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详细介绍:
教材分析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照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3.1.1认识厘米|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4+3=80+17=53+20=4+75=
61+8=20+52=20+35=48+50=
直接说出答案.
2.导入新课.
老师边演示边说明:老师的手里分别抓了一些花片,你知道老师哪只手抓得多一些?多多少?请你想一个办法?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新授.
1.操作:
1)同学做抓花片游戏,排一排比一比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多个?
2)除排一排的方法,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你是怎样想的?
3)引导学生看排成的花片想出从13个里面去掉8个,剩下的就是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用减法算。138=5.所以红花多,多5个。
同桌说说是怎么想的?
4)再抓几次比比看,谁抓得多,多多少个?(每次都要说出怎样计算花片比另一种花片多多少个)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合唱队女生有24人,男生有20人,求女生比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和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求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
板书:2420=4
集体口答:
3)求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也就是求什么?该怎样解答.
3.老师小结:
像这样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题目物品们可以用减法计算,从较大数中去掉同样多的一部分,就得到多的那一部分.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1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2.完成想想做做2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3.完成想想做做3
1)指名说说题意,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怎样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3)集体回答后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求美术组比航模组多多少人还可以怎么说?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少多少?)的实际问题,想想像这类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五.教学后记:通过图文结合,能让学生更直观,学得轻松.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 创设生活情境
1、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干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
同学说出: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12分米
师:怎么铺?会多出来吗? 18分米
同学说出:每行铺18快,铺12行,不会多出来。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2 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
师:怎么铺?
同学说出:每行铺9快,铺6行。
师:有没有其它铺的方法?
同学说出:我用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每行6块,铺4行,也正好。
同学还可能说出:用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地。
让同学小组讨论:按要求能不能铺?让同学明确要锯分铺了。
师:还有其它铺的方法吗?
让同学说出:还可以用边长6分米的正方形铺地,每行3块,铺2行。
师:哦,原来小红家卫生间有这么多的铺法?
小红爸爸要铺得快一点,那一种铺法最好?
[设计意图:课始,创设生活情境,将同学有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通过设疑,让同学从这些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这样的情境,一是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初步培养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激发了同学探求知识的.欲望,同时又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学习的目标。]
二、引导自主探索
1、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师:那我还要问一问,你们是怎么想出可以用边长是1、2、3、6分米的正方形地面砖铺呢?
让同学说出:①1、2、3、6都是18的因数,又都是12的因数
②1、2、3、6是18和12的公有的因数
师:18的因数和12的因数有几个?能举完吗?
让同学说出:能,只有4个,个数是有限的
师:我们可以把这4个数叫做18和12的公因数,最大的一个是几?
师:谁给它起个名字?
由此引出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同学掌握笼统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同学的“发现“意识,引导同学参与研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同学潜能,能让同学通过努力,自身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求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来探索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 1.08 7 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菜籽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授新课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
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除以12表示什么?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减去100%表示什么?
(4)小结解题方法:
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课本第93页例3和“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类问题实际上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以百分之几来表示。由于有相关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所以这里只通过例3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其他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等问题则安排在习题中让学生尝试解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方法一: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提问:1400×12%表示什么?再加1400表示什么?
方法二:1400×(1+12%)
=1400×112%
=168(册)
提问:1+12%表示什么?再乘1400表示什么?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籽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2100千克,用油菜籽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时、分、秒和长度单位千米、毫米的认识和理解,会运用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计量单位)想一想,本学期的计量单位包括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整理与复习时、分、秒
(1)出示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
①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
②1时、1分、1秒在钟表上怎样规定的;
③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做练习,出示课本132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汇报时,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整理与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并板书: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做练习,出示第132页第4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形,说说每个图形各呈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合适的长度单位。窗户宽120(),三峡大坝高185(),飞机每分飞行13(),小朋友每时步行3()。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做练习第104页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四、解决问题
我们前面整理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下面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呈现课本第105页第15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思考,梅花鹿、长颈鹿的高各是多少?
C班内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和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D学生解决第15题的第(2)小题,并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只手呢?你用右手做什么?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教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
(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桔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为什么?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教师: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页,当前在第1页123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p2---4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
3.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新。
三.重点难点
1.计数单位以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2.数级,数位,计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四.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仪。
创新点:注重以旧知带新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5.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话。
P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6.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
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并进行板书
(二)讲授新课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四人小组计论,再汇报。
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读呢?
(2)教师拨算珠,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10个
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lO个一百万是一千万,lO个-千万是一亿。
(3)结合板书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4)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5)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足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2)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3)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
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
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
(4)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
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干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看书质疑。
问: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1.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
(2)每相邻的两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3)说说万级中各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4)有34560783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2.课本p4页的做一做。
3.判断题:
(1)十个一千是一万。()
(2)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5050中这两个5表示的数值是一样的。()
(四)课后延伸
看书:p2---4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2.情感目标:
(1)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2)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卡片(每组9张),各种铅笔(每组各8支)。
教具准备:
各种文具盒、各种玩具、各类书、若干个瓶子。
教学策略选择: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学生对单一标准分类生活中接触的较多,不必教学一课时,可把这两部分内容合并为一节课来上,重点放在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这块内容上。同时,我认为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因此,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孩子怎么分,孩子就怎么分的幼儿分类水平上,而应重点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这一要求,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让学生能较快的从事物的大小、形状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中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他的稚嫩的眼光去划分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学习单一分类)
1.【设计意图:学生6人一组,教师在上课前两分钟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文具盒、玩具、书各若干件),让学生感受到教室讲台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2.引出分类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看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你们瞧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生:乱七八糟、不舒服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堆放好;文具一类、玩具一类、书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愿意上来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学生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比有什么不同?(生:舒服了,整齐了、美观了。)
师:是呀,这样一分,看过去就非常得整齐。刚才,我们把一大堆的杂物按照同一类物品为标准对他们进行了分类。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这堆瓶子,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1.【设计意图:预先把第39页的“做一做”进行了改编,并用彩色卡纸做成水果卡片。把原来同一形状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绿色的),改为同一形状,底色却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另两种形状也各有三种颜色)。并把制作的9张卡片放在1个大信封里,让6人小组的小组长保管。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水果卡片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不断地细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分铅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2.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师:现在请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看看是什么呀?(学生倒时,请上来整理的四位学生把讲台上的物品装进袋子。)
(生看好后,答:水果卡片。)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分类前我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将怎样分,是按什么分的?想好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当一个同学在发表他的想法时,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等他讲完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对他的话进行补充。
(3)分好后,你们小组也可以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谁做介绍员,谁配合拿卡片。
听口令开始操作,教师巡视。等学生操作完后,请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请一组学生上来汇报,教师指导:按什么分,分了几堆。)
师:下面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的?(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后来学生又指出可按水果有没有叶子分,卡片有没有角分,水果有没有柄分等多种分类方法是我课前所没预料到的,所以这个环节由于学生的出色表现上得很精彩。)
师:同样是这9张卡片,我们刚才按照形状、颜色、种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了分类,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再动手把自己小组没分过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原来同一类物品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3.再次实践,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再来动手分一分,请大家把(2)号信封倒出来,现在大家的桌面上有很多铅笔对吗?请继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一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统计分的方法有几种?请分的方法最多的小组上来汇报,汇报前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看看他们分的是否合理。如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向他们小组提问。(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灵活操作。)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分类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接触到分类,你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或接触过分类?(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当追问:是按什么分,有什么好处。)
四、活动,充分利用教室资源,让学生把全班同学按不同的标准把人进行分类,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分类,最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把我们一(4)班全班同学分分类,好吗?(学生自由分类,分完后汇报交流,交流过程中,可请其余学生按汇报学生要求进行配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进一步巩固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求出减法中的未知数x,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练习十七第5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提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3、25()=15()34=62
说出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如果把题目里的()换成x,就是怎样的两题?(板书:25-x=15x-34=62)
说明:这样的题就是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2、学生试做。
(1)提问:这两道题里的x你会求吗?请大家试一试。指名板演。提问;第一题怎样算的?为什么用减法?
指出:求减法算式里的x,也要先看x是减法里的什么数,再根据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这个数等于什么。这里x是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差,所以先得出x=2515,再算出x=10。把x=10放到原来的式子中算一算,看一看2510是不是等于15。
(2)提问:第二题怎样算的`?为什么这道题要用减法算?请你用原来的式子算一算,x=96对不对?
(3)随能再说一说,都是求减法算式里的x,为什么第一题要用减法,第二题要用加法?(看清x在减法中是什么数,如果x是减数,就要用被减数减差来求结果;如果x是被减数,就要用减数加差来求结果。)
3.巩固练习。
(1)说出x是什么数,x等于怎样的式子。
X-50=30x-38=12x-46=15
50-x=3038-x=1246-x=15
(2)做想想算算第1题。
4.教学例8
(1)出示例8
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想?哪个数用x表示?这道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请大家做一做,求出这个数。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解答的?
5.做想想算算第2题。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七第6题第(1)小题。
2.做练习十七第6题第(2)小题。
3.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8、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第五册第100~102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能读写几分之一,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交流思想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充满好奇心,喜欢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一根长1分米的线。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做分数的过程中认识几分之一,能较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分数是人们在长期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它不仅代表一个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更是一个包涵丰富思维的活动过程。因而要全面地认识分数,就必须让学生经历这个产生的过程,在动手做数学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积极探索交流的氛围中不断完善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扶放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小明和小红这对好朋友来到了郊外进行野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四个苹果、两瓶矿泉水、一个蛋糕)
那你们决得怎么分才最公平呢?(平均分)
下面请同学们帮帮忙,用手势告诉我怎么分?引导学生将各种食物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个的`情况,为了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设疑激趣,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展现自我,此时的他才会把所有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
二、新授
1、认识1/2
我们用圆片来表示这块蛋糕,刚才我们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其中的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那右面这一份该用什么表示呢?为什么?(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教学1/2的写法。
那你能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吗?
问:刚才大家折的方法不一样,却都折出了这个长方形的1/2,这是为什么?
你还能将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平均分,得到它的1/2?
[设计意图:认识1/2是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支撑,因此,采用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表示蛋糕、长方形纸片的1/2等活动,在脑海中建立起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此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2、认识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四份、五份,我们又该怎样表示其中的一份呢?
完成第1题。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叙述。
创造一个分数.
活动要求: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四种材料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四人一组每人各选一种材料来表示它的几分之一,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完成第2题
有四个小朋友也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大家看看对不对?(用手势判断)
[设计意图:在认识1/2的基础上,由感性经验作背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放手让学生借助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长1分米的线等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学生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可创造出几分之一。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从而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3、自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等,它们都是分数。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你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吗?让学生自学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分数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尝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4、比较分数的大小
轻松一下,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经过火焰山,那天气可真是热.猪八戒直喊:渴死我了! 于是孙悟空买了一个西瓜,他们把这个西瓜分成了它的1/2、1/4、1/8、1/16,如果你是嘴馋的猪八戒,你会选最大的一块?还是最小的一块?那你会选择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呢?先猜一猜,说说你的理由。
四人一组合作,每人选择四个分数中的一个,在圆片上用水彩笔表示出来,再进行比较.
考考你:那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哪个大呢?和一比较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经过猜测、操作、讨论、发现,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应用
1、元旦快到了,三(1)班的同学出了一期新的黑板报,看看有哪几个栏目,大约各占黑板报的几分之一.
2、介绍生活中的分数
3、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17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6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8-01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21
小学数学教案06-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