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科学教案【优秀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水果照相馆”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苹果、桔子、香蕉、葡萄、石榴等水果的名称、颜色、味道,教学过程中幼儿听的十分认真,在回答问题时也十分积极勇跃,教学活动中幼儿们表达了对水果的喜爱之情,整个活动中让学生拥有了宽松而又富有高涨热情的说话的愉悦氛围。
活动目标:
1、喜欢水果,能正确说出几种常见水果的名称,并了解其典型特征。
2、认识几种比较特别的`水果,感知水果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请每位幼儿带1-2样水果来园,盛装在大篮子里或用一块大布盖好。
2.各种水果的图片或照片若干。
3.各种水果的粘纸。
4.裁剪好的做相框用的各种彩色纸条。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1.以水果照相馆的情景导入,引导幼儿看看哪些水果来拍照了。
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苹果、橘子、香蕉、梨等)鼓励幼儿正确说出其名称,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水果的典型特征。如: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带来的是什么水果?(苹果)和苹果娃娃问个好吧!苹果娃娃长得什么样?有谁吃过苹果?苹果是什么味道的?我们给苹果娃娃拍个照吧!(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做照相机的样子)
3.向幼儿介绍几种比较特殊的水果,如猕猴桃、芒果、椰子等,让幼儿知道这些水果的名称。如:这位水果娃娃是谁?(猕猴桃)你们愿意和它握握手吗?(感受猕猴桃表皮的粗糙和毛茸茸的特征)
二.扮演水果娃娃。
请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粘纸粘在额头上,扮演自己喜欢的水果,拍一张“集体照”。
三.为“水果”照片制作相框。
1.照片“冲印”好(出示各种照片或图片)后,激发幼儿产生为水果制作相框的愿望。
2.幼儿制作,教师个别辅导,提醒幼儿粘贴时不要把水果盖上,只装饰边缘。
3.把制作好的想矿布置在活动室墙面。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及多媒体课件了解雨的形成。
2.喜欢探究自然现象,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3.掌握正确的避雨方法,学会自我保护。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煤体,小实验的工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听歌曲《大雨小雨》。
T: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孩子们仔细听,然后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加动作)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雨的形成
听到了什么?(下雨)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下雨吗?(……S)小朋友说得到底对不对呢?听了《小水滴的旅行》这个故事,也许你就会明白了。
师讲述《小水滴的旅行》。
我是江河里的一颗小水滴,平时我和伙伴们生活在妈妈的怀抱中可开心了,太阳公公升起来了,火辣辣的,照得我们浑身暖洪洪的。不一会儿,我们的身子变轻了,慢慢地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向空中飞去,大家快乐地叫起来:“我们长翅膀啦!我们长翅膀啦!”原来,我们都变成水蒸气了。
我们飞呀,飞呀,越飞越高,天空中的温度越来越低,真冷啊,我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紧紧地抱在一起,越抱越紧,风爷爷带着我们在空中飘来飘去,人家都把我们叫做白云,温度更低了,越来越多的伙伴向我们涌来,云朵越积越厚,越积越重,白云都变成了乌云,满天的乌云,这时风爷爷更是“呼——”“呼——”刮起了冷风,我们冷得缩成了一团,变成了小水滴。于是我和伙伴们争先恐后地从天上跳下来,地上的小朋友欢呼着“下雨了,下雨了!”
提问:故事听完了,你们知道雨是谁变的?(小水滴)
都有谁帮助了小水滴的'呢?(……S)
小水滴先变成了什么?再变成什么?最后又变成了什么?
第二遍欣赏
下面我们再听一遍故事,请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想小水滴共经过了几次变化,是谁帮助它的?(幼儿听故事)
提问:小水滴先变成了什么?是谁帮助它的?(……S)
再变成了什么?(……S)最后又变成什么?(……S)
三、小实验,幼儿观察
师操作器具,并讲解给幼儿听。
演示水 水蒸气 云 雨滴的过程。
四、结合多媒体,学习自我保护
提问:
1.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小结:淅淅沥沥的小雨让种子发芽,花儿开放,雨后的空气比较新鲜,人们会感觉特别地舒服。
2.突然传来了“雷声”,但夏天,有时会下很大的雷雨,如果雷雨过大就会引发洪水……
出示雷雨引发灾难的图片。
3.组织幼儿讨论雷雨时如何进行防护。(幼儿讨论)
小结:室内:要关紧窗户,拔掉所有的电器的插头。
室外:到最近的房子里去躲雨。
雷雨时不要打铁柄的伞,手里不拿铁做的东西。
雷声特别的猛,那我们千万别走动,赶紧停下来,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
师生一起演示动作。
五、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小朋友真棒!不仅知道了雨是怎么来的,还学会了雷雨时怎样保护自己,现在我们一起来表演一
演示:在室内(活动室)我们该怎么做?
在室外,我们如何保护自己。
自由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南宋朱熹也背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动态的画面会引起幼儿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贯穿了始终,使雨的形成,雨带来的灾难,雷雨时的保护。这一自然现象以生动画面展示给幼儿。科学课上离不开科学探索活动。我把雨形成的过程通过实验演示给幼儿看,并让他们用身体动作表演雨形成的过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活动的结尾创设小河、院外,室内等生活场景,让幼儿在情境中演练雷雨时如何保护自己,把活动推向**。
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吹泡泡是幼儿平时十分喜欢的游戏,将“泡泡”这一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活动内容,满足了中班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清水、砂糖、盐、肥皂、洗衣粉、洗洁精等材料,引导幼儿通过猜想、比较、记录等方式进行探索,发现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吹出的泡泡形状是一样的;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泡泡水,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满足幼儿对泡泡的好奇心,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吹泡泡带来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探索用多种材料配制泡泡水,能大胆猜想、实验,会简单记录。
2.能与同伴相互商讨,发现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吹出的泡泡形状是一样的。
3.体验制作泡泡水、玩吹泡泡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的瓶子,清水、砂糖、盐、肥皂、洗衣粉、洗洁精。
2.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记录表、各种形状的记录贴,抹布。
3.“幼儿学习材料”——《快乐总动员》。
活动建议:
一、出示神秘彩色瓶,引导幼儿猜想。
提问:猜一猜瓶子里是什么?哪个瓶子里的.材料能吹出泡泡?
二、请幼儿自己尝试,探索用多种材料配制泡泡水。
鼓励幼儿试一试、配一配、吹一吹,看哪些材料能配出泡泡水,记录实验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三、出示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请幼儿猜想并尝试记录。
提问:这些吹泡泡器分别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吹泡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引导幼儿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四、请幼儿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知道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1.教师导语:现在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吹泡泡器试一试,看看三角形的吹泡
泡器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正方形的吹泡泡器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圆形的吹泡泡器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请幼儿分组进行实验,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帮助记录。小结: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带着自己配制的泡泡水和吹泡泡器到操场上玩吹泡泡的游戏。
2.请家长指导幼儿阅读《快乐总动员》第 28 页,尝试在家自己动手制作泡泡水,探究将材料混合是否可以制作出泡泡水。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
3.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活动反思:
有爱心的小安妮因为喜欢昆虫,而去收集死去的昆虫和蜕下的皮,给昆虫自由的生活空间,甚至在梦中,自己都变成昆虫,感受当昆虫的乐趣,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出对昆虫的喜爱。为了让孩子了解昆虫,课前让孩子们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中来。
1、注意学法的指导。紧扣 “爱”字,突出重点。在课堂上,以“爱”字贯穿全篇课文,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突出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在第二课时教学3——5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安妮很喜欢昆虫,她是怎样做的'?”展开学习。首先,我让学生勾画出3——5自然段中能概括写安妮怎样做的句子;然后,具体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她是怎样喜欢收集昆虫的;最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习后面的内容。
2、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指导写作,我抓住第二自然段先概括在具体的写法,让孩子们在自读自悟的基础能够进行仿写,通过检查可以证实大部分孩子学会这一写法。课文的2——5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重点句展开叙述的,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写作特点来学习。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我喜欢昆虫来写,但每个自然段写一个方面。
小百科: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在所有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中占了超过50%,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 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 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
科学:胖胖的小肥猪
活动目标:
1、学习从上到下地观察猪,了解猪的外形特征。
2、了解猪与人民的.关系,知道猪的用途。
3、能按要求与同伴一起有序地进行参观活动。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猪叫声磁带。
2、联系参观养猪场。
活动过程:
1、放录音,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这是谁在叫?原来是猪宝宝,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猪宝宝好吗?
2、交代参观养猪场的要求,引导幼儿有序地进行参观活动。
3、参观猪场,引导幼儿观察小猪的外形特征。建议教师这样引导:
(1) 小猪头上有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2) 我们一起来学学小猪扇扇大耳朵、翘翘大鼻子。
(3) 小猪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有什么?
(4) 身体后面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
4、了解猪与人们的关系。
提问:
(1) 猪肉可以干什么?
(2) 猪皮可以做什么?
(3) 猪粪可以干什么?
(4) 猪毛可以做什么?猪毛有什么用?
5、师生共同进行喂猪。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猪喜欢吃什么?你想喂猪吃什么?
结束参观活动
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观察猪的外形特征,学习猪的谜语,感知阅读汉字“猪”,请幼儿说说:哪些东西是用猪身上东西制作的?并在方块里打√。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9-07
【精选】科学教案09-06
科学教案【经典】09-08
科学教案(精选)08-16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经典)科学教案07-25
科学教案[经典]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