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体间的间隙大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1
活动要求:
1、能认真观察、胆尝试,发现物体都有自然下落的现象。
2、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下落速度不同,并获得正确比较的方法。
3、能清楚地记录和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羽毛、垫板、同样纸片、塑料袋、沙包、各种小型玩具、记录表等。
活动过程:
1、探索物体有自然下落的现象。
1)幼儿猜想:老师手上有什么?要是我松开手,它会怎么样?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吗?
2)幼儿试验:请小朋友运用多种材料试一试,看看和刚才的猜想一样不一样。小朋友交流馈试验结果。
2、比较不同物体下落的速度。
幼儿猜想:老师这里有沙包、羽毛、塑料袋,你们猜一猜,他们谁
落得最快、谁最慢?
2)商讨正确的比较方法:怎么比才公平?
提出记录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比一比,看看什么落得快、什么比较慢、
什么最慢,并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边探究边尝试记录,并交流比较自己的'发现:你是怎么比的,发现什么?
3、探索一模一样的相同物体和同一物体不同变形落下的速度一样吗?
1)幼儿猜测:这两张一样的报纸,同时松手,它们会同时落下吗?
2)幼儿实验探究,交流自己的发现: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本园教师观察思:
适宜性行为:
1、提供较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2、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能试图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我建构经
验,而不是教师进行简单的灌输。
3、教师能注重在活动中让幼儿获得一种科学比较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其它内容的学习都受用。在探索科学比较方法的时候,教师注重启发与引导,例如: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什么东西落的快,什么东西落得慢?”当幼儿说出同时往上扔的时候,教师没有否定,而是按照幼儿的说法演示,让幼儿发现这样比会出现物体扔得一高一低的现象,这样比不公平。最终获得正确比较的方法。
4、能用记录图谱的形式,助幼儿记录并延续活动,有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形成较完整的经验。
不适宜性行为:
1、问题:将塑料袋、羽毛、盖子的下落速度按顺序记录在图谱上。
原因:虽然强调是老师的实验结果,但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是很的,而这一结果实际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记录无法重复验证,所以不适当。
对策:只要标出速度最快的盖子即可,对塑料袋和羽毛不必排出顺序。
2、问题:家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比较,但得出的结果却不同。
原因:投放的塑料袋和羽毛之间比较的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干扰,如塑料袋会粘在手上;揉在一起的塑料袋和张开的塑料袋之间又有差异……
对策:材料投放进行调整。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2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
2、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2、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石头。
3、记录实验过程。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石头,因为石头占的地方,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石头,没有成功。
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3
一、活动题目
物体间的空隙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操作,感知物体的内部是有间隙的;同一容器内的物体与物体间也是有间隙的。培养幼儿科学、有序、合理安排空间的'思维方式。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每组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空广口玻璃瓶、一碗石头(10块左右)、2/3碗小石子、l/3碗沙子、1/3碗水(矿泉水瓶也可)、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记录纸和笔、指偶小兔。
五、活动过程
让幼儿观察桌上摆放的实验用品:石头、小右子、沙子和水、一把小勺、一根筷子、画有玻璃瓶轮廓的纸和笔。
说一说,石头、小石子、沙子和水有什么不同。
(1)沙子和水能流动,石头、小石子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摸起来比沙子更扎手,而且石头比小石子儿,也比小石子重。
(2)小石子比沙子而重,水是无味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闻起来有泥巴的味道。
(3)水是透明的,抓不住的,而石头、小石子和沙子是能用手拿起来的。
探究的问题:你能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吗?
试一试。幼儿用两种方法把石头、小石子儿、沙子和水装到一个瓶子里。
(1)先装石头,再依次装小石子儿、沙子和水。
(2)先装水,再依次装沙子、小石子和石头。
记录实验过程。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先装了石头,因为石头占的地方,然后又放了些小石子,这样小石子就把一些空隙给填上了。后来又放了一些沙子,沙子又把石子间的缝隙填上了。最后倒水,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2)先倒水,再装沙子、小石头和石头,没有成功。
六、注意事项
1.实验前教师要掌握好材料提供的量,以装满瓶口为准,课前应预先操作几遍。
2.本实验先装石头,再装小石子、沙子和水,这样装得较多。
3.实验前教师应讲明注意事项:拿石头时要轻拿轻放,舀沙子时应小心,以防散落一地。
4.提示幼儿应边做实验边记录。
5.实验前应让幼儿知道,应把物品都装进瓶子里面,堆高至瓶口以上就算失败了。
6.为幼儿多准备几份相同的材料,以备幼儿再次探索时使用。
5、班科学礁礁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能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5
设计意图:
进入秋天,各种果实和农作物逐渐成熟,于是利用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大人们要带孩子回家团圆的机会,我们给孩子们布置了"走进田野,采集果实"的任务。节后回来,那火红的辣椒串、金橙橙的玉米棒子,还有各种各样的高粱秸、谷子穗、带荚毛豆等农作物,纷纷登上了我们班的展示台。孩子们对这个小展台情有独钟,一有空就围拢过来整理和摆弄。
在一次装瓶时,有个孩子偶然发现在他装满的一瓶花生里,竟然还能再装上半杯小米!看着小米慢慢地从花生的空隙里穿过、漏下,孩子们都特别惊奇!追随孩子们的兴趣点,于是一个关于"物体间的间隙"的科学探索活动就在孩子们的激烈讨论和探索中展开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合理有序地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活动准备:
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小米、记录表、筛网、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同
1.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有什么不一样呢?"
2.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小米又细又小,当我们用手抓起小米时,小米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二、幼儿探索、尝试把小米、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把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一个玻璃瓶里,看谁最爱动脑筋,能把他们都装进去!"
2.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操作规则,不要把小米撒到外面。
三、说说我的发现
1.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清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
四、引导幼儿用筛网将掺在一起的玻璃球和小米分开,再进一步探索其他的'装瓶方法
五、交流、讨论实验结果提问:"这一次你成功了吗?成功的请举手!"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小米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六、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小米,这样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七、拓展幼儿对物体间间隙的理解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装满的瓶子里,还能再装上半杯水吗?为什么?
八、幼儿分享交流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感知水所占的空间师:"小朋友你们都成功了吗?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小米,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九、结束活动幼儿整理材料,走出教室。
活动延伸:
把实验材料投放到幼儿的活动区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活动情况,可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尝试装核桃、花生、豆子,或者石头、鹅卵石、沙子等。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间隙》】相关文章:
物体间的间隙大班科学教案03-10
大班科学教案03-14
大班科学教案01-09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07-23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7-26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6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07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2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08-20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8-02