为178000000人次,人均消费448元,请计算全国十一黄金周期间旅游消费总额为元.(谁上黑板写出你的答案,师点评)

  你知道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吗?;(教师点拨)

  a、n满足的条件是:a:,n:。(小组讨论解决)

  判断下列数据的记数方法是科学记数法吗?(是打“√”、否打“×”)

  1、3.5×103();2、0.5×106();

  3、30.3×108();4、10×102(). (自主练习,学生讲评)

  (二)、攻克新知:

  (一)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别忘了同你身边的人探讨啊!

  A:100=10()B:320=3.2×100=3.2×10()

  1000=10()4050=4.05×=

  10000=10()52000=×=

  如何确定n的值(本环节采取自主解决后,组内讨论订正,然后选代表到黑板板书)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51000000000=2、3705000=3、572.5=.

  (自己练习后教师批改,一组批改一位,然后相互批改)

  (二)相信你!能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天安门广场面积约是4.4×105平方米,原数:;

  2、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原数:;

  3、某整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a×108,整数位是位.

  (三)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我们身边的`数据呢?

  1、我们会场有3百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2、我们学校有2千人,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3、13亿又该怎样表示?.

  (四)生活中的数据我也能用科学计数法来表示:

  (1)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占地面积为170000平方米,藏书约为25000000册,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以上数据.

  (2)调查本校的人数,如果每人借阅10本书,那么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大约可以供多少所这样学校的学生借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结果.

  2、一个正常人的平均心跳速率约为每分钟70次,一年大约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一个正常人一生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先自主解决,再组内交流解决,注意学困生,最后黑板板书,教师点拨)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7400000=,40亿=;

  4、写出下列各数据的原数: (1)一天的时间为8.64×104秒,原数为; (2)全球每年约有5.77×1014立方米水转化为大气中的水蒸气,原数是;

  (五)、合作探究:

  1、我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约为959.7万平方千米,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 平方千米,又可以表示为平方米.

  2、估测你所在学校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国的陆地面积相当于多少所这样的学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书中202,1题。203,2题。

  B组:书中203问题解决

  C组:课外题

  六、教学反思:

  采用多种方法,如口答,练习,讨论交流包括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等,重视学生能否从问题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给学生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教案 篇9

  一、引入学习

  师:老师给大家玩个魔术。(师用白醋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

  (生惊奇地欢呼。)

  评析: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魔术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师:刚才玩魔术时用到了这瓶液体(出示白醋),想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想!

  师:怎样才能知道它是什么?

  生:看它的颜色。

  生:摸摸它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冷的,还可以摸它粘不粘。

  生:打开瓶盖闻它是什么气味的。

  生:尝一口也能知道它是什么。

  师:在不知道这种液体是什么的情况下,可以随便尝、摸吗?

  生:可以!

  师:那你敢不敢尝一口?

  生摇头:不行,万一它有毒就糟了。(全班笑)

  师:!在不知道这种材料是否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轻易尝、摸、闻。

  评析:指导学生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而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观察态度又尤为重要。教师特别强调了“在不知道一种物质是什么的情况下,绝对不可以随便尝、摸、闻”,又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的教育。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请各小组从桌下取出材料,开始!

  (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

  生:这瓶液体是白醋,这包粉末是小苏打。

  师:能肯定吗?

  生:我们这组的材料上有标签,上面写的有名称。

  师:看标签也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对这两种材料的特点还有补充的吗?

  生:白醋的气味很酸,有点冲鼻,摸起来凉凉的。

  生:小苏打像面粉一样,比面粉粗一些,都是白色的小颗粒。

  评析: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三、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混合在一起可能醋也变白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我喝牛奶时就是这样,我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就像奶粉和水混合一样的。

  生:我觉得可能小苏打可能会溶解在白醋里,看不见了,白醋还是清的。

  生:我认为可能会改变颜色,变成红的,就像刚才老师玩的魔术那样。

  生:有可能会出现很多泡沫 ……

  评析: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四、讨论混合的方法

  师:如果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我们可能有很多方法,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白醋、小苏打、烧杯、勺子(教师依次出示实物),用这些材料你打算怎样混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讨论并予以指导)

  师:你们想到了哪些混合的方法?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们的方法和你们的一样吗?

  生:我们组想了3种方法。第一种是先把小苏打倒进烧杯里,后倒白醋;第二种是先倒白醋后倒小苏打;第三种是把小苏打和白醋同时倒入烧杯中。

  师:白醋和小苏打分别放多少合适呢?都放完吗?

  生:不行,都放完太多了,放不下,我们打算都放一半。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组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白醋放的多点,小苏打少放一点;第二种把小苏打放多点,白醋放少点。

  生:还可以不用烧杯,把小苏打直接倒进白醋瓶中,盖上盖子摇一摇。

  生:我们组还可以把白醋一点一点滴在小苏打里面。

  生:先把小苏打放一点在烧杯里,然后加一点白醋用勺子搅拌,再加一点小苏打,放一点白醋,直到把小苏打全部淹没,然后一直搅拌,让它们全部溶解。

  师:大家说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你认为哪种最好?等会儿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选择哪种实验方案?请各小组进行讨论,把选定的方案记录在《科学记录表》上。

  评析: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看似简单,而实质上却体现了学生搞科学的精髓:材料放的顺序,多少,不同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这就是搞科学!

  (学生讨论,制定详细方案,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哪些小组写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说说?

  生:我们小组选定的实验方案是:先倒1厘米高的白醋在烧杯里,然后用勺子放1勺小苏打,再用勺子搅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待会实验时,你们小组打算怎样分工?谁记录?谁操作?……实验中怎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请各小组讨论好之后派代表领取实验材料。

  (学生讨论之后分组领取实验材料)

  评析:什么方法才是更为合理的方法?学生在想出了许多混合的方法后,要选择自己小组认为是合理的方法,就需要把自己小组的各种方法进行对比,把自己小组的和其他小组的方法对比,教师又加以指导,这样就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实验计划。

  五、学生实验

  师:请大家按照自己制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仔细,发现的多!

  (学生有计划的进行实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评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师:请各小组把材料放回原处,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向大家说说?

  评析: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

  生:杯子里的醋变成白色,并且往上冒泡泡,一会泡泡又下去了。摸起来冰冰的、凉凉的,味道有点酸还有点咸。过了一会醋又变成透明的,小苏打变少了。

  生:我们观察到把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它们变成一些泡泡在里面泛起来,还能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过了一会变成乳白色,还有一些气泡从下往上冒。

  生:我们组看见混合后像啤酒一样冒起来,然后下降很快,摇一摇泡泡又变多了,闻起来甜甜的,味道酸中带甜,还有点刺鼻。

  生:我们组观察到混合后慢慢的起白泡,而且往上冲,过一会又变成透亮的水,瓶底还有小苏打,里面还有很小的泡泡,搅拌一会水有些浑,过一会水就清了,再放一些醋,里面的泡泡非常猛的往上冲,过一会小苏打更少了。

  ……

  评析:可以看出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非常丰富。在这些不同的现象描述之际,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实验方法,如果追问:“你们是怎样做的?”可能就会得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会出现的不同的实验现象”这一结果。

  师:你们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吗?

  生:不是,我们本来打算把小苏打放进醋瓶子里面进行实验的,后来一想,觉得太浪费材料了,做实验的时候,我们把白醋先倒了一半在烧杯中,然后再放的.小苏打。

  师:他们为了节约材料。你们呢?

  生 :我们觉得放的白醋太少了,观察的不明显,我们又把醋多放了几次。

  师:科学家有时也会根据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调整。哪些小组在实验时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调整?

  (学生举手)

  评析:教师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调整实验方案”进行肯定,实际上又蕴含着对学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师:在实验过程中还有什么疑惑?

  生: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能冒泡泡?

  生:冒完泡泡后,为什么再加点白醋还能继续泛泡?

  生:做完实验以后,白醋是浑的,为什么过一会就能变的透明了?

  生:混合以后的气味为什么有点甜甜的,像雪碧的气味?

  ……

  评析: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实验器材也有限,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让学生提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一种必要的鼓励。

  七、解释新物质

  师: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后我们还会继续研究。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我觉得应该不是空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我认为应该不是空气。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空气吧,是空气跑到泡泡里面的。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也许是二氧化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猜的。

  师:用什么办法证明它到底是不是空气呢?

  生:闻它的气味,空气是没有味的。

  生:不行,白醋也有气味,不好分辨是气体的还是白醋的气味。

  师:那怎么办?还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积极思考,但一时想不出其他方法。)

  师:这里有一盒火柴(出示实物),火柴在空气中能燃烧(点燃火柴),能不能利用火柴进行验证?

  生:可以放在气体中看它能不能也让火柴燃烧。

  师:如果不能呢?

  生:那它就不是空气。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瓶子,里面有什么?(出示瓶子)

  生:没有。

  生:不是,有空气!

  师:对!这里面是空气,现在把其中一瓶倒入白醋,放一勺小苏打(师边说边示范),现在这两瓶还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一瓶是空气,一瓶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师把燃烧的火柴放入空气中)火柴放进空气中,能否继续燃烧?

  生:还在继续燃烧。

  师:注意看(师另点燃一个火柴放入另一瓶气体中),放进这种气体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生:火柴熄灭了!

  师:对,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是空气吗?

  生:不是。

  师:大家玩过氢气球吗?如果手一松,氢气球就会飞走,这是为什么?

  生:氢气球里面是氢气,它比空气轻,所以它能飞走。

  师:这种气体会不会是氢气?

  生:不会,如果是氢气就飞走了,我们用火柴就检测不到它了。

  师:这是一种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进行研究。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小苏打呢?

  生:我们组的变少了,他们的小苏打看不见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你还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混合也能产生新物质的现象?

  评析:产生的新物质是什么,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对新物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很重要。想象归想象,事实是事实,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习惯。气泡里是什么气体?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空气?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火柴。是否支持燃烧,成为判定气泡里的气体是否是空气的简单判别方法。虽然不能解决是什么气体,但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认识、判别事物的方法。

  八、小结评价

  师:你现在知道科学课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感受科学的课。

  生:科学课就是让我们自己做实验,自己发现问题的课。

  生:科学课是很有意思的课,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表现的如何?

  生:他们表现的很好,都在认真的观察,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

  生:我们小组的同学都很团结。

  生:我们观察到了很多现象,记录的也不错。

  生:我们选择的方法有一点问题,但我们及时调整了。

  ……

  师:老师认为大家今天的确有许多新的发现,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认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混合现象。请同学们把材料整理好,上交到老师这来,下课!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雪花片插在小木棒上(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与测量)

  活动过程:

  (一)我的纸桥有多坚固

  1.介绍纸桥和测量方法,让幼儿猜猜:纸桥上能放多少雪花片?

  2.交代操作要求:

  (1)可以通过折一折,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形状。

  (2)雪花片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3)听到教师的口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1) 提醒幼儿正确取放雪花片。

  (2) 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4.交流。

  (1) 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 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 让操作失败(桥倒塌,雪花片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二)谁的纸桥最坚固

  1.提出操作要求: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 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 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3.交流

  (1) 评出最牢固的纸桥。(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 请成功的幼儿归纳优秀经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A桥面更宽更厚能承受更多的力。

  B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

  C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承受更多的力。

  D把雪花片放在桥墩上能放更多。

  (三)我们的长江大桥

  1.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桥墩和纸,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造出长江大桥,放上所有的雪花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 引导创新方法。

  (2) 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3.展示幼儿作品。

  4.教师小结:桥墩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

  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赵州桥。小朋友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中继续探索桥的秘密。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6

[经典]科学教案08-02

科学教案[经典]08-03

科学教案范文05-12

有关科学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