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时间:2023-08-15 10:20:32 教案 我要投稿

《草船借箭》教案(精品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船借箭》教案(精品15篇)

《草船借箭》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设计意图: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草船借箭》教案2

  【单元目标】

  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本课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2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指导方法】

  抓因果读故事,抓语言观内心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了解人物关系,导入课文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而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随机板书背景图)今天我们共读名著《三国演义》中记述的孙、刘联军内部发生的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弄清前因后果,读懂故事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故事脉络。

  指导梳理故事脉络: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谁?故事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箭”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相机板书:周瑜逼箭 诸葛亮借箭 鲁肃助箭 曹操防箭 诸葛亮交箭

  2、运用抓前因后果法读懂故事

  摘读故事开头结尾,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板书前因后果)

  理解“妒忌”:(1)词意: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2)换词比较:羡慕

  预设: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应从情节入手。不能简单地认为周瑜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圈套陷害诸葛亮就是整个事件的起因,它只不过是展开矛盾冲突的契机。周瑜为什么要跟诸葛亮过不去呢?很显然,诸葛亮因“挺有才干”而遭妒忌,这才是事情的真正起因,抓到了这点,才能抓住本质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导问: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三、精读故事,抓住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1)讨论:你认为“三天造箭十万支”这可能吗?既是同盟军,周瑜给诸葛亮出此难题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2)导:原来周瑜请诸葛亮明里是----共商国事,暗里却是----设下陷阱。周瑜怎样一步步设下这“温柔的陷阱”?默读第二段,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对话内容。

  (3)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自由说读懂了什么,感受是什么?

  导读周瑜的话,分句采访“周瑜”:你心里真正的想法(目的)是什么?

  a理解周瑜话中的“希望”一词:这里的希望和我们日常表达时的意思一样吗?区别是什么?b理解句子“周瑜很高兴”。

  小结: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却磨刀霍霍,在谈笑风生中,一步一步地把诸葛亮引进温柔的陷阱。周瑜逼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造箭,原来不是为了与曹军交战,而是----引读----“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

  (4)导: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他可是三国人物中智慧的化身。为什么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

  预设重点交流,读句子:必然误了“大事”,他心中的大事是-----?周瑜心中的大事是----?你读出了什么?练读句子想象诸葛亮怎样回答“只要三天。”你又读懂了什么?

  (5)合作讨论:给诸葛亮的话加提示语。交流朗读,齐读对话。

  四、总结拓展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试图用短期内造十万支箭的阴谋刁难诸葛亮,双方这一番“舌战”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周瑜面和心毒,笑里藏刀,而诸葛亮料事如神,将计就计,草船借箭终获成功。周瑜长叹一声-----?你从这声“长叹”里读出了什么?

  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原著:“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总结:三国故事之“草船借箭”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非凡才干。因为有才干而遭周瑜妒忌,又因为有才干令周瑜自叹不如。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品味人物语言,人物形象就鲜活起来了。

  拓展歇后语讲故事: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神机妙算 料事如神)

  五、阅读作业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到了什么呢?课外阅读课文或原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4个生字,会写“商议、探听、推却”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抓住课文中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能按事情的发展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清事件发展的因果。

  教学准备:

  大字课文(三国演义)赤壁之战部分影像资料ppt

  教学过程: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观看赤壁之战影像资料,了解相关人物形象。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和周瑜为主的课文。

  2、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审题激趣。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解决生字词障碍。

  妒忌(jì):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周瑜:三国时东吴的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诸(zhū)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才干:办事的能力。

  军令状:接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处罪。

  惩(chěng)罚(fá):严厉地处罚。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的名将。罪(zuì):作恶和犯法的行为。甘受:心甘情愿地接受。

  幔子:帐幕。自有妙用:自然有巧妙的用处。翎(líng)毛:鸟翅上、尾巴上的长羽毛。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谁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怎么样借箭?用什么借?最后借到箭了吗?

  2、师:我们把草船借箭事情发展的过程分为原因、准备、过程、结果,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周瑜设套三天赶造十万支箭

  草船借箭的准备:二十条快船草人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回南岸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3、师:据此提纲给本文分段:

  一(1、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四、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本文是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来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借箭是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草船借箭》教案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

  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

  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

  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

  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 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 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

  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

  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

  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

  (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

  (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

  汇报:

  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 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 (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

  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

  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

  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

  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

  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

  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

  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

  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

  总结:

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

  三、 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 诸葛亮----神机妙算 (识人心 知地理 晓天气) 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

  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 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草船借箭》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三国,导新课

  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看过)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那些人物?(学生发言)

  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吗?(学生各抒己见)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

  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大多数同学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有些初步了解。老师抓住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自由的读读课文找出借箭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1.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汇报交流

  (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经过(3—5自然段)结果(6—9自然段)

  (2)、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

  师: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探究性学习作好了铺垫}

  三、合作探究,领悟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

  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中的那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1.学生默读课文把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用波浪线画下来。

  2.小组互动,快速讨论、交流,准备汇报。

  3.全班互动,交流研究成果。引导品读感悟。

  ——算天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②但是光读这句,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出诸葛亮之所以敢立下军令状,是因为他在三天前就算准了这场雾。)

  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齐读)”

  ——算人。

  (1)算到了曹操谨慎多疑。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抓住“笑”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说说诸葛亮在笑谁?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如:笑曹操的'谨慎多疑,笑周瑜的自不量力,笑自己的神机妙算......根据诸葛亮不同的笑进而读出不同的语气)

  诸葛亮虽然笑着说,但他并没有把要说的话说出来。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诸葛亮会说什么(指导学生练笔写出诸葛亮没说的话。如: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因为他太谨慎、太多疑啦!周瑜想害我,太自不量力了吧......)

  (2)算到了鲁肃不会告密

  鲁肃虽是周瑜的心腹,但生性忠厚老实。就是因为诸葛亮对鲁肃十分了解,就算准了他不会告密(引导学生找出句子: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算准了借箭的位置

  师:诸葛亮不仅能算天、算人而且还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引读:“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因为诸葛亮考虑周密,非常清楚借箭的地理位置,是他的巧妙安排。你们觉得诸葛亮怎么样?(神)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师:周瑜哪里不如诸葛亮?(通过与诸葛亮对比,感受周瑜形象:心胸狭窄,自不量力......)

  {设计意图:以文眼“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的读去感悟语言文字,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富有形象色彩的语言植根在孩子们的语言世界中。}

  四、总结全文,以读促读

  1.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民族的化身,智慧的化身。

  2.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或三国中的英雄人物,课后再去好好地读一《三国演义》这部经典著作。

  {设计意图:由三国开课,又由三国结束,使整个课堂前呼后应,完整一体。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继续读《三国演义》从而激发学生好读经典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同,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案6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1)(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3)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草船借箭》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妒忌、神机妙算”等重点生字词,了解故事情节以及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圈点勾画的方法,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难点】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动画播放,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动画,请同学们欣赏,并提问:动画中讲的是什么故事。

  2、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弄清草船借箭的真正起因,了解诸葛亮成功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1、默读课文,并且回想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部分: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部分: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部分: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2、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借箭成功呢?用一个词概括。

  明确:神机妙算。

  (三)合作学习,分析原因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明确:

  ①“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冲刺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识天气)

  ②“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把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挡,使受箭面积大。

  ③“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④“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是笑着说的。说明他胸有成竹,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出动,只叫人朝他们射箭。

  2、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明确: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五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人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射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射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知人心)

  3、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呢?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明确: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经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懂地理)

  4、同学们概括一下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同桌交流。

  明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对地理位置十分熟悉。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题目是“借箭”,为什么不用“骗箭”或“取箭”呢?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的故事,课下积累,与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

  识天气、知人心、懂地理

《草船借箭》教案9

  一、设计理念,汲幽露以揉濯

  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书本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走进语文天地,汲取文化精华,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了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大语文天地,我设计了本次语文综合性活动。

  二、活动目标,积水成渊蛟龙生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少年版)的基础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故事,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多媒体为载体,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能力及听、说、读、写、演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挖掘源头活水

  课前发给学生《三国演义》原著中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内容、《草船借箭》的课本剧。引导学生熟读《三国演义》(少年版),浏览原著编目,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馆借阅各种相关资料,准备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诗词、表演片断、朗读片断等。并选出朗读组组长、表演组组长,由组长与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商议并排练好朗读片断及表演片断。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博士头饰。

  四、教学过程,任凭百舸争流

  (一)以《草船借箭》为引子,激发兴趣

  1、播放《草船借箭》录像片断。设疑:这个片断反映的是什么故事?出自哪一部名著哪一回?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全班抢答。

  2、教师小结:《三国演义》这部名著不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语言表达形象生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文艺中,看谁了解到最多的三国知识,我们将要评出这一次活动的小博士。现在比赛开始,看谁能当上三国文艺小博士。

  (二)以课件为载体,激活知识

  课件出示按钮画面,画面内容如下:

  辞海拾贝才华展示脑力冲浪成语歇后语讲故事朗读表演写一写评一评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三国地图三国连环画

  学生自由选择以上内容选答题目,教师相机点击课件,凡答对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选择开心一刻中的内容。(答题形式多样化,可以个别答、小组答或全班抢答)学生答完每部分内容,教师要加上合理的评价,并要注意用上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始终保持参加活动的兴趣。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加上自然的过渡语。

  课件中的'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

  1、成语:(1)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力赞美的一个人物,你能用哪些成语来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鞠躬尽瘁、忠心耿耿、能说会道、料事如神)

  (2)你能讲出其它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吗?(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如鱼得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歇后语:(1)课件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

  (周郎的计谋

  诸葛亮弹琴

  诸葛亮的鹅毛扇

  关公照镜子

  张飞穿针)

  (2)出示草船借箭、刘备摔阿斗、周瑜打黄盖、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公赴会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歇后语。

  (3)指名补充课件以外的歇后语。

  B、【才华展示】

  讲故事:《三国演义》中的哪个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选择你喜爱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配上动作。

  朗读:请朗读组同学展示朗读才华,看哪一组的同学最能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课前已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三组,由组长分配好朗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原著片断、《草船借箭》的剧本相应片断、《草船借箭》的原文相应片断,朗读形式由小组成员决定。可齐读、分角色读、领读等。)

  表演:请你自找伙伴演一演课前已准备好的三国故事。(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C、【脑力冲浪】

  写一写:让我们坐上时光穿梭机,去跟三国人物交个朋友。请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评一评:课件出示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张飞、关羽、赵云等)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你评一评。

  教师小结:评人物时,要客观,既要看到人物的优点,也要看到人物的缺点。比如:周瑜在《草船借箭》一文中妒忌心强,但在《赤壁之战》中,他又有很高的指挥才能,苏轼在《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还赞美了他,请大家共同欣赏《赤壁怀古》。

  D、【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三国地图(魏蜀吴地图、荆州图)三国连环画(草船借箭、赤壁之战)。

  (三)以评比为契机,激励学习

  由全班同学一起推选出各个节目的小博士,并为他们戴上三国文艺小博士头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延伸,涓涓细流入江海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这一节课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诗词、成语、歇后语等。这只是沧海一粟,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从其它名著节选出来的片断,更进一步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其它名著,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写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我们将会举行《四大名著》知多少的活动,老师期待着大家再次走进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去寻找更多美丽、发光的贝壳!

  评析:

  学生学完《草船借箭》后意犹未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还不能很好地了解。我根据课后题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从《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引开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草船借箭》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设计

  教时 第一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1)

  (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3) 出示小黑板

  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 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 朗读

  欣赏

  评价

  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

  教时 第三教时 时间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环节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一)巩固字词

  1、听写词语:

  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反馈:

  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 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

  挺有才干——神机妙算

  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

  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

  板书 草船借箭

  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

  船近曹营 擂鼓呐喊

  曹操惊疑 万箭齐发

  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后

  小结

《草船借箭》教案11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习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12

  【教材理解】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学情简介】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借助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周瑜自叹不如的形象。)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并出示电视课堂里的小朋友的示范读。

  (设计意图:插入农远资源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更好地体会诸葛亮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②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共3条

  三笑鲁肃:想些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体会,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品出人物的特点。)

  ③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④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⑤你们说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设计意图: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其文学价值不是一两节课可以领略。,本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投入其中,受其熏陶,实行“大语文阅读”的策略。)

  八、板书设计: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齐读。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用哪句好?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

  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

  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

  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

《草船借箭》教案1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习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平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草船借箭》教案15

  一、教学要求:

  1、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2、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3、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四、教学时间:

  1课时

  五、教学内容:

  学习二、三、四段。

  六、教学过程:

  1、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3─5节后答)

  2、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①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②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3、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6─9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①用“__”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②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4、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5、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__”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6、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①擂 ②船

  7、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8、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9、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①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②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③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10、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11、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11、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①嘲讽、动摇军心;

  ②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③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1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14、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15、“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16、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三天有大雾;②鲁肃会帮忙;③二十只船够;④船头东西摆;⑤士兵擂鼓喊;⑥只管饮酒乐;⑦出发、返回妙。

  17、“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①还击;②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18、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19、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03-02

《草船借箭》教案09-06

草船借箭教案11-29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02-08

《草船借箭》教案(精选23篇)03-10

草船借箭的最新教案02-26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2-26

《草船借箭》教案15篇09-18

关于《草船借箭》教案四篇02-03

实用的《草船借箭》教案3篇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