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构想】
鲁彦的《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文的语言极具吸引力。用评点批注法教学本课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生字词。
2、把文中你认为精妙的佳词美句用笔圈、点、勾、画出来。
3、发下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的复印材料,并布置几个小问题:
①小说中的“眉批”、“夹批”、“旁批”的说法究竟有哪些?你能全找出来吗?
②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用的?
其次,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佳词美句的评点。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并结合对文章结构设计、文章主题深化等角度来展开。
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朗读背诵,丰富积累,习得语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
I、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疏通重点的词句。
2、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安排】两课时
1、反复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进行点评。
3、运用“问题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红楼梦》吗?(大部分人表示看过电视剧,少数人坦言读过原著)你们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吧!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古人是怎样解读和评论《红楼梦》的,好吗?
投影呈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内容。
请同学们归纳出“批本”中“批”的方式。前后四人小组可以合作交流,讨论概括。
明确:有圈点、眉批、旁批、夹批。再引导学生了解“尾批”,并简介评点手段的特点和具体功用。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为《昕潮》大批点吧。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解决生字、生词。
二、初读课文
(自主、合作,积累字词)
1、掌握“棂、黯、睑、汩、罅”等字的音形义。
窗棂líng云汀tīng眼睑jiǎn芳醇chún
汩汩gǔ罅隙xiá嗥叫háo深谙ān
2、弄懂“观光、领略、欣幸、芳醇、溺爱”等词的语义。
三、再读课文——眉批
1、请班上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伴着轻音乐朗读全文。
2、教师亮出幻灯片。
思考题:请以眉批的方式在课文的题目旁边、正文以上的空间可写出文章给你的整体感觉。
提示:从文章语言、结构、形象等任_方面来写。可以先打草稿,用铅笔写在书上。
写完后,前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明确:眉批
题目: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看潮”为题?
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时间是在晚上。通篇大部分笔墨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故而日:“听潮。”
语言上: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有美感。
②有很多动词、形容词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表达效果极佳,给人印象极深。
结构上:
①简洁、清晰。第一部分(1--4自然段),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第二部分(5__2l自然段),描写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对大海尽情赞美讴歌。
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②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体现了文章巧妙的首尾呼应。
四、研读课文——旁批、夹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夹批、旁批的方法在文中圈点、批注出你认为好的地方。每人至少批点两处。
个人批点完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荐组内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部分:
1、画“—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夹批:“靠海湾”,因而有突出在海上的露台,可见“位置已经相当的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这样的好环境,故而听潮人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幸运。
2、点、画“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旁批: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写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句中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击岩石而溅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准确得体。
第二部分:
1、海睡图。
①画“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陇欲睡似的”。
夹批: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②画“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旁批:这是将视觉转化为幻觉,透露了作者愉悦、欣幸的心情。
③点、画“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夹批、旁批: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如:把海睡时声音的低、轻,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种温柔来作比,把海的沉吟与情人芳香纯正的蜜语来作比,既有触感,也有味觉,具体形象,真实可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两个比喻极言海的沉吟低、轻、柔的特点,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这些句子,以形绘色,以形绘声,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
④画“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旁批:用岛、山、星星的入睡来衬托大海进入了梦乡。
2、海醒图。
①圈“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夹批:这是过渡句,也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②画“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夹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刚刚醒时的情态。
“喘、转侧、打呵欠、伸、抹”这一系列的动词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海的动感。
③圈“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和“用牙咬着”。
夹批:为了冲破岛屿的障碍,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把大海惊醒后向四周施展力量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展示出了大海粗犷、豪放的性格。
3、海怒图。
①画“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旁批: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
②圈“疯狂”、“汹涌”、“吞没”、“泼溅”、“响雷般的怒吼”等。
夹批:海浪的“疯狂”、“汹涌”、“吞没”了远近大小岛屿,接着写海浪“响雷般的怒吼”,将血腥的浪花“泼溅”到人们身上。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海潮激起心潮,作者由此发出“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的由衷赞叹。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五、课堂小结
在用评点批注的方法学习鲁彦先生的名篇《听潮》的过程当中,大家表现很积极,发言很踊跃,而且说得也不错。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课后依照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的剩余部分。
2、背诵精彩段落:6—17自然段。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第一课时结束之前,可以布置学生自练的作业。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二课时要对这一作业给予适当的检查。一来看看学生做的情况,二来使学生课上课下都在想着、说着且用着评点批注教学法,这样可以使这_方法的'效果更加显著。在夹批和旁批时,以夹批细品,以旁批小结,使之既不至于过于分散,又不至于过于笼统。)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检查作业情况。
二、交流作业
三、再读课文——尾批
请同学们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
明确:第三部分:
1、画“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尾批: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
2、文末:
尾批:总结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一是从感觉的角度,重在写视觉和听觉;二是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三是妙用“掀”、“冲”、“吞没”等动词。
(朗读有利于评点批注,评点批注又反过来促进朗读。学生在朗读与评点批注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复咀嚼、思考,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质疑和有所创造。)
四、回读课文
师生质疑、探究,然后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呈现:
1、作者为什么把大海比喻成“伟大的乐章”?
提示:1928年,鲁彦到南京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以及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鲁彦的笔下,无论是海睡还是海醒、海怒,都充满了美的色彩,这字里行间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认为海潮无论是凶猛的来时,还是平静的去时,都是“一样的美”。这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对战斗的渴望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追求进步思想境界的具体体现。
(以上两个问题与文章主旨联系得很紧。可见,在充分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们能够直奔主题而设疑。“疑”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设疑贵在巧,巧在以疑诱发、点拨和引爆众人的思维。教师可借此疑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发散性、创新性和凝聚性;疑亦贵精,精在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在这三点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疑深、疑透、疑广。精巧设疑,是为了引思、引议、提出思考题后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在探讨时,既有冷静思考,又有热烈争论,使课堂呈现出既轻松活泼又镇定有序的良好状态。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活跃了课堂,也激活了思维。)
五、总结课文
我们运用“评点批注法”,对文章的佳词妙语进行了精彩的评点,相信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今天,我们透过优美的语言,读懂了鲁彦先生的情怀: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他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
六、布置课外作业
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学习小结(或心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xx),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3、 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4、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四、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 自主选择识字方式,认识6个会认字; 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
重点:自主选择识字方式,认识6个会认字
难点:正确书写6个字。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妈妈,我们都是在妈妈的呵护下慢慢地长大的。你能说说妈妈关心你的事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日本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谈谈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教师交代学习任务。
2、出示与生字连在一起的词语,指名读,并带读。
3、会认字要让学生自己去记,让学生(或师)适时识字方法。
4、生字、词语回归课文,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看学生是否读正确。
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汇报、认读生字、新词。
3自主识字。
读课文、读后。
三、理解感悟:
1、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喜欢童话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2)你知道课文为什么叫“妈妈留下的葡萄树”吗?这棵葡萄树有什么含义?
2、针对学生的回答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3、4小节描写狐狸妈妈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 边读边悟,在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让我们带着对母爱伟大的崇敬,想象一下童话中的画面,再重温一下课文《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五、设置悬念:文中的结尾写到:小狐狸一直没找到妈妈,它的妈妈到底哪儿去了?大家想不想知道它的`妈妈去了哪?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这个问题……(宣布下课)
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讨论。
抓住重点句子朗读,理解母爱的伟大。指导朗读,感悟亲情!
指名朗读,溶入文中情境。
板书设计
7.妈妈留下的葡萄树
原因:小狐狸肚子饿
经过:找吃的,喊起来,没回来 母爱的伟大
结果:小狐狸见到树思亲
教学反思: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学习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在读文感悟的基础上,应该再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和极大的学问,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的道理。并学习“我”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5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读书对我们成长有很大好
处,谁能用古诗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一下读书的好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本很大
很大的书,读也读不完,这是什么书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来来
学习《读不完的大书》。
二、揭题
1、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2、那么就让我们快到书中去看看吧。
三、读中感悟,体验新知
1、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读一下本课的字词。(课件出示生词、展翅飞翔、两
军对垒、暑寒荣枯、井然有序、壁垒森严、随风摇曳、温柔细腻、雨后春笋)
3、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指的是什么?
(2)你是从哪知道的?(第一自然段)
(3)谁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4)大自然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好玩的、好看的)
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评议。
4、作者又觉得大自然哪好看,哪好玩呢?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
(2)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飞鸟、花草、鲜花、蚂蚁、果树、竹林、棕榈树)
5、选择一处或几处你喜欢的景物,小组内学。说说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
个自然段看出来的。(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1)大自然中写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读蚂蚁搬家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讶。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四、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美好的景象,辽阔的天空,浮云朵朵飞鸟翱翔,五颜六色的鲜花散发出沁人的'芳香,满山的果树,竹林生机勃勃,高大的棕榈树……
1、这时你有什么感受?
2、作者会有什么感受呢?
3、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五、你见过大自然的哪些现象?大自然给你带来什么样快乐?说说你的感受。 六、小结:说一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大自然中有哪些奥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像,用彩笔画下来。
板书 :
野外——飞鸟花草蚂蚁
读不完的大书 热爱大
自家——果树竹林棕榈 自然
《读不完的大书》教学反思
《读不完的大书》这篇课文是以童趣为主题的读书屋中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感受到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表现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设计教学时,我着重从“读” 悟”上入手,引导学生快乐学文、读文,识文。
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以丰富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这样既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又能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丰富其情感世界。比如引读的运用和教师的换位参与等都起到了激发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如何可以称得上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在字里行间学生感悟到了,大自然给作者提供了游戏的材料,自然的庭院让他欣赏到美,大自然的奥妙无穷,有着丰富的知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随后,让学生们说说大自然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有的孩子说自己奶奶家的院子里有许多的果树,到了秋天,自己站在小凳子上采摘鲜果,吃起来格外鲜美,有的说自己在路旁看蚂蚁搬家,想到天气的变化,还有的说大自然提供了太多的美丽让我们欣赏......听着他们的描述我觉得孩子们真正悟出大自然为什么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了。
这节课如果能在训练学生读的过程中,照顾的层面完整些,指导朗读时让基础好的学生带动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训练的效果会更好。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识部首“大字头”,积累有关词语,正确抄写5个。方法与过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一年四季各有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8个生字,认识部首“大字头”,积累有关词语,正确抄写5个。
教学难点:
知道一年四季各有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新学期来临了,你们有些什么愿望?
2、出示:愿望
有一个叫米佳的小朋友,他有四个愿望(出示),请你们听一听,他的四个愿望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学习课文。
1、配乐讲故事。
2、问:米佳有哪四个美好的愿望?
出示句子:
“冬天真有趣,我愿永远是冬天。”
“春天真美,我希望永远是春天。”
“夏天太好了,我巴不得夏天永远不过去!”
“秋天比任何季节都好。”
3、指导朗读。
4、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划出米佳的四个愿望。
5、深入了解。
(1)出示生字,重点:字音:追逐、兴奋。字形:郊。积累:五彩缤纷。
(2)师:他在说这些愿望时的神情是怎样的呢?请你找找。
(3)出示四句句子。
师:同样是高兴的.语气,课文中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请你们在句子当中找一找,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呢?
(4)米佳为什么会有这些美好的愿望呢?请你们读读课文,找找答案。
出示句式,练习说话:
因为冬天 ,所以我愿永远是冬天!
师:那么,在春天、夏天、秋天为什么也会有这些愿望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句,在小组中和你的小伙伴来说一说。
“因为春天 ,所以我希望永远是春天!”
“因为夏天 ,所以我巴不得夏天永远不过去!”
“因为秋天 ,比任何季节都好!”
三、复习巩固,语言积累。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或一小节,背一背。
2、用一句话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季节。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⑷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处要用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导入新课;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播放记录片《让历史来告诉未来》。
⑸讨论法。
2、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此文。
⑴朗读法。因为此文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朗读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从课外的资料搜集到课内的质疑解难,从导入新课到最后的总结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五、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岸的人格魅力。)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诗词的习惯
3、通过背诵,感受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美,学会善于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学重点]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朗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中国的`月亮“一片冰心”,她寄托古往今来诸多文人雅士的美好情感。也有人说,随意拾起一本古诗文的书,轻轻摇晃,哐哐当当地能掉下好几轮的明月。今天我们一起拾起苏轼那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明月”。
二、推进新课
(一)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丙辰(板书)
请一名同学朗读,强调读准字音的要求。
(二)读准节奏
2.幻灯片展示节奏划分。听名家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分析新课
(三)读出情感
3..师生共同探究词人的情感变化。
由此引出小序内容并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打出幻灯片)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4.全班齐读后教师点拨诵读诗词的要求:(打出幻灯片)
①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②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
③有感情。
5.分析上阙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明确:上阙主要写:把酒问月。对宫阙(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情感变化:悲伤—矛盾—无奈(板书)
第一次朗读比赛:推荐两位男女同学朗读比赛。
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须读出矛盾的感情。
师范读,并请学生在老师范读后,再次朗读。
6.分析下阙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明确:下阙主要写:对月怀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情感变化:埋怨—释怀—祝愿(板书)
第一次朗读比赛:推荐两位男女同学朗读比赛。
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须读出埋怨和释怀后豁达的感情。
四、师小结
这首词通过写作者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五、课外拓展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生共同体悟苏轼的豁达。集体诵读本首词。
六、拓展延伸
从这首词中,你在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啊,请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逆境以平常心去面对逆境。如果我们能好好的对待逆境,那么他将会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七、旧词新唱
共同欣赏音乐《明月几时有》
八、结束语:
音乐很美,词也很美,明月不老,经典永垂不朽,今天我们以月开头,在课的结束,我也借着苏轼的这一轮圆月,祝愿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学们花常开,月长圆,幸福常在。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你能举出哪些有关“月”的诗词?
3、人生有太多不如意,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谈谈自己看法。(200字左右)
板书:
上阙:把酒问月:悲伤—矛盾—无奈
下阕:月下怀人:埋怨—释怀—祝愿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由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习作提示,乡之怎样把这第一次的经过清清楚楚地告诉别入
教学重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较好地表达出来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
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写字,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第一次做饭……那么,在你做过的'这些"第一次"中,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呢?想一想,再把它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成长的快乐吧!
二、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的目标:
1.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
2.要把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资料链接
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引导学生找出本单元课文中有哪些内容与本次习作的训练目标同步,从中借鉴司法,使学生的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习作构思
引导学生如何选材,如何人手来写。
1.这次习作围绕什么来写?(第一次)
2.怎样才能把自己第一次的经过清楚地告诉别人呢?(指名回答)
说清自己第一次干的是什么,是怎样做的。
3.怎样才能把这次习作写好呢?(过程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4.讨论交流,确定习作材料。
五、资源共享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第一次",共享资源,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六、习作方法
根据本次习作特点进行指导。(课件出示)
1.把自己第一次做的经过写清楚。
2.可抓住场面细节展开描写。
3.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品源于生活,作者能抓住切身体验过、实际感受到的材料,写成优秀作品。
2、欣赏作品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矛盾的冲突,体现主题思想。
4、学习作品主人公对恶人寸利不让,对善人以诚相待的优秀品格。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刻画分析矛盾。
教学难点: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指导。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猜谜语:“口吐白云白沫,手拿两把利刀,走路大摇大摆,真是横行霸道 ”打一动物(螃蟹)
知道什么时候螃蟹最鲜、最肥吗?(麦子黄了梢的时节)这不,在一座海滨小城的早晨,一个活泼健美的卖蟹小姑娘,红扑扑的脸上挂着甜甜的笑,她身边立即围满了买蟹的人,其中,一胖一瘦最显眼,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王润滋的《卖蟹》
二、简介作者
王润滋:山东文登人,《胶东文学》的主编,1976年毕业于文登师范。这篇小说的题目是“卖蟹”。“卖蟹”的只有一人,买蟹的则有多人,“卖”而不是“买”,目的是突出卖蟹者的精神世界与风采。作者是根据他的切身体验过,实实在在感受到的东西,认真去创作,希望能“埋些东西进去”使读者有所收获。果然,他在1980年发表的这篇《卖蟹》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者围绕买方与卖方、买方与买方两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三、读课文扫清障碍,达到字通句顺地读课文,并把握小说中的人物。
1、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螯、擎、绺、皴裂、溻、嗫嚅、莞尔、舢板
2、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 找学生范读课文,
3、 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明确:主要人物有三个——过滤嘴、旱烟袋、小姑娘)
四、通读课文,看看作者主要是以什么手法刻画三个主要人物的,并分析一下他们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都运用了肖像描写:
过滤嘴——有位出众的胖子--------------像刚出锅的馒头。养尊处优、富态优裕。
小姑娘——那小姑娘不过十五六岁------带一股纯朴的农村气息。纯朴健康,活泼可爱
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过滤嘴——“差一刻”、“今天没门儿啦!回去吧,------”轻视别人、心存欺诈。
旱烟袋——“唔,唔-------”“唔,唔-------” 老实巴交、不知所言。
小姑娘——“吃剩下的,下顿要吃再煮------要中毒的!”心地善良、真诚如金。
都运用了动作描写:过滤嘴——两个棒小伙被他左一肩、右一膀扛到一边去了。贪小便宜,无公德。
旱烟袋——他急得左边转到右边,前面转到后面。 淳相厚道,不知争抢。
小姑娘——小姑娘忍住笑,把食指和中指绷起来------ 聪明能干。
都运用了细节描写:
过滤嘴——被蟹钳住的细节,贪婪可笑
旱烟袋——从口袋里抠索出一个又破又脏的小布包 贫穷无奈
小姑娘——小姑娘紧抿住嘴,眼里闪出亮光,纯朴善良
五、 赏析课文大胆质疑:
1、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小姑娘,原因:题目是《卖蟹》而卖蟹者是小姑娘,全文的主题——对劳动者美好心的赞美——也是通过小姑娘表现出来的)
2、 作者为什么要写议价过程?“过滤嘴”一再压低度价钱,小姑娘坚持“一分钱一分货”,写这些同后边的情节有什么关系?
(为下文作铺垫——过滤嘴一再压价,小姑娘一分不让但却把几只大蟹赠给了老伯,更衬托出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同时也为过滤嘴拾蟹螯埋下伏笔。)
3、小姑娘唱的那首渔歌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首渔歌赞美了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嘲讽“过滤嘴”的爱占小便宜,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了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
4、 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自由拓展:
以文中一个人物的口吻,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一段200字的短文
小姑娘眼中的旱烟袋
小姑娘眼中的过滤嘴
旱烟袋眼中的小姑娘
旱烟袋眼中的过滤嘴
过滤嘴眼中的小姑娘
过滤嘴眼中的`旱烟袋
七、家庭作业:
继续写完片段练习板书设计:
卖蟹
小姑娘—勤劳、善良、机智、开朗、豪放
过滤嘴—奸滑、冷酷、贪财、霸道 ︳ 细节描写
旱烟袋—忠厚老实、真诚直率
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以某某海滨小城的蟹市为背景,围绕买蟹卖蟹的曲折经过,向读者一层一层的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很有特色。个性鲜明、突出,道德品质的卑微与高尚,泾渭分明。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方言俗语的恰当运用,给小说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多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重点突出上述特点,尤其要分析小姑娘这个人物形象。
本文的主人公小姑娘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不仅要展示出他(她)多侧面的、立体的性格特征,还要表现出他(她)性格深层中的性格核心来,这样的形象才会坚实而有根底。王润滋是深谙这一点的。那么,小姑娘的性格核心是什么呢?是劳动之美和自然之美。小姑娘的母亲因患重病去世不久,但她没有沉湎于思母的悲痛之中,也没有像那些病态的"娇姑娘"一样躺在父亲的臂弯里,而是勇敢地随父亲走向了大海,用辛勤的劳动锻炼和改造自己,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正是劳动使她变得坚强、精明、自信、美丽,"像是一朵晨光下的花骨朵",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一个变革中的农村涌现出的年轻渔民的代表形象。小姑娘更是一个具有自然之美的形象,她像一方洁白无暇的美玉,没有旧的因袭重负,也没有沾染新的社会病毒。她是大自然的女儿,以一颗淳朴的心灵面对生活和人生。她是那样善良,得知"旱烟袋"的不幸遭遇后,她不由地热泪盈眶,慷慨地送蟹给老大爷。她敢爱又敢憎,面对"过滤嘴"的霸道、冷漠、吝啬,她小施心计就"骗过"了他。看到他最后的狼狈相时,她顽皮地嬉笑而去。淳朴、善良、正义、爽朗,这是多么可贵的美好人性。小姑娘丰富多样的性格特征中,因有了劳动美和自然美这两样底色,就变得坚实、灵动、飘逸起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教案06-08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7-30
语文教案【精选】07-25
(经典)语文教案07-26
语文《绝招》教案03-31
《语文园地》教案02-21
(精选)语文教案08-0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